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野下“非遗”题材微纪录片的现状与挑战研究

2023-06-10黄浩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学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如今,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品,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也已成为人们追逐潮流、获取娱乐信息的主要渠道。微纪录片作为短视频和纪录片结合产生的新艺术形式,在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上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微纪录片具有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的特点,更符合当下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更加紧凑,使原本冗长的内容变得简洁明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和保持受众的兴趣,并且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不需要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微纪录片在网络平台传播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冲击,面临普及和传承的难题。而微纪录片在“非遗”普及与传承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让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内了解“非遗”的魅力和内涵,激发广大群众关注、热爱和传承“非遗”。然而,在“非遗”微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缺少对“非遗”内涵与意义的探讨,内容流于形式。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非遗”,文章对“非遗”题材微纪录片现状进行仔细梳理,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微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对国产IP动画电影类型融合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JCX22_1229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与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认同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微纪录片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开了思路。

1 微纪录片助力“非遗”传承的优势

1.1 成本低,灵活性强

过去,纪录片往往由电视台或影视公司等大型机构组织专业团队来制作,通常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制作周期较长,流程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的团队和设备来保障纪录片的品质和效果。微纪录片则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甚至可以用手机进行拍摄,并且制作周期短,流程相对简单,因此更加灵活。

1.2 更贴近普通人生活

传统纪录片的风格和题材贴近主流文化,主要针对精英群体,微纪录片则更加注重生活和身边的故事。传统纪录片的题材和风格受制作团队观念和审美倾向的影响,通常更加注重主题的深度和厚度,而微纪录片则更关注当下的生活细节和个人故事,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更具亲和力。

1.3 话语多元化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用户都能成为微纪录片的传播主体。因此,相比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不仅可以通过视频网站、短视频APP等新媒体平台传播,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利用用户个人的社交圈进行传播,实现了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覆盖面的扩大。这种趋势改变了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格局,使更多的个人创作者和小团队可以通过微纪录片的形式传达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在传统的纪录片中,“非遗”传承人往往只能扮演被记录者的角色,而如今许多“非遗”传承人都有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会通过微纪录片的方式主动对外传播“非遗”。

2 “非遗”微纪录片的现状

2.1 传播内容:以受众为核心的创作方针

随着受众需求复杂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微纪录片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从对传统纪录片的模仿,逐渐走向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方向。

从纪录片的主题来说,如今受众接收信息的时间和习惯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微纪录片需要展现出具有记忆点的内容。因此,单集微纪录片的主题切入点必须小而精,要简明扼要地阐述中心思想,以便受众快速理解和吸收。以江苏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第六集《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为例,影片开头便用一系列微距特写来展示龙泉剑的耀眼夺目,用劈开水流的高帧数摄影来向受众传达宝剑锋利的信息,搭配解说词“龙泉宝剑,它是中华古兵器的代表”,在勾起受众好奇心的同时,交代本集的主题。《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其中一集《备受质疑,90后男孩带领舞狮潮敢向前》,直接在标题上把本集所要表现的核心传递给受众,即舞狮传承人李伟杰大刀阔斧革新传统文化的精神。

从影片的叙事来讲,传统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往往秉持严肃而宏大的叙事风格,從结构来说,兴奋点的安排不够密切。微纪录片则不同,其需要在短时间内凝练出丰富的看点吸引用户的注意,否则用户一旦感到无聊就会划到下一条视频。为了应对碎片化的趋势,微纪录片往往要集中设置叙事焦点和密集的兴奋点,使故事更精练、节奏更明快,突出角色和事件的戏剧性[1]。以《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中《谁说京剧没人看?她让京剧刷屏全网获千万播放量》为例,其讲述了“90后”京剧传承人果小菁如何打破传统,将短视频和京剧结合,使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受众。在介绍完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后,镜头便开始展现果小菁和同伴们的分歧。“一方追求娱乐化的表达,一方追求传统文化的传承。几人的谈话,一度陷入僵局”,解说词直白地点明果小菁此时处境的尴尬,此后果小菁找到自己的师姐,两人坦白内心、真诚沟通后,果小菁才意识到自己的初心是创作能真正展现京剧之美的内容,而不是被流量裹挟。由此可以看出,本片的叙事非常戏剧化,有明显的情节和充足的人物矛盾,并且这一切都在8分钟内呈现,整体节奏非常快。

之所以会出现以受众为核心的导向,是因为微纪录片通常发布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但在短视频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更分散,而且接收信息的时间非常碎片化,因此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必须简洁明了地表达主题,迅速激发受众的兴趣。另外,微纪录片主打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年龄偏低,因此必须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年轻人更注重快速获取信息,微纪录片必须在短时间内获得其青睐。

2.2 传播媒介:网络社交媒体刺激裂变式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的田维钢教授曾指出,人们对媒体的满足既包含对内容本身的满足,又包括对参与传播过程的满足[2]。裂变式传播正是利用了人们对过程满足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交媒體营销策略,它以用户自发自愿的分享、转发、推荐为核心,将营销信息迅速传递到更广泛的受众中,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裂变式传播通过用户的传播行为,实现了更广泛、更有效率的传播。这种方式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微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也不例外。

例如,《我是你的瓷儿》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播放量超过3000万次,点赞数量超过150万次。为了让作品“出圈”,节目组在运营上花费了相当多的心思。首先,邀请著名歌星李玉刚和二次元虚拟歌姬洛天依共同演唱主题曲《瓷语》,制作了精致的MV并上传到网站,许多歌迷都被吸引前去观看,并将视频链接转发到自己的社交媒体圈,提升了本片的知名度。其次,邀请许多视频网站UP主为影片制作“二创视频”,利用网络红人的号召力宣传影片。最后,节目组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投放内容时,别出心裁地利用影片素材剪辑了很多竖屏短视频,以迎合受众的观看习惯。在这些运营策略的层层加持下,受众面偏窄的“非遗”纪录片成了热点话题。

网络社交媒体上常见的转发、评论、点赞等互动功能是一种实现病毒式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它的动力机制源于受众对传播过程的满足,受众通过自由发表意见得到重视,并在自身的社交圈内形成影响力,产生情绪上的满足感。这种模式下的信息传播不再是传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而是像核裂变链式反应一样极速扩散。这种传播方式使信息更容易被接收和传递,具有多级传播属性和病毒式传播特点[3]。许多“非遗”纪录片都借助网络社交媒体的这种特点实现了“破圈”推广,增强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3 “非遗”微纪录片面临的挑战

3.1 难以保证“非遗”呈现的整体性

大众对碎片化阅读的偏好和追求快节奏、故事性、视觉刺激的审美特征现已成为主流[4]。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最大的作用就是影响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虽然这样的信息获取范式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但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接收碎片化的现象逐渐加剧,习惯了“速读”大量信息的受众很难再自主完整地接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可以说,微纪录片就是传统纪录片为了适应当前时代背景而诞生的艺术形式。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的时长更短,更便于受众消化,同时其传达的信息也更倾向于碎片集合的形式,简单地呈现“非遗”的表象和局部。“非遗”题材微纪录片虽然有这样的特殊性,但它也具备“非遗”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和传播目的,因此对“非遗”文化呈现的整体性有一定的要求,这与微纪录片受众的习惯相冲突。“非遗”微纪录片如果追求更短、更碎片化,就难以保证“非遗”呈现的整体性,这也是微纪录片创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本文认为,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纪录片的创作都应遵循基本原则,尊重被记录主体的真实性,尽量保持客观全面的视角,微纪录片也不例外。对“非遗”题材微纪录片而言,保证“非遗”在影片中呈现的完整性,既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受众正确理解的必然要求,又是提高影片专业性和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5]。

3.2 存在专业化困境

目前,“非遗”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涉及专家和普通用户两类群体。专家群体既包括政府单位,如电视台、报社,又包括专业的民间机构,如影视公司和纪录片工作室,这部分创作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艺术理念、摄制技术、制作预算、推广渠道等方面,微纪录片的完成度和专业性都能得到保证,但受传统纪录片制作流程和创作理念的影响,且相较于“非遗”传承人或受“非遗”影响的本地居民而言,外来的专业创作者对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缺少深入透彻的理解,所以难以拍出全面而有深度的作品。普通用户群体包括“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民间爱好者,这些人的视角相比专家而言更加独特,也更能洞悉受众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但由于知识储备和制作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作品质量往往参差不齐[6]。

基于此,应当为“非遗”微纪录片的创作队伍提供交流平台,让行业专家和民间创作者能够有效进行深度合作。专家群体需要吸收优秀的民间创作者,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通过这些人了解受众的心理和喜好,调整创作方式。要通过合作互惠,提高创作水平,增强传播效果,将“非遗”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广大群众面前[7]。

4 结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早在多年前就有学者和专家提出,“用影像记录的方式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影像可以直观、真实、有效地记录“非遗”内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其作为传承与学习的珍贵资料长期保存。可以说,纪录片在“非遗”的普及和传承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传统的纪录片在传播方面存在不足,往往需要在电视或影院等传统媒介上播出,传播范围受限,与此同时,较为枯燥的内容导致这些影片在影像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微纪录片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纪录片传播能力差的问题,也降低了纪录片的创作门槛,能吸引更多人从事“非遗”影像创作。

总而言之,微纪录片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有效的方式。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所展现的价值不容忽视。努力提高“非遗”微纪录片的品质,不仅是作品自身的追求,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更为文化传承作出了长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志武,马晓亮.融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微纪录片传播[J].中国编辑,2022(9):42-47.

[2] 田维钢,张仕成.媒体融合中的视频内容创新策略[J].电视研究,2018(8):26-28.

[3] 韩红星,赵恒煜.基于裂变式传播的新媒体噪音初探:以微博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7):105-109.

[4] 张之琨,彭勃.浅析融媒体语境下非遗纪录片的突围之策[J].当代电视,2021(10):74-78.

[5] 管宁.切莫见喜不见忧: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反思[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39-44.

[6] 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2):153-157.

[7] 尹瑜.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兼谈毕业作品《新时代里的老手艺》[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黄浩(1997—),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传播学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