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2023-06-25唐粮罗晓菊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课程体系中职

唐粮 罗晓菊

进行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切入点,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实现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对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诸多指导性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文件精神是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依据。作为职业教育从业者,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这些文件精神,明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型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并认真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努力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一、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

中职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了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路线是:从学科为边界划分的课程体系到以职业岗位为培养目标建立的课程体系。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三部分,对工作过程以及岗位任务的分析不足,脫离了真是的职业情境,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各地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逐步探索如何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关于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有二类:一是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现,例如某校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分层,构建了三个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二是以学生的多元发展为目标构建职业课程体系,例如选择性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1+x”课程体系等。2019年教育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制度试点。戴勇在《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中》提出的“多接口、多元服务”的学分银行课程体系,为中职学校的提供了面向“1+x”的课程体系范例。

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模式的改革

课程模式是课程改革研究的突破点,许多学者都以此作为切入开展研究。教育部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报告汇总,把课程模式定义为“来自于某种课程范型并以此课程观为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大致路线为:传统知识传授式课堂模式(三段式)——引入国外先进的模式(CBE、双元制、MES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项目式)。近年来,随着中职课程改革的深化,关于中职课程模式的新探索主要有两类方向:一是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化项目化课堂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模式。二是深化探索工学结合型课堂模式。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工匠型人才,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化,工学结合课堂模式的研究得到了优化,并在中职工科专业中应用广泛。

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

中职学校的学制多为三年制,并且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或两年半,要在有限的时间、课程内容中实现课程的最大价值,必须压缩现行课程中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对未来职业生涯也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精简文化课时,开设通用技能课。现行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均为统编教材,这些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着不足:一是教材内容陈旧,修订不及时;二是教材体系过多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内容偏多、偏细、偏深;三是教材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缺乏区域性特点。就目前情况,学校可以针对实际成立综合性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小组,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编写教学大纲、教材以及课件制作,多渠道开发校本教材,做到基础课坚持“够用为度”,专业必修课坚持“适用为准”,专业选修课坚持“实用为先”的原则,使课程教材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中职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其具体做法是: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其次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再次,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要不断创新教材,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多渠道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评价的改革

课程评价是整个课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对课程设置改革起着导向作用。笔者认为,课程评价应注意职业性、实用性和整合性,评价体系应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构成。校内评价侧重于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进行用人单位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对升学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校外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诸如社会、用人单位、行业的评价侧重于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评价。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可以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社会评价可以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用人单位的评价可以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行业评价可以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课程体系中职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数据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