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层级解读”理论的古诗教学

2023-06-12刘佳维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迁移解码阅读教学

刘佳维

摘 要 “三层级解读”是南京大学黄伟教授提出的一种阅读教学理论,本文以“三层级解读”理论,尝试对李白的《行路难》开展教学。由整合性问题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实现释义层面的读懂;由诗人用典特点和大动作感受诗人落拓不羁的豪气和强劲有力的生命力,实现解码层面的读透;由学生模拟创作,畅抒己志,实现鉴赏层面的迁移。

关键词 “三层级解读” 阅读教学 释义 解码 迁移

针对阅读教学,南京大学黄伟教授提出了“三层级阅读”[1]教学理论。受此启发,笔者尝试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以实现古诗教学的创新发展。以九年级上册《行路难》为例,笔者尝试用“三层级解读”的理论,尤其以核心问题的设计,来实现文本深读和精准阅读教学,由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经由整合的读懂

释义层指向夯实基础,包括两个能力发展层级:语言文字感知力和文本内容理解力。

(一)语言文字感知力是学生不仅要理解字、词、句本身的意思,还要理解句子关联后所表达的意思,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笔者把《行路难》相关的重要文言字词,以学习单预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九年级的学生基本可以自主完成。

(二)文本内容理解力,涉及所写的对象和作者通过所写对象要表达的意愿、想法、情感、观点。黄伟强调在整合中进行理解,由此笔者避开了零碎句子翻译来求得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志向的探究,而采用核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读懂。

林庚在《唐诗综论》中提出李白“在短短的一首诗中,感情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仿佛从谷底到波峰,大起大落。”[2]这种起伏变化,是李白古体诗常见的特点。于是,笔者设问:

诗人不停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上下求索,请补充下图,从起点、终点,变化幅度,虚实转变等角度分析,谈谈你的发现?

这个核心问题整合了诗句的内容:(1)在大起大落之中,看到理想永远不变,现实无比艰难。几次起伏,可以感受到诗人冲破艰难险阻的决心,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起点实写,对理想的追求则都是虚写,精神状态一次比一次高昂,终点是虚写,可直观感受到李白的自信乐观,主体精神的强大。

二、基于解码的读透

解码层主要赏析隐含在文章中的手法技巧和艺术奥妙等,读出文本的独特性,是语文教学要抓的关键,即教的难点和重点,教到学生最需要教的地方,由此发展出学生的“文本艺术欣赏力”和“文本思路结构分析力”。文本艺术主要指文本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文本思路结构则重视文章内在结构,情感逻辑。

李白在此言志不借于景,直抒胸臆,通过用典,酣畅淋漓表达了对理想执着的追求。诗中可考证的典故有七处,但是李白挥洒自如,若出诸己。如何借用典故,纵横捭阖书写生命意志?主要从大幅度的动作表现出来,尤其是动作的幅度、力度、连续性和转化速度。

由此笔者通过两个任务带领学生探究:三次变化中,作者是如何借用典故不可羁勒地抒写对理想的追求。

(一)探究诗中典故的作用。

知识卡片1.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由此我们经常将典故分为事典和语典。

知识卡片2.裴斐先生:“李白惯于用典亦善用典。其用语典之推陈出新及暗用事典之了无痕迹且不说,即明用事典亦挥洒自如,若出诸己。他很少在枝节上用典,也很少用僻典,总是采用历史人物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还经常将二人以至数人的事迹加以拼合、重叠或连缀,藉以表白自身的处境和心境,纵横捭阖,随心所欲,仿佛古人任其差遣,因而用典虽多但无獭祭之弊,却大大丰富了诗意的蕴含,加强了感情的力度。”[3]

总结:用鲍照的语典,叠加使用,形象写出了现实的重重困难,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英雄气短,但是这种愤懑伴随着落拓不羁的动作,且比鲍照诗歌更有力量!连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暗示了诗人的理想状态。姜尚不走传统的道路而被周武王发现重用,写出作者也希望能不走科举,现实虽然落魄,却终究能被发现重用,态度从容高昂。而用宗悫的语典,从“愿”变为“会”,语气更加强烈,以不可遏制的气势让人坚信理想必定会实现。

(二)如何借典故,纵横捭阖书写生命意志?

孙绍振:李白以落拓不羁的身体语言、放肆的动作,构建了新的诗艺境界[4]。

1.请学生模拟“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四个身体动作,注意动作的幅度、连续性、转换来感受李白的内心状态。

(1)身体动作连续,迅速转换。面对美酒佳肴,本举杯欲饮,提箸欲食,却突然喝不下酒,扔了筷子,将剑拔出。带着宝剑出鞘的摩擦声和风声,要有所作为,却四顾茫然,无路可走。从对美酒而投箸的放任,到拔剑四顾的英雄气短,把内心矛盾、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力量感。

(2)身体动作幅度大,是落拓不羁的豪放。如果说“拔出宝剑来”,鲍照已经写过,那是传统英雄气概,但李白把筷子甩了,落拓不羁的身体动作,动作幅度如此之大,飞扬跋扈,不在乎礼仪,更突破了文人优雅的风度。

2.由现实报国无门进入精神世界,在现实与理想上下求索,从身体动作轉化为心理动作来抒写。试品析“欲渡”“将登”“闲来垂钓”“忽复”“乘舟梦日”“长风破浪”“会”“直挂云帆”,可同样关注心理动作的力度、幅度、转变速度,体会感受诗人的精神特质。

“渡黄河”“登太行”,动作性和连续性极强。“登”的力度强,幅度大,不仅写出行路艰难,更写出了诗人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勇气。两个动词连用,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比更狂野,更突出李白的力量。但这种力量面对“黄河冰塞”“太行雪满”,却没办法释放。诗人一转,又将动态的“渡”“登”迅速转为闲适安静的垂钓,不仅动作静止,心也要闲。变化速度可谓极快!可是,潜意识里不安静的冲动却更强,由“忽复”,把两个外在看似没有关联的动作,以内在理想的一致性,快速转为乘舟梦日的大动作。接着作者面对现实艰难,忽然引用宗悫的语典,转变速度亦极快,三个典故信手拈来,可以感受到李白精神世界纵横驰骋的自由开放。

三、基于迁移的创作

在打好语文基础、培养语文核心能力之后,我们有必要致力于学生高阶思维和高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就是鉴赏层面。就是学生阅读文本时,要能从文本中确有所学、确有所获,更要有所运用、有所创造,即学生因阅读而能解释社会、生活和自我的相关问题,能够创制自己新的文本。[5]

经过两个活动,我们强烈感受到李白在艰难困苦中对理想的上下求索,执着追求。穿越千年,我们每个人又怎会没有行路难的感慨呢!尤其是九年级的孩子,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年轻的心正向往着未来,难免迷茫。所阻或许不同,但是生活对每个人从来不是一条坦途。可以学习模仿《行路难》的起伏变化,用身体动作和内心冲突变化来创作诗歌,来表达对未来的不懈追求。

四、实践反思

基于“三层级解读”理论的古代诗歌教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深入诗歌。过去,我们更多关注诗歌的表面意思,探究诗人的情感,往往只停留在文本释义层,而“解码层”让我们深入思考每首诗歌的独特性。比如《行路难》最难的是诗人如何在不借助景的情况下,实现了如此跌宕起伏的变化,抒发了对理想执着而自信的追求?由此引发对典故运用方式即诗人大动作的探究,感受李白落拓不羁的豪气与洋溢的生命力[6]。

紧跟《行路难》之后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歌解码层面引发我们思考刘禹锡如何从身世凄凉的抒写转为昂扬的精神?“沉舟”“病树”后的豪语如何而来?深入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前四句不仅仅是诗人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后四句的回应,更有看透宦海沉浮,世事无常的了悟,故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

这种深入比较探究是解码的产物。找到每首诗的独特密码,又由独特性联系到诗人的特点及其它相关诗歌。所以,解码成功时,读透的就不仅仅是一首诗,是一类诗,更是诗歌背后诗人的独特气质,由此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笔者认为基于“三层级解读”理论的古代诗歌教学研究,比较困难的是“解码”层面,老师需要读透诗人,互文比读,并了解前人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而鉴赏创作层面,因为《行路难》是古体诗,押韵宽松,稍有文言基础的学生皆可尝试。

参考文献

[1]黄?伟.创建素养本位的语文教学新形——“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问与答(四)[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22.

[2]林?庚.唐诗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1:129.

[3]裴?斐.看不透的人生——裴斐學术论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181.

[4]孙绍振.唐人古风歌行最佳抒情:评李白《行路难》[J],语文建设,2021:42.

[5]黄?伟.语文教学改革:从平面铺展走向层级进阶——“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问与答(三)[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19.

[6]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60.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迁移解码阅读教学
《解码万吨站》
解码eUCP2.0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现代人类迁移与信息、文化流动的双向不对称现象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