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国对“印太”地理范围的认知差异说明了什么

2023-06-22廖欢

世界知识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印度洋印太界定

廖欢

自从2017年特朗普在访问亚洲期间提出“印太”概念开始,“印太”一词就迅速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热门术语。后续美日印澳韩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相继发布了各自版本的“印太”战略,分别对其含义和愿景进行了阐述。有一个十分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尽管这些国家都在谈论“印太”与“印太”战略,但其认知的“印太”却有着不同的地理边界,解释和重点也大相径庭。

“印太”这一概念,既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地理空间,又是一种虚化的地缘政治概念。公认的“印太”的“印(Indo)”是“印度洋(Indian Ocean)”的缩写,而非“印度(India)”的缩写。“印太”是一个带有部分意识形态色彩、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强行推出用来替代“亚太”的概念。美国推出这一概念,意在将“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相较“亚太”这一陆海合并的词语,“印太”更具海洋色彩。

虽然“印太”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但由于海洋空间不像陆地有明确界定,因而对于“印太”地理空间的划分,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印度洋和太平洋国家涵盖在内。蒙古国虽然是个纯粹的内陆国家,但在美国和法国版本的“印太”战略中都明确将其纳入。通过观察不同国家对于“印太”地理范围的界定,可以窥见其在该区域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战略意图。一个“印太”,多重范围,表面是对于“印太”地理空间的不同界定,背后却是国家战略意图的体现。

不同版本的“印太”战略有不同的地理范围

美国版的“印太”,其地理边界与美军责任区(AOR,Area of Responsibility)有关。1947年1月成立的美军太平洋司令部起初只负责太平洋全境,后为了遏制苏联,太平洋司令部的AOR逐渐扩大,先后将印度洋、东南亚、北冰洋、阿拉斯加、非洲东岸等地纳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主义开始盛行,“亚太”成为主流概念,美国开始精简太平洋司令部的AOR,太平洋军区逐渐缩小到东至美国西海岸、西至印度洋东经68度、北至俄罗斯南疆、南至南极的区域,其管辖范围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50%。2018年5月,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太司令部”,但其责任范围没有变动。

在日本外交部的官方文件中,“印太”被认为是快速发展的亚洲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非洲“两大洲”与自由开放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日本版“印太”可看作是其“扩大亚洲”外交政策的配套,意在拓宽日本的生存空间。以日本为放射点,延伸出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自由与繁荣之弧”。从地理范围来看,“自由与繁荣之弧”是从北欧诸国开始,途径波罗的海诸国、中东欧、中亚高加索、中东、印度次大陆,再经东南亚连接东北亚的一片区域。实际上,日本在“印太”的经营重点是“自由与繁榮之弧”的东半段,也就是从印度次大陆经东南亚到东北亚的一段。为了执行这一战略布局,近年来日本极大地加强了与印度的双边关系。

印度将“印太”地区界定为横跨北美西海岸到非洲东海岸的巨大海上空间。这一界定回归了该词“印度洋”+“太平洋”的本意,地缘政治色彩相对淡化。此后印度又将对“印太”的界定,细化为太平洋岛屿以及非洲东岸和南岸一带,将阿拉伯海岛国、印度次大陆、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系在一起。印度版的“印太”格外强调西印度洋的作用(与之相对,美国版“印太”只划线到东经68°的东印度洋),凸显了印度的“印度洋本位”思想,即希望在南亚乃至于整个印度洋地区扮演中心大国的角色。

澳大利亚对“印太”地区的界定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13年,“印太”被澳大利亚视为一个“新兴”地区和“更广泛的亚太地区”的自然延伸;2017年《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白皮书》明确“印太”的地理范围为“从东印度洋延伸到太平洋的区域,由东南亚连接,包括印度、亚洲北部和美国”。澳大利亚对“印太”区域的划分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韩国与日本一样,将“印太”战略视作其扩大外交视野的战略之一。韩国将“印太”战略定义为,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出发,进一步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大洋洲、非洲东海岸等“印太”地区的战略合作,在这些地区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可见,韩国对于“印太”的界定也有着较为宽泛的地域,重点在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其地缘政治的针对性有所淡化。

东盟对于是否要在官方文件中使用“印太”这一有一定针对性色彩的概念有所疑虑。在其发布的《东盟“印太”展望》中,东盟将“亚太和印度洋地区”与“印太”地区等同,认为亚太地区和印度洋地区是一个紧密结合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不是相邻的领土空间,东盟应在其中发挥核心和战略作用。

表:各国(行为体)“印太”战略的地理范围与特点

欧盟认为“印太”包括从非洲东海岸到太平洋岛国的区域,这块区域应基于所谓维护民主、人权、法治和尊重国际法的价值观。荷兰是欧盟国家中最早发布“印太”战略文件的国家。对于荷兰来说,“印太”地区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周边国家,涵盖南海和东海,从巴基斯坦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岛屿。通过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航线是“印太”概念的核心。德国的《印太政策指导方针》指出,“印太”地区是以印度洋和太平洋为特征的整个区域,各国的战略在此地相互竞争,全球价值链交汇于此。法国是欧盟中唯一在“印太”地区拥有领土的国家,法国专属经济区的3/4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160多万法国公民居住在这些海外领土上,因而法国自认为是“印太”国家,更有资格参与“印太”事务。对于法国来说,“印太”是从吉布提到法属波利尼西亚之间的广阔区域。在2021年发布的《法国印太战略》中,法国清晰地描绘了法国心目中的“印太”地理区域,即从非洲东岸陆地跨过中亚和蒙古国延伸至东北亚,往南绕过澳大利亚直达波利尼西亚。

折射出各国利益诉求的不同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之一,其强大的海军和航空力量使得传统的海权之争不再像以往那样引起广泛关注。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制海权的重要性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在南海和台湾海峡的行动引起了美国的关注和忧虑,迫使美国重新思考如何保持其在该地区海上的霸权地位,以确保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安全利益。

美国推出“印太”这一海洋色彩浓厚的概念,是其“重返制海”战略的体现。此外,美国还通过放大“中国威胁”,挑动盟友跟随美国脚步,将关注焦点也转移到对所谓“自由海洋秩序与海上航道”上来。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和其盟友纷紛推出“印太”战略,意在强调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和“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在“印太”区域的相关国家中,美日印澳被美国视作重要的支点国家,这些国家对“印太”的关注度也显著高于区域内其他国家。美国期望利用“印太”战略来压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提高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日本的“印太”战略也包含明显的对华封锁遏制意图,日本希望通过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安全与经济合作来扮演一个区域大国的角色。澳大利亚的“印太”概念涵盖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重点关注的是与中国的关系。印度想借助“印太”战略恢复自己在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韩国和东盟这类区域门户国家,其“印太”战略更多地关注于区域经济和发展合作的机遇,而并非地缘政治利益。不过,由于“印太”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们对该地区的战略关注也在逐渐加强。

荷兰和法国在其官方文件中对“印太”进行了地理范围的界定。荷兰在其“印太”战略中反复强调海上航行权,法国也因为有庞大的海外领土而相对实化了“印太”的范围。欧盟与德国则对“印太”地域做了虚化处理。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欧盟国家在不忘强调价值观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在该区域的经济利益。

总而言之,“印太”地区已被各利益相关方视作一个有助于扩大本国生存空间的重要区域,“印太”战略亦成为各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基于本国中心视角提出“印太”战略,必然使其在区域安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战略博弈,对于“印太”地区地理上的界定分歧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侧面。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利益为各方所共同关注,这给了美国可能借助对中国“海上威胁”的夸大宣传团结各方利益的可乘之机。

猜你喜欢

印度洋印太界定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