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离直线何以成就自由意志

2023-06-15牛珂

西部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自由意志马克思

摘要:《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是马克思于柏林时期为写作博士论文而准备的重要文献。与其博士论文相比,笔记更为详细和直接地对原子偏离直线运动进行了细致探讨,从而借助伊壁鸠鲁哲学表达了其哲学思想。以伊壁鸠鲁三种原子运动为线索,对笔记第四篇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发现马克思通过剖析原子在直线、偏离直线、排斥三种运动状态将原子偏斜与自由相联系,得出了“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的论断。此外,笔记还包含着马克思初期各种思想的萌芽,体现了他当时的思想倾向和对事物的多方位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偏离直线;自由意志;《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中图分类号:D0;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8-0029-04

通常认为,《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是马克思于柏林时期为写作博士论文而准备的。在笔记第四篇,马克思摘录了卢克莱修《物性论》中关于原子偏斜运动打破必然性的诗句:“如果原子不能因为偏斜而产生一些将会打破命运束缚的,打破原因和结果的永恒顺序的新的运动……不受命运支配的意志力的来源是什么……”[1]121并留下影响深远的见解:“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1]121。马克思十分重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思想,认为其中蕴含着自由的因素。但在早期马克思自由思想研究上,学界以往多侧重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通常都是作为辅助性的研究文本,很少被单独地深入研讨,实际上,这篇早期文本同样蕴含着马克思丰富的自由思想。本文以伊壁鸠鲁三种原子运动为线索,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第四篇有关内容进行整理,以期更好地论证“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的重要观点来反映笔记中所蕴含的自由思想。

一、直线是点的异在——表现直接的必然性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继承自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并对其有所超越。德谟克利特原子运动有两种:直线下落运动和排斥运动,这两种运动不仅严格遵守决定论原则,还带有盲目必然性的特点,且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它们因排斥而平行,这就没有为自由意志留下空间[2]。伊壁鸠鲁在原有的两种运动中加入偏斜运动,彻底打破并重塑德谟克利特及前人在决定论体系下的原子论,使其成为非决定论的哲学,这不仅给予其本体论意义,而且在原本充满因果必然性的体系中加入了自由的联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流传下来的伊壁鸠鲁的书信来看,他本人并未直接将偏斜运动视作一种自由意志,而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对原子偏斜运动的理解则被视作将偏斜运动与自由联系起来,后文会详细说明此点。

若要了解偏斜与自由的关系,就必须先从偏斜的对立面——直线运动开始探讨。根据《物性论》第二卷,在虚空中原子以同等速度做垂直下落的直线运动,“像雨点一样地”[3]75相互平行,毫无交集。若认为处于同一条直线轨迹的原点能够上下碰撞,那就是“离开了真理的大道”[3]75。因为在有阻碍的地方,会因物体重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阻碍力量,进而引起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但是在虚空中没有阻碍,所以任何物体必定都以相同的速度下落。《明哲言行录》保存了伊壁鸠鲁残存的几封书信,其中也提到了原子是以同等速度永恒运动的:“因为虚空为最重的原子和最轻的原子准备了同样的道路……当没有事物阻挡它们时,重的原子并不比细小的和轻微的原子运动得更快”[4]661。

为何原子会做直线下落运动?卢克莱修认为原初物体的重量是其在虚空直线下落的原因:“当原初物体自己的重量把它们通过虚空垂直地向下拉的时候……”[3]75。除此之外,在《明哲言行录》第十卷伊壁鸠鲁给希罗多德写的关于物理学的信中,也能找到此观点的根据:“无论是它们(原子)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向上或偏向的运动,还是那由于重量而产生的向下的运动……”[4]661从这句话来看,伊壁鸠鲁认为下落的直线运动是由于原子自身重量牵引的,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引起向上或偏斜的运动。因而在伊壁鸠鲁原子论体系中,重力可以看作物体直线下落运动的前提和规定性。

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表现直接的必然性[5]。在直线运动中,事物永远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缠绕着每一个物体,束缚着每一次运动。同时,马克思还认为:“直线……是直接的自为存在的扬弃,点的扬弃;它是扬弃的点;直线是点的异在。”[1]119他得出这些结论是有根据的,在直线运动中,原子的自为存在被否定,只是一个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按照必然的轨迹下落,就像一个既定函数图像上的点,其运动永远摆脱不了被规定的路径。所以,原子在直线运动中被必然性束缚,丧失了个性和自身特有的质,而仅仅成为一个点,在运动中同其他的点别无二致。因而马克思认为直线是点的扬弃、点的异在。

所以,在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中,一切都遵循着因果必然性。但是若原子只存在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两种运动,并且它们以相同速度平行下落,不会有碰撞行为,则以往普遍持有的原子碰撞相互结合而产生万物的观点就难以成立,因此伊壁鸠鲁推断在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和排斥运动之外存在第三种运动——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

二、原子偏离直线——表现直接的个别性

第一,在进入偏斜运动之前,首先可以探讨一下偏斜运动的发生,这能够使原子偏斜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偏斜运动的发生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这可從卢克莱修《物性论》的第二卷中分析得出。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必然性是指发生或不发生层面上的必然性,而不是前述服从于因果性意义上的必然性。

偏斜运动的偶然性体现在发生时间与发生地点的偶然。“在极不确定的时刻和极不确定的地点,它们(原初物体)会从它们的轨道稍稍偏斜……”[3]74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的“极不确定”是偶然性的表现,也是脱离带有因果必然性的直线运动的表现。

基于万物是由原子碰撞形成的思想,而有偏斜运动出现的必然性。“因为若非它们惯于这样稍为偏斜……在原初的物体之间就永不能有冲突,也不会有撞击;这样自然就永远不会创造出什么东西……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应该说原初物体必定从它的轨道略略偏离……”[3]76若原子永远遵从直线下落的必然性,如何碰撞、如何产生万物?前文提到卢克莱修还对重力使原子速度不等所以也可以相互撞击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直线运动不可能发生撞击:“因此,每样东西虽然重量不相等,却必定以同等的速度冲下……可见较重的物体绝不能够从上面迅速地打中较轻的物体而引起撞击……”[3]75直线运动不可能发生撞击行为,这是原子偏离运动必然出现的一个原因,即从原子碰撞产生万物反推得出原子偏斜为必然发生的。除此之外,从抽象的意义上分析,若是没有原子偏离,若原子一直处在与他物相联系的必然性中,“那么大地上的生物将从何处得到这自由的意志,如何能从命运手中把它夺取过来。”[3]77也就是说,如果万物都处于因果之中,皆有前提,那么自由和任意性如何得到?这是原子偏离运动必然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摆脱因果必然性的桎梏。

于偏斜运动本身而言,它就是原子偏离既定路线——直线的运动。马克思认为:“在原子中未出现偏斜的规定之前,原子根本还没有完成。追问这种规定的原因,也就是追问使原子成为本原的原因”[6]34,所以偏斜本身就是第一因,是无前提的。在偏斜状态中,原子自我决定,能够“打破命运的束缚”[3]76并不再受前提的拖累。直线运动是对原子的自我扬弃,而偏斜运动就是对直线运动扬弃自我的否定,并将自我从与他物的关系中拯救出来。在直线运动中,原子在其运动轨迹中丧失了自我,变成了失去个别性的质点,而只有在偏斜运动中,质点才重新拥有自己的质,并表现出直接的个别性。“因此可以说‘原子偏离直线是原子的规律、脉搏、特殊的质。”[1]121偏斜是自因的,能够产生某种新的运动开端來摆脱必然性,自由即没有约束、没有前提,从这个意义看,偏斜意味着自由的初显。

马克思对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做了许多阐述和思考,通过这些观点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1]121这句话。第一,他区分了偶然性与必然性,认为偶然性是一种自由精神,其发生是自因的:“因此,例如快乐是避开痛苦的,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原子表现为被区分的,担负着不存在和存在的前提…”[1]119在这里马克思将偶然性与必然性区分开(此处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是指因果性层面,即是否自因、是否自我决定)。一般认为物质性的东西具有实在性的必然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必然性就是服从于因果性,若一种事物无前提,那它就不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并且康德哲学也认为所有物质性的规定,也就是我们能够经验到的东西,都是必然的,都服从于因果的规定性。而伊壁鸠鲁所讲的原子没有前提、没有因果性,所以它不是一个现象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是一个本体的东西,类似于黑格尔意义上讲的精神实体。所以这里面的偶然性就等同于自由,即能够自我决定,不受外在的原因所规定,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偶然性、没有前提,是一个精神实体,因而不是物质性存在的东西,所以这也就能理解偏离直线为何是“自由意志”[1]121。马克思此段的论述已具有康德哲学的色彩,即把物质性的东西理解为受必然性或因果性支配的东西,是不自由的;而偶然的东西就是本体界的存在,是自因的、自由的。

第二,认为偶然性本身上升为一种必然性,并通过自我决定回避了因果决定论:“人们通过把偶然性、必然性和任意性上升为规律的地位来回避决定论。”[1]120决定论即万物都由外在原因规定,而把自由的、偶然性的东西上升为规律的东西来回避决定论的意思即为:若是自我决定的,那就不是外在的、其他原因所规定的决定论,所以通过自我决定来回避决定论,就不是机械的、因果性的决定论。因为伊壁鸠鲁将偏斜上升为原子的普遍规定,上升为法则,所有原子都必然是偏斜的,所以偶然性(自由)本身上升为一种必然性。自由成为规定性,所以回避了决定论。

第三,马克思驳斥了在决定论体系中看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说的思想,认为这种思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伊壁鸠鲁:“‘原子偏离直线是最深刻的结论之一,它是以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为基础。西塞罗很可能会嘲笑这个理论……”[1]119这里马克思没有继续展开西塞罗的观点,不过他在博士论文中具体地探讨了这点。他针对绍巴赫对西塞罗的错误理解做了反驳,同时指出了西塞罗观点之局限。西塞罗曾认为伊壁鸠鲁引入原子的偏斜运动只是为逃避必然性而捏造的,因为伊壁鸠鲁并不懂得在重力的必然性下一切都无能为力。“……相反,(西塞罗)却认为倾斜方向是排斥的根据……他(西塞罗)指责伊壁鸠鲁没有提到任何原因……”[6]31西塞罗在决定论体系中理所当然地以为排斥是偏斜的原因(即偏斜有前因),但伊壁鸠鲁的偏斜所表达的却是自由(即偏斜无前因),这就成为一个矛盾。为何会这样?因为西塞罗仍处于一个充满因果性、必然性的体系中,所以看到自由就认为一定是有前提的,这本身就给自由加了限制,变成自我矛盾的了,所以他才会认为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说并不能体现自由精神,那种自由只是逃避必然性的臆想,甚至在重力的限制下根本不会有偏斜的发生。西塞罗如此认为的根本原因是他误解了偏斜的产生——偏斜产生没有前提,而无前提本身就是一种自由。所以西塞罗并没有跳出决定论的体系来理解偏斜与自由的关系。

三、偏斜的结果为排斥——自我意识的初形式

从直线运动到排斥运动,是一个冲破束缚成为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自由精神的过程。所以对于排斥运动的阐述能让伊壁鸠鲁原子运动过程更完整,从而更有利于找到原子偏斜运动的意义。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排斥运动有详细说明。伊壁鸠鲁的排斥运动也与德谟克利特的不同,后者依然处于必然性体系之中,认为两种运动是独立的;前者已冲破因果必然性,是偏斜运动的完成,且显示出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直线运动、偏斜运动和排斥运动并不是独立的三个运动,而是同一种运动的三个环节:偏斜的对立面(直线运动)、偏斜本身、偏斜的结果(排斥运动)[7]。偏斜运动只是否定自我同他物的关系,原子的个别性和自为存在皆没有实现。“这一点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发生,即与原子发生关系的定在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它本身,因而也同样是一个原子。”[6]36马克思这句话就意味着,当原子真正实现前述特点时,原子间的关系就变成了自我与自我的关系,原子碰撞不再是由外力强制,而是自我碰撞。排斥运动实现了这些特点,所以只有在排斥中,原子才真正成为自己,“排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6]37。

现在对原子偏斜过程做一个总的梳理:在直线运动过程中,原子没有自我意识而受必然性制约,所以根本不是原子本身在运动。在此运动中,原子慢慢被异化,只剩下纯粹的物质性,被牵引着下落。偏斜运动的产生没有原因,它是原子的反抗并冲破命运束缚的运动,但此时只是对原子与他物之间的关系的否定,原子的个别性、自我意识都还未实现。排斥运动是偏斜运动的结果,是原子真正属于自己的运动,具有自我意识的最初形式。这样,通过分析,马克思对原子三种运动间的关系及原子在其中状态的变化进行了描述,展现了其对偏斜与自由关系的理解,从逻辑上重新论证了“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1]121这个观点。而这个观点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得到了更为系统的阐发。

聂锦芳教授曾在其文章中指出,马克思手稿的摘录部分大多语义晦涩,还充斥着拉丁文、希腊文等,既复杂又难懂,所以目前学界对马克思手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本人对摘录部分的阐发上,对具体的摘录内容往往一带而过,但这样无法完全掌握马克思的思想进程,所以他倡导回归文本,将马克思手稿全面研讀,方能体会作者写作笔记时的用意与心境[8]。的确,如同本文研读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一样,马克思摘录的《物性论》等内容对于理解其原子偏斜与自由的论述至关重要,它是马克思自由思想灵感的源泉,正是基于对这些内容的摘录与研究,马克思得出了“直线是点的异在”[1]119“偏离直线就是‘自由意志”[1]121等重要论断。可以说,对摘录内容及手稿的剖析就是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的钥匙。

所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不仅是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不可或缺的文献,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包含着马克思初期各种思想的萌芽,体现了他当时的思想倾向和对事物的多方位思考,这对于马克思各种思想观念的深入分析起着关键作用。除了本篇笔记,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对于其思想及文献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学界目前对这些手稿研究得尚不透彻,往往是将其视为定稿文本的准备材料与辅助论证文本。所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及其他手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仇彦斌.原子偏斜运动与自由意志[J].哲学动态,2018(12).

[3]卢克莱修.物性论[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第欧根尼·拉尔修.明哲言行录[M].马永祥,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李潇.从“自由的反面”到“自由这个对立面”——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两个版本的翻译差异看对偏斜概念的理解差异[J].学术评论,2012(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汪信砚,程通.马克思论伊壁鸠鲁哲学中偏斜与自由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8]聂锦芳.世界本原、感性知觉与人的思维——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片段解读[J].世界哲学,2016(3).

作者简介:牛珂(1998—),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单位为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自由意志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浅析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实验室里的“自由意志”
伊壁鸠鲁眼中的快乐
探析秘书之独立人格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