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人转艺术传承中的探索与思考

2023-06-09郝晓光

东方收藏 2023年3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文创产品

摘要:在当下,博物馆日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出发,进一步探讨传统曲艺类博物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东北二人转博物馆;活态传承;文创产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博物馆逐渐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近些年,戏曲、曲艺类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很多城市涌现,如1986年建立的天津戏剧博物馆、1997年建立的北京戏曲博物馆、2003年建立的中国昆曲博物馆等,它们已经成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人转在东北乃至内蒙古等地区都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长期以来深受欢迎。其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充满生活气息,有着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二人转的唱腔有300多个,俗称“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其传统剧目也有300多个,代表性的包括《蓝桥》《西厢》《包公赔情》等。在二人转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四功一绝”,即“唱、说、扮、舞、绝”;“一树三枝”,即“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由于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在东北民间也流行这样的说法——“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因而能看出东北老百姓對二人转的喜爱程度。2006年,二人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遗憾的是,当我们回溯二人转发展历程时会发现,随着二人转从业者和理论研究人员的老去,大量记录艺术创作过程的资料和文物散落在民间,并未能得到有效的收藏和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剧目和文字资料以及传统演出技艺也正在逐渐失传。因此,从抢救、保护、传承的角度出发,当决定建设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

一、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馆藏特色

(一)东北二人转博物馆概述

1.博物馆简介

东北二人转博物馆于2012年6月19日开工建设,同年11月28日竣工,并于12月31日开馆,成为全国第一座二人转主题博物馆。该馆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大厦一楼,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由序厅、5个展区和1个“二人转传习所”构成。博物馆内通过服装、乐器、理论文稿、剧目档案、艺术家资料、图片、视频等呈现东北二人转300多年的历史。在展馆里,通过电视墙、电子翻书器、三维视频、游戏互动等来介绍和体验二人转。此外,还有大车店、木板房等实物景观。最具特色的是建立了“二人转传习所”,里面经常组织二人转的演出,让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东北二人转博物馆体现出固态展示功能、交流研究功能、互动体验功能、活态传播功能的深度结合,随着它的建成,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实现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艺术影响力。

2.展览范围

东北二人转博物馆通过对二人转300多年的艺术发展历程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介绍,展示二人转艺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社会主义创作方向及其成就,展出以王肯、王兆一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对二人转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二人转优秀剧目的创作过程,宣传历代艺术家在表演、导演、音乐、舞蹈等创作中的突出成就。

3.学术交流及培训

东北二人转博物馆通过举办艺术讲座,让观众有和专业演员及理论研究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观众对二人转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扩大爱好者的范围。通过学术研讨,开展关于二人转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整理出版有关二人转的书籍和资料。建立与社会各层面二人转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的交流平台,为二人转艺术传承服务。比如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部委共同实施的 “东北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当中的很多活动,就是在东北二人转博物馆里进行的。

(二)馆藏资源概述

1.资料收集及保护

东北二人转博物馆收藏了二人转300多年来代表性剧目在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艺术资料和实物藏品,扩大了对二人转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的途径。通过对二人转形成过程、表演形式、唱腔音乐等资料的丰富,让这一民间艺术更全面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进而更好地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传承。随着二人转博物馆的建立,很多业内知名人士送来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博物馆里既有王肯、王兆一捐赠的手稿、奖牌,也有辽宁省二人转理论家耿瑛和表演艺术家马力捐赠的珍贵文献和图片资料。笔者担任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就亲历这样的事情:二人转代表性演员徐文臣的儿子徐子辉找到笔者,将其父去世后留下的二人转实物和资料毫无保留地无偿捐献给了博物馆。

2.特色馆藏

在东北二人转博物馆众多藏品中,以下类型属特色馆藏:早年王肯、王兆一等编著的二人转艺人回忆录、谈艺录等二人转史料,以及其他作者编著的二人转研究资料汇编等,都是二人转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对于理论研究具有不可取代性;又如田子馥主编的《东北二人转剧目全集》、孙桂林主编的《二人转汇演剧目全集》等。而经典剧目有利于演职、编导和研究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了解二人转的艺术特点,经典剧目都是经过数代二人转艺术家千锤百炼的精华,这些资料便于演职人员选择剧目,学到二人转的基本知识并展现在舞台上,起到促进理解和掌握二人转表演程式的作用。另外,《东北二人转口述史》等资料对近现代的二人转进行了梳理,它从二人转市场、专业演艺集团、广电传媒、艺术学校、电子产品等方面进行调研。以上这些特色馆藏资料是挖掘二人转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固定展览和专题活动,以及大量的图文资料,增加观众对二人转的了解,扩大了影响层面。参观者能一览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在中国曲艺舞台上的发展历程,品味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让观众了解二人转的过去和现在,体会其中独特的东北文化内涵。

二、二人转的传承

(一)活态传承展览方式

2006年5月,二人转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范畴,所以东北二人转博物馆需要通过静态展示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方式来传承二人转,通过展演的实践来探索活态传承形式。

1.为何要进行活态传承

对于二人转来说,最好的保护就是有优秀技艺的演员存在。只有看见演员在舞台上演出,你才能真正体会这门艺术,不然博物馆里再多的文字资料、视频录像,它们都是不鲜活的。事实证明,很多已经没有活态传承人演出的剧种,当它只能在博物馆进行静态展出时,参观者根本无法了解其全貌。只有静态的展品难免缺少活力,没有看见演出,你很难理解它的精髓,比如“跳进跳出”这种二人转演员经常跳出剧中与观众现场互动的环节。只有看到真正的演出,博物馆的展览才能够丰满、立体,才能突出曲艺类博物馆的特色。

2.专业剧团的剧目传承

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在组织演出时,坚持以专业剧团演出传统剧目为主。在博物馆里,演员和观众能走得更近,很多爱好者会在演出结束跟演员攀谈交流。有一次,8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忠堂被爱好者围住,就讲到自己如何偷学《扎花帐》。新中国成立前,二人转艺人有着怕别人偷戏的旧观念,俗语便有云“宁赏十垧地,不教一出戏”。王忠堂先从老艺人徒弟那里偷学唱词,没记清就再待剧场偷听一遍,实在不行就给戏迷钱,让观众点这出戏再听一遍,这才学到了这出戏的真谛。而如今在博物馆里演出《扎花帐》的就是他的学生,这出戏传承了下来。演出间歇这种师生之间、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其实就是二人转艺术在潜移默化地传承,博物馆建馆的意义和初衷得以体现。

3.民间艺人的有效补充

专业演员是演出的首选,同时东北二人转博物馆还提供场地给民间二人转爱好者进行演出,以此扩大二人转的影响力。二人转民间艺人石秀芹其实也算半个专业演员,她于1958年加入长春市东北地方戏队,成为二人转专业演员,后因病离开专业舞台,但始终活跃在民间演出。为了推广二人转,还办过只要一元钱的小剧场惠民演出。笔者和二人转著名理论家王兆一共同采访过她,从此结缘。她听说笔者在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工作后,便咨询能否提供演出场所。因为随着年龄增大,石秀芹担心自己学的这些传统剧目失传,便免费教一些二人转爱好者学习传统唱腔,但学的人一多,就没有合适的场地了。她师从李青山,李青山又师从张相臣,这一派的传统剧目在二人转界是非常有影响的。为此,博物馆便于每周四无偿提供场地给她们演出学习。如此一来,博物馆里的演出形式更丰富了,参观者也可以更多地欣赏和了解二人转艺术。

4.其他形式的演出

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演出形式有很多种,像日常演出、节日演出、特定活动演出等,既有学生专场,也有工人专场,还有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培训的专业演员专场演出等。在学生的专场演出中,演员会在演出中穿插讲解二人转的知识,如手绢怎么舞、这段戏讲的是什么等。演出中的传承最有说服力,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能够极大限度地宣传二人转艺术。

(二)文创产品

人们如今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升高,东北二人转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符合当今潮流。二人转文创产品开发,首先可以扩展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发挥博物馆应有的作用;其次拓展了博物馆的无形资产,提高了东北地域文化的感染力,为满足大家新的文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人转是东北文化的一部分,博物馆创新展览途径,尝试新的方式传播二人转,才能达到博物馆展示、交流、传播的社会功能。

1.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

东北二人转博物馆既是东北历史的见证者,又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播者,二人转则是它的一个标签。东北古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后有关内汉族闯关东,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自然条件方面,冬季寒冷,人烟稀少,形成了东北人坚强、乐观、助人为乐的性格。这些都是二人转艺术形成的土壤。有人曾说过:二人转是了解、认识东北人民精神的一把钥匙。二人转这朵黑土地上孕育的艺术奇葩,积淀了300多年的历史人文,凝聚着东北人喜怒哀乐的文化基因。东北民俗、文化为二人转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提供了文化积淀和源泉。

2.产业政策

2021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中提出:“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鼓励开发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都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产业合理配置,以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3.更广阔的扩展空间

纵观国内博物馆界的文创产品开发,多数已经非常成熟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东北二人转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制作的文创产品并不多,可以拓展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吉林省区域内不缺优秀的手工艺人,而诸如剪纸、泥人、草编等很多都是非遗项目,这些手工艺中就有展示二人转内容的作品,但是目前尚未能与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实现有效的合作。博物馆要让展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更加鲜活,才能强化自己宣传教育的功能。

三、总结

东北二人转博物馆的建设,首先為二人转文物的收藏提供了场所,其次为二人转理论研究提供了平台,同时对拉动当地的第三产业提供了可能。但在笔者看来,结合二人转艺术的特点进行活态传承才是这种民间艺术发展的根本。作为曲艺类专题博物馆,只有发挥其公益性的功能,不断尝试各种新的展出形式,才能担当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来关注二人转、宣传二人转,并给予帮助和支持,才能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龚良.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深度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7-09-26(005).

作者简介:

郝晓光(1971—),男,汉族,吉林长春人。任职于吉林省艺术研究院,本科学历(经济管理),副高职称,研究方向:戏剧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文创产品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基于游客视角下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