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羌族志书与档案文献整理述要

2023-06-08邓杰

民族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羌族汶川档案

[摘要]

文献资料尤其是志书与档案资料,对于廓清事物的历史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整理的川西羌族文献档案资料来源地为汶川县档案馆和雁门乡档案室,时间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汶川大地震”后的汶川重建基本结束为止。这些档案文献资料是阿坝羌族自治州,尤其是汶川县、雁门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规划、措施采取、成果展现等内容的直接体现,是羌族传统文化变迁的政府意志体现,是川西羌族地区发展变迁缘由、路径、内容、结果、影响等诸多方面原貌立体呈现的直接依据,是羌族学术研究最直接、最可信的史实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和文献价值。

[关键词]羌族;文献;档案;汶川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1-0121-10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羌族百年档案汇编(1912-2012)”(SC22A010)、四川文理学院博士专项基金项目“新中国以来羌族档案文献整理研究”(2020BS001R)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邓杰(1973-),

女,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史。四川 达州 635000

文献资料尤其是档案资料,对于廓清历史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梳理学界研究成果及既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界有关羌族的研究多采用田野调查数据作为支撑,几乎没有利用过羌族档案。而这些档案较为详细地反映了羌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地理上的区域性、内容上的广泛性、资料上的真实性等特点,是羌族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阙如了这些原始档案,羌族研究中历史现象的补充、论证,历史事实的描述,历史规律的分析和总结,都可能会有些不严肃、不深入,甚至谬论流传。可以说,对民国以来羌族的居地范围、地方建置及历史沿革、社会习俗、生产经济、民族文化等内容的系统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一直是学界一块接近荒芜的园地。

笔者从事羌学研究经年,有幸接触到了有关川西羌族的大量原始志书与档案文献资料,并对该批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现呈现如下。

一、汶川县相关志书考辨

作为羌族聚居地的汶川县,自西汉建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汶川县志相关志书涉及羌族及羌区的社会活动、经济发展等历史文献资料,是羌族及羌区官方的文献资料。

史料显示,汶川县曾多次撰修县志。据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县知事李锡书撰修《汶志记略》4卷,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郭伍贤撰修《汶川采访册》1卷,民国三十四年(1944年)经县长祝世德撰修《汶川县志》7卷,《汶川图说》7卷。二十世纪90年代后,《汶川县志》由汶川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撰修,分别于1992年和2007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上述縣志,记载了汶川县自古以来的疆域、建置、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情况,是汶川县历史得以清晰的重要文献资料。如李锡书撰修的《汶志记略》4卷本。①其卷一记载了汶川县的“疆域、建置、城邑、关隘”等基本概要,附有职官、桥梁、驿站、铺遁、营汛、塘遁烟墩哨所等详细内容。卷二有“赋役、榷法、学校、祀典”,附有仓储、乡里、书院、寺院等名录。卷三有“选举、孝义、风土、山川”,附录物产。卷四有“古迹、艺文、瓦寺土司”,附录八景、西路土司。

李锡书撰修的《汶志记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汶川县志的最早资料,其内容完善、体例齐全,大量的附录足见作者所费功夫之巨、所蕴功底之深,是汶川县历史研究必须参考的文献资料。

祝世德撰修的《汶川县志》7卷②,卷一有“疆域、建置、城邑、山川”,附录有建置沿革表、沟渠、地势、地质、气候。卷二有“职官、乡里”,附录有职官的司法、党部,乡里的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保甲及乡镇图5幅。卷三有“赋税、役法、学校”。附录有赋税的榷法、仓储以及捐资置买尤溪山场茶园土庶姓名。卷四有“交通、物产、荒地”,附录有桥梁、邮电、驿站及普处、关隘、营汛、塘遁烟墩哨楼以及物产的植物类、动物类等内容。

祝世德撰修的《汶川县志》体例借鉴了李锡书的《汶志记略》,但内容上做了大幅扩展,由4卷扩充为7卷。祝氏的《汶川县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正文叙述体量较小,附录内容却大量扩充。有意思的是,祝氏还将县志内容进行了“图说”,将县志图说内容扩充为7卷。“图说”7卷不仅使文字内容生动活泼,更为可贵的是,保存了当时汶川的山川地貌特征和物品丰富等特点,给人清新明晰的感觉,在史志的撰修格式和体例上予以了创新和丰富。

新中国成立之后,汶川县志编修体例和编撰内容依照新时期史志撰修格式、按照时间段予以编撰。如由汶川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1992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汶川县志》共计31卷,由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人口、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政法、军事、民政、劳动人事、综合经济、农牧业、林业、水利电力、工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财税、金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科技、文化、体育、医药卫生、社会风土、人物以及附录组成。[1]该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历史评介客观中肯,是当时汶川县志最为完善的一部志书。

2007年,汶川县史志编撰委员会再次编修了《汶川县志》。此次的编撰工作是在1992年版的县志基础上,进行了时间的延续,因而其内容编撰的上限时间为1986年,下限时间为2000年。该志采用中编结构,除概述、大事记、专题记述、附录外,设有31个篇目,分别为“政区、自然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政党群团、政权、政协、政法、军事、民政、劳动人事、综合经济、农牧业、林业、国土、水利电力、工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财税、金融、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名胜、体育、医药卫生、社会风土、人物”,另加附录。该史志的篇目按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按篇、章、节、目的结构体系编撰内容,门类分配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既有厚重的历史传承,也有鲜明的时代特性。[2]

此外,其他志书也包含有上述内容,如汶川县旅游局、汶川县史志办编纂的《大禹志》以大禹的故乡汶川为专修内容的专门志书。汶川县建设和环保局、汶川县史志办公室编撰的《汶川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以新时期汶川县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③。汶川县史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编撰的《汶川县抗震救灾志》是汶川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抗震救灾专志,以2008年“5.12”地震发生到2011年底,国家制度安排下的汶川重建为主体,分灾情、抢险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社会赈灾、受灾群众生活、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恢复生产与劳动就业、精神家园重建等篇章,全面记述了汶川县13个乡镇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情况。[3]

上述志书文献,是梳理汶川县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羌乡雁门乡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照查阅,对于廓清汶川县的历史史实重建、羌族及羌区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汶川县档案分类整理

档案是记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最原始文献资料。羌族发展的记录也需查阅和梳理档案。笔者曾多次前往汶川县档案馆、雁门乡政府查阅档案文献,积累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羌乡雁门乡和羌寨萝卜寨的大量档案材料。兹罗列如下:

(一)汶川县档案馆馆藏档案

(二)雁门乡档案馆馆藏档案

(三)其他档案文献

包括:(1)萝卜寨户数及人口统计(截止时间:2015年12月)。

(2)四川省汶川地震雁门乡萝卜寨致残人员名单。

(3)萝卜寨传统村落档案。

上述档案资料对于廓清汶川县、雁门乡党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典型羌寨萝卜寨的档案文献整理尤其重要。上述档案是羌乡雁门乡政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规划、措施采取、成果展现等内容研究的直接资料。特别是萝卜羌寨本土文化变迁的政府意志体现、发展变迁缘由、路径、内容、结果、影响等诸多方面原貌立体呈现的直接依据,是羌族学术研究最直接、最可信的史实资料。上述档案因属新中国成立后的未开放档案,是首次面世和使用,史料价值、社会价值、文献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三、文献资料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该批文献资料的学术价值

第一,史料价值高。如前所述,笔者所搜集的文献为未刊文献,绝大部分是原始档案。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正因如此,有关川西羌族的档案文献具有高度的可信度。羌族未刊文献的收集整理对重建完整的羌族羌寨历史,进一步全面了解羌族的演变发展轨迹、全面构建羌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都可予以佐证。

第二,数量多,信息量丰富。据笔者在汶川县档案馆的查阅估算,直接涉及川西羌族的未刊档案文献上百件,内容涉及阿坝州特別是汶川县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人口与劳动力、投资、财政、居民生活、农村基层组织和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通讯、贸易外经旅游、金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是阿坝州和汶川县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直接、最真实、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第三,社会价值大。本批文献对分析汶川县、雁门乡乃至整个川西羌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而言是直接的支撑材料,对剖析羌族本土文化的演变也是最直接的表证。该文献绝大多数从未被学术界所引用和借鉴,是对既有羌族留存文献资料的极大补充,社会价值之大,显而易见。

(二)该批文献资料的应用价值

因笔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羌族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有关川西羌族、羌寨文献,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该批文献不仅有利于重建完整的羌乡雁门乡历史,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羌族的演变发展轨迹,有利于构建羌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历史脉络,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具有文化人类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的多重价值。

第二,该批文献是基于实地田野调查和文献综合梳理的基础上,对川西羌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系统建立了川西羌族的历史和现实资料。这不仅对于汶川县、雁门乡的历史和发展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于整个羌族资料的完整陈列也大有禅益。

第三,川西羌族有关的文献、档案的搜罗、释读以及羌族传统文化都面临传承危机,对与羌族传统文化有关资料的及时整理、客观描述、记录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献对羌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上述文献资料可从羌族历史与周边汉、藏等民族互动的角度,考察羌族文化与汉、藏等族文化之间相互包容、相互演进、共同进步的关系。任何民族的历史都是在与周边民族相互作用、共同团结奋斗的基础上,才获得了共同繁荣发展。羌民族的文化、宗教、语言等历史和发展就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民族共同衍生所产生的结果。因此,本文献资料对将羌族历史置于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广阔背景中,置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加以研究,提供更充足更完整的文献支撑。

总之,这些资料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川西羌族未刊文献资料的探索,增加研究者对历史史事的认知,对研究者学术敏感和问题意识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为羌族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料来源,为研究者提供历史立体感和厚重感,使得研究者对川西羌族历史文献的解读能贴近历史的本相。

四、该批文献及研究的不足

该批文献资料虽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社会应用价值和文献保存价值,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

一是相关资料数量庞大而分散。梳理已有文献资料不难发现,学界有关羌族,特别是对雁门乡、萝卜寨的研究论著所依据的史料较为有限,很多研究均以田野调查数据为主要依据,没有搜集与梳理未刊文献,尤其是没有做档案调查,有的甚至连汶川县档案馆的基本数据使用也不充分。

二是很多档案因涉及民族、宗教等较为敏感的社会内容,均未开放。因各方面原因,汶川县档案馆涉及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档案均属未开放档案,不向社会公开。就笔者查阅到的汶川县档案馆有关“汶川县雁门乡人民政府”典型羌寨萝卜寨的馆藏档案来看,年代涉及1950-1992年,案卷总数有330余卷之多。但因不能充分查阅,致使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雁门乡、羌寨的相关历史脉络的梳理不夠清晰和完整,有的历史细节甚至还处于不公布、不知晓状态,致使相关学术研究内容无法深入。

就算数量较少档案的予以开放,查阅和读取也十分困难。笔者曾多次赴汶川档案馆,希望能查阅川西羌族的档案资料,但都因故未能如愿以偿。除了绝大部分档案因属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族类档案不予开放外,还有很多档案涉及到的人仍然健在,档案馆却无法提供资料,即便有些档案中涉及到了,也不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述。

三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还需进一步深入。针对该文献资料数量庞大而分散的特点,笔者曾多次组队分别走访了汶川县的各个职能部门,如汶川县宣传部、规划局和建设局、史志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局、档案馆、雁门乡政府等,各职能部门都积极将有关川西羌族的文献资料分享和赠与笔者。笔者获取了大量文献和书籍,有的甚至是珍贵的内部资料和照片。笔者在雁门乡政府还获取了弥足珍贵的有关羌族的馆藏档案。在羌寨萝卜寨,笔者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前后的萝卜寨图片资料,对于该寨直观形象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汶川县档案馆馆藏档案量较大,但因属未开放档案,所以笔者获得的档案数量还很有限。笔者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摘录到的档案绝大部分是不涉及民族、宗教和人事的档案,虽然对梳理羌民族传统文化有较大帮助,但是对于廓清羌族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还需依赖更多档案资料的进一步公开。

四是文献资料在使用时,需甄别和考证。档案虽然是第一手的草根资料,但因为意识形态浓厚等原因,档案里的某些记载未必是历史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在涉及民族、宗教的档案时,尤需甄别和考证。目前,笔者仅将所有的原始文献史料予以罗列,对文献的进一步说明和研究还需挨诸来日。

五是档案的整理亟需加强。历史档案的整理对各级档案馆来说,都是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就笔者所查阅到的汶川县档案馆的档案卷宗来看,有的档案保存粗糙,有的档案纸质已经变质发黄发硬,档案的保存环境、人员的专业素养等均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甚至有的档案整理处于完全停滞的状态,甚感可惜。

注释:

①李锡书撰修的《汶志记略》4卷,由汶川县史志办于2004年1月在郫县唐昌印刷厂再次印刷。

②祝世德撰修的《汶川县志》7卷、《汶川图说》7卷,由阿坝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于1997年10月在郫县唐昌印刷厂再次印刷。

③汶川县建设和环保局、汶川县史志办公室编:《汶川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内部资料),2004年。

参考文献:

[1]汶川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2]汶川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汶川县志(1986-2000)[M].成都:巴蜀书社,2007.

[3]汶川县史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汶川县抗震救灾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22-09-30 责任编辑:贾海霞

猜你喜欢

羌族汶川档案
云上远眺新汶川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