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薪传篇》

2023-06-09

全国新书目 2023年1期
关键词:目录学竹简书写

《中国古代文化·薪传篇》

来新夏 著/华夏出版社/2022.10/49.80元

来新夏

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等研究。编著有《北洋军阀史》《古典目录学》《方志学概论》《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

本书介绍了中国书籍的发展演变史,从结绳记事到近现代的图书刻印,中国的图书文化源远流长。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讲图书纸张、刻印技术的发展,如简帛、纸书、雕版印刷、官藏与私藏、图书目录学等;下篇主要讲中国经典古籍的编纂、刻印、流传概况,重点介绍了“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地方志”等大型图书的编刻情况和藏书现状,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丰富的书籍典藏和悠久的文史传统。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地下发现大量战国及秦的竹简的记录较重要的有三次:

一是1953年7月在湖南长沙南门外仰天湖古墓中发现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墨书,篆文,每简一行,有二字至十余字不等。根据一同出土的其他文物进行鉴定,这批竹简确实是战国时的遗物。

二是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有五千枚之多,显然也是战国时代遗物。

三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千余枚,内容包括南郡守腾文书、大事记、为吏之道及律文等。据专家研究,这批竹简应是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入土的,在53支《大事记》木简上记载了自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始皇三十年共九十年间的大事,均按年系事,一年不缺,有些内容可补正《史记》的记载,足见其价值。

由于这几批竹简的出土,人们可以亲眼看到战国时竹简的实物形制。这些竹简无疑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正式图书,从而证明了二千年前中国文化的传递已有了正式的专用载体。

竹简并不是直接使用原始状态的竹,而是经过一定的炮制过程,即先将竹截成一定长度,再剖成一定宽度,成为一支支的简,再经过火烤脱水以防朽蠹,这种技术处理称为“杀青”或“汗青”,然后便成为可以写字的书写材料。每支简长的有2尺4寸左右,用来写重要书籍如儒家经典和政府法令,以示尊敬。由于战国时代有的国家以8寸为一尺,2尺4寸长的简也可视作3尺,上书法律条文,所以古代称法律为“三尺法”。短简长约八九寸,用来写次要书籍如子书和传记等,以便翻阅。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所说的“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就是指此而言。

人们对简书上的字过去有一种误解,认为既是竹木材料,那就要用刀刻或用漆书写。但从实物考察来看,简上的字是用毛笔和黑墨写的。所谓“漆书”的“漆”,不是名词“漆”,而是形容其黑如漆。至于刀則是用来刊改误字,类似现在橡皮的作用。一般每支竹简自上而下写有二十至四十多个字。云梦发现的一支竹简正反两面都写有字,还配有图画。秦简《为吏之道》则分上下五栏书写。

一支简上不能写很多字,因此一个文件或一篇文章往往需要用许多支简,把简依次排列起来就叫作“编”。编连有序的简用二道、三道甚至五道丝绳或麻绳连成“册”(策)。这成册的简以末简为中轴,从左向右卷成一卷来保存,这就是一卷书。由此“卷”成为了图书的单位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用木材作书写材料时需要先将木材锯成段,再分成片,然后把横断面刮削平滑成为“版”。“版”有不同规格,凡三尺长的称“椠”,二尺长的称“檄”,一尺长的称“牍”。版的宽度一般是长的1/3,也有长宽相同的称为“方”。有的宽度很狭,只能写一行字,称为“札”,也就是木简,汉代使用木简比较普遍。一尺见方的牍一般用来写信,所以过去把信札称“尺牍”。在牍的外面加一块空白的“版”叫作“检”,用来掩盖有字迹的牍,对内容起保密作用。把一叠版牍捆在一起以免散乱的行为叫“约”;在“检”上签上名字叫“署”;在“检”的中间有一块微凹的小方空叫“函”,所以后世把信件称为“函”;捆版牍的绳子在“函”处打结,用泥封上,加盖印章,以免别人偷拆,这种行动叫“封”,也称“泥封”,所以后世把“封”作为信件的计量单位。版用来写字称为“牍”,用来画图表仍称“版”,国家用“版”来画疆域,所以后世称领土为“版图”;地方上用“版”来登记户口,称为“户版”,所以户口册也称“版籍”。战国时期使用木简较少,据出土文物考察,仅见有四川省青川县的战国墓中二件,记载着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命令丞相甘茂修改田律的内容。后来由于加工制作比竹简方便,木简使用日广,汉代木简的发现数量就比较多了。

西汉时期继续使用竹木简牍,在古书中多有记载。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曾命令学者对政务发表意见,这些学者以书面发表意见,所谓“著之于篇”,“篇”字就指竹简。汉元帝时掌管京城治安的诸葛丰曾向元帝表示除恶务尽的态度,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砍断奸臣的头,悬挂在通衢,并“编书其罪”,这个“编”字指把各支简编连在一起。成帝时,中国第一个目录学家刘向曾比较详细地说明竹简的制作程序和整理简书的情况。这些文献记载证明了西汉时简书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

猜你喜欢

目录学竹简书写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Unwritten 尚未书写
西方目录学课程实践及其对中国目录学教育启示∗
——以谭瑟勒的《目录学概论》课程为例
用什么书写呢?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竹简倒水
书写春天的“草”
《孟子》在我国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