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熟高淀粉玉米新品种赤早345 的选育及配套技术

2023-06-19杜江洪边丽梅张丽妍孟繁盛慈艳华郝春雷薛新伟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6期
关键词:病株区域试验生育期

郑 伟 杜江洪 边丽梅 张丽妍 孟繁盛 慈艳华 董 喆 郝春雷 薛新伟

(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赤峰 024031)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产量在粮食生产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玉米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水平居首位。 玉米是生物能源产业、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的必要原料[1],随着国家对种植业结构的逐步调整,结合玉米多元化利用的推进, 专用型的玉米当前受到很高的重视。 在玉米加工工业中,玉米淀粉加工业占有重要地位, 淀粉含量高的玉米品种是其生产的重要来源[2]。 赤峰市是我国东北向华北延伸的黄金玉米带,环境、气候、土壤等条件都非常适合玉米的种植。 随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淀粉、高蛋白的玉米品种的需求越来越多, 加快高淀粉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对推动淀粉产业深加工、满足淀粉工业需求具有较重要的意义[6-9]。

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结合本生态区玉米生长情况,选育出早熟、优质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优势玉米杂交种赤早345, 可有效地促进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优势品种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 在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区试中产量超过对照7.87%,籽粒含粗蛋白10.29%、粗脂肪3.57%、粗淀粉75.22%、赖氨酸0.29%,容重750 g/L,是品质优良、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双高,且高产稳产的早熟玉米杂交种,生产应用前景广阔。

1 品种的选育

1.1 选育目标

以早熟、优质、多抗、适应性广为育种目标,选育累计有效积温在2 300℃以上, 适宜在内蒙古春玉米区域种植,综合性状良好、适应性广、抗病、产量超过对照品种(38P05)5%以上的玉米杂交种。

1.2 品种来源与选育经过

玉米新杂交种赤早345 是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在2014 年用母本C115、父本F116 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玉米新品种(图1)。

图1 赤早345 的选育过程

1.2.1 母本C115 母本C115 是以(167×PH6WC)×167 为基础材料,采用系谱法选择,春季在赤峰种植,冬季在海南加代, 经过连续6 个世代自交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玉米自交系。

1.2.2 父本F116 父本F116 是以法国杂交种(编号“738”)为基础材料,采用系谱法选择,在赤峰和海南两地种植,经过连续6 代自交选择育成。

1.2.3 赤早345 的组配及鉴定筛选 在亲本自交系选育的基础上,2014 年组配了包括C12-543×F1322在内的约200 多个杂交组合,2015 年在赤峰玉米综合试验站进行鉴定组合,2016-2017 年进行多点品种比较试验和多点异地鉴定试验,C12-543×F1322 组合的产量、抗逆性等综合性状表现突出。

赤早345 于2018 年参加内蒙古蒙科玉联合体早熟组第1 年区域试验;2019 年参加内蒙古蒙科玉联合体早熟组第2 年区域试验, 各项指标均达到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区试标准;2020 年参加内蒙古蒙科玉联合体早熟组生产试验。

2 产量表现

2.1 区域试验结果

2018 年参加蒙科玉联合体早熟组第1 年区域试验,7 点 平 均 亩 产785.6 kg, 比 对 照38P05 增 产12.98%,7 个试验点全部增产。 平均生育期123.6 d。平均倒伏率0.1%、平均倒折率0.0%。 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 玉米大斑病1~3 级、 平均丝黑穗病株率0.9%、茎腐病病株率0.9%。

2019 年参加蒙科玉联合体早熟组第2 年区域试验,5 个试验点平均亩产701.3 kg, 比对照38P05 增产5.26%,5 个试验点3 增2 减。平均生育期122.5 d,平均倒折倒伏率均为0。 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玉米大斑病1~5 级,平均丝黑穗病病株率、茎腐病病株率均为0。

2.2 生产试验结果

2020 年参加蒙科玉联合体早熟组生产试验,7 个试验点平均单产11 305.5 kg/hm2, 比对照增产5.37%,5 增2 减。 平均生育期124.4 d, 比对照晚2.7 d。 平均倒伏率为0.1%,平均倒折率为0。 各试验点田间抗性表现:大斑病1~3 级,平均丝黑穗病病株率0.2%,茎腐病病株率0.5%。 植株整齐,株型紧凑。

3 特征特性

3.1 形态学特性

3.1.1 赤早345 幼苗叶鞘绿色, 第一片叶匙型,叶鞘紫色。全株17 片叶,株型紧凑。 成株期株高242 cm、穗位高77 cm。 护颖绿色,花药紫色,花丝红色,雄穗分枝3~6 个。 穗长19.3 cm,穗粗4.8 cm,穗行数12~4 行,行粒数36.9,出籽率84.0%。 穗轴红色,籽粒半马齿形、黄色,百粒重36.5 g。

3.1.2 母本C115 生育期115 d。 叶片绿色,叶鞘浅紫色,叶缘绿色,第一叶圆形。成株株高160 cm、穗位高50 cm。 总叶片数17 片, 护颖绿色, 花药黄色,花丝红色, 雄穗分支数5~8 个。 果穗筒形, 穗轴白色, 穗长14.5 cm, 穗行数12~14 行。 籽粒硬粒型、黄色, 百粒重30 g。

3.1.3 父本F116 生育期112 d。 叶片绿色,叶鞘浅紫色,叶缘绿色,第一叶长条形。植株株高165 cm、穗位高50 cm,总叶片数16 片,护颖绿色,花药紫色,花丝红色,雄穗分支数3~5 个。 果穗筒形,穗轴红色,穗长17 cm,穗行数10~12 行。 籽粒半马齿形、黄色,百粒重28 g。

3.2 生物学特性

赤早345 平均生育期122 d,比对照38P05 晚熟2.8 d。 需要在≥10℃活动积温2 100~2 300℃的地区种植,属早熟玉米杂交品种。

3.3 综合抗性

赤早345 抗病、抗倒伏等综合抗性较强,耐旱、适应性较广。 2020 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人工接种、接虫抗病虫鉴定,高抗丝黑穗病(0,HR),中抗大斑病(5,MR),抗茎腐病(8.9%,R),感弯孢叶斑病(7,S),感玉米螟(6.4,S)。

3.4 商品性

2020 年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籽粒含粗淀粉75.22%、粗蛋白10.29%、容重750 g/L、粗脂肪3.57%、赖氨酸0.29%。

4 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4.1 整地

秋翻灭茬,翻地的深度一般在20 cm 左右,也可以进行春翻。 利用深翻旋耕一体机作业,深翻后及时耙地,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为春季高质量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4.2 播种

种子包衣。5~10 cm 耕层土壤温度稳定在8~10℃时适时播种, 一般以4 月20 日至5 月5 日为宜,播种量为30 kg/hm2。

4.3 种植密度

赤早345 株型紧凑, 一般在中等肥力地块种植密度为75 000 株/hm2。

4.4 肥水管理

播种时一次性亩施足复合肥600 kg/hm2,或播种时亩施磷酸二铵150~225 kg/hm2、钾肥75 kg/hm2,拔节期亩追施尿素300~375 kg/hm2。 及时中耕除草,整个生育期浇水2~3 次。

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 因此建议发展膜下滴灌、浅埋滴灌等种植模式,可节约用水。

4.5 病虫害综合防治

除草剂选择苗前封闭或苗后茎叶处理皆可。 苗前除草剂使用70%乙·莠·滴丁酯悬浮剂进行防治,推荐剂量为3 000 g/hm2[11];苗后除草剂选择35%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推荐使用剂量为2 100~2 400 g/hm2。

苗期注意防治地老虎、 蛴螬、 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注意防治玉米螟及大斑病、弯孢叶斑病。

4.6 适时收获

在玉米苞叶变黄、乳线消失黑层出现时收获。

4.7 适宜种植区域

赤早345 适宜在内蒙古早熟区出苗至成熟≥10℃活动积温在2 300℃以上的地区推广种植。

2023 年国审小麦新品种审定编号 品种名称 品种来源 育种者国审麦20230001 川麦1648 川重组104/CN16 选-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国审麦20230002 川麦1694 川重组104/川07005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国审麦20230003 蜀麦114 SHW-L1/SY95-71//渝98767/3/ZL-21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国审麦20230004 蜀麦1671 HZ10-28/K10-951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国审麦20230005 绵麦907 绵08-26/etecho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审麦20230006 内麦416 射06-245/J1094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国审麦20230007 18ZH280 12L8016×川13 品6 西南大学国审麦20230008 绵杂麦1101 4377s×MR1101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审麦20230009 华麦18 号 华麦5 号/华麦2 号 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审麦20230010 金丰麦3 号 扬麦11/宁麦9 号 江苏金色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东宁农作物研究所国审麦20230011 襄麦21 襄麦48/武农148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猜你喜欢

病株区域试验生育期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烤烟干物质积累与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14-2015国家甘薯品种南方区域试验广西试点报告
广西引种台湾桤木区域试验
基于作物生育期的潜在蒸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及R/S 分析
2013-2014年度二二二团冬小麦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库塔垦区早中熟陆地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