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优质香稻美香占2 号的特征特性及抛栽高产栽培技术

2023-06-19方建林罗斐晖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6期
关键词:淮麦食味用量

方建林 杨 帆 王 博 罗斐晖

(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湖南湘潭 411134)

美香占2 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美国种Lemont/丰澳占经过了3 次轮回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籼常规优质稻新品种。 2018-2020 年,在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现场鉴评会上, 连续3 年被评为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也是唯一连获3 届金奖的籼稻品种[2]。

为了做好美香占2 号在本地的推广与应用,精准掌握该品种在本地生态条件下的特征特性, 充分发挥其优质和丰产潜力, 持续助力湘潭市粮食生产增产增收。 2020-2022 年,笔者从广东省水稻所引进美香占2 号,开展种植示范推广,并对其抛秧轻简绿色栽培技术进行探索, 形成了较成熟的美香占2 号绿色优质高产高效轻简抛栽技术模式, 为该品种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1 气候特点

湘潭市位于湖南中东部、湘江下游,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市,水稻生产的复种指数、单产和生产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全省先进水平,曾被国家、湖南省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市。地跨北纬27°21′~28°05′、东经111°58′~113°05′[1],属于丘陵地貌。 现有耕地面积12.2 万hm2,粮食播种面积18.7 万hm2。 为典型的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盛夏高温,冬季寒冷。 年均降水量1 425 mm,4-7 月降水较集中,年均气温17.5℃,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夏季干旱,夏旱平均30 d,秋旱平均40 d,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平均300 d[2]。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在湘潭市作晚稻栽培, 育秧方式为塑料软盘半旱育秧,6 月25 日播种,7 月10 日抛栽,9 月8 日始穗,9 月12 日齐穗,10 月14 日成熟,全生育期113 d,表现为中熟,与早稻前茬接口弹性较大,配套的品种适应性较广。

2.2 主要农艺性状

株型松散适中,分蘖能力中等,叶姿直立挺拨,叶色浓绿,稃尖无色无芒,后期黄丝亮秆,熟相表现较好。株高98~100 cm,属于半矮秆品种,抗倒耐肥能力较强。 亩有效穗数26.34 万穗, 平均每穗总粒数139 粒,实粒数115 粒,结实率82.7%,千粒重19.9 g。

2.3 抗性表现

中感稻瘟病,中B、中C 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6.5%、77.8%、75.7%, 病圃鉴定穗瘟6.00 级、 叶瘟4.67 级;中感白叶枯病(5 级)。

2.4 米质

晚造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 级, 外观品质为晚造特一级, 有香味, 整精米率63.7%~67.0%、 垩白粒率8%~20%、垩白度0.8%~1.4%,直链淀粉含量15.0%~17.6%,胶稠度72~77 mm,理化性状分63 分,食味品质分82 分。2018-2020 年,在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现场鉴评会上, 连续3 年被评为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3 产量表现

2003 年、2004 年2 年晚造参加广东省区试,平均单产分别为5.31 kg/hm2、5.64 kg/hm2,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减产14.17%和11.70%, 减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4 年晚造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38 kg/hm2, 比对照品种减产8.21%; 日产量3.17~3.34 kg/hm2。 2020-2022 年3 年间, 在湘潭县、 湘乡市、 雨湖区等地方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 250 hm2, 抽样测产平均产量8.28 t/hm2, 比对照黄华占增产0.8%; 平均日产量0.073 2 t/hm2,比对照增加16.20%,增幅明显。

4 抛栽高产栽培技术

4.1 适当增加用种量

美香占2 号全育期较短、分蘖能力较弱,适当增加种子用种量,增加基本苗数和主穗数,促进达成高产丰产群体,是奠定高产稳产的基础。 但是种子用量要根据地形地貌、地力条件和温光资源等情况,因地制宜地科学制订用种方案。 增加用量应以适度适当为原则,以稳产高产为目标。 播种量小,基本苗数少,难以形成丰产苗架,播种量过大,群体苗数过多,将导致群体空间透光通风性差,病虫害发生程度加重,防治难度加大、防治效果差,同时增加倒伏风险。 一般而言,采用抛栽方式的大田种子用量,应在传统移栽方式的基础上增加5%~10%, 具体用种量控制在45.0~52.5 kg/hm2为宜。

4.2 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 是保证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播种期安排应当首先保证在寒露风来临之前能安全齐穗(本地的水稻安全齐穗临界期为9 月15 日);其次灌浆期应处在气温平和、昼夜温差较大的时期,尽量避开在高温时抽穗扬花与灌浆; 同时要考虑前茬的成熟期。 根据美香占2 号在本地作晚稻种植的全生育期特性,最佳播种期为6 月25-28 日,齐穗期在9 月上中旬,灌浆期在9 月中下旬。

4.3 培育壮秧

选用交通便利、排灌方便、不涝不旱、地力较好、背风向阳的优质稻田作为秧田。 严格消毒种子,使用咪鲜胺300 倍液,让药液完全浸过种子表面1~2 cm,充分搅拌均匀,浸种12 h[2]。 在最后一次耕犁时,一次性施用40%的复合肥525 kg/hm2作秧田底肥。 采取塑料软盘育秧按照秧田与大田1∶18 的比例准备秧田。 秧盘数量353 孔,不低于1 350~1 500 片/hm2,抛栽株数34.5 万~37.5 万/hm2。 种子破胸露白后,按照1 g 多效唑拌100 g 种子的用量拌种,防止秧苗陡长,提高秧苗素质,要求即拌即播。 播种时要求分厢精量称量,采取多次播种,尽量做到播种均匀一致,减少空孔率[3],控制空孔率在25%以内。

4.4 及时抛栽

塑料软盘育秧因其播种密度大、生长空间小、营养供应不足等特点,秧龄过长,极易形成“老化”秧苗,导致其抛栽大田后生长慢、全生育期延长,增加受寒潮影响风险[3]。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秧龄在18~20 d 和叶龄在4~5 叶内,全部抛栽完毕。 抛栽前1 d要求将大田耕整好,做到泥碎泥融、田面平整、高低相差在2 cm 内,并将田内明水沥干再开展抛栽。 抛栽时先抛栽70%的秧盘,余下30%的秧盘用于拾遗补缺,达到密度均匀一致。 抛栽后、立苗前不能灌深水,保持田面湿润即可,以免深水导致秧苗漂浮移动。

4.5 科学施肥

美香占2 号茎秆细软,抗倒能力相对相差。 优化肥料施用技术是提高米质与产量、 增强抗倒能力的核心技术措施。 优化施肥结构和施肥方式,采用全程配方施肥, 适氮增磷钾, 有利于早生快发与稳健生长,同时增强抗逆抗倒能力,提高结实率。 适量施用氮肥,可以增加有效穗和提高结实率,降低稻米垩白率与垩白度,提高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等碾米品质,同时对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提高胶稠度也有明显的效果。 但是过量施用氮肥或氮肥后移幅度过大,都会带来贪青晚熟、结实率下降和稻米品质下降[5]。 生产实践证明, 美香占2 号在湘潭中等肥力地块作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施用纯氮总量控制在135~140 kg/hm2,N∶P2O5∶K2O 比例为1∶0.5∶1,并全程施用配方高效复合肥, 能较好地保证美香占2 号生长所需营养的平衡供给。 建议选用N∶P2O5∶K2O 为20∶10∶20 的50%复合肥,总用量675~700 kg/hm2,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在幼穗分化Ⅲ~Ⅳ期施用穗肥。 各个时期肥料施用量如下:70%的肥料作为基肥,20%的肥料作为追肥,10%的肥料作为穗肥。

4.6 优化水分管理

在抛栽前1 d 晚上, 应将大田明水全部排干,抛栽后2~3 d 保持田间处于湿润状态,待秧苗稳蔸立苗后再灌浅水进田, 促进早生快发。 当苗数达到375~420 苗/hm2,在正常情况下,在抛栽活蔸后15~20 d 开展晒田控苗。 由于抛栽禾苗比传统移栽的根系分布浅,在晒田时要求早晒、适当重晒,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根系量与活力,提高抗倒能力。 中后期采取干湿交替的间隙灌溉方式,后期不宜脱水过早,应当在收割前5~7 d 排水,提高稻米品质。据相关研究表明,水稻灌浆期处于淹水状态和过干状态均将降低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增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影响稻米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1]。

4.7 绿色病虫草害防治

在抛栽前7 d 左右,对秧苗开展一次病虫草害防治,带药下田,提高防治效率。 防治药剂采用25%五氟磺草胺EC 40 mL、20%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30%苯甲·丙环唑EC 10 mL, 通过二次稀释, 兑水30 kg,使用弯喷头均匀喷细雾。 抛栽活蔸立苗后,一般要求在抛栽后5~7 d,结合追施返青分蘖肥开展一次性杂草防治,使用25%苄·丁(野老)1 200 g/hm2,与肥料均匀混合一并撒施,并保持田间水层2~3 cm,但水层不淹灭心叶,保水5~6 d。 在分蘖盛期,结合第1 次病虫害防治再开展一次杂草防治,推荐使用药剂10%氰氟草酯EC 1 005~1 200 mL/hm2、25%五氟磺草胺EC 600~1 200 mL/hm2,与病虫害防治药剂混合均匀施入。 抛栽大田的病虫害防治,要求及时关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病虫情报,做好田间调查,把握住最佳防治适期与防治关口,选用生物类和绿色环保型低毒低残留对口防治药剂。 推荐防治药剂与方法:二化螟与纵卷叶螟使用20%的氯虫苯甲酰胺SC, 单次使用量300 mL/hm2;防治纹枯病选用30%苯甲·丙环唑EC,单次用量600 mL/hm2;防治稻飞虱选用90%的吡蚜酮WG, 单次用量60 g/hm2; 在分蘖盛期、破口期和灌浆期各施用1 次; 防治稻瘟病选用75%三环唑WP,在分蘖期与破口期各施用1 次,单次用量1 200 g/hm2。 根据地力、长势及病虫害发生程度,应适当地调整防治次数与用量,确保防治效果。

4.8 适时收割

当90%的稻谷谷壳变黄和稻米水分含量在25%左右时,为收割的最佳时期,要求抢晴天及时抢收。稻谷过熟,极易导致茎秆枯黄形成倒伏,也将造成营养物质倒流, 影响产量与稻米品质。 收割后及时翻晒,要求适当厚晒勤翻,避免堆沤和强光灼烫,影响稻米外观与食味品质。

2023 年国审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 品种名称 品种来源 育种者国审麦20230029 襄麦1909 扬麦22/绵麦367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国审麦20230030 镇麦22 宁05-51/淮麦0566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审麦20230031 安科1704 淮麦25/07ELT203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审麦20230032 百农5819 百农5847/百农4199 河南科技学院国审麦20230033 泛育麦20 泛麦5 号/PH82-2-2//泛麦8 号优4 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审麦20230034 阜麦13 山农20/淮麦22 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国审麦20230035 华成5157 洲元9369/华成3366 宿州市天益青种业科学研究所国审麦20230036 淮麦48 太谷核轮回群体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审麦20230037 淮麦49 太谷核轮回群体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审麦20230038 淮麦58 郑麦0054/淮麦33//洛麦21/淮麦304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淮麦食味用量
2021年日本钛加工材在各个领域用量统计
睢宁地区优质小麦品种筛选
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淮麦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におけるうるち米良食味育種(日文)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大豆种植意向增加16.4%化肥用量或将减少
小麦新品种“淮麦35”基本苗数和氮肥用量及运筹试验简报
食味·食美·食空间——餐饮空间设计专辑
淮安农科院:“布谷鸟”走进对接点
Side force controlon slender body by self-excited oscillation 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