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求于己,不假外物

2023-06-15王明霞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
关键词:采桑子孤独欧阳修

【摘要】《采桑子》十首展现了欧阳修居颖期间悲慨解悟压倒宴赏豪兴的过程,“始觉春空”的顿悟使词人由寂寞走向孤独,以物观我而静照万象,形成了冲淡平和的出世美感。《采桑子》十首中可见排斥孤独、尊重孤独到享受孤独的心境变化,词人在与自我的交流中消释了对孤独的恐惧,并使其合理化而彰显出美感。

【关键词】欧阳修;《采桑子》;孤独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1-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01

一、排斥孤独的情感表现

《采桑子》十首完成于欧阳修六十五岁退休之后,此时词人已饱经宦海浮沉,英宗时因濮议之争成为众矢之的,神宗即位后又与新政意见不合,受到污蔑所以屡次请求致仕①。退居颍州期间,曾与之共事的赵概闻公归颍,自睢阳单车来访,欧阳修设宴款待,并作《渔家傲·与赵康靖公》,词中说“归来白首笙歌拥”。曾被欧阳修举荐的吕公著也为其设宴于西湖,宾主称一时之盛,并题其堂为“会老堂”。②欧阳修喜爱宴赏交游,《采桑子》中也多见宴饮欢乐的意象,其中四首涉及“醉”“酒”,另外五首涉及“笙歌”“管弦”。纵观整组词,前三首描写场面逐渐热闹,基调逐渐高扬:《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一首清新明快,“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此时只是“隐隐笙歌处处随” ;《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一首展现春日盛景和宴赏之乐,词中写道“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水阔风高扬管弦”;《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一首上片极尽烘托宴饮豪兴,“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下片转向较为冷静的思考,“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接下来,在《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一首中词人流露出较为明显的孤独感,自然景物是“狼藉残红”,宴饮场面则是“笙歌散尽游人去”,有“始觉春空”之感。在《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一首中,词人上片写“飞盖相随,贪向花丛醉玉卮”的宴赏意兴,下片在“永远烟微,一点沧州白鹭飞”的淡远冷清中展现超脱静观的解悟之感。《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三首在内容上虽然描写了不同的风物景观,结构上却都是先书写宴赏繁华之景,再传达超旷幽微之意,外界的热闹愈盛,词人之心境愈显冷清。直至《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一首,化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且通篇写清幽淡远之景,直露内心的孤寂。《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一首则在今昔对比中展露人之渺小,而世事如沧海桑田而变化无常。总之,可以将本组词大致分为三部分,“轻舟短棹”“春深雨过”“画船载酒”三首将宴赏的豪情高扬到极点,以“群芳过后”一首为过渡,“何人解赏”“清明上巳”“荷花开后”“天容水色”四首结构类似,于繁华背景下见词人心境之超然。最后“残霞夕照”“平生为爱”两首分别从写景和抒情方面,传达历经沧桑的悲慨和解悟。整体上看,欧阳修的人生悲慨压倒了隐退后宴饮生活的豪兴,他于熙宁五年春末曾作《答判班孙侍制见寄》一诗,诗句如下:

三朝窃宠幸逢辰,晚节恩深许乞身。无用物中仍老病,太平时得作闲人。

鸣琴酌酒留嘉客,引水栽花过一春。惟恨江淹才已尽,难酬开府句清新。③

本诗展现了欧阳修退居颍州期间宴饮交游的生活状态,又在年老多病的哀叹中表达今昔对比之感。琴酒花春的背后,实销日弭愁④。诗言志,而词发于幽微,可言诗之不能言。骆玉明指出,欧阳修的诗文都很端谨,词却写得相当放松⑤。黄文吉称《采桑子》是作者看透人生,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表现⑥。《采桑子》中流露出迟暮之年难以处置的内心失落,其中人生悲慨压倒宴饮豪兴的心态,大抵以外界的热闹与心境的冷清、为官的充实与归隐的闲散中展现出来,从这两对矛盾中可见欧阳修排斥孤独的情感表现。

二、尊重孤独的人生解悟

欧阳修对于孤独的态度在《群芳过后西湖好》一首中体现得较为典型,现摘录如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⑦

“群芳”和“残红”是两处转喻,香味是花卉的普遍特征,红色是花卉的常见颜色,用以指代春日繁花。转喻让人们关注事物的某些特定方面,以花之凋零写春光逝去本是常见用法,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例子不胜枚举。而本词突出了视觉的感官体验,以欧阳修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红”写落花,营造了更为立体的春去之景,化实为虚,融情入景,更见词人赏玩、沉浸之心境。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群芳过后”“狼藉残红”的凋零之景,欧阳修却说“西湖好”。“好”是一种审美评价,欧阳修也曾赞美春日盛景: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⑧。对于《采桑子》十首的创作时间,研究者有“同时之作”的观点,即便非“一时之作”,也应该是同种心态下通盘润色的结果。关于此时欧阳修认为“盛为美”还是“空为美”的问题,可以明显看出,“百卉争妍”和“群芳过后”是相反的两端,其中可能蕴含着欧阳修心态的转变。而道家的“阴阳合”以及黑格尔的“正反合”都要求人们不执一端,而通过思辨向中间靠近。当人们不急于下结论时,“春”本身就有了被思考的空间。

欧阳修在下片吐露了心声,他没有说“春去”“春过”,而是“春空”。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孔融说“岁月不拘,时节如流”,中国古代文人的态度往往是伤春易逝,非人力可以改变。而本词的“始觉”是一种顿悟,是如元好问评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般超凡出世的艺术美感,也是欧阳修向内求索的一个表现。本词不见时序凋零之感,“空”是漫漫求索中心领神会的答案。“笙歌散尽”是热闹过后复归冷清之景,欧阳修也曾因此感到寂寞带来的孤独感。欧词中有大量语料展现其失伴之意,如“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无人堪与补残枝”(《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伊》)等例子不一而足。值得注意的是,退居颍州的欧阳修在《西湖念语》中吐露,“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⑨可见,无论“结于良朋”还是“乘兴独往”都不会影响欧阳修观赏西湖的审美心境,乃至进入“傍若于无人”的浮想骋思之境。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赠兄秀才入军》)晚清陈曾寿有词:“忍残年心事,寂寞礼空王”(《八声甘州·镇残山风雨耐千年》)。张培锋指出,“欧阳修虽然不信佛,但对人世间充满痛苦的感受与佛教是相似的”。⑩由寂寞引发的所谓“孤独”使人在虚无感中囹圄困囿,为了谋求内心的安定而不断向外寻求。而当人们直面“生”的失落和“死”的必然,接受时异事殊和事与愿违的现实,孤独便得到了合理化,帮助人们领会“虚静”。欧阳修由排斥寂寞带来的孤独,到尊重通向自求的孤独,作為典型的儒门居士,他的离群并不等于避世,对“空”的顿悟使他不执一端,既能融入宴赏时的喧嚣,也能安守独自一人的淡然。

三、享受孤独的内求之美

心静如水,才能映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假外物,需要先走出庐山。《轻舟短棹西湖好》一首中不见情感的主观表达,而是化景物为情思,可以窥见欧阳修对自我和外物关系的思考: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风”是外物的象征,某物产生的微小变化如蝴蝶效应般影响同在一个系统中的他物。《华严经》中讲众生之间彼此影响,微风吹过湖面,只是“微动涟漪”,便能“惊起沙禽掠岸飞”。俞陛云在《宋词选评》中说:“湖水澄澈时,如在镜中,云影天光,上下一色”。?宗白华在论文艺的空灵时也指出,“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平静的湖水才能照出世间万象,一旦湖水搅动,便充斥泥沙杂质而不能映照。“静照”的前提在于忘我,放下个人的悲喜荣辱,才能做到以物观我,看到外界生命丰富的色彩,并使其自成境界。欧阳修在有风、无風的景物变化中,传达出外物对人的重大影响。许昂霄评价本词:“闲雅处自不可及”。?泛舟湖上,闻得处处笙歌,却有“不觉船移”的恬淡心境,又能察觉环境的细微变化。李白花前独酌邀月来伴,欧阳修也将目光转向了自然万物,“风月”在他的笔下大量出现,其表达与苏轼“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在诗中写道:“日久都城车马喧,岂知风月属三贤”。?《与吴正献公书八》中有云:“始知风月属闲人也”。?《西湖念语》中也有类似表述:“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所有虽非己有,其得已多” ?。向外的追求落空后,欧阳修意识到不必追问世俗价值观引导的功业与得失。寄情自然不仅是冲淡平和、宁静闲适的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生指引,因而形成的出世的孤独美感,在《平生为爱西湖好》一首中也有所体现: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叶嘉莹先生认为,《采桑子》十首是欧阳修经历宦海浮沉、人生忧患后,带着欣慨交加的情意写的?。“富贵浮云”自不必说,欧阳修曾知颍州,为治理当地劳力费心,而今却是“谁识当年旧主人”。本词通过对向外的追求都会落空的揭露,将“出世”合理化了,证明了“无人识”的孤独感是合理的、值得尊敬的,消除了对孤独的恐惧。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无法入世,孤独才使人保持独立性而具有美感。上文分析“始觉春空”是一种顿悟,那么欧阳修具体“悟”到了什么呢?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人们可以发现,欧阳修对孤独的思考相较冯延巳更进一步,在于他尝试提出了解决之道。冯延巳写道:“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学雪”设立了献身的外在标准,逝去本身并不孤独,必须为某种意义而死才会引发孤独感。人并非只有做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才有价值,自我评价也不应被外界的毁誉干涉。从群体中出走,可以把在集体中难以发现的问题揭露出来,进而思考何以评判是否具有价值。因而本词中对孤独的思考与之前展现的放空自我的自由状态不同,而展现了寻求人生价值时必须经历的过程。

四、结语

欧阳修经历了排斥孤独、尊重孤独到享受孤独的心境变化,最终获得了内求于己的人生解悟。寂寞驱使人们向外寻求,乃至汲汲营营;而孤独看似匮乏,却指向内心的圆满。词人在宴赏过后的“春空”之感中启示人们,知己故友不能成为外在的倚靠,这并不是对错的判断,而是人生本就孤独。庄子舍弃荣华曳尾涂中,苏格拉底为民主献出生命,释迦牟尼冥想于菩提树下,大凡思考者都是无人理解的。《老子》第一章讲:“无,名万物之始”。思维的过程也是从“无”出发,为之命名实际是加深认识的过程,此后仍需不断求索未知的领域,于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孤独是思考的开始,使人远离集体无意识,这为怀疑、思辨等凸显自我主体地位的活动提供空间。在自我沉淀的过程中,内心逐渐空静澄明。宗白华先生考察《贲卦》中的美学思想时指出,“中国人作诗作文,要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欧阳修在自己充实的人生体悟中领略虚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他在《采桑子》中化实景为虚境,化景物为情思,在“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中达到“白贲”的境界,在“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中以物观我而静照万象,在“谁识当年旧主人”形成了冲淡平和的出世美感。欧阳修经历了建功立事的华丽繁复,绚烂过后转向对真正自我的肯定和思考,应是《采桑子》十首中孤独美感之所在。

注释:

①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108页。

②⑦⑧⑨?????李之亮笺注:《欧阳修集编年笺注》(第七卷),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193页,第195页,第194页,第192页,第193页,第195页,第194页,第192页,第198页。

③④刘德清,顾宝林,欧阳明亮笺注:《欧阳修诗编年笺注》(第四卷),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17页。

⑤骆玉明:《文学与情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4页。

⑥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⑩张培锋:《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熙宁四年至五年作,三贤指王素、范镇、张掞,时已退休居闲,见刘德清,顾宝林,欧阳明亮笺注:《欧阳修诗编年笺注》(第四卷),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05页。

?熙宁五年致仕退居颍州时作,见李之亮笺注:《欧阳修集编年笺注》(第八卷),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37页。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7页。

参考文献:

[1]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蒋勋.孤独六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美)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7]吴宏一.欧阳修《采桑子》著成年代的商榷[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2,(01):163-178.

作者简介:

王明霞,女,汉族,河北昌黎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采桑子孤独欧阳修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采桑子·春
画眉鸟
欧阳修快马追字
采桑子
采桑子
勤奋的欧阳修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令山河动容的美丽:浣溪沙与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