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集体归属感培养路径

2023-06-12戈兆君董云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归属感集体培养

戈兆君 董云飞

内容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全体人民持之以恒的伟大目标,需要全体人民同心同城共同为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当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少集体观念,也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对周遭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冷漠的态度。这种集体归属感的缺失将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为此,本文主要探究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培养策略。全文首先概述了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内涵,其次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重要意义。再次,概述了当前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缺失的主要表现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培养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的策略。本研究旨在让大学生们能够积极的融入集体生活,树立集体观念,增强自身对集体的归属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积极的承担集体的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 集体 归属感 培养 路径

我国一直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时期,我们都可以在众多的历史资料中看到国家对集体主义的重视,以及集体所作出的巨大的贡献。从内涵上来说,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我国的集体主义其实也就是在兼顾每个人利益的基础上,从大局出发,维护全体人更根本的利益。从这一点上来看,集体利益是远高于个人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的梦想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的努力,更需要集体主义去团结每一个人,充分调动大家行动的积极性,确保伟大梦想的实现。可见,集体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巨大精神支持的作用,它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指导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指针。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变化的同时,也给大家的思想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集体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并给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统一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国家复兴的重任,更应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才能在日益变化的世界中团结一致,不为敌对势力所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做出贡献。

一.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内涵

归属感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二是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为此,De Vos和Dijkstra(2000年)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把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中国学者徐琴美(2005)等人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本文在借鉴上述学者的定义后,将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界定为: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集体在思想、感情以及心理上的予以认同,并积极参与集体性活动。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归属感培养的意义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西方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政治实力不断渗透西方价值观,鼓吹政治多元化,还打着“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旗号贬低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的人不再不关心国家前途,对社会主流道德文化的认同逐渐弱化。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需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增强公民对集体的归属感,树立人们的集体意识,从而让大家尤其大学生对国家事物的关心,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们不受西方思想的洗脑。

2.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有了新内涵、新目标,新时代大学生只有了解、认同国家发展大势,社会前进方向,形成集体归属感,在内心确认自己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并为这样的角色感到自豪,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肩负起历史使命,担当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应有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和努力。

3.促進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有着对归属的需要,而大学生在校是否具体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交往能力,对其归属感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有了归属感的人,他能自觉在所生活的环境中发现自我,并从容将自己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与其周围环境的人与事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具备集体意识的大学生,集体观念比较强,比较关注周围的大小事务,也会积极的参与各类活动中来,会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新时代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缺失的表现

1.人际关系紧张

大学校园是一个在学习氛围、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完全不同于高中校园的大环境,学习强度较之前有所减弱,生活方式不再是高中时以学习完全充斥的单一的生活,而是呈现多样化的形式,主要交往的群体以同学和老师占主导,交往以学习、娱乐为主要内容。尽管大多数大学生进入校园后能主动去适应新环境,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在加上大学生课程的安排,是得不同群体的学生有了不同的选择,导致大学生在步入校园之后除了既定的课程和活动之后,很少会聚集在一起,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比较淡薄。价值大学生阶段各类奖金的争夺也是很激烈,并且有的学生会过分强调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加剧了自己与班级内其他同学的紧张关系。

2.喜欢独处

主体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主体能力的自觉理解和认知,是个体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观念层面的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生活00年代,社会思想也变的非常开放,包容,锁着会联网的发展,人们接触到的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因此此时的大学生群体比以往认识时候都要关注自我的发展,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的发展。简言之,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强烈,不仅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能够自我做决定。因此具备这样特点的大学生本身就很独立,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似乎都是自己在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是独立的表现,但也会给人一种远离集体的感觉。除了我们所强调的比较独立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还有一部分群体,虽然也是打着“独立”“标新立异”的人设,但实质确实是自我封闭,不愿融入集体生活的人。这部分虽然也有心理层面的问题,但更多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却是,缺乏对集体的归属感,即不认为融入集体生活会带来一定的价值。

3.活动参与度低

对于缺乏集体归属感的大学生来说,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很少在各类活动中见到他们的身影。由于对集体缺乏情感、思想、以及心理等多个方面的认同,对于集体是抱有一种排斥、冷漠的态度。相比于参加集体活动,他们认为自我行动的效率更高。取得的成效更显著,所以宁愿自己独来独往,也不愿意费时间参与集体性的活动。

四.新时代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

互联网时代,使得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自主的在网上搜集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往来,促使各国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互相碰撞和渗透。在这之中,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传播,部分大学生开始盲目的推崇个人主义,强调特立独行和标新立异,完全不注重集体的作用。这些行为的出现恰恰说明了这些大学生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个人态度,在思想上,对于集体主义缺乏全面的了解,导致他们集体归属感的淡薄。

2.学校忽视了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培育

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和初中,大学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有着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无论是在大学课程的选择上,还是社团的参与上,对于同一个寝室的同学来说,大家除了基本的专业课会聚到一起之外,更多时候,身处同一个班级的大学生在一天之内也是很少聚集到一起的。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大学生本身对于班集体的归属感就不是很强烈。再加上学校和教师很少开展集体性的活动,没有从实质上去让大家参与到集体生活中,难以培养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

3.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

上文也提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除了给各国带来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上的碰撞之外,也对各国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我国一直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并认为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但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发挥个人的力量,一些极端势力或者本身就内心封闭的大学生片面的宣扬所谓的“个人主义”,致使个人会渐渐的远离集体,从而变得不合群。

五.新时代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培养路径

1.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要想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首先就应该做的,转变学生错误认知,使其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融入集体。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的方法,来帮助大学生群体建立对集体的正确认知。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革命时期和抗战期间的影片、书籍,让学生感悟艰难岁月中集体的力量。其次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性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增强对集体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于集体的归属感。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似乎不像高中时期那般辛苦,但是由于大学阶段,每个人都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够去支配自己的生活,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朝夕长处的班级生活很难再有,这也導致了大学生对于班集体的归属感不强。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举行有关的讨论会,了解大家的困惑,给大家阐述大学阶段班级的作用,让大家意识到集体并不是天天要聚在一起,而是当有活动的时候,当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团结在一起。

2.增强高校对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培育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会对学校归属感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且通过学校归属感,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所以对于高校来说,想要增强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我们需要帮助大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第一,学校可以开展有关的讲座,分享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第二,学校还可以组织有关的活动,为大家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第三,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校方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工作,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问题,要及时正确疏导,避免冲突的产生。

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帮助大学生走进集体生活的前提,为此,学生仍需要开展各类活动,例如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一方面是寻找到一个活动,方面该集体的沟通和交流,加强集体内部的团结;另一方面也是为那些徘徊在集体“边缘”的人,创造一个了解集体的机会。总之,各种活动的开展,都是可以是的活动中的每一位成员,意识到自己在团体协作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自己也是团体中的一份子,这不仅能增进同学们的友谊,加强团结互助的精神,而且能让每一位学生感知到集体的智慧与强大,从而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班级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良好的社会风气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集体观念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可之后,才对其产生归属感。因此,要把班集体建设和社会集体的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切入点。首先,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外来文化的引入上,担当好把关的职责。对于西方鼓吹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要严厉打压。其次,我们需要在集体内部,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集体内部成员的言行,确保大家能够按照既有的规章制度办事,维护集体的美誉度,发挥集体的正向功能,提升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可。再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作用,通过新媒体平台宣扬集体主义思想,让大学生群体意识到集体的力量远远高于个人,通过集体的力量我们办成很多事情。让大学生群体意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这日益严峻的挑战,敌对势力的出现无疑会破坏我国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唯有全体人民团结一致,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来,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够在最大程度肩负起历史重担。

总而言之,培育社会良好的风气,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起大众对集体力量的认可,并能够使当今的大学生在心理上都自发的认可集体,并能够参与行动来参与集体的活动,以此来支持集体。

参考文献

[1]李旭娟,王永明.新时代大学生集体归属感培养的价值诉求[J].安顺学院学报,2022,24(02):48-53.

[2]谢敏.“00后”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培育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02):118-120.

[3]李彦军.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4]李亚.当代大学生团队意识培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

[5]尹江霞.大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1):178-179.DOI:10.16400/j.cnki.kjdks.2016. 01.085.

[6]邓萄.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集体意识培养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272.

[7]袁焱.沙盘游戏疗法对大学生集体归属感的干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8):144-145.

[8]方灿彬.现阶段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矛盾与化解[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3):117-118.

[9]王丽新.论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班集体归属感[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106-107.

[10]刘波,常海波,王君娜.大学新生集体归属感的培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169.

[11]高瑩.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归属感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03):48-50.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0.03.021.

[12]王燕红.基于归属感的大学生班集体建设探究[J].文教资料,2010(01):169-170.

[13]郝士艳,唐付睿恬,牛何兰.回归集体——浅论培养大学生集体归属感[J].红河学院学报,2009,7(04):122-125.DOI:10.13963/j.cnki.hhuxb.2009.04.020.

[14]高军.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提升途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55-56.

[15]刘天月.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9.

[16]张新冀.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人际关系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湖北:湖北师范大学,2009.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集体归属感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JB14213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黑龙江省省属高等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创业历程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项目类别: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135509712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猜你喜欢

归属感集体培养
我为集体献一计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