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微课教学研究

2023-06-10马昱博孙晓昕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微课核心素养

马昱博 孙晓昕

摘要: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和远程教育日新月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艺术类课程应突出艺术实践性特征,拓展教学方式。目前,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手段和上课形式,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现代教育的有效帮手,其聚焦解决教学问题的优势不可小觑。微课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的便捷性、丰富性和多功能性。文章以名画《步辇图》为例,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微课,结合图片、视频、旁白、配乐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展示其中的知识点,围绕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阐述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微课,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短小精悍的视频,集中讲解和演示。生动的微课视频不仅能加快学生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学生运用微课形式学习,能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助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运用微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优化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微课;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视觉艺术与国家形象:小学美育课程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1CA004

1 核心素养背景下微课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现状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明确了核心素养在艺术课程中的中心地位。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是当代美育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实践性最大的外显特征是必须在情境中具体行动(活动),这与方法程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必须运用具体的媒介、材料和技能[1]。微课作为新生产物,结合了声音、视频和图画等多元化组合模式,将美术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利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学作用,既能保证丰富的教学内容,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新形势下,微课以现代化教学模式进入小学美术课堂。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及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下,传统的课程和课堂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的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和青睐,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微课模式下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美术教学要从过去注重学科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课程标准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因此,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展示方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2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步辇图》微课教学设计

从美术学科的角度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改革,由于是“艺术”课标而非“美术”课标,所以素养必然要有更大的包容性[2]。2022版课标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艺术学科的综合性、多元性特点,归纳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大艺术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核心素养体系。《步辇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常常出现在美术、历史等书本与日常生活中,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很高。围绕《步辇图》打造美育微课能够让学生了解画作的背景、认识画中人物、感受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等,在生动有趣、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和易于理解的讲解中进行文化探索。

2.1 運用微课教学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因此,新课标增加了欣赏课的占比。审美感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审美判断素养,从“判断”到“感知”,其实是难度的降低。这也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欣赏是审美教育的最主要方式,美育校本课《步辇图》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阎立本的《步辇图》刻画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真实记录了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的历史事件,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欣赏、学习《步辇图》的过程中,通过视频内容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绘画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知识,感受作品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美术欣赏的重心是解读画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鉴于三年级学生认知图像的特征及认知能力,教师在筛选课程资源时应该紧贴学生熟知、能够理解、生动有趣的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除了现成的教学资源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创造,如针对平面人物,利用动画的方式加上后期配音,让画面中的人物“活”起来。这样既能丰富微课的视觉内容,又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沉浸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在《步辇图》的微课素材中,选取了高清图片以呈现更清晰的效果,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但只有静态图像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有限,很难吸引学生长时间专注,因此可以采用动画小剧场的形式在画面中进行演绎,作为这节课的导入素材,根据每个人物的身份和特征让画中的人物展开幽默的对话,后期再加上不同的生动配音,通过氛围的烘托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这种导入效果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很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学生眼、耳等各个感官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进入特定的情境。学生在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识读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

2.2 运用微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是指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尹少淳提出,“美术课程走进文化必须是在形象观察、阐释、解读和文化感悟、理解的两级之间展开的,以交互的方式进行的”[3]。因此,单纯从美术的视角去看、去认识艺术作品是片面的。《步辇图》记录了汉藏和亲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文成公主入藏后,把中原地区比较先进的手工业技术、物种、粮种甚至是种植业带到了吐蕃,这一举动对吐蕃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影响深远。这也是汉藏文化交流最好的佐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在这一课中,教师不能仅从美术的角度讲解整幅画,还应让学生了解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及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内而外真正理解这幅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步辇图》的微课视频中,从画外故事、画家到画中的内容、构图以及背后的意义等,一一进行了讲解,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又将美术史融入历史学习中。为了使微课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在该课中选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当代词语,使学生能将画中人物与更贴近生活的具体图像进行联系和对比,形成贯穿整堂课的古今对照鉴赏思路与方法。如画中宫女们统一的发型——云髻,像云朵的形状,类似于今天的卷发;画中左边穿红袍的典礼官手中拿的笏板,其实就是现在的记事本。要使学生在欣赏画作时有所参照,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识读图片;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一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觉得优秀传统文化触手可及,使他们更加热爱和认同祖国的传统文化。

2.3 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

小学美术的审美教育,最终要让学生从知道什么是美到学会表现和创造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发挥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审美表达。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将学生美术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9岁至11岁为写实萌芽阶段[4]。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三年级是学生学习绘画技能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愿望和学习兴趣强烈,善于模仿,并在一定时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美术表现方法,具備一定的能力。

在该课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欣赏、理解《步辇图》之外,还要学习该画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第一,画中的内容均为人物,为体现各人物的特征及强调唐太宗的地位,画家采用了左疏右密的构图,画面左侧只站了3个人,而右侧有9个宫女簇拥在李世民身边,而且画面中的人物都是站立的,只有唐太宗端坐于步辇上,其身份地位一目了然;第二,从表现手法来看,画家采用了“主大从小”的手法,越尊贵的人画得越大,越卑微的人画得越小,以区分尊卑和突出画面主要人物;第三,妙用道具,除了步辇之外,还有两样道具,即唐太宗身后的两把障扇和头顶的华盖,它们将观看者的视线集中到唐太宗的身上,突出了其重要地位。

为实现知识的内化,学生可以根据该画所用的构图方式,结合现实生活,观察街道上人来人往的场景,描绘来来往往的人在走动时不同的动作形态,画出不同的多样的人物形象,体现出画面人物的遮挡关系、疏密关系、主次关系,也可以借助物品来丰富画面,在绘画中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既能回忆课中所讲的知识要点,又能通过眼、脑、手的结合加深印象。微课的好处就在于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对记不清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化需求。

3 微课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优势

3.1 微课生动展现了教学内容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更容易接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理解的程度随知识点趣味性的增加而提高[5]。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其课程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微课形式,美术教学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并且更加生活化,让学生把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能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活跃思维、获得灵感。教师通过微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仅讲解一幅平面作品,很难使其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有限。《步辇图》中就结合了图片、视频、配乐等多元化教学资源展示其中的知识点,通过视频剪辑软件制作了以观、听、赏等方式感受的视频。为了使学生欣赏画中的细节,视频中选用高清图片和视频,在分析画中人物五官、外貌、服饰等元素时进行放大,通过细致的观察,让他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2 微课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多学科融合

2022年版课标中明确了艺术实践必然突破学科的局限,成为一种将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活动[6]。在制作《步辇图》微课时,采用古筝弹奏、钢琴曲等背景配乐,音乐伴随着微课和旁白,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也可以凸显教学的文化内涵。音乐对渲染微课的氛围有极大的作用,不同风格的乐曲可以让学生更沉浸于微课学习,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巧妙地契合微课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作用[7]。除此之外,在制作微课时,对知识点的讲解方式、旁白的声音语调、音效等也应反复推敲和调整。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将美术作品与历史、语文等课程内容衔接,除了美术作品本身之外,还提到了当时的习俗、服饰、交通等,介绍了步辇的发展过程,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使其更全面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信息技术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等。

4 结语

课程以《步辇图》为载体,通过微课的方式讲解该画的艺术价值。就小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探索微课时,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微课形式、教学方式等,精心挑选、设计、制作微课视频,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小学三年级属于从低年段向高年段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主动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微课中,应根据他们的特点及学习规律进行安排和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习内容适当提问,运用多种提问策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艺术核心素养。

当前,美育微课既可以有效传播知识,又可以满足现阶段的新要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创新了现有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微课教学方法。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微课的应用真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习自主权的回归有利于实现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的生活学习方式。微课的引入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源泉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的样貌[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7):14-24.

[2] 尹少淳,陈美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J].福建教育,2022(27):21-24.

[3] 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4] 罗恩菲德.创作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12.

[5] 陈洁.微课在美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10):22-24.

[6] 杜宏斌.聚焦核心素养 凸显美育功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9):57-64.

[7] 范雯静.“美术表现”素养下的微课应用探究: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18):17-19,78.

作者简介:马昱博(199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

孙晓昕(1981—),女,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微课核心素养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