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陶”思想,幸福“生”一生

2023-06-11王爱红

文理导航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陶行知

王爱红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先驱,提出了许多教育理论,对当下教师开展德育工作依旧具有指导意义。在实际的德育中,教师要积极秉承生活理念,改良传统的德育方式,在为德育活动穿新衣时,润泽学生的心灵。文章就小学德育工作中如何融入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积极探索,旨在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让其幸福、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陶行知;小学德育;幸福成长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推动者,一生致力于教育研究,并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性的教育理论,既能为现如今教师的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又能加快改革的进度。同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言论,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对此,在新课标中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当下,教师也应当主动地追寻陶行知先生的步伐,积极地将德育放在关键位置,并借鉴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优化德育的方式,逐步让学生获得幸福的一生。

一、秉承生活理念,健全人格品质

(一)引入实践活动,实现“教学做合一”

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让许多教师仍旧沿袭旧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即教师直接以口述的方式对学生讲述高尚品格的内涵,期望学生在理解中践行美好品质。显然,这样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德育也难以落到实处。在生活教育理念中,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模糊“教”与“学”之间的界限,请学生自主透过“做”的方式感知知识。对此,在德育中,教师也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地为学生创建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基于亲身感知的过程,汲取精神食粮。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品德意识的培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实践活动,推动“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落地。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先让学生收集生活旧物,如饮料瓶、过时的衣物、牛奶纸箱等,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实施准备充足的材料。在活动中,教师先以优美的风景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目光,再为学生呈现水发浑、发黑等照片,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随后,教师对学生引导“随意丢弃废旧物品,会加速环境的恶化”,使学生自觉提出“为了保护环境,要对废旧物品进行正确处理”等想法。最后,教师请学生基于手中的废旧物品展开联想,为旧物赋予新的应用价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保护环境的乐趣,并在生活中逐步养成对旧物进行有效处理的习惯,从而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进行到底。

教师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感,主动地为学生创建动手实践的德育活动,能从传统的德育方式中跳出来,带给学生更加真切的学习体验,以便高尚品德的种子深埋学生的心底。

(二)拓展德育空间,推动德育感知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言论,他认为社会中含有大量的教育元素,能夠成为广泛意义上的学校,持续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养料。但是,在过去的小学德育中,大多数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场所限定在室内,导致德育的方式受限,德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在陶行知思想下展开德育活动时,教师不妨拓宽德育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室内、走向社会,促使学生基于社会实践的过程,提高对高尚品格的感知效果,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乐于助人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为他人提供帮助,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在德育中,教师可以首先与当地残联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协商德育方案,为培养学生的助人品质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也能关注安全问题,避免受到伤害。再次,教师组织学生到达残联,并由残联工作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引导学生认识残联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学生在残联工作人员的辅助下体会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人的生活,促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之处,主动地形成帮助残疾人的想法。

案例中,教师开放学生的德育空间,带领学生走入社会组织,能让学生基于真实情境促进高尚人格素养的发展,从而更加主动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在未来的生活中给予他人帮助。

二、做好爱国教育,增强爱国品质

(一)创建多元活动,强化爱国意识

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爱国教育,在抗战期间,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学校就将教育活动与抗战救国进行了整合,倡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之余,也要懂得报效国家,主动承担救国责任。然而现如今,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身边已经没有了硝烟和战争,但是爱国的脚步却不能停下。在实际的德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将爱国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伟大理想,主动地将报效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例如,教师可以透过“歌唱我的祖国”“知识竞赛”“祖国故事我知晓”等活动,展开爱国教育活动。首先,教师请学生自选与爱国主题相关的歌曲进行欣赏、学唱,并为学生搭建平台,请学生用歌声赞美祖国,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次,教师创建竞赛平台,并准备“我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等问题,推动抢答活动的开展,以便学生在积极回答问题中,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认识。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收集彰显爱国品质、家国大义的故事,并请学生担任“讲解员”,为他人分享自己收集的故事,以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故事的主人公,更加形象地理解爱国精神。

教师变换爱国教育的形式,能够始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认识到爱国的具体内涵,主动地让爱国精神在心底扎根、发芽,增强爱国意识。

(二)巧借现代资源,化解教育难题

爱国教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大多数教师常常采取“师讲生听”的方式进行爱国教育,导致学生的心中难以燃起爱国之魂,真正地唤醒心底对祖国的爱。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现代教育资源逐步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座上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现代科技弱化爱国教育中的抽象色彩,将更加生动、更加直观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在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刺激中,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义务,真正地化解爱国教育中的难题。

例如,网络的便捷性使网络中拥有海量的教育资源,在课堂下,教师可以先在浏览器中输入“爱国教育”“电影”等关键词,收集典型的爱国电影。之后,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对电影进行筛选和下载,为后续的爱国教育准备材料。在正式开展活动时,教师先将事先下载好的电影播放给学生,并提出“电影中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透过电影,你有什么感受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电影播放完毕后,教师再为学生搭建平台,请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在交换彼此的观影感受中,强化对电影的印象,以便爱国精神深入心田。

传统的爱国教育方式让部分教师陷入困境,致使爱国教育的效果也与预期相差较远。现代教育资源犹如一剂良药,能为教师进行爱国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爱国教育变得更加形象、简单。

三、给予关怀与爱,提升德育品质

(一)聚焦个性差异,发展高尚品格

陶行知先生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自己的理解,他認为培养教育学生与培植花木的过程是一样的,都需要基于对象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的培育方式。在进行德育指导时,教师也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品行问题,对此,教师不妨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针对学生的需求,采取特定的德育措施,让德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基本信息、家庭成长环境、德育历程等方面出发,为学生建立德育档案,提高德育的精准性。首先,在基本信息一栏,教师记录学生的姓名、性别、兴趣爱好等内容,使每一份档案都对应一名学生。其次,在家庭成长环境一栏,记录家长的工作类型、家长的性格特点等,便于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对学生各种品格素养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在德育历程一栏,教师记录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水平,为学生提出的德育方案,以及各项德育方案对应的效果等,促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方案的德育实效,选定更加适宜学生的德育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只有教师培养教育的方式适宜,学生才能够开花结果,让整个校园姹紫嫣红。案例中,教师先使用档案记录学生的实况,再基于学生品德发育的需求,选择适宜的策略,能有效帮助学生改进不良言行习惯,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建立家校沟通,形成共育模式

要想真正地在德育中提升实效,让每一个学生都改进不良的言行习惯,教师有必要与家长进行沟通,构建完善的家校共育体系。在以往,许多家长对德育活动存在偏见,认为教育指导学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自己只需要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生活即可,显然,这样的想法弱化了家长在孩子成长历程中发挥的价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想观念不清晰之际,习惯于对身边人的行为进行模仿,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因此,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方向。对此,教师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扭转家长的想法。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加深家长对德育的认识,并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思想。首先,教师为家长呈现一些社会新闻、真实事件等,使家长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其次,教师再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引导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自身不良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分享一些家庭教育方法,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以便家长在生活中也能科学开展德育,让每一个学生都避免误入歧途。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教育观念、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影响着着学生品格素养的发展。案例中,教师主动地谋求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能有效转变家长的思想,让家长成为教师的重要帮手,携手带领学生走向更加健康、更加幸福的未来。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在当下的德育活动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教师应当继续为生活教育等理念寻找落脚点,在创新德育形式中提升教育实效,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许悦.“爱满天下”教育理念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践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3):155-156.

[2]张晓晨.注“行知”之魂,育“健全”人才——谈陶行知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1(11):67-68.

[3]黎娟好.点亮幸福德育,塑造完美人格——小学班主任幸福德育的路径与实践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2):108-110.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