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歌调钩沉录(四)

2023-06-11俞一帆

音乐爱好者 2023年6期
关键词:贺绿汀进行曲恩师

俞一帆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恩师那一辈的老者们开始频频联络,不少文化教育界的老友时常组织聚会。每每酒过三巡,他们回忆青春岁月,数唱老调,击缶而歌,真是不亦乐乎。我有幸跟随恩师,参加过几次这代人的“赛歌会”。

那天到酒店时,恩师的几位老友已坐于厅内,正聊得热闹,见我到来,都笑个不停。其中一位高喊:“唱老歌比赛,黄毛丫头也帮不了忙啊!”恩师应声道:“就是要让后辈知道我们当年的音乐有多美啊!”

寒暄一阵之后,他们继续之前的话题。大概说到孙儿的作文题目《旗帜》时,一位戏剧学院教台词的教授有感而发:“我第一次参加合唱队时,演唱的作品就是《旗帜》。”随即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胜利的旗帜哗啦啦地飘,千万人的呼声地动山摇。”

其实,这位老教授记错了歌名。他唱的这首歌实际上是瞿希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創作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歌曲因铿锵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曲调深得群众喜爱,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这部作品不仅在1951年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音乐作品二等奖,还与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一同成了当时国庆节必唱的歌曲。

那时,瞿希贤所参加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以下简称“音工团”)面向群众开展了许多演出和培训,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大批新创作的歌曲在音工团的巡演与教唱中传遍全国。上海音乐学院音工团成立于1950年,贺绿汀任团长,周小燕任副团长,王品素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团员近三十名,团址设于杜美路(今东湖路)二十号。以陈铭志先生为代表的许多学者都曾参与其中,大家积极开展采风和演出创作活动,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尽管全国各地的音工团大多只存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但它们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另一位留着山羊胡子的老先生,好像是位教授古文的老师,感慨地说道:“这好像还是我国第一部彩色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插曲吧?”大家不敢肯定,因为这部片子由导演瓦尔拉莫夫制作拍摄,他或许并不知晓瞿希贤这首歌曲。

随后一位有些年纪的女老师说:“不管是不是,能够让我们重温童年时代的快乐就好!”看着这群长者,我很难想象他们当年身着白衬衫蓝裤子,放飞气球,奔向人民广场观礼台前的场景。“那时候可真是精神抖擞呢,”女老师高唱,“红领巾,胸前飘,少年先锋志气高,时刻准备着,为国立功劳。”

恩师与我解释道:“我们都是同龄人,是唱着这些歌长大的。”忽然,戴黑边眼镜的老师“梆梆梆”哼起了调子,大家立刻跟唱起来。那是三大电影制片厂(北京、上海、东北)的片头音乐——贺绿汀创作的《新民主进行曲》。

同胞们,快起来!全国的工农兵学商,团结起来,向前进。

要把那法西斯卖国贼一扫光,我们有无比的力量。

新民主主义要实现,新中国靠我们自己来创造。

此曲的创作要追溯到抗战胜利前夕,它原是贺绿汀为鲁迅艺术学院的原创话剧《沁源围困》所作的配乐《抢粮进行曲》。1946年,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成立,贺绿汀作为团长,将《抢粮进行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并改名为《胜利进行曲》。两年后,他又亲自填词,将《胜利进行曲》改名为《新民主主义进行曲》,简称《新民主进行曲》。这歌调踏着上行附点的动机,似乎预示了人们朝着胜利和光明前进,昂首阔步走进新中国。

此时,不知谁唱起了第一句:“太阳照在绿草地,草原显得更美丽。”其他人紧随其后唱道:“最大的光荣属于谁……”这首歌曲是贺绿汀与郭沫若合作的《人民的领袖万万岁》,表现了人民对领袖的讴歌。该曲建立于降B调,“万万岁”停留在了全曲最高的F音上。

老先生们回忆当年岁月,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在上海街头,学生们在街头巷尾传唱欢迎解放军的歌曲《我们的队伍来了》,有些还用手风琴为之伴奏,虽无人指挥,却能一呼百应。

我们的队伍来了,浩浩荡荡,饮马长江。

我们的队伍来了,强大雄壮,红旗在飘扬。

这首歌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就传遍上海及周边地区,而且在《华商报》发表以后,还广泛流行于我国香港等部分沿海城市,甚至连缅甸、越南等地的革命青年都在传唱。

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他就是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无线电专业的蔡余文。他因自幼喜爱音乐,又看到音乐对民众的感染力,遂“弃理从乐”,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后来,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干部进修班深造,凭借一曲曲客家山歌闻名全院。

推杯换盏间,刚刚那位有些年纪的女老师又唱了起来,大家很快接上:“美帝国主义要武装日本,我们坚决不答应。反对武装日本,反对武装日本,反对反对,反对武装日本!”

《反对武装日本》由吕骥创作完成于1951年。当时日本倚仗美国的支持,建立“自卫队”,不仅大量采购美制军火,还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于是被激怒的中国人民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高唱这首歌曲。

教台词的老师说道:“这首曲子一上来就是切分节奏,大家总唱不好,而且倒数第二句‘反对的音调需要自由拖长,但‘奇就‘奇在下乡采风时,我发现老乡们竟然都会唱。”另一位戴金丝边眼镜的老师笑着说:“音调都不知道唱到哪儿去了。”

说起苏联,外语学院的老师带头唱了一首《莫斯科—北京》,这首歌由瓦诺·穆拉杰里(Vano Muradeli)创作完成。除此之外,他还作有《苏维埃爱国者进行曲》《国际学生联合会会歌》等三百余首歌曲。

大家对苏联文化有着很深的情结,他们回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连儿童歌曲都弥漫着中苏友好的气息。一位身穿红色毛衣的女老师忽然唱起:“中苏儿童手拉手,大家一起跳舞又歌唱。”大家也附和着唱了起来:“中苏儿童好朋友,我们团结友爱好像兄弟一样!飞过森林,飞过遥远的边境,歌声合成一个声音。”

老人们一直在轻声唱着,都顾不上夹菜了。他们一口气又唱了《世界民主青年進行曲》《快乐的人们》《青年之歌》等歌曲,后来又想起了一个新的旋律,随即一起唱了起来:“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在那清清的小河旁,长着两棵美丽的白杨,这是我们亲爱的故乡……”

恩师悄悄向我解释,这首《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上一辈的知识青年几乎人人会唱。其实我小时候在父亲的抄歌本上见过这首歌,但他把标题记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标注了出自《保尔·柯察金》,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台词的老师说:“其实这也是一首移植歌曲。”此歌调原为乌克兰十九世纪流行的民歌《滔滔的德涅伯尔汹涌澎湃》(The Mighty Dnieper Roars),歌词是由乌克兰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的长诗《一个得了邪病的姑娘》缩减而来的。这部哥萨克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叙事长诗共计二百五十多行,歌词仅使用了其中的十二句(原诗第三行中的“柳树”在歌词中改为了“梣树”)。这首歌曲的中文歌词由我国翻译家薛范先生译配,可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相媲美,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

滔滔的德涅伯尔汹涌澎湃,

狂风怒吼落叶纷飞,

高高的梣树弯到那地面,

德涅伯尔河上波涛翻滚。

我刚和恩师说了几句,他们又唱起了波兰的《小杜鹃》和《在卡吉德洛森林里》。“卡吉德洛古老森林,有一股清水泉,又清凉、又干净、又凉快、又甜美,好一股清水泉。”这首歌曲描绘了卡吉德洛森林的迷人景色,旋律动人,颇具童话意境。

忽然,有人唱起《假如明天战争》,大家的回忆也很快被拉回抗美援朝时期……

戴金丝边眼镜的老师站起身来,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说道:“诸位,再这样唱下去真没完了,你们看看几点了?”

不知不觉竟已八点半了,该散席了。

一位留着络腮胡子的老师说:“下次再从抗美援朝听我们继续唱下去吧!”

猜你喜欢

贺绿汀进行曲恩师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研究
——评《贺绿汀与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研究》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歌剧《贺绿汀》剧照
春之进行曲:看现场春意盎然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花岗岩脑袋”的贺绿汀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怀念恩师欧阳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