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热点及前沿探析

2023-06-25谌映君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热点

谌映君

[摘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新样态,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细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23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期刊与学科、作者与机构、热词知識图谱、关键词聚类、突发性关键词等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有研究质量较高,研究热点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及公共文化治理能力高度相关,研究前沿倾向于不断优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及提升效能,进而推进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热点;前沿探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1]。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文化服务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成为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对消除数字鸿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标准化、均等化、高效化、社会化、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化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章拟对2004—2023年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期对我国未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研究提供思路。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作为资源检索平台。笔者以中文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为2004年1月至2023年1月,通过数据清洗,剔除重复文献、通知、报纸及与本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筛选得到636篇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教授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软件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2],采用以科学知识图谱为基础的科学文献计量法[3],对样本进行科学处理和可视化分析,基于关键词频次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时间图谱等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方向进行分析。

二、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总体概况

(一)发文量与时间分布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发文量在2015—2022年间虽偶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2010年)为初步探索阶段。2010年前,受政策导向、技术能力、价值认知、实践效果等因素影响,学者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关注较少,相关研究发文量较低。第二阶段(2010—2017年)为快速发展阶段。自2010年文化部提出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后,学者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关注度快速提升,相关研究大幅增长。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为深入研究阶段。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注不断提升。2017年以来,随着智能技术、云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数字文化的学科领域得到扩展,受到政策及实践等因素的影响,论文发文量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2023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发文量及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

(二)期刊与学科分析

笔者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从期刊名称、类别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多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其中发文量较高的是《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研究》等,研究质量较高。此外,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学科分布较广,其中图书情报、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的学科研究占比较高。

(三)作者与机构分析

笔者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时间跨度设置为2004—2023年,生成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作者及机构空间分布图谱,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高产作者有肖希明、戴艳清、完颜邓邓、唐义等,主要研究机构包括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其中,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课题组为发文最多的课题组,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等。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日渐成熟,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增多,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热点分析

2004—2023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其中图书馆、公共文化、数字化为前三位高频关键词。此外,服务效能、大数据、社会参与等也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重点关键词。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每一年研究热点的分布,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2004—2023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在图3中,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的聚类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圆圈越大则表示聚类越大。笔者通过Citespace软件的“Filter Out Smaller Clasters”对聚类进行调整后,得到9个关键词聚类:“#0图书馆”“#1公共文化”“#2云平台”“#3农家书屋”“#4数字文化”“#5数字化”“#6公共服务”“#7学科建设”“#8数字鸿沟”。

从关键词聚类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来看,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公共数字图书馆创新建设研究

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领域内,学者们将公共数字图书馆作为优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陈顺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政策背景,从设计、建设、成果等方面对福建省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做出讨论[4]。杨祖逵通过对公共服务理念的解读,指出图书馆应承担消弭数字鸿沟,促进数字文化交流的责任[5]。陆路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基于对陕西省图书馆“智能文化云地标”的建设实践,强调了新技术应用及体制机制保障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6]。魏大威等论述了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推动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7]。

(二)数字人文资源的开发整合研究

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领域内,学者们致力于将数字人文资源的开发整合与云平台、大数据技术等研究相结合,以达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目的。肖希明、完颜邓邓指出规范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标准有利于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義[8]。肖希明、唐义从需求、政策、技术、竞争四个方面,指出现代化数字技术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存储,对推动现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具有重要价值[9]。肖希明、曾粤亮从信息交流机制创新的角度,认为应从一站式服务平台优化、即时通信交流等方面,提高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效率,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10]。张树臣等从大数据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构建的总体框架、服务与基础设施层等方面,提出构建数字文化内容管理体系的策略[11]。

(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优化研究

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领域内,学者们将优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肖希明、完颜邓邓指出数字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必由之路,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对乡村文化建设和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战略价值[12]。汝萌、李岱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及公众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认识,以此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公众参与、宣传推广、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发展[13]。陈露探讨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必然性,指出未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14]。戴艳清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论证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对公众文化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提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优化对群众文化权益保障具有重要价值[15]。

(四)公共文化治理现代化发展研究

在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领域内,学者们普遍认为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是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肖希明、完颜邓邓指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社会参与主体结构、关系、模式等因素的调整,对公共文化治理能力优化具有重要意义[16]。王淼等提出将公共数字文化的资源整合、政策规划、价值塑造、公平保证、创新创意等作为公共数字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维度,以推进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17]。马彦飞等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贫困地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建设、布局服务等要素进行分析,指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优化与精准扶贫的协同效应,并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协同扶贫的优化路径[18]。李臻从资源整合、服务创新、业绩评估等方面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标准体系,指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精准度和可靠性与公共数字文化治理能力密切相关[19]。

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的前沿探析

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2004—2023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关键词聚类时序图(如图4)。由图4可知,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实现了纵深发展。为了从时间纵向角度探究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的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突变检测,得到突发性关键词时序列图,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2004—2023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前10位的突发性关键词中,“服务效能”和“云平台”是2023年的突变词。结合图4与图5,我们可得知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前沿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现有研究来看,学界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供给模式与参与模式的探讨。楼剑锋[20]、唐义[21]、完颜邓邓[22]、戴艳清[23]等从供给、参与角度指出面对数字文化发展新形势,城市、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都遇到了诸如数字鸿沟、弱势群体文化权利保障缺失、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难以满足群众需要等问题,需要政府、相关机构、公众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者们须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体结构、参与渠道、技术创新、公众获得感等角度,结合数字文化新形态,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做出进一步探索。

(二)供需价值适配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研究

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真正需要的文化服务,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价值旨归。当前,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研究是在公共文化治理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指标可分为供给方与需求方两个方面。闫慧[24]、胡唐明[25]、韦楠华[26]、戴艳清[27]等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构建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方效能指标。庞馨悦[28]、戴柏清[29]、陶成煦[30]等从用户满意度、用户体验感、用户获得感等方面构建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方效能指标。但目前,现有的关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的研究将服务供给质量与用户体验效能割裂,将两者纳入同一效能评价体系框架的研究亟待深化。因此,学者们应从供需价值适配的角度出发,通过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际效能。

(三)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研究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李建国[31]、刘影[32]、乔夏阳[33]等论述了文化治理视域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发展等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目前,共同富裕与公共文化治理相结合的研究仍处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前沿阵地,学者们应从共同富裕实现机理的研究角度切入,探究增强公共数字文化传播力感染力、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制度机制、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形态的方法路径,进而推进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结语

综合前文笔者总结当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研究特点如下。第一,具有研究潜力,发文量呈上升趋势。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研究从2004年开始,自2010年后,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相关研究由于在政策等方面得到一定支持,总体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二,研究质量较高。当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主要研究课题组来自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发文期刊多为中文核心期刊。第三,当前研究热点与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高度相关。第四,未来研究应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加强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服务效能提升路径及公共文化治理能力优化策略的探索。当前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受实践驱动影响较大,亟须学者加强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践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相协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2]邓君,宋先智,钟楚依.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探析[J].现代情报,2019(10):154-164.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02):242-253.

[4]陈顺.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福建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05):66-70.

[5]杨祖逵.新公共服务理念下的图书馆功能重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2):11-13.

[6]陆路,秦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以陕西省图书馆“智能文化云地标”的建设实践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02):32-40.

[7]魏大威,董晓莉.利用区块链技术驱动国家数字图书馆创新升级[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05):98-103.

[8]肖希明,完颜邓邓.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图书馆,2015(11):22-25,31.

[9]肖希明,唐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07):1-5.

[10] 肖希明,曾粤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与服务中的信息交流机制创新[J].图书馆论坛,2015(06):34-40.

[11]张树臣,陈伟,高长元.大数据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21(04):112-118.

[12]肖希明,完颜邓邓.以数字化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践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08):5-10.

[13]汝萌,李岱.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02):84-89.

[14]陈露.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15]戴艳清,李梅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对公众文化获得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J].图书情报工作,2022(21):3-13.

[16]肖希明,完颜邓邓.治理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J].图书馆论坛,2016(07):18-23.

[17]王淼,郑建明.公共数字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构成及特征分析[J].图书馆,2018(10):19-23,28.

[18] 马彦飞,陈雅.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精准扶贫要素与途径研究[J].图书馆,2018(10):11-18.

[19] 李臻.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04):50-54,77.

[20]楼剑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不足及对策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04):112-114.

[21]唐义,肖希明,周力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07):12-25.

[22]完颜邓邓,胡佳豪.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利用: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田野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9(16):54-61.

[23]戴艳清,胡逸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要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2(16):57-68.

[24]闫慧,林欢.中国公共数字文化政策的评估研究:以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样本[J].图书情报工作,2014 (11):54-59.

[25]胡唐明,魏大威,郑建明.公共数字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12):20-24.

[26]韦楠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研究,2020(05):1-11.

[27]戴艳清,何晓霞,郑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制度优化[J].图书馆论坛,2021(08):26-33.

[28]庞馨悦,杨贺亭.基于用户体验的数字新闻门户系统服务评价[J].情报科学,2014(09):36-39.

[29]戴柏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用户体验评价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30]陶成煦,沈超,完颜邓鄧.供需适配性理论视域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满意度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1 (17):57-68 .

[31]李建国,严春蓉.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涵及其实践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22(04):18-26.

[32]刘影.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10):60-68,118-119.

[33]乔夏阳,朱冉.党领导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的实践路径分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2 (04):32-37.

猜你喜欢

研究热点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CNKI的智慧旅游研究文献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会计学者在研究什么
国内移动用户行为研究热点与前沿
光纤通信技术现状及研究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