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校”科学共育的策略探析

2023-06-21陈丽丽

教育界·A 2023年14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幼小衔接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关注。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幼儿全新的成长过程,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别,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小学生活,导致幼儿厌倦学习,这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都有不利影响。因此,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家长应密切关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科学教育问题,形成家园校合力。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可以有效减少幼儿进入小学后的问题,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让幼儿在小学阶段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校;科学共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家园校幼小衔接科学共育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PTJYKT2237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丽丽(1987—),女,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实验幼儿园。

近年来,国家的学前教育政策纷纷指向幼小衔接教育,指出要构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注重幼小衔接,坚持以儿童为本。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专门针对幼小衔接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坚持双向衔接,可见国家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另外,2022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及幼儿园要把家庭教育纳入日常的工作计划中,这一文件也进一步凸显了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家园校科学共育的必要性[1]。因此,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家长要坚持家园校共育理念,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要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小学教师要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只有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家长三方协同合作,才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环境,从而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一、幼小衔接教育中“家园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分离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分离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幼儿园教育理念和小学教育理念较大的差别在于,幼儿园阶段主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但小学阶段则以教授学生系统的知识,并让学生规范地在教室里开展学习为主。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分层,而长期适应幼儿园教育的幼儿进入系统性、规范性较强的小学会难以适应,导致幼儿容易出现厌倦学习的心理。

(二)銜接意识薄弱

当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园教师逐渐树立了衔接意识,但部分小学教师和家长的幼小衔接意识还较为薄弱。部分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幼儿园教师要帮助幼儿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处于次要地位。而部分家长也同样认为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事情,家长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并不重要,所以把工作都交给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幼小衔接意识薄弱会导致幼小衔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而幼儿也难以在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中得到发展。

(三)家长过度焦虑和重视知识准备

在当前的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过度焦虑和重视知识准备的情况普遍存在。家长过度焦虑主要是因为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家长在幼小衔接阶段就送幼儿上各种培训班,害怕幼儿不能适应小学生活,担心如果幼儿在小学教育中落了下风,就难以进入好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此外,部分家长要求幼儿园教师在幼小衔接阶段重视知识准备,想让幼儿园教师多教幼儿小学阶段的知识,这样幼儿进入小学后可以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起跑线上与其他幼儿拉开距离,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殊不知这已严重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2]。教育部明确规定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幼儿园阶段不能教授幼儿小学知识。超前教育只会加大幼儿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让幼儿更加恐惧和厌烦小学学习,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家园校三向衔接机制不健全

家园校三向衔接机制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进行合作,相互连接,给幼儿创设良好的衔接环境。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家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缺乏良好的协调合作,且三方更注重自身的角色,彼此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从而导致家园校三向衔接机制不健全。这样不仅会大大降低幼小衔接教育机制的有效性,也容易导致三方在教育理念上发生冲突,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3]。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校”科学共育策略

(一)明确“家园校”三方的责任

在家园校三维联动教育模式中,幼儿教师要基于《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小学教师要基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而家长则要充当幼儿园和小学的共育桥梁,既要在幼儿园开展的入学准备教育工作中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又要做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工作中的支持者和协作者,从而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

首先,幼儿教师要基于入学准备教育工作,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方面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如针对身心准备,幼儿教师要确定向往入学、情绪良好、喜欢运动和动作协调四个发展目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活,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让幼儿发自内心地希望成为一名小学生。而这需要幼儿教师围绕小学学习生活的关键点进行正面引导,并注意消除幼儿对小学生活的负面感受。如部分幼儿对小学生活最大的负面感受就是有很多作业要完成,要学习很多知识点,自主分配的时间很少。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和幼儿合作,与幼儿共同制订进入小学后的一日学习生活计划时间表,让幼儿劳逸结合,提高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值。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分享对小学生活的认识。一些幼儿说:“小学要背书、算数,可是我都不会。”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可进行引导:“进入小学后你们会认识很多的新同伴,这些同伴会和你们一起学习,一起背书,一起算数,非常有趣,有不懂的地方,这些同伴都会帮助你们的。”这样能消除幼儿的顾虑。除此之外,幼儿园可以和小学合作。如在大班下学期,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参观当地的小学,让幼儿采访小学教师,和小学生进行交流。幼儿园还可以和小学教师合作,组织幼儿体验小学一年级课堂等。这样能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够积极适应新环境。

其次,小学教师应该将挖掘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联系通道作为核心任务,让儿童自然而然地实现从学前“玩耍”状态到“学习”状态的跨越,达到小学阶段的发展标准。比如,小学教师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与幼儿园开展一系列的“手拉手”活动,实现与幼儿园教师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小学教师还可以开展与幼小衔接相关的科研课题,与幼儿园教师讨论“开学第一课”的相关内容,通过合作达成幼小衔接的目标,保证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连贯性。再比如,小学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设有关一年级教学内容的公众号,将其作为幼小衔接的资源平台。小学教师可以在公众号中分享各种与小学校园生活相关的指南,比如儿童入学前的建议和要求、儿童入学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要求、幼小衔接的实践经验等。这种方式能让幼儿园教师获取更多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小学生活。

再次,家长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备”力量,成为幼小衔接的重要推动力,与教师积极合作,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让幼小衔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家长在了解到小学入校前的要求之后,可以为幼儿提供身心、生活、社会交往及学习方面的准备。家长在家里要让幼儿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学会计划时間,提前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同时,家长要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和调控情绪,对于部分较为内向、不愿多做交流的幼儿,家长要循循善诱,让幼儿能够以积极的情绪去进行社会交往,为小学阶段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家长还要通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丰富幼儿知识储备的同时,让幼儿逐渐适应每日阅读,为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与准备[4]。

最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家长还应树立共育意识。如在社会准备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中,幼儿园教师要从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出发,让幼儿认同所在的班级,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拓展幼儿的交往范围,营造宽松融洽的人际氛围,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在幼儿进入小学后,小学教师则要在幼儿原有的发展基础上,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通过分组游戏、分组学习等方式让幼儿多和班上其他同伴接触,在合作学习、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增强情感交流,从而让幼儿在教师创造的交往机会中快速熟悉起来。幼儿回家后,家长要多关心幼儿在学校的人际交往情况,多让幼儿交流自己喜欢的教师和同伴,从言语和行为上鼓励幼儿多开展人际交往。在学习准备和学习适应教育中,幼儿园教师要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营造敢问想问的氛围,从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出发,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接纳、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持续性探究行为,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并敢于表达的品质。在幼儿进入小学后,小学教师则要缓解幼儿面对陌生的学校和课堂时所产生的紧张情绪,鼓励幼儿主动提问,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回应幼儿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幼儿乐学好问的重要学习能力。家长也要多参加学校的各类亲子交流活动,与幼儿共同制订各类学习成长计划,鼓励幼儿用各种方式设计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任务清单,遇到困难时勇于寻求帮助和探索解决方法,也可以把任务清单交给班级教师,共同鼓励幼儿,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5]。

(二)完善“家园校”幼小衔接合作共育机制

推动幼小科学衔接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的家园校合作共育机制。在共育关系中,幼儿园、小学和家长要意识到三方是平等合作协商的关系,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没有主次之分,三方应该展开平等对话,并且要围绕幼小科学衔接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科学共育模式下的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园要和家长开展合作,小学要与家长开展合作,而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也要开展合作。因此,家长、幼儿园、小学三方可以尝试构建“一核、一体两翼、三驱动”的合作共育机制。

首先,针对“一核”,三方要以“儿童为本”为幼小衔接合作共育的宗旨。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要全方位、全过程投入幼小衔接工作中,大力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落实。

其次,针对“一体两翼”,三方要建立幼小双向衔接的工作机制,推进联合教育,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其中,“一体”指的是校园协同,双方要落实幼小衔接政策,联合教研,完成学情分析、课程开发等工作,顺利推进幼小衔接。“两翼”指的是家园协同及家校协同。幼儿园与小学要突出自身的主导地位,分层指导,分类服务,发挥学校的推动作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要达成衔接共识,共同引导家长协同教育,完成幼小衔接。

最后,“三驱动”则是要协同政策、专家及社区的力量,辅助实现幼小衔接。三方要以幼小衔接政策为引领,以社区衔接为联动,以专家教育理论为支撑,实现三轮驱动,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幼小衔接合作共育机制,促进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让幼儿能够以更为积极且良好的状态进入小学,发挥幼小衔接的价值,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不只包含幼儿园教育,还应包含小学教育和家长教育。只有实施“家园校”三向联动教育,才能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芳婷.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校合作共育的困境与路径[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3):86-90.

[2]李相禹,宋金英,逯长荣.“双减”政策背景下学区化推进幼小衔接家园校共育机制的研究[J].学前教育,2022(11):18-21.

[3]唐蓉.基于家园校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实施策略[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2(5):55-56.

[4]孙晓昕.基于“家·园·校”科学开展幼小衔接[J].家教世界,2022(9):63-64.

[5]曹锦霞.家、园、校协同做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家长,2021(35):125-126.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关注“幼小衔接”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数学绘本
多管齐下给力时,幼小衔接无尽处
幼小教育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