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风中的渔光曲

2023-06-13邓天庆

椰城 2023年6期
关键词:龙船渔歌海神

作者简介:邓天庆,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临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临高县“哩哩美”研究协会主席。已出版散文集《渔人的海浪》《离不开的海》《海影》《海风吹拂》四部,与他人合作主编出版海南民歌精选系列之《临高哩哩美渔歌经典选本》,作品散见于多种文学期刊和报纸。2014年散文集《海影》荣获首届南海文艺奖(文学作品类)。

古老的新盈港,在悠悠海风中越过经年时光,留给今天一副浪宽涛远的面孔、一份坦然舒展的闲情、一派千帆归港的景象。

新盈港是国家一级天然渔港,港池面积50多万平米。渔港历史悠久,产业规模大,渔业文化色彩斑斓,多彩多姿。据《临高县志》,南宋绍兴年间,临高的海商业和渔业已经初具规模。另据考证,新盈的渔歌哩哩美同时也发源于此一时期。这其中有什么非偶然的因素吗,对此我们决定做一次民间探访。

从渔港码头来到隆安村,一路高低楼房鳞次栉比,富裕景象次第闯进眼帘,渔村特有的浓郁的文化风情气息扑面而来。行走间,隐隐传来渔姑们悠扬的哩哩美歌声,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循着歌声我们进入小巷,瞧见一群中青年妇女正在榕树底下边织网边唱歌。说明了来意之后,一位略有文墨的人感慨地说:“渔歌哩哩美是我们新盈镇的‘专利,我们已唱了七百多年。”随访的镇文化站负责人王俊说,哩哩美是渔村渔民集体创作的民歌,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调委婉清丽,老百姓不仅爱唱,也会编歌词,它不仅有音乐魅力,也有宗教教化、歌颂、求福求禄等多种功能,出海打鱼唱吉利歌,婚庆之夜唱吉兆歌,谈情说爱唱情歌。渔歌哩哩美是渔业文化的经典,十多年前哩哩美代表队到浙江舟山参加渔歌比赛,获得小组唱金奖。渔歌哩哩美传承了近千年,是渔村独此一份的珍品,稀有而珍贵。

声声悦耳的歌声,撩起了我们更浓厚的兴趣,决意拓宽调查内容。在渔村徜徉了大半天,我们才发现哩哩美是因渔业产业而生,人称渔村宗教、女子馆、哩哩美是三姐妹。我们从有关资料上了解到,整个新盈镇有43座大的庙堂,峻灵王庙、五员大王庙、华光大帝庙、陈杨二帅庙、天妃庙、马伏波庙等等,几乎都是海神廟。我们走近了峻灵王庙,拜祭了峻灵王神。峻灵王,五代南汉(905—971年)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诏封昌化大岭山神为镇海广德王;陈杨二帅是马援派来剿灭海匪的,因其有功,故立庙奉祀;妈祖,称“天妃”“天后”,俗称“海神娘娘”,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诸神圣灵,皆为人格化的海神。虽然他们不是主神,是民事神,但受当地渔民的追奉,故立为神,诸神诸庙皆是现实人心的所趋和伸延。因为是海神,庙堂都立在岸边,面朝大海,一个个目光炯炯,威风凛凛。他们与大海对视,向大海传播人神信息,由此产生了人、神、海的共鸣,和谐相处。神的良善和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渔人,他们和睦相处,讲孝道,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德行,让互爱成为人本。大海就像一张网,把几万人都给网住了。新盈人本不是原住民,都是四面八方来的移民,一族人,百家姓,但来到踏浪向洋的海边,受大海的熏陶和陶冶,生成了属于这片海域、渔乡的文化个性,其中就有老百姓对海神的信仰,冥冥感召转化成了精神的力量。大海边,凡逢年过节,鞭炮声不断,香火旺盛。每年农历元月初五神下坛之日,村民要举行“巡公”活动,举行“公期”神诞庆典,“绑”大戏演给神看。此外,每逢庙会,还要给神演三个晚上的大戏,意在礼神,以求神赐福。在当地渔民看来,海神灵验智慧,先知先觉,有求必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把一切都交付给神来做主,有神作主,勇敢和坚毅便成了渔家人天生的禀赋,文明和善良成了有生俱来的优良传统。之所以要立海神庙,合理的解释是,渔业是高风险产业,旧时代没有气象预报,渔民只能依靠自己的航海经验行事,内心祈求海神庙里那尊尊神灵的保佑。好在渔民从不依托这些神庙从事迷信活动,只有宗教信仰仪式在神灵前热闹呈现。走过一村又一村,一个个庙堂金碧辉煌,光彩靓丽,庙里楹联、绘画、雕刻、书法异彩纷呈,可窥视到渔村渔港文化之一斑。以上神祇,多为民事神、海神,足见渔民信神,不在于其大小,在于其功能,是一种崇拜之情,一份实实在在的虔诚。渔民们普遍认为,人的智慧价值不大,而神大智大善,可以教育人向智向善,使人变得更加理性、正义、勇敢、友爱,日久年深,就造化出了渔民坚毅自信的本性,他们不怕风,不惧浪。渔村十户九姓,但人人善良友爱,和睦温暖。他们感恩神灵,不辜负神灵,冥冥中的授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恩典,于是,“海式”宗教文化的潜移黙化,成就了千年不息的香火。

渔乡有一道别致的风情,那就是遗世独立的女子馆。那女子馆,颇具诗情画意。在渔村,男人出海打鱼,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才回一次港。在旧年代,文化贫乏,文艺枯燥。渔姑们为了解“渴”,就以同侪为伍集中夜宿,或三五人,或七八人,夜宿之所称为“女子馆”。一个自然村人口千几百号,故女子馆在村中便不会少,甚是热闹。到了夜间,回港的后生们便相约去游馆,男男女女在一盏油灯下打情骂俏,谈情说爱,赛唱民歌,以这种方式消解苦闷,谈婚论嫁,这对旧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捆绑式婚姻是一大进步。因此有人说,哩哩美民歌、海神信仰文化、女子馆是渔乡大海和土地上渔业生产长出的果实,它们的生成,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有了女子馆,后生们夜游渐成风气,你来我往,交往甚笃,这馆,就成了一张温馨的情网。在旧时代,没几个人读书,遍地文盲,但他们会唱歌,会编歌,把渔村渲染出一片渔歌飘传的耀眼的文化风景。

新盈镇海风吹拂,集渔家万种风情于一身,独特的民俗个性如霞如锦。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内地赛龙舟用的是专门的龙舟和龙头。新盈镇的渔民却别出心裁,龙舟是自己造的七八吨位的渔船,龙是用竹编纸糊的龙。龙非全龙,狮头龙体龙身龙角鱼尾,置于龙舟搭的架子上。架子如宫廷殿堂,有龙凤点缀,有飞鸟草虫,龙船的装饰也体现了地方的技艺。一条龙船就像一个精美的雕饰品。老百姓说,赛龙舟隆重,观赏龙舟一样隆重,一条龙舟多的可以容得下七八十个人。活动当日,万人空巷,海边人山人海。沿岸搭凉棚、摆凉饮,有小吃,有艺人用面粉捏玩物,一个一角几分钱。过一阵,龙船靠岸,给人群撒糖、撒水果,有人趁这个机会抱着小孩涉水到龙船边摸龙头讨彩头,求吉祥吉利。未婚的十几二十岁的女人捐款买糖米粉、水果送到龙船上,给赛龙舟的人加力。在龙舟上,还可以听到悠悠的渔歌音乐,当然不能忽视的是赛龙舟前,还要举行拜庙拜海神仪式。大家把龙船抬到庙门对面,不管是拜大庙还是小庙,都得由龙船上一老人点三支香,烧冥钱,往海里垂下两个粽子。来到外海,用同样的方式祭拜海神。这些仪式不能不做。更有烩炙人口划龙舟的童谣(方言韵角):

五月五,划龙舟,谁个有力谁个橹。橹棹桨,桨棹橹,

择好日子神扶助,人人都想撑头橹,第一到岸夺金杯。

百舸争流,桅杆云集,渔满仓来歌满港。渔家人的幸福生活和甜美时光,靠的就是那一艘艘与他们共命运与大海同呼吸的渔船。

对新盈人来说,造船,如同建房都是人生之大事。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建造渔船不可忽视四件庄重的事:一是渔船上龙骨,如建房上主梁,家主要在船头上悬挂红布条、一面镜子、一把剪刀、一个簸箕,称为避邪四件物;二是船建好了以后,还要在船头两侧铆上二个硕大的眼睛(这习俗沿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涂上黑白两色油彩,意喻目光如炬,明察秋毫;三是渔船每年要求一二次福,把神塑抬到船上,设案拜祭,以求赐福;四是贴春联,除夕前每艘船要在船尾贴一幅春联,古老经典的春联是“顺风游海外,得利返家中”,横批是“一帆风顺”,渔家说这是打鱼的船联。

新盈渔家人喜意满满的习俗里,还有渔船回港约定俗成的报喜规矩:在高桅杆上悬挂红旗是大丰收,在船头悬挂红旗的是中丰收,在船尾悬挂红旗的是小豐收,虽有些是迫不及待的“炫耀”,但丰收的喜悦却是掩藏不住的、洋溢于外的。船未入港,炮竹爆响,岸上等候的人已欢呼雀跃,他们的归来,就是一件令岸上人无比兴奋的事情。老一辈的人曾经传说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船出海前忘了带上炮竹,丰收了准备打鞭炮时,才知道没有鞭炮,渔船便停了下来,叫一船员摇着小舢板匆匆上岸去买,情急之下船员抱着两包蜡烛当鞭炮。鞭炮打不成,船老板急中生智,叫全体船员把竹篙砍成几段,一齐敲打船梆,弄出声响。最后,这位买炮竹的船工被老板炒鱿鱼了。

其实,新盈的渔家民俗,就是渔文化,只是渔家人不知啥叫文化,只会一代代沿袭遵守,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不自觉地融入新内容,跟着大海的潮汐一起度日,一起赓续前行。正信而不迷信,自觉而不刻意,健康而不颓废、不庸俗,相互助推,相辅相成,你我美美与共。就以过节来说,一切都很有仪式感,春节拜神礼神,清明节上坟祭祖,五月端午节划龙舟;八月十五拜月,端午节和中秋节还有专门的童谣。每个传统佳节,大众共同参与,穷人富户不分你我,一律平等,其乐融融,渔村一年四季飘荡着幸福、祥和的氤氲。令人欣慰的是千几百年生成的渔歌哩哩美,竟然闯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哩哩美渔歌,是渔家文化的一个大视角,透过这个视角,可以全方位仰视渔家文化闪烁的点点星光,引领着渔家文化的情感迸发,成为渔乡渔港悠久历史文化的外溢和骄傲,世代沿袭,顺民风,合俚情,入人心。

大海苍茫,海边生存,衍生了渔乡渔港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渔家文化,它们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生命力,无一不是由渔业活动派生出来的,它们之间息息相关,相依相存,成为一脉别致的海南岛西部渔家风情源流,它们是时间积淀的渔家文化活化石,坚守了千几百年后,今天甚至化成了公序良俗,它们有渊源,有深度,有温度,是海岸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是海风中一声声传唱遐迩的渔光曲。

猜你喜欢

龙船渔歌海神
粤北龙船歌研究
河神与海神
汨罗江渔歌
雷家民作品
秋浦渔歌
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
海神之海盗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