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式护理对预防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应用价值

2023-06-20陈香荣黄冉冉安波于国政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链式外渗造影剂

陈香荣 黄冉冉 安波 于国政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影像科,烟台 264000

CT 增强扫描在很多疾病诊断中具备非常重要诊断的价值,其主要以平扫为主,通过造影剂的密度差来实现对患者所出现的病变组织进行诊断定性[1]。临床影像科通过高压注射静脉注入造影剂,因为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患者配合度或血管弹性等不同差异性表现,部分患者在注入造影剂之后很容易产生造影剂外渗等不良现象[2]。而造影剂外渗将会对患者部分组织造成一定刺激,少部分患者会出现疼痛或是肢体肿胀等不良表现,在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注入组织坏死或肢体障碍等[3]。而影像科护理工作主要是为CT增强扫描护理过程中的服务,在患者进行CT 增强扫描之前,要反复培训关于该方面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在CT 增强扫描中的安全性[4]。链式护理模式中将参与护理人员进行分级,依据每个人员能力对其进行任务分配,以提高服务效率及质量。本研究将层级链式护理模式应用于行CT 增强扫描诊断患者中,以评价其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0 例进行CT 增强扫描诊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 例。(1)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均按照医嘱完成CT 增强扫描诊断[5];②患者精神状态良好,且认知正常;③患者及家属清楚本次扫描诊断的操作,且同意配合。(2)排除标准:①存在碘过敏史或限碘治疗期间的患者;②健康情况较差的持续恶化患者;③沟通障碍或中途退出者。对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58.21±5.18)岁(42~75 岁);扫描位置:头部29 例、颈部10 例、胸部5例、腹部6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8.01±5.04)岁(41~74 岁);扫描位置:头部18 例、颈部12 例、胸部9 例、腹部11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

本研究经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为[2022]文014号。

2.研究方法

入选患者均由2 名影像科技师来完成CT 增强扫描检测,型号:飞利浦256 层显微螺旋CT,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 mg I/ml。

2.1.对照组 应用常规的护理管理形式,对临床护理部、门诊、各个病房及部门进行针对性的工作质量和风险管理培训,指导部门之间的无交叉感染风险,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宣教。

2.2.观察组 (1)形成链式护理管理小组。由多个部门组成,并在各个部门和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承接起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的机制。护理部静脉治疗小组主要负责对需要静脉治疗护理的患者,小组的管理者由各个部门的护士长担任,核心成员则是为静脉治疗的专科护理人员和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放射科则作为网络成员的组长。小组组成需要定期制定培训和相关考核计划,同时做到组内的学习传达和解惑,确保每个科室静脉治疗的护理质量与本院实施同质化。护士长以及组长主要对造影剂注射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每个月组织一次针对性的探讨会,一同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改进措施并完整落实到实处。链式护理结构为:护理部静脉专项小组-门诊护士长组长-病区护士长-静脉穿刺责任护士-高压注射护士。(2)培训。通过小组的会议讨论,制定出各种完善的链式护理流程,其中包含造影剂注射静脉穿刺的基本流程、造影剂高压注射操作范围、造影剂外渗交接工作以及针对紧急事件的预案等。每周通过护理病房和实际的情景演练或视频宣教等多种模式对门诊和病房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每次的培训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强化整体的培训效果,完成培训后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待合格后方可上岗。(3)高危因素下的链式护理。由链式护理流程小组制作出《CT 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表》,该表格内容包含患者造影剂外渗管理流程,例如静脉穿刺、高压注射、病房交接等每个工作流程的质量要求,护理人员每完成一个工作内容,需要在该表格中后面签名,并写明具体时间。(4)高压注射环节。待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高压注射之前,要对患者进行一问二摸三查看,对患者资料进行反复核对,并询问患者注射位置是否有疼痛,触摸注射针头是否有水流感,注射完成之后仔细观察患者位置是否有肿胀。在进行注射之前,护理人员询问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不适,面对存在明显焦虑的患者可按照具体感受进行详细讲解,并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将造影剂温度增加到37 ℃左右,可以显著减少患者外渗率。患者在候诊室休息半小时后,护理人员观察患者无不良反应方可拔针,并引导正确的按压方式,确定无出血之后再次离开。(5)预防护理。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CT 增强扫描中的造影剂重要性,同时让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配合,避免出现外渗并发症。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摆放好肢体,固定好活动方向。待完成穿刺后,对患者固定位置及周边皮肤进行仔细检查,确保管道通畅,最后固定好各个连接口。为患者提供全面性的护理流程,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积极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检查,避免情绪突然波动影响到检查结果。

3.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率情况[6]。(2)对比两组患者外渗分级表现,应用国外静脉输液护理学所制定的药物外渗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共计5个等级[7]。0级:患者无任何不良症状表现;Ⅰ级:患者的皮肤形成发白或冰凉等症状,同时还伴随着疼痛,外渗部位皮肤的水肿>2 cm;Ⅱ级:患者皮肤发白、发凉且有疼痛,外渗位置皮肤水肿>4 cm;Ⅲ级:患者皮肤发白和发凉,且具备半透明装,同时呈现中度疼痛,外渗位置皮肤水肿>10 cm;Ⅳ级:患者皮肤发白、发凉,同时伴随紧绷和渗出,持续性剧烈疼痛,少数患者呈现凹陷性水肿,外渗位置形成变色和肿胀,水肿>12 cm。(3)应用临床自拟的问卷调查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问卷内容包含服务态度、仪容仪表、工作责任、健康教育。各个内容总分均为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Cronbach′s α系数0.892[8]。

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外渗率和外渗分级情况(表1)

表1 两组进行CT增强扫描诊断患者外渗分级及外渗率比较[例(%)]

观察组外渗率及外渗分级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2.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表2)

表2 两组进行CT增强扫描诊断患者干预前后各项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s)

表2 两组进行CT增强扫描诊断患者干预前后各项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s)

注: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流程管理,观察组采用链式护理对策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0 50服务态度干预前56.33±0.74 56.40±0.65 0.503 0.616干预后78.03±1.36 77.36±1.01 2.797 0.006仪容仪表干预前55.86±0.21 55.82±0.72 0.377 0.707干预后77.45±1.53 76.64±1.30 2.853 0.006工作责任干预前55.86±0.21 55.72±0.72 1.319 0.189干预后78.00±1.52 77.41±1.31 2.079 0.040健康教育干预前57.26±0.36 57.21±0.21 0.848 0.398干预后80.26±2.61 79.01±2.06 2.658 0.009

观察组患者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讨论

CT 增强扫描属于临床诊断中比较重要的流程之一,具备高价值,而造影剂外渗为CT 增强扫描当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可以影响CT 增强扫描的工作质量,同时也会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增添一些烦恼[9-12]。为此,临床在CT 增强扫描的护理工作当中,如何预防造影剂外渗是临床一个热议的话题[13-15]。现如今,随着我国CT 增强扫描和造影工作的实际落实与发展,CT 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与患者个人身体情况、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等存在直接关系。单独按照患者身体不同表现来分析,部分患者无法正确对待CT 增强造影,其在进行检查之前心理上会存在焦虑、紧张等复杂情绪,对造影配合的依从性也相对较弱,有少数患者因为自身的血管条件比较差,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穿刺工作难度[16-18]。从操作技术方面来讲,相关研究显示:若流速>3 ml 或渗透液>500 mosm/kgH2O,进而形成的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因素就会持续增加[19]。因此,血管选择不正确或穿刺技术要点流程掌握不全面等也会提高造影剂外渗的情况,护理人员还需要多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考核[20]。在链式护理模式中,对所有人员进行分级,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均能够参与其可以胜任的工作,最大程度发挥每个人员效用,保障优质服务,提高治疗与护理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造影剂外渗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外渗分级、护理满意度均低于观察组(均P<0.05)。由此分析:观察组采用链式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CT 增强扫描检查当中造影剂外渗及降低外渗分级[21]。CT 增强扫描主要依靠造影剂提升成像的质量保证,存造影剂外渗,导致患者穿刺位置皮肤肿胀或疼痛等不良情况,部分患者因这类现象不能更好地完成相关临床检查,进而导致很多检查停滞或失败,最终对患者自身疾病的诊断造成延误[22]。CT 增强扫描的造影剂注射操作其实并不复杂,但作为增强检查的主要环节,一个完善的造影剂注射是需要具备对患者基础疾病、血管条件情况、穿刺位置、穿刺针固定、血管流畅程度和高压注射器推注速度等多种信息的综合性评估[23]。为此,这类过程需要划分成多个环节,应用链式护理管理形式可对检查过程当中的每个细节进行针对性管理,与此同时成立不同科室的组长,进行统一化的工作管理流程,分析找到高风险的具体因素,并定时举办探讨会,面对现有的问题给出解决对策,同时对预防手段进行改善精进,以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率和外渗等级,确保患者检查诊断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24]。

综上,采取链式护理管理能够降低患者在进行CT 增强扫描中造影剂的外渗率,同时改善患者外渗分级程度,保证了患者诊断时的安全性,也间接增强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此证实了该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25]。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链式外渗造影剂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
链式咨询看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