APP下载

中医古代文献对紫癜风的病名释义及用药规律分析

2023-06-26董巍巍程宏斌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董巍巍 程宏斌

摘要:目的 研究“紫癜风”的病名释义及用药规律,规范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利用《中华医典(5版)》检索系统,以“紫癜风”为关键词检索,分析其病名释义;同时,将检索出的相关方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建立数据库,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相关条文112条,涉及内服方剂12首,处方药味66味,频数前5的依次为酒、防风、白附子、何首乌、苦参,分析出6个药物核心组合;外治方剂29首,处方药味41味,频数前5的依次为硫磺、醋、紫茄蒂、雄黄、酒,分析出6个药物核心组合。结论 紫癜风作为一种独立外科疾病,相当于西医扁平苔藓,内治多以祛风、除湿、解毒为主;外治多以祛风、解毒、杀虫为主。

关键词:紫癜风;病名释义;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7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4-0107-04

紫癜风一词最早见于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紫癜风诸方》:“夫紫癜风者。由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者是也。此皆风湿邪气客于腠理。与血气相搏。致荣卫否塞。风冷在于肌肉之间。故令色紫也。”现代多指西医的扁平苔藓。然而通过研究查阅相关古籍发现,古今中医文献中的紫癜风并非均指扁平苔藓,有时指汗斑(花斑癣),有时又指斑毒(过敏性紫癜),现代诸多教材及文献也对该病名使用混乱,为学习及临床诊治带来一定困扰。本文拟通过文献整理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研究“紫癜风”的病名释义及用药规律,以期对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起到参考借鉴作用,并为本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

1 紫癜风病名释义

对紫癜风病名及症状的描述,最早见于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紫癜风诸方》,此后“紫癜风”一词被后世医家广泛沿用。北宋王诘《圣济总录-紫癜风》记载“论曰紫癜风之状。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是也。”并记载了诸多治疗紫癜风的方剂,如白花蛇散方、醋石榴子方、代赭丸方等。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发展的成熟阶段,外科专著增多,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对紫癜风的认识,也基本延续了宋代的看法。明代《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紫白癜风》:“夫紫癜风者,由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者是也。”朱橚对紫癜风的看法也大致相同,《普济方·卷一百十二·诸风门·紫白癍风》:“夫紫癜风之状。皮肤皱起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是也。”清代《惠直堂经验方·卷二·诸风门·紫癜风方》记载了使用“宫粉(五钱)硫黄(三钱)为末,鸡子清调擦”治疗紫癜风的相关方药。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发现,紫癜风作为一种独立皮肤科疾病,从宋代起就有着明确的诊断及描述,“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是也”,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紫色丘疹,搔抓后起皮。其描述与现代医学的扁平苔藓相似,是一种急性或慢性特发性炎症性疾病,人群患病率约为0.51%[1,而非汗斑、斑毒等其他疾病。

2 紫癜风的病因病机

2.1 风湿邪气,壅滞营卫 北宋·王诘《圣济总录-紫癜风》曰:“此由风邪挟湿。客在腠理。荣卫壅滞。不得宣流。蕴瘀皮肤。致令色紫。”将其病因归结为风邪挟湿,客于肌肤,导致荣卫壅滞,蕴结肌表。

2.2 风邪侵袭,气血错乱 清·原昌克《丛桂偶记·卷一·风》记载“又有肠风胃风。又有白癜风。紫癜风。此等疾有风名者。皆气血错乱所致也。”原昌克认为,病名带风者,皆由气血错乱导致。

2.3 湿热生风,风淫于外 清·陈莘田《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紫癜风》中写到“紫癜风脾生湿,湿生热,热生风,风淫于外,两腿紫癜风。”湿热生风,风邪淫于肌表,故见紫癜风。

3 紫癜风古籍用药规律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选取范围 紫癜风古籍条文选取主要借助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第5版《中华医典》,以“紫癜风”为检索词检索出相关条文112条。检索的条文导入Excel表格,分析筛选。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紫癜风(扁平苔藓)诊断标准;所记载的方剂有明确药物组成。排除标准:不符合紫癜风(扁平苔藓)诊断标准;方剂记载重复;方剂名不同但药物组成相同。

3.1.3 中药规范化处理 参照《中药大辞典》[2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3对方剂中涉及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干薄荷叶”规范为“薄荷”、“烏喙”规范为“乌头”、“白藓皮”规范为“白鲜皮”、“乌蛇”规范为“乌梢蛇”、“腻粉”规范为“轻粉”、“猪牙皂角”规范为“猪牙皂”等。

3.1.4 数据录入与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内服方剂12首,药物种类66味;外治方剂29首,药物种类41味。将搜集的方剂全部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中,通过系统中的“统计分析”和“方剂分析”功能,分别进行用药物频次统计及用药规律分析,使用k均值和k-means算法与网络可视化展示图,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

3.2 研究结果

3.2.1 内服药物使用频数分析 见表1。本次研究共涉及内服方剂12首,药物种类66味,按药物使用频数高低排序。下表列出了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5味药,排在前五的依次为酒、防风、白附子、何首乌、苦参。这19味药大多数是祛风、除湿之剂,符合紫癜风风湿邪气致病这一观点。

3.2.2 内服药物的核心组合分析 将治疗紫癜风的内服有效处方12首分类成6个证候群(即聚类个数设置为6),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口服治疗紫癜风的6个核心组合,见表2。聚类效果通过该平台k-means聚类算法及聚类图进行展示,见图1。

3.2.3 外用药物使用频数分析 见表3。本次研究共涉及外用方剂29首,药物种类41味,按药物使用频数高低排序。下表中列出了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5味药。可以看出外用药物使用较多的是硫磺、醋、紫茄蒂、雄黄、酒、白矾、砒霜等,其中不少为有毒药物。

3.2.4 外用药物的核心组合分析 将治疗紫癜风的外用有效处方29首分类成6个证候群(即聚类个数设置为6),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外用治疗紫癜风的6个核心组合,见表4。聚类效果通过该平台k-means聚类算法及聚类图进行展示,见图2。

4 讨论

紫癜风作为一种独立的皮肤科疾病,其古代文献中对于该病的病名现使用混乱,近现代著作中也有不少医家对该病代指不一,对学习和认识该病造成了很大困扰。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古籍中的紫癜风与现代医学的扁平苔藓相似,这一观点有全面的古籍资料支持。现代医学认为,扁平苔藓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毛囊、黏膜和指(趾)甲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通常为紫红色多角形瘙痒性扁平丘疹,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学变化。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自身免疫、遗传、感染、精神神经、药物、慢性病灶、代谢和内分泌等相关。治疗原则为止痒,消除或减轻精神紧张,避免搔抓或各种机械、物理、情绪刺激[4

同时,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发现,紫癜风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及难治病,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与手段,而中医药对治疗该病经验丰富,但现代对于该病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文献研究较少,分析探索古籍对该病的用药规律与组方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软件分析,内服药物频次较高的依次为酒、防风、白附子、何首乌、苦参等,其中酒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防风祛风解表,白附子祛风痰、解毒散结,何首乌祛风、解毒、消痈,苦参清热燥湿[5。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防风有镇静镇痛、抗炎抗菌作用6-8,白附子、苦参均具有抗炎抗菌作用9-12,何首乌同样也能抑制炎症反应13。这与现代病因研究中精神神经系统及感染致病学说相一致。外用药物频次较前的依次为硫磺、醋、紫茄蒂、雄黄、酒,其中硫磺外用解毒杀虫疗疮,醋解毒杀虫、散瘀止血,紫茄蒂《本草纲目》记载“生切,擦癜风”1,雄黄可燥湿、祛风、杀虫、解毒。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硫磺具有灭真菌、溶解角质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顽固性皮肤瘙痒病[14。醋外用可治疗一般外科炎症,雄黄也有抗菌作用1

本次对紫癜风中医古文献的系统整理,通过文献梳理与统计分析,探讨中医药对紫癜风这一疾病的认识,总结其用药规律规律,以期为中医药基本术语规范化做出努力,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ishnoi A,Vinay K,Sendhil KM,et al.Proposition of a comprehensive score to assess the disease severity ane d activity of cutaneous lichen planus[J].Int J Dermatol,2019,58(7):140-142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3-2094.

[3]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0-417.

[4]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140-1141.

[5]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3-2094.

[6]ZHOU J,SUN Y Y,SUN M Y,et al.Prim-O-glucosylcimifugin attenuates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raw 264.7 macrophages[J].Pharmacogn Mag,2017,13(51):378-384.

[7]刘羽,张月娟,余毅,等.防风解热合剂解热镇痛抗炎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9):1576-1579.

[8]杨秀芳,吴妍,屈子睿,等.防风内生真菌DL02次生代谢产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J].中成药,2018,40(6):1325-1328.

[9]Li JJ,Zhang X,Shen XC,et al.Phyto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isoprenoid flavonoids from Sophora flavescens Ait[J].Fitoterapia,2020,143:104556.

[10]盧迎宏,王丹,井海云.苦参碱对ox LDL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反应及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34(4):537-543.

[11]吴连英,仝燕,毛淑杰,等.白附子不同炮制品抗炎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6):339-342、382.

[12]吴连英,毛淑杰,程丽萍,等.白附子不同炮制品镇静、抗惊厥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5):275-278、320.

[13]陈子卓,徐宇航,赵九洲,等.二苯乙烯苷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20,32(2):105-111+117.

[14]邢晓娟.硫磺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15):2358-2359.

(收稿日期:2022-06-28)

猜你喜欢

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基于并行计算的大数据挖掘在电网中的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心力衰竭气血瘀证用药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诊疗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一种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挖掘云服务及应用
数据挖掘的分析与探索
基于GPGPU的离散数据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