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州市旱碱麦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3-06-19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6期
关键词:沧州市品种

郭 洁

(沧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促进中心 河北沧州 061001)

盐碱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 充分挖掘盐碱耕地利用途径,发展适生粮食作物种植,对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旱碱麦是盐碱耕地上的适生粮食作物, 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 旱碱麦品质高, 湿面筋含量在35%(国标30%)以上,蛋白质含量为13%~16%(国标12.2%),微量元素钙、 钾、 铁、 锌含量分别为36 mg/100 g、201 mg/100 g、3.9 mg/100 g、1.75 mg/100 g,稳定时间3.5~7.0 min,淀粉高峰黏度值较高,直链/支链淀粉比值在20%左右[1]。 用旱碱麦制成的馒头色泽白净、味香甜、筋力大、风味独特,由旱碱麦制成的黄骅“面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沧州市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100 万亩,年产量20 万t,种植专业合作社800 多家、加工企业20 余家,年产值26 亿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条件。

1 沧州市旱碱麦产业现状

沧州市盐碱耕地面积230.7 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黄骅、青县、盐山、海兴、孟村、中捷、南大港、沧县和南皮等地区,且均有旱碱麦种植传统。 沧州市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100 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7%。旱碱麦年产量20 万t。全市共有旱碱麦种植专业合作社800 多家, 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 万亩, 高质量标准化种植面积20 万亩,年产旱碱麦4 万t。

由表1 可知, 盐碱耕地面积最多的黄骅市旱碱麦种植面积占比高达52.9%,盐碱耕地面积最少的南皮县旱碱麦种植面积占30.0%,可见常年旱碱麦种植面积稳定,一产基础有保障。

表1 沧州市盐碱耕地分布及旱碱麦种植情况

1.1 旱碱麦主要种植品种情况

沧州市共有旱碱麦品种繁育单位2 个,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农科所培育的旱薄地种植品种冀麦32 1992 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培育的旱薄地种植品种捷麦19 2015 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15009 号);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培育的节水小麦品种沧麦6002 2007 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07008 号),旱薄地种植品种沧麦6005 2010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3 号),2012 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12007 号)。

沧州市盐碱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通过审定且适宜在旱薄、低水肥地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冀麦32、沧麦6002、沧麦6005、捷麦19 等。根据生产条件, 科学合理地利用品种对旱碱麦生产能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2]。

由表2 可知,旱碱麦主要种植品种有捷麦19 和沧麦6005。实际生产中,种植的主要品种还有石麦22。1.1.1 捷麦19 在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96 年自育品种冀麦32 生产田中选择500 穗变异单穗,经过多年系统选择培育而成。 平均生育期247 d,比对照冀麦32 早熟1 d 左右。 幼苗半匍匐, 叶片绿色, 分蘖力较强。 亩穗数39.4 万穗,成株株型较松散,株高79.5 cm。 穗纺锤形,长芒、红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 穗粒数32.2 粒,千粒重38.2 g,容重760.0 g/L。 抗倒性强。

表2 旱碱麦种植品种分布情况

1.1.2 冀麦32 由中捷农科所于1989 年育成,1992 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麦32 的推广代替了原旱薄盐碱区域种植的科遗26、科遗29 小麦品种,在本区域种植20 余年,当地农民俗称冀麦32 为“小红芒”。 该品种抗旱、耐盐碱、耐脊薄、抗病、落黄好、 根系发达, 株高在90 cm 以上, 产量水平230~270 kg/亩。 受捷麦19 推广的影响,目前冀麦32 已基本没有农户种植。

1.1.3 沧麦6002 由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于1996 年育成。 属冬性。 生育期244 d 左右,比对照沧6001 晚1 d 左右。 幼苗匍匐,叶片深绿色,分蘖力较强。 亩穗数41.0 万穗左右,穗层整齐度一般。 株型松散,旗叶较大下披,株高88.3 cm 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 硬质, 籽粒较饱满。 穗粒数30.4 粒, 千粒重37.3 g,容重772 g/L。 抗倒伏性一般,抗寒性好。 熟相较好。

1.1.4 沧麦6005 由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选育, 为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以临汾6154 作母本与冀麦32 有性杂交,经水、旱、碱3 种生态条件交替选择培育而成。 主要特点是抗旱、耐盐、抗寒、抗病、丰产稳产。 属半冬性中熟品种, 生育期251 d 左右。幼苗匍匐、 叶片灰绿、 分蘖力较强。 成株株型较松散, 株高84.2 cm。 穗纺锤形,顶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 亩穗数41.9 万穗,穗粒数32.2 粒,千粒重38.7 g,容重777.9 g/L。抗倒性较强,抗寒性与沧麦6001 相当。

1.2 旱碱麦种子生产企业及产品加工情况

沧州市共有持证小麦种子生产企业10 家,其中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具有冀麦32 和捷麦19生产经营资质; 沧州良棉种业有限公司具有沧麦6005 生产经营资质; 青县垦丰种业有限公司具有沧麦6002 生产经营资质。沧州市旱碱麦产品主要为小麦粉和面花等面制品。 全市现有小麦加工企业31 家,旱碱麦面花、面条等面制品生产企业10 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 家、市级龙头企业3 家,年旱碱麦面粉加工能力49.37 万t、 年旱碱麦加工量为9.637 万t,主要产品包括颗粒粉、全麦粉、麦芯粉、水饺粉、高筋小麦粉等。

1.3 旱碱麦相关品牌创建及认证情况

目前,沧州市旱碱麦制品主要在本地销售,部分高品质产品也销往京津等地。 沧州市旱碱麦尚未形成区域公用品牌,黄骅市金麦面粉有限责任公司“金麦面粉”、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帝鉴面花”等企业品牌初步形成。 黄骅市金麦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注册商标“金脉”和“MJ”,黄骅市天宝面粉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誉天宝”“香福粒多”和“誉之乡”,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注册商标 “帝鉴”“帝鉴三口粮”“花之愉”“花头发”“花咕嘟”等。 另外,黄骅市金麦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金麦面粉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黄骅面花”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

2 当前旱碱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化程度低

沧州市旱碱麦营销概念提出时间较短, 政府对以旱碱麦产业发展为主题的规划和布局刚刚起步,民间也未形成以旱碱麦产业为主体的行业组织,旱碱麦产业链条中, 各参与者未形成以旱碱麦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旱碱麦种植加工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2.2 品牌基础薄弱

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缺失,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突出,尚未培育出旱碱麦产品的稳定消费群体,旱碱麦概念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认可度和美誉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缺少行业标准

沧州市旱碱麦产业刚刚起步,旱碱麦相关种植、加工、产品质量等标准还是空白,投放市场的旱碱麦相关产品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地制约了沧州旱碱麦产业的长期发展。

2.4 产业化水平低

旱碱麦加工与流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加工技术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旱碱麦加工与流通企业、 生产基地及麦农之间还没有形成高效率的产销利益联动机制。

2.5 产品附加值低

旱碱麦由于受种植环境约束,小麦产量较低,收购价格虽比普通小麦稍高, 但总体来看旱碱麦种植并未形成效益优势,农民并未获得理想收益。 由于尚未形成“旱碱麦”产品品牌效应,市场销售的旱碱麦产品并未形成销量和价格优势, 旱碱麦加工企业也未形成效益优势。

3 做大做强旱碱麦产业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制定《发展旱碱麦产业实施纲要》,对旱碱麦产业发展涉及的资金、 科技、 金融、 保险、 国土、 水务、 交通运输等方面予以统筹安排, 政府各部门形成合力, 共同推动旱碱麦产业发展。 制定 《旱碱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旱碱麦品牌建设实施方案》等配套工作方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将旱碱麦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充分用好国家和省级相关扶持政策,在农田水利、科技创新、农技推广服务、农业机械化、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建设、粮食加工等方面重点支持旱碱麦产业发展,促进其做大做强。

3.2 加大科研投入

开展旱碱麦基础性研究,确定决定旱碱麦麦香、口感、色泽等品质的关键性、特异性指标,为旱碱麦相关标准制定和公用品牌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加大耐盐碱、高品质小麦品种选育,配合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北京市建立耐盐碱杂交小麦品种试验点,筛选适宜沧州种植的耐盐碱、耐瘠薄的杂交小麦品种。 开展现有适宜种植品种综合评价,对捷麦19、沧麦6005 等10 个品种进行试验筛选,对品质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符合生产和市场需求的高产稳产、抗病、抗逆、优质的旱碱麦品种,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品种支撑。

3.3 加强品种提纯复壮

引导旱碱麦品种选育单位、 生产销售单位和繁种基地密切合作,加强种子繁育、收购、销售等环节标准化建设。 加强繁种田基础条件建设,完善机械装备水平,提高种子质量,确保新增面积用种需求。 建立新品种展示田,开展品种适应性评价和品质鉴定,集成完善配套栽培技术。

3.4 推进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水资源,探索旱碱地旱作雨养种植技术模式[3]。 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实施单一品种整乡、整村、成方连片规模种植。 大力推广各种模式托管服务,实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指导服务、统一收获全程“六统一”标准化管理,开展优质麦提质减损行动,提高旱碱麦生产基地保优技术覆盖率、标准化生产率。 探索规模化生产模式,打造优质旱碱麦产业带。 强化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利用农技与农机相结合,改变施肥方式(撒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使种植户实现化肥减量增效[4]。

3.5 组建行业协会

实践证明行业协会在推动产业发展、 保护产业品牌和协调各方利益方面具有行政部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沧州市旱碱麦产业发展刚刚起步,组建行业协会对整合行业优质资源、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提高行业自律和维护行业利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现阶段政府部门应该尽快着手组织协调旱碱麦行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等相关方面, 组建沧州旱碱麦行业协会,指导制定行业协会相关工作规则。

3.6 开展旱碱麦品牌建设

大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明确区域公用品牌的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快速形成“沧州旱碱麦”的品牌效应。 深入挖掘旱碱麦背后的历史文化,增加“沧州旱碱麦”公用品牌的文化内涵。 整合现有品牌,规范企业品牌的创建和展示,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主的品牌展示模式。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广, 采取高效的品牌宣传推广策略和服务,全方位宣传区域公用品牌。 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知名品牌和著名、驰名商标。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意向洽谈等形式多样的旱碱麦及加工品交易会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3.7 大力建设特优区

选定旱碱麦优势产业区, 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 建设旱碱麦标准化生产、 产后加工和仓储物流“三大基地”,完善科技支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和质量控制“四大体系”,促进旱碱麦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的升级改造和深度融合, 推动旱碱麦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和全产业链发展,提升旱碱麦产品竞争力。

3.8 强化市场监管

加强对旱碱麦相关生产经营主体监管,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建立全程可追溯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旱碱麦产品的高品质。 加强对旱碱麦产业的保护,借鉴“沧州金丝小枣”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经验,积极申请产地证明商标,完善沧州旱碱麦产品保护体系,依法打击相关侵权产品。

3.9 发展旱碱麦精深加工

加大旱碱麦产品的研发推广力度, 研究开发旱碱麦产品新品种,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鼓励企业开发面对不同消费水平消费者的旱碱麦产品, 满足市场对不同类型产品的差异化需求, 在经营过程中发现效益增长点,不断增加旱碱麦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项目建设,开发生产新产品,促进增值增效。 积极引导旱碱麦加工企业开发各类优质专用面粉, 抢占高端市场。 引导小麦主食加工企业开发附加值高的面花、面点、冷冻食品等,发展“高、精、特、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猜你喜欢

沧州市品种
品种选育彩版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沧州市
沧州市人大常委会 “三个全覆盖”确保联运监督取得成效
品种选育彩版
种什么品种好?
种什么品种好?
新陆早52号(硕丰165)品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