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能力导向下的诊断学课程改革研究

2023-06-09曹春艳

南北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业能力诊断学课程改革

曹春艳

[摘 要]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发展全面素质有重要意义,通过在专业能力导向下不断的内容创新和课程建设,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理解及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诊断学课程作为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纽带,其教学意义在于能够让学生学会用医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成为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基于此,本文论述了诊断学课程的性质、要求,并分析了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课程改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专业能力;诊断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

诊断学作为农村医学专业核心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学习这门桥梁课程,能够使学生获得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从而学会诊断农村常见疾病。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存在各种不利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难度较大,所以需要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以学生专业能力为主导,达到不断提高诊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1 诊断学课程概述

1.1 诊断学课程性质与任务

诊断学是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后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键学科,通过诊断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通过实践课程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诊断技能。诊断学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由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器械检查、病历书写等组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讲授理论知识,如诊断疾病的原理和方法、临床资料如何采集或分析、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如何阐明、诊断依据怎样归纳等,还要运用智能仿真模拟系统和临床实践操作,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如胸腹检查模拟系统、规范化问诊、体格检查的手法练习、心电图描记等,以便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合,以此为途徑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临床课程奠定良好基础。所以,诊断学不仅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其掌握诊断学精髓的重要环节[2]。

1.2 诊断学课程的内容与要求

诊断学教学中,作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体有以下五点:①学习症状与体征的定义,掌握常见症状、体征的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等,并了解症状分析与疾病诊断的作用;②问诊的方法技巧,掌握患者病史的采集要点,懂得主诉、症状、体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③学会视、触、叩、听等基本检查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明确检查内容,学会辨别正常体征和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④学会判断常见的化验单、影像学检查结果,读懂心电图相关数值并能判断正常及常见的异常心电图;⑤熟练掌握诊断疾病的步骤与方法,并学会常用病历书写的格式和内容,了解病历规范化书写在医疗、法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意义。通过学习上述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①独立完成系统标准化的问诊;②能够进行规范化、全面化的体格检查;③正确进行心电图描记;④能够通过问诊、各项检查资料等内容综合整理并作出分析诊断,写出规整的病历。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加强思政教育,还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培养其良好的素质,以便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形成科学的辩证思维,以患者为中心,细心观察病情变化、耐心倾听病人陈述,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 现阶段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更新缓慢,新方法应用率低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后,跨学科融合、突出专业能力新理念、农村医学专业培养技能新标准、校企融合智能化平台建设等多种改革措施齐头并进,但积极参与革新教学的教师较少,很多教师惰于学习新技术,或仅在大赛中提出有效提升培养学生能力的新方法,却不在日常教学中应用,课堂上仍然以自身为主体,使用PPT等简单教具讲授知识。因此大部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另外大多数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内容缺乏深度,导致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过于表面化,并不能够切实掌握并灵活运用实践技能,达不到教学标准和教学效果,而这些均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缓慢,新方法应用率低存在一定的关系[3]。

2.2 教学内容依赖教材,专业能力培养不足

诊断学授课教师主要分为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专任教师多来自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外聘教师多为三级医院主治医师或以上。专业教师由于不在乡村医生岗位,企业锻炼较少,而外聘教师教学经验较少等原因,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上课过于依赖教材,而出现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岗位需求把握不够精准的情况。另外诊断教学内容量多,而课程设置课时较少,如果按照教材内容面面俱到,教师过于重视讲授理论知识,而技能学习和内化的时长和程度就会下降,进而导致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不能达到最优化。

2.3 职业素养与课程思政教育不足

诊断学有别于其他学科,主要在于各模块内容都和临床非常贴合,是需要和病人面对面交流、操作的,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问诊过程中对患者投入感情,掌握技巧的询问,可以提高患者对医学生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有利于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然而,由于改革措施中较多突显学生技能的练习,同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仍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业测试、考证过关率以及技能大赛的成绩,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对于与病人的接触较少,同学之间相互模拟与真实病人存在差距,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对职业素养这方面没有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机制,更缺乏基于岗位需求的过程性考核,以致对学生在本课程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医德医风等方面的教育浮于表面。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没有达到巧妙地融合,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当前职业素养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渗入性、有效性都不高[4]。

3 诊断学课程改革措施

3.1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诊断学课程改革的首要措施就是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明确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农村医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坚持以专业能力为导向,以就业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确定教学目标以及专业技能点。因此需要加大对乡村卫生室、社区医院的调研力度,密切就业岗位与学校的相关联系,做好一线调研,同时需要和行业专家展开商讨,进而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其中包括三个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各个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全身体格检查方法以及体征变化意义、常见检查结果的解读分析,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变被动为主动[5]。能力目标需要学生学会和患者交流的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系统且全面的问诊,可以在诊断的过程当中了解患者的现病史,理解患者主诉,同时能够完整掌握患者的相关期望及要求,对患者能做基本的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学会用规范的操作手法,对患者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以及重要器官的检查,进而能够对临床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并能够完成规范病历的书写,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6]。素质目标则需要学生能够适应乡村医疗服务的相关要求,能够满足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同时还需要掌握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和接触患者的相关技巧,规范医德,恪守职业操守。

3.2 确立课程设计思路

学习诊断学课程的目的在于能够通过运用所掌握的医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因此必须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作为教学的突出目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便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诊断学教学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病的诊断和鉴别,在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时,需要基于乡村医生的实际工作过程展开,并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新选择与整合。我们可以将内容按照人体系统常见疾病进行课程分类,如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等。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为例,可以将这个模块内容分为常见症状与问诊(咳嗽与咳痰、呼吸困难、咯血等)、体格检查(一般检查、头部检查、胸部检查)、辅助检查(常用实验室检查、胸片)的选取和判读、书写病历等子任务,每个系统模块学习完成后,增设临床见习环节,真正接触病例和患者,增强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提升转化,并利用业余时间安排下乡或进社区做健康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方便为后期的临床课程和就业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不同的系统诊断模块学习完成后,再设置一个综合诊断模块,主要以病例分析为主,让学生将理论和技能得到应用,锻炼诊断思维能力,充分将所学内化。

3.3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熟悉并擅长使用智能化设备,如一体机同步摄像投屏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屏上同步看到教师的操作细节、每组的操作能同步在大屏进行比较分析),云课堂平台(可以帮助师生线上互动、学习丰富的可视化资源,对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胸腹检查模拟系统(可模拟病人的阳性体征,解决见习教学中遇不到的难题),问诊智能模拟人(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技巧)等,这些信息化手段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其次,教学设计可以选择以乡村岗位常见疾病的病例为学习主线,实现能力中心型教育转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可以配合情境创设、理论实训一体化、小组协作、思政融入等手段,例如,在循环系统疾病诊断模块教学时,教师创设病例情境“患者王大爷,64岁,退休农民,胸痛伴呼吸困难1小时,来村卫生室就诊”,以此为背景提出:就诊原因、哪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胸痛、如何展开病史采集、怎样做体格检查,可以做哪些辅助检查,如何诊断鉴别等问题,进而导出新课知识。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学校还可以增设多功能教室,将理论课教学和模拟病房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实现实际操作,同时通过老师现场演示结合胸腹检查模拟系统、读片灯箱等实训设备的操作方法,也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7-8]。目前农村医学专业教学更多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展开诊断学课程改革时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操作。最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操作技能的精准规范,教师可以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每个任务,同时坚持“345的教学模式”,即三步四环五评。“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四环”是指课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基本环节。“五评”是指理论测试、技能测试、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第三方评价,其中第三方评价可以是见习过程中的患者、课后志愿服务对象或机构等。这样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345教学模式”能够逐渐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得以提升,对日后的岗位工作时实现无缝对接,在真正面对患者时,避免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通过了解诊断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明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由此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同时通过确立课程的设计思路、创新教学等手段,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课程改革的导向,既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也能够增强其临床思维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琳,唐红进.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22):3683-3686.

[2]葛亮,王晓丽,李兴华.实验诊断学教改实践中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08):1487-1488.

[3]骆云雅,彭宏凌,徐运孝,等艳.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05):14-16.

[4]陈伟国,蔡细旋,常盼,王西辉,杜占奎.课程思政在医学“诊断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9):180-183.

[5]李岩,董素芳,侯乃旭,等.以“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04):67-68.

[6]王桂芬,郝彩玲,任红叶,等.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内容整合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7):102-103.

[7]孫祯.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医学“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20(08):37-39.

[8]鞠筱洁,刘国宏.“医学影像诊断学”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19):51-53.

猜你喜欢

专业能力诊断学课程改革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