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土资源的开发实现历史的深度学习

2023-06-19杨荣跃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会泽本课史料

杨荣跃

北京师范大学的郭华教授认为:“所谓的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提出:“重视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使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看来,历史教学中需要确立有挑战性的主题,用大概念来统领学习主题,在情境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主题的确立就显得比较重要,以乡土资源作为素材确立主题,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增强家国情怀,同时也体现历史教学的史料教学。乡土资源是本乡本土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等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例探讨利用乡土史料来实现深度学习。

一、基于挑战性的主题精选乡土资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这一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由此造成的差距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笔者认为,“鼎盛与危机”为本课的主题,该主题不仅可以统摄贯彻该单元或课,而且能与其前或以后的学习相通。统编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可以利用确立的主题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教材进行结构化梳理,有意识地融通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构建有意义的联结,让历史解释更加有逻辑、更加流畅。

“鼎盛与危机”作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历史情景。经笔者的查阅和阅读,发现清朝中期的滇铜京运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乡土资源。雍正年间,清王朝正式大规模地开发云南的铜矿资源,而云南的铜矿资源主要集中于东川府,也就是今天的会泽县。铜矿是清朝最重要的铸币资源,巅峰时期,云南所产的滇铜占全国的80%,而会泽所产的铜又占云南的80%以上。货币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可以很好地反映清朝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所以和本课的主题比较契合。笔者目前在会泽大成中学支教,该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对历史的认知主要集中于基本事件的记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较弱。所以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基以此,笔者将本课设计为“饥饿的盛世——从滇铜京运看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盛世之基——从滇铜京运看清朝的君主专制;盛世之疆——从滇铜京运看清朝的疆域奠定;盛世之危——从滇铜京运看清朝的危机初显三部分,对应教材的三个子目。

学习任务一“盛世之基——从滇铜京运看清朝的君主专制”主要通过学生的归纳概括了解会泽铜业的重要地位,认识雍正与乾隆皇帝通过什么制度对铜矿业进行管理,引导学生理解清朝君主专制加强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学习任务二“盛世之疆——从滇铜京运看清朝的疆域奠定”通过教材从边疆治理的角度解释滇铜京运得以开展的原因,认识清朝边疆治理的措施与特点,理解清朝边疆治理对中国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学习任务三“盛世之危——从滇铜京运看清朝的危机初显”通过材料归纳滇铜在清朝中期的生产看清朝面临的危机,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看待乾隆与嘉庆皇帝所提出的解决措施,辩证地理解危与机之间的关系。

二、围绕乡土资源,构建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学习旨在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符合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创设情境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教学任务只有基于真实的历史情境才会更加直观形象,从而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是内容主旨和核心问题的外在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协作学习中深化认知,以动促思,动中释惑,真正实现“以任务为主线、任务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

因此,笔者围绕主题,创设历史情境,教学设计如下:

导入环节:利用图片展示会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和嘉庆通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设问:会泽为什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古城是怎样形成的?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开始本课的学习。

学习任务一:盛世之基——从滇铜京运看清朝的君主专制

材料1:纵观清代滇铜产量,自康熙六十年至咸丰三年的133年中,笔者依据清代档案中的奏销数据,整理、推算出119年的产量,总计达115373.7万斤,最高年产量达1466.98万斤,最低仅70万斤,年均969.5万斤。

——马琦《清代滇铜产量研究:以奏销数据为中心》

思考:根据材料1,归纳清朝滇铜生产的特点。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第83页内容,从中枢机制的角度看雍正皇帝如何管理滇铜京运的具体事物?从空间的角度比较明清中枢机构运作的同与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材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材资源的利用,认识军机处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材料2:窃照滇省各铜厂较前增盛,经臣奏明,五年份铜斤可办获三百数十万余斤,请发价收铜,卖价还项。奉旨允,并准部咨,令将所产之铜,自雍正五年四月起,扣满一年,获铜若干,即行题明,以凭预定曾否足额,等因。

——雍正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云南总督鄂尔泰奏为铜矿大旺等事,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

思考:根据材料2,概括雍正帝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奏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探究:结合课本第81页的史料阅读,分析君主专制的变化带来的是制度的强化还是僵化?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感受奏折制度,认识奏折制度的实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明白不同时代背景的人对同一制度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产生不同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学习任务二:盛世之疆——从滇铜京运看清朝的疆域奠定

思考:结合教材第84页“历史纵横”,从边疆管理的角度分析滇铜北运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教材资源,解释为何清朝能够实现对会泽铜矿的大规模开发,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材料3:明朝对东北辽东边墙以外,对青藏高原的统治是很薄弱的,只是一种羁縻关系而已,真正的统治是谈不上的。没有清朝起来,这个分裂局面不知又要延续到什么时候。明朝对新疆的关系更谈不上,根本管不上,连新疆发生什么变化都不晓得。要是没有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六代200多年的经营,就不会出现18世纪的大统一局面。所以我们说中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3,根据教材第83页内容,归纳概括清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及其特点。说明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运用适当的工具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使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将清朝的边疆治理置于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时段,理解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与意义。

学习任务三:盛世之危——从滇铜京运看清朝的危机初显

材料4:滇南田少山多,民鲜恒产,又舟车不通,末利罕有,唯地产五金,不但本省民人多赖开矿谋生,即江西、湖广、川、陕、贵州各省民人,亦俱来滇开采,……现在滇省银、铜各厂,聚集攻采者,通计何止数十万人。

——张允随《张允随奏稿》乾隆十一年五月初九日奏,抄本

材料5:1775—1825年随着东川矿冶业的发展,东川地区的人口密度从每平方公里16人聚增至每平方公里42人,人口密度仅排在徵江、楚雄、大理之后。

——李晓斌《清代云南汉族移民迁徙模式的转变及其对云南开发进程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4、5,归纳会泽在清朝中后期产生出现了哪些危机?这些危机能反映清朝中期的危机吗?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与图片培养学生史料互证的意识,更加形象具体地认识清朝中期的危机。

材料6:马戛尔尼使团的礼品单:

二百匹呢料;天体运行仪、地球仪、牛顿发明的望远镜;蒸汽机、吊灯、座钟、韦奇伍德瓷器;特种钢制作的刀剑、榴弹炮、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气压计、热气球、铜管乐队表演;拥有弹簧减震设备的馬车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第86页的史料阅读,面对严重内外危机,嘉庆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如何看待嘉庆皇帝的措施?

思考:结合教材第85页和第86页的史料阅读与问题探究,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试着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史料资源,培养学生的概括说明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释乾隆与嘉庆皇帝提出的措施,将两位皇帝置于当时的时空条件下,评价他们采取的措施,理解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培育学科能力

作业是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学习任务集合。作业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核心素养,进而形成学科思想方法的重要保证。指向深度学习的作业特指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特点,以一定的历史情境为载体而设计的学习任务,意在巩固所学历史知识、迁移史学思想方法和内化历史核心价值观。

在完成本课的学习后,为了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学科能力,笔者设计了两个课时作业:一是基础作业,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旨在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后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结合本课内容任选一个会泽明清时期的会馆写一段介绍词,字数180左右,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为了评估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设计了四个评价等级:(1)学生能够简单地对会馆进行简单的事实描述;(2)学生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能对基本事实作出一定的解释和评价;(3)学生能够多角度地作出解释和评价,并且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和整体性;(4)能够查阅相关史料,利用史料对会馆进行考证、解释、评价,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该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写与历史解释结合的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乡土资源的历史教学设计,首先是依据课标确定本课的大概念和主题,围绕主题选择合适的乡土史料,史料有一定的典型性。其次,围绕史料构建历史情境,通过任务驱动、问题链的形式,采用自主学习、分组合作、问题探究,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实现学生的思维进阶,培育学生的学科能力。最后,依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课后作业,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进一步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但也需要注意不是每一课都适合选择乡土资源,乡土资源应与本课的主题相契合,才有利于实现教师的教育目标。

◇责任编辑 苟有恒◇

猜你喜欢

会泽本课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福建会馆今景
史料二则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