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菜文化西非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6-15徐亮毕照铭李燕群

西部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西非传播

徐亮 毕照铭 李燕群

摘要:川菜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川菜文化在西非地區的传播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饮食习惯差异、传播途径有限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川菜文化西非传播的效益,应构建川菜文化研发(推广)机制,融合与创新饮食文化,依托新媒体技术,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

关键词:川菜文化;西非;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5;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7-0019-04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我国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组成部分,川菜文化正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热捧。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外宣载体,川菜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形象海外影响力,为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一带一路”国家间文化交流、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巨大贡献,还可“借船出海”宣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成渝两地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旅游胜地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现就川菜文化西非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探讨。

一、川菜文化西非传播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立,以及成渝地区建设国际化都市圈的步伐日益加快,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对外传播将为成渝地区扩大国际知名度,吸引外资、外企、国际人才发挥潜移默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川渝地区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享誉世界的文化符号[2]——川菜及川菜文化,以其麻辣鲜香的独特口味、海纳百川的食材包容度、简单易学又变化多端的烹饪方式,以及背后所蕴藏的丰厚饮食文化正悄无声息地刺激着全世界人民的味蕾,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目光,传播着中国五千年独特的美食文化和养生文化。

川菜文化,从广义上说,是四川人在饮食烹饪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为满足生存、发展、享受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代表性体现;从狭义上来说,川菜文化特指四川人在饮食、烹饪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3]。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在非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处于“一带一路”延伸线的西非地区,正是“一带一路”的潜在合作区域和方向。西非地区面积638万平方千米,占非洲五分之一,通常包括16个国家和1个地区;人口2.225亿,约占全非总人口三分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川菜——从简易的做法、食材的包容、丰富的口味、深厚的养生文化均符合西非地区人民当前对“吃”的要求。以川菜文化在西非传播为抓手,建立中非之间的文化纽带,将有效促进中国文化在西非传播,推进双方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近年来川菜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逐渐受到政府、学界及企业等各方面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帮助川菜及川菜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川渝各界思考的热点之一[4-5]。国内学界对川菜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兴起于2000年以后,并随着成都国际化都市建设的发展逐步深入。该领域已有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都美食之都建设与宣传策略研究[6-9]、川菜符号学及翻译研究[10-12]、信息时代川菜传播新途径研究[13]、川菜品牌建设与传播策略研究[14-15]。随着孔子学院建设的持续推进,国内外学界对其作为中华文化国际推广重要平台作用的研究也多有涉及。吴瑛、阮桂君[16]通过对美国7所孔子学院的调查发现,中国物质文化的传播最有效,而在物质文化中“中国菜”的知名度与喜爱度排在第二位。在中华文化国际推广中做到“物质先行”尤其是“饮食先行”,可以有效地降低接受者的抗拒感,进而提高传播效果。据关世杰[17]调查,美国受访者对25种文化表现形式感兴趣,其中第一位即为中餐(64.94%),但“能接触到”中餐的受访者仅为47.15%。也就是说,尽管饮食文化在整体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民众接触中餐的机会也达不到半数,而这类研究同样也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孔子学院的考察上。针对西非地区的研究起步则较晚,多数出现在2010年之后,涉及川菜文化推广的讨论还较少。

二、川菜文化西非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存在不足

当前,有关川菜文化国际传播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区域/国别化的传播研究还比较少。全球范围的文化传播必须以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精准把握为基础。李萍[18]认为,要实现川菜的国际化发展,必须明晰文化背景,充分认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消费者的饮食特点、生活习性、风俗习惯等,在打破跨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措施。因此,针对西非地区的川菜文化传播可以为我们制定川菜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区域/国别化的支持。

(二)饮食习惯存在差异

西非地区国家众多,地域宽广,物产丰富,烹饪习惯不同。与中国相比,西非地区的烹饪与饮食习惯差异主要体现在:烹饪方法单一。西非地区大部分为过去的法属、英属殖民地,高档餐馆的烹饪方式受法式和英式餐饮的影响较深,但当地人的传统烹饪习惯还是以炸、煮、烧烤为主。烹饪工具品种少。西非地区的烹饪工具以锅、烧烤架为主,缺少川菜烹饪常用的炒锅、砂锅等炊具。当地多以木薯粉、小米为原料制作主食,或用米饭制作饭团,辅以西红柿和小青椒制作的蘸酱,口味较为单一,且不太注重食物的美观,对食物的口感、鲜美、营养搭配不太关注。

(三)传播途径有限

西非地区面积大、国家多,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民族语言种类多,民族习俗不同、基础设施落后,造成了依靠开川菜馆、厨师学校及派人力资源进行传统模式的传播较难实现规模化和大众化。特别是近几年的疫情和国际形势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的投入需要严格控制,比如从我国派出烹饪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费效比。

三、加强川菜文化西非传播的对策

(一)构建川菜文化研发(推广)机制

川菜文化的国际传播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川菜企业、科研机构、传播平台等的通力合作,应共同构建川菜文化行政—研发—推广多元协同机制。作为川菜文化的发祥地,成渝地区政府在其中承担着领头羊的作用。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级政府应着眼川菜文化的对外传播,强化协同治理职能,完善沟通合作机制,组织智库、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为研发团队,以文创公司、新媒体企业、驻外机构为传播平台,构建起川菜文化行政—研发—推广多元协同机制,有序、有效、有目标地解决川菜文化国际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智库、企业、高校等组成的研发机构,可以对西非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餐饮市场等进行广泛、深入调研,选择有信誉、有实力、有合作意愿的商业伙伴,共同制定川菜和川菜文化国际推广政策和近、远期发展规划。同时,针对西非不同的国家、区域,尤其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和未来的延伸地区,联合当地合作伙伴研发川菜菜品、川菜品牌、川菜养生文化、川菜培训课程,充分利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线上线下并重的多种方式进行川菜及川菜文化的推广,稳扎稳打以期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融合与创新饮食文化

西非地区食材丰富,包括常见的热带亚热带肉食、蔬菜和水果;主要烹饪方式以烧烤、煎、炸、煮、蒸为主;在饮食口味上,西非地区以酸、辣、咸、甜为主,主要调味品为盐、辣椒、胡椒和辣椒酱。这种与川人类似的饮食习惯,拉近了川菜与西非人民的距离。因此,可以发挥川菜文化“合”“和”、兼容并包的优势,用当地盛产的食材和川菜的烹饪方法开发出受当地人喜爱的新菜品。实际上,在西非国家,经过几代华人华侨的苦心经营,中餐馆早已融入所在社区,成为当地人群喜爱的场所。在中餐馆中,川菜菜品则是当地人最喜爱的菜品之一。对川菜新菜品的开发、融合和创新,其实已在中餐馆探索多年,同时川式火锅完美地包容了当地特有的食材,这些都是融合和创新的基础。国内的川菜企业和当地中餐馆可以在融合和创新川菜菜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宣传新菜品所蕴含的养生理念和美食故事,将富含中国传统食治养生的理念融入非洲川菜中,讲好“中非美厨做川菜”“中非美食家品川菜”的故事。

从西非各国孔子学院的有关调查可以发现,西非人民对于中餐抱有极大的兴趣,接受中餐的菜肴和烹饪技法,每一次中国文化活动提供的中餐菜品都是第一时间被享用殆尽,这充分反映出当地人对中国美食的热爱程度和接受度,也可以看出对于非洲人民来说,中餐是受欢迎的美味。因此,川菜和川菜文化在西非地区的有效传播,主要障碍并不在受众的缺乏,而是要让川菜能传到西非人民的餐桌上,让川菜文化融入西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19]和《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20]明确提出了“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川菜产业和竹产业基地”“打造川菜渝味等公共区域品牌”,这些都为川菜文化在西非地区的融合和创新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实业基础。

(三)新媒体技术助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国际传播格局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社交媒体的公众参与性、复向传播性、对话性和圈子性极大地助力了国际传播的认同感、覆盖率、亲和性和黏合度,使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域[21]。

近年来,中国官方媒体及个人账号陆续登录国际网络社交平台,成为川菜和川菜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渠道,视觉符号化的川菜文化内容使得生产和传播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华为、中兴等企业深耕非洲多年,传音等高性价比中国手机畅销非洲市场,西非人民有条件使用移动互联网,登录TikTok、Wechat、YouTube等社交媒体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美食、体验川菜文化成为热潮。在社交平台上有为数众多的非洲民众演示川菜制作过程的视频,得到了各国粉丝的点赞。虽然视频的制作质量、川菜制作水平、文化介紹等都有待提高,但请当地人用当地人的语言来传递川菜文化,确实是值得推广的有效途径。以李子柒等为代表的中国创作者们,正在网络世界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西方世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偏见[22],他们以自媒体的视听语言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23],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出海”的短视频无疑成为在西非展现川菜文化魅力的直观窗口。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川菜文化西非传播需要关注舆论的导向和内容的选择。对于国内创作者而言,需要进行精细化的川菜文化符号创作并建立网络品牌;在传播内容上,需要川菜餐饮企业与文创公司等合作,完善内容制作、推广机制,利用制作精美、内容丰富但又浅显易懂的短视频,有系统、有策略地塑造西非人民容易接受的川菜文化形象。

(四)以孔子学院为平台

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公益性交流机构,西非地区的12所孔子学院和网络孔子学院是川菜文化线上线下传播的最佳平台。借助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利用孔子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硬件平台和网络技术能力,通过开设川菜文化、川菜制作、川菜品鉴等多种课程,组织体验式的品鉴活动,让孔子学院广大师生和亲朋好友现场亲身体验和言传身教,有助于川菜文化更容易地在西非各地域和基层社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2021-06-01).

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2]阮静.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国文化传播[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82-90+184.

[3]苏畅,陈卓.“两微一端”时代川菜文化传播的创新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7(14):125-126.

[4]葛惠伟,袁新宇.川菜海外发展问题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66-69.

[5]万芳,杜鹃.国际健康理念下的川菜养生文化初探[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2):12-15.

[6]李萍.成都“美食之都”国际传播媒介策略现状与对策——基于川菜文化国际传播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46-149.

[7]周睿.关于提升成都国际“美食之都”城市形象的思考——基于设计策略的角度[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2):23-27+31.

[8]杜莉.基于饮食文化特色的美食名城建设——以成都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131-133+149.

[9]程小敏,詹一虹.创意城市视角下“美食之都”的建设实践与思考——以成都为例[J].美食研究,2017(2):22-28.

[10]姚键.川菜与川菜文化翻译传播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成都美食之都”的国际传播[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6-49.

[11]赵雯,陈达.饮食文化视角下的川菜菜名翻译研究[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68-70.

[12]任伟.川菜国际化的符号学反思[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1):13-17.

[13]苏畅,张宏凡.基于网络直播平台的川菜文化传播新策略[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3-17.

[14]丁一.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市场拓展的营销策略——川菜品牌与川菜产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9):53-56.

[15]陈云萍,朱春霞.川菜品牌传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39-41.

[16]吴瑛,阮桂君.中国文化在美国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J].学术交流,2010(10):201-205.

[17]关世杰.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的现状与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12(5):72-80.

[18]李萍.川菜发展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22):220-222.

[19]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EB/OL].(2021-10-21).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

[20]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2-03-10).

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xxczhjs/ghzc/202203/t20220310_1319047.html.

[21]辛静,叶倩倩.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分析与反思——以YouTube李子柒的视频评论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3):17-23.

[22]田玉霞.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以“李子柒现象”为例[J].传媒,2020(10):81-83.

[23]张红芸.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经验和可行路径——以YouTube李子柒短视频为例[J].出版广角,2020(12):77-79.

作者简介:徐亮(1982—),男,汉族,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毕照铭(2002—),女,汉族,四川宜宾人,单位为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李燕群(200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单位为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西非传播
西非热恋
16世纪的沉船,诉说着500年前西非大象的生活
国际热带木材市场
西非深水浊积复合水道储层连通模式表征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无国界医生组织援助西非三国抗埃行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