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陶渊明饮酒诗中的孤独

2023-06-16宋毅彪

今古文创 2023年20期
关键词:孤独陶渊明

宋毅彪

【摘要】 在魏晋诗坛中,陶渊明的诗歌宛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饮酒诗在其文学创作中更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陶渊明的生活中不可须臾离酒,在选择退隐田园后,创作出大量的饮酒诗。这些诗是陶渊明在孤独长夜里自斟自饮,酒醉之后写来自娱的诗歌,这些诗中有他对社会动荡、人心叵测的观察和感慨,蕴藏着孤独的人生体悟。

【关键词】 陶渊明;饮酒诗;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11

酒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古代文人墨客对酒饱含深情。春风得意之时,宾客盈门以酒助兴;怀才不遇之时,寄情山水以酒消遣;欢聚离别之时,折柳送别饮酒相思。有酒相伴,情感就有了支撑,与酒为邻,生活便有了归宿。

陶渊明自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1]他喜欢饮酒,享受置身酒中怡然陶醉的感觉,并把饮酒时的情景与感悟写入诗歌中,创作出不朽的饮酒诗。这些诗歌是陶渊明闲恬雅致的归隐生活缩影,是他在孤独长夜里对社会深沉而广博的叹息。纵使陶渊明有返归自然的本心,但在躬耕自资的生活之中,难免会有感时伤怀、知音难觅的落寞与忧愁,或许唯有与酒为伴才能聊以自慰。

一、否定世俗的孤独

陶渊明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在“学而优则仕”的主流思想影响下,他和绝大多数古代文人一样选择步入官场。他怀着“大济于苍生”[2]的壮志、“猛志逸四海”[3]的雄心走向了仕途,但时代并没有因此给予他施展抱负的机会。“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4]在那个腐朽动荡的社会面前,众多胸怀大志的文人成为官场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在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中,对于社会昏暗现实的评述与关注占据了不少篇幅。陶渊明生活在乱世之中,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让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他思绪万千,但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改变这充满刀光剑影的局势,他曾经的志向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于是,失落的陶渊明开始追求心灵的宁静,彻底退出浑浊的政坛,在酒与诗歌中找到了告慰。在其《饮酒》第十三首中,表现了陶渊明“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价值观念,但诗人的“醒”往往是孤独的。诗中陶渊明以醉者的视角来描绘所谓“清醒”的世界,“兀傲”的姿态,显示出诗人孤高不平的品行。那些“醒者”追名逐利、浅陋拘泥,是世俗庸人的代表,在诗人的眼中这是十足的愚昧,然而“醉者”的取舍与其截然不同,“醉者”与世无争、不随流俗,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人情世故乃至富贵荣华,在陶渊明的眼中何足道哉,享受田园之乐有酒即饮足以。陶渊明笔尖的酒,也早超脱于酒本身,代表着他对人生百态和宇宙万物的一种立场和看法,甚至是精神层面的超凡脱俗,这种精神自由正是诗人否定世俗之后的孤独境遇所带来的感情享受。

在《饮酒》诗中,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关切和隐忧,对于当时社会的昏暗与道德风尚的败坏,也使他愤懑不安,这些也就成为陶渊明诗中一再谴责的对象。例如在《饮酒》第二首中有写道:“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诗人痛斥社会的赏罚不明与善恶不报。第三首的“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第六首的“雷共同誉毁”等等,从这些诗句中,能感受到陶渊明并非纵情山水而忘情现实,仍对当时社会怀有关切之心,陶渊明不愿向世俗妥协而弃官隐居,诗人这种愤世嫉俗的高洁人格是超乎流俗之上的。在《饮酒》第十二首中,诗人通过颂扬杨伦与张挚的辞官隐居不再入仕的高尚风节,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志,并劝告后人不要再被世俗所蒙蔽双眼,诗人极力批判了那些名利熏心、阿谀奉承的文人士大夫。陶渊明的仕途之路,加深了他对当时社会以及官场的切身体会,也使得归隐田园变得更加坚决,“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铿锵有力的宣言。归隐之后,陶渊明遭遇了亲人的相继去世,让他体会到人生终逝的孤独,友人大多数选择入仕,自己却壮志难酬。陶渊明只能以酒解忧,来排遣心中的孤寂与苦闷。

陶渊明有五次出任仕途的经历,足见其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但在辞去彭泽县令一职后,毅然决然选择归隐山林,哪怕生活穷困潦倒也不再入仕。他从束缚的官场走向自由的田园,选择归隐避世坚守内心的本真,对世俗的否定是坚定而决绝的,从《饮酒》第九首中诗人与老农的对话可以看出,即使“褴缕茅檐下”陶渊明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初心而随世浮沉,“吾驾不可回”正是他最后的誓言。面对众人不要独清的劝解,对陶渊明来说实属庸俗之辞,无人能够真正理解其内心的初衷与孤独,于是只好沉醉于酒、诉诸诗,“酒对于他仿佛是一种武器,他拿在手里和命运挑战。”[5]以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替代身不由己的官场斗争,这种独树一帜的抉择注定要忍受贫穷的考验,陶渊明在诗酒的世界里享受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宁静。

二、闲居寡饮的孤独

陶渊明在向往的田园生活中度过了二十余年,归隐之后的生活看似宁静安逸实则风雨飘摇。在陶渊明赋闲田园后不久居所便失火,家里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迁居后朝廷又征召他赴京城任职但被陶渊明婉拒,在此期间他害了大病,晚年生活可以说是贫困交加。再加上外部世界战火连绵,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很难长久地抵挡内外环境因素的干扰。四季更替与万物荣衰,这些直观的变化是陶渊明田园生活之中随处可见的,不禁发出“盛年不重来”的人生感慨。陶渊明在种种变故之中,身边并没有值得依靠和倾吐的挚友,享受田园更多的是体会孤独,思绪万千却只能饮酒消愁,最终向田间的自然万物倾诉内心深处的彷徨和忧愁。

陶渊明的代表作组诗《饮酒》二十首是其酒后所做的一组五言诗,这些诗歌是他赋闲田园后的一组名作,是研究其隐居生活的重要资料。在阅读序言部分时,“顾影独尽,忽焉复醉”诗人自斟自饮,只有影子与之为伴,明显能体会到陶渊明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诗人在这年秋天,独自面对漫长孤寂的黑夜,酒醉之后写下了这些诗篇。在《饮酒》第九首中写道:“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诗人归隐田园许久,忽闻敲门声欣喜若狂,随手拿起上衣披在身上去迎接朋友。“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田父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壶浆远见候”提酒来探望诗人,之后与田父的交谈令他失望不已。“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田父认为诗人衣衫褴褛、住在草屋之中太受委屈,应顺应时事有所作为。诗人通过对话的形式,再一次表明自己不愿随世沉浮的决心,语气委婉态度堅定,世人的劝告在陶渊明眼中实属粗俗之辞,根本没有人能领会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无人相与言,诗人是孤独的;有人相与言,却语不投机孤独感倍增。故黄文焕评道:“前皆言独饮,此乃言共饮。悲可共,心不可回, 则共之中仍独矣。”[6]《饮酒》第七首中写道:“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诗人在秋天赏菊饮酒独自饮用,身边没有亲友相伴共同畅饮,孤独寂寞之情涌上心间。“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诗人欣赏着眼前日落黄昏、飞鸟归林的景象,想到自己早已辞官归隐,再也不会被世俗之中的烦恼忧伤、荣华富贵所束缚,悠然自得之意填满心头。在自己的独酌之中,诗人沉醉其中忘却了红尘,感受到了超逸的遗世独立之情,能够悠闲适意的生活,独酌也不再是可悲之事。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孤独感随处可见,这是诗人保有自我、告别樊笼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他在田园之中找到了安居乐业的所在,虽然孑然一身,但陶渊明通过诗书与酒以及自然万物的陪伴,将孤独之感舒散升华,达到别人所不及的人生境界。

在陶渊明其他的饮酒诗中,也能感受到其幽居田园的孤独感是无法释怀的。在《时运》中“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诗人床头有一张古琴和半壶浊酒,庭院里“树木竹林葱葱。”;《连雨独饮》中写道“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从诗人这些独自饮酒的场景中,能明显感受到他孤独困苦的处境,这种孤独感是无以为伴的凄惨和怅惘。在《杂诗》其二中“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陶渊明想要倾诉心中的愁思,奈何无人相交谈,只能对影自酌,这样一幅凄凉夜景画,把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世无知音的苦楚清晰地呈现出来。“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夜晚凉风吹进屋中,枕边已感受到寒意,如此孤枕难眠的夜晚陶渊明不知经历了多少,随着时光的飞驰,“有志不获骋”涌上心头,每当想到这里陶渊明内心深处的苦衷难以排遣,唯有对影独酌。在《停云》中陶渊明饮酒时描写的景物“霭霭停云,濛濛时雨。”表面来看是写天气,实则是压在陶渊明心中郁郁之悲,想要与亲友饮酒畅谈,奈何时乱道阻难以畅怀,也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形影神三首》中“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再看《杂诗》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悲痛的心绪。在看似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中,却充满了诗人挚友难求、举目凄冷的孤苦,以及对于生命稍纵即逝的惋惜。

仔细阅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作,他所关注和刻画的意象多为孤立存在的事物,例如诗文中反复出现的孤松、孤云、秋菊等意象,这些意象大多来自诗人的归隐生活之中,是诗人一种孤独的审美体验。《饮酒》其八中:“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诗中的青松长在东园里,周围的荒草淹没了它的身影。但“凝霜殄異类,卓然见高枝。”青松在霜降之后,并不凋零直立节高,表现出青松孤高的品格。还有《饮酒》十七中“含薰待清风”的幽兰,与流年常青的青松如出一辙。在陶渊明笔下,青松、幽兰、菊花这些田园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不仅是其孤洁人格的写照,更是诗人在孤独的生活境遇下,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倾向。夜幕时分的意象,也是诗人所偏爱的,可见陶渊明内心情感的深重。陶渊明常在诗作中将自己比喻为鸟,例如在《饮酒》其四中“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日暮之下失群的鸟儿飞来飞去。“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还未找到栖身之地夜幕便降临,鸟儿仍在徘徊独飞,凄惨的鸣叫让人更加孤寂,可见在夜幕来临时诗人的情感是最易触动的。

三、保持独立的孤独

陶渊明向往的田园生活,是像儿时一样天真烂漫无拘无束,过着诗书琴酒的生活。奈何东晋政权早已没落,再加上烽火连年和自然灾害频发,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艰难困苦,但他仍能在困穷中坚守,保持自我的独立,守住那份精神的净土不被污染。

孤独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体验,陶渊明式的孤独落寞是文化诗人所专有的一种悲怆体验。诗人的孤独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是世俗中的纷纷扰扰所引发的,在官场中像陶渊明一样洁身自好者寥寥无几,身边充斥的都是明争暗斗、貌合神离之人,陶渊明的作为得不到他人的认同,这种孤独感是沉痛的,是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等到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他依旧是孤独的,对影独酌和孤身远游似乎成了常态,但这种孤独感是轻松快乐的,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得以释怀。正是在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独立的人格才得以延展,生活中的孤独感让诗人发现了人生的真谛,没有官场中陈规陋习的禁锢,返璞归真回归本心,诗文中也呈现出一种淳朴雄厚的艺术风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艰辛境遇反而让他去思考孤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他的饮酒诗中,既有饮酒时的洒脱恬淡,又有醉酒之后的超凡脱俗。陶渊明这种不屈于己、不役于物的处世之道,是他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的呈现。《饮酒》其八以青松为写照象征自己坚贞不渝的独立人格:“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陶渊明以青松自喻,慨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定。“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是为了自饰风雅,而是深爱山林;也不是为了与民偕乐,而是深爱躬耕;也并非无力避世,而是性情使然。诗人从官场走向田园,是探寻内心的安谧与人格的独立,是坚守本心的必然选择。在《饮酒》第十二首中同样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归隐意志:“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陶渊明以张挚、杨伦辞官隐退,来比照自己淡泊归隐之心。“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在辞官之后虽有犹豫之意,但仍坚定踏上隐居之路。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三:“篇中引用二子,渊明盖以自况,辞近牢骚。末数语颇有傲世之意。”[7]陶渊明隐居田园,不是对世事无常的躲避,而是诗人对独立人格的执着追求,是要在隐居田园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处世之道,这种处世之道把自由作为首要选择,这正是陶渊明的魅力所在。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仅会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还会受到个体欲望的禁锢。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敏感的诗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陶渊明一生都在追寻精神自由,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他的精神理想,遗世独立克服自身的欲望。在其《饮酒》第十五首中写道:“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由于家境贫寒、人手不足,自己的住宅呈现出一片荒芜的景象。“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陶渊明的弃官归田,不被世俗之人所理解,诗人不仅要忍受社会舆论的抨击,还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陶渊明穷且益坚,生活的贫穷窘困把他磨炼得更加坚强。诗人遨游于翰墨书香之中,徜徉于山林湖海之畔,隐居田园的生活,就是活在诗人的内心。这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生活,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哪怕放在当代也很难接受,但在陶渊明看来田园生活让他保持了本心的纯洁与安宁,这种真性情的自我,也只能在孤独中找寻,这绝不是富贵名利所能比拟的。陶渊明一直在精简自己的人生。他辞官归隐,丢弃功名利禄只求内心不被奴役,即使生活艰难困苦,也享受自然乐在其中。回望自己的一生,因恪守初心而无一丝悔意,他逆流而上,世人所追崇的权势与地位并不是诗人想要的。

陶渊明一生以酒相伴,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他以饱含忧愤的笔触把酒与其文学作品相融合,创作出许多独具特色的饮酒诗。古往今来,他的饮酒诗被世人传颂,可谓酒诗中的杰作,文辞之中流露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愫,纵有千般穷困孤独,文人傲气尚存。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诗人以醉态的口吻呈现出赋闲田园后简单朴素的隐居生活,颂扬了兼济天下的人生志向。不管是哪一首饮酒诗作,都是陶渊明坚定信仰与如磐信念的真实写照,后世文人墨客的创作也受到陶诗思想的浸染。陶渊明的高洁品格与通透洒脱的人生态度犹如群山之中的瑰丽明珠,时至今日仍被后人所追随。

参考文献:

[1][2][3]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6]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清)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M].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四年石印本.

猜你喜欢

孤独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