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野下“三生课堂”在音乐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2023-06-08秦凝艳

求知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情感体验生命

摘 要:“三生课堂”是融“生活、生成、生命”为一体的课堂,旨在让课堂“回归学生本真生活,促进学生有效生成,激扬学生鲜活生命”。“三生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落实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效益”。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要让学生这个生命体能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命认识,使其进行生命感悟,实现生命升华。文章探讨了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对“三生课堂”理念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进行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三生课堂”;生命;情感体验;音乐素养

作者简介:秦凝艳(1977—),女,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等都充分表明育人是学校美育的根本[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音乐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学生实践、体验以及积极探索的过程。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教育,既包括人的身体,又包括人的心理。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音乐教学中要重视每一个生命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好学爱学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内化更多的音乐知识,激发学生深度参与、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加深他们的音乐体验,提升他们的生命感悟,使其实现生命的积极发展。

一、深入音乐情感,内化生命感悟

“三生课堂”要求教师多角度解读教材,充分整合教材及生活的资源,将弹性预设和动态生成有机统一。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通过声音直接激活人的听觉系统,以非语义性的音乐语言打动人心。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所以,让学生自由探索广阔的音乐空间,是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学习音乐、掌握音乐、发展音乐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非常有效的方法。学生的实践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任务、有序开展的。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学生能够科学、高效地获得发展进步,把文字理论转化为具体行为和实践体验,把枯燥的不易理解的知识理论,通过实际感受和探索的过程,得以学习、理解和内化,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认真备课,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进行项目设计与活动实践,构建生活课堂基本模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更容易在实践中发现、理解和掌握音乐的内涵,提升音乐素养。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认识,尽情地尝试、体验、探索,积累经验,最终获得认识。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死不离》是一首创作型歌曲,其情感饱满,表达出人们面对亲人离去,难以抑制悲痛的心情。在教学中,笔者以歌曲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唱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成为有正义感、有情怀的新时代接班人。

课堂实录:七年级下册歌曲《生死不离》

师:人生难免有风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当时全国上下都牵挂着灾区人民。请观看一段视频,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甲: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能同享,有难必然同当。

学生乙:看到我们的同龄人,他们的学校房子倒了,书包、人都被房子压着,特别心酸。

学生丙:听我妈妈说,当时我家在那边的亲戚,家在地震中没了,他们悲痛万分。

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生死不离》这首歌曲用真心真情呼唤着人间的真爱。你们对此有什么感受?

生:这首歌的歌词情真意切,旋律高低起伏,唱出了“大爱无疆”的精神力量。

师:让我们一起来深情演唱歌曲高潮部分,体会歌曲的情感。

师生总结: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献出爱心,关爱别人,这样的情感一直在我们血液里流淌着。

二、激发即兴创编,促进生命成长

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分享、学习,学生再去体验、分析、判断,能够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因此,学生要对彼此的观点、思想进行对比融合,从而得到更深刻的生命感悟。这也有助于学生的生命认识和生命发展。在实践探索中,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认识,这就是生命感悟;学生欣赏别人的音乐艺术演绎作品,会产生一定的认识感悟;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感悟的交流,容易产生感悟的升华,进而形成全新的认识或是艺术的灵感。有时,学生自己在实践探索体验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而别的同学在聆听或欣赏的时候,则可能得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并给出建议,由此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發展。换句话说,当学生进行实践、探索、体验的时候,彼此之间就好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问题。同伴之间互相提出修改或发展的建议,能够获得更多的感悟,从而促进认识发展。

课堂实录:七年级上册歌曲《欢乐颂》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主题合唱《欢乐颂》,感受了音乐大师艺术创造的感人力量,学习了他对人类、对世界关注和热爱的精神品质。歌曲《欢乐颂》铿锵有力、富有动感的节奏,有不可阻挡的气势。同学们,平时你们也会有对生活的感悟,能否请你们尝试用音乐描绘生活,为《欢乐颂》填上生活化的歌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甲:同学老师伴我左右,梦想永远不停留,成长路上时有风雨,相信自己迈前走,执着少年你我同行,乘着歌声的翅膀。每次都是经历收获,有梦带我心飞翔!

学生乙:青春梦想驻我心上,勇敢自信为翅膀,天空有时也会阴霾,心中只要有阳光,烦恼忧愁悄然打扰,舒心欢畅调节好。待到春暖花开之时,面朝大海再远航!

师:同学们的表达很有创意,展现了新时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坎坷。对此,我们应树立信心,永不气馁!

三、探寻文化语境,丰富生命体验

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理解学生的生命需求,激发学生的生命发展潜能,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彰显生命个性色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探索,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学习的乐趣。实践体验过程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有存在感、参与感,而且,在探索实践中,学生还能获得成就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爱学、好学的学习品质。

在“探寻江上的声音”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探索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发掘音乐学习的本真,懂得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其生命需求可以通过自我实践获得满足,更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激活生命潜能,提高音乐素养。

课堂实录:八年级上册欣赏《川江船夫号子》

师:滚滚长江水孕育了我们中华儿女,同时也造就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谁呢?(播放视频《船工号子》)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船夫。

师:他们在从事什么样的劳动?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船夫在拉纤,唱劳动号子。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有实用性和艺术表现性双重作用,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以及减缓人们劳动压力、愉悦心情的功能。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也来模仿一下船夫拉纤,感受劳动号子独特的“一领众和”的演唱特点(出示谱例)。老师来做号工头,担任领唱,同学们来做船夫帮腔(提醒学生用胸腔的声音,要有弹性),走四步,每一步都要坚定有力。在我国众多劳动号子中,有一首被誉为“江上灵魂”,它就是《川江船夫号子》,今天的音乐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它的神韵。

四、融入肢体表达,展现生命色彩

“生活课堂”要求课堂充满生活情趣,鼓励学生向大自然学习,向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让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励学生向社会学习,向中外古今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愉快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课堂培育和发展了学生“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2]演唱是一种演绎艺术,它不仅仅是声音的表现,还需要肢体语言的融合和参与。肢体语言与演唱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肢体语言,演唱者能更好地控制演唱的速度、节奏,以及同步旋律,更有效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而且肢体语言也是演绎歌曲的一种必要的辅助和艺术表现方式。因此,将肢体语言与演唱融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肢体语言的表达要与自己的个性以及演唱方法等有一定的契合度。肢体语言不是随意的,而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肢体语言这种外在的形体行为方式,不仅能使演唱者进入一定的情景,表达特定的艺术含义,更重要的是其可以协助演唱者发音,控制演唱的声调,有利于提高演唱者的艺术表现力。所以,我们要将肢体语言与个性化的、符合个人特色风格的歌曲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演绎歌曲,展现出独特生命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比如,我们在演唱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精确地控制身体,更好地控制气息。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动作行为,准确地演绎歌曲的高音或低音;也可以通过身体和肢体的动作、行为的协助,表达情感状态,赋予歌曲灵魂,彰显生命色彩。将丰富的肢体语言与演唱的方法、技巧、形式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完美地演绎歌曲,不但能够绽放音乐艺术迷人的魅力,更能展现出瑰丽的生命色彩。

课堂实录:七年级下册欣赏《春之声圆舞曲》

师:我们聆听了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其扑面而来春的气息,惬意温暖。春天里,在与大自然交流时,你们会做点什么呢?

生:荡秋千、放风筝、挑荠菜、游春……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身体去感受春天的节奏和蓬勃生机吧。一起看看《春之声圆舞曲》第一圆舞曲中的主题一如何表现。

生聆听第一主题。

生:旋律上下起伏,热情而激越,洋溢着愉悦的跳动感,节奏紧密。我们可以两个同学为一组,面对面双手拉起,做绕圈上下行进,旋律上行时往上,下行时反之(如放风筝的动作),同音延长时平面移动(如荡秋千动作)。

(教师示范并用“la”模唱音乐旋律,配以自然愉悦的律动表现。)

师:主题二发生了什么改变?请从节拍、节奏、旋律、情绪等方面思考。

生聆听主题二后回答:这时节奏变得疏松,情绪变得舒缓。

师:我们如何用律动来表现主题二呢?

生:主题二旋律如舞步般轻盈而有韵律感。我们可以双手与步伐随三拍子律動做前后摆动,换乐句时转个方向,等相同(或相似)乐句时又转到同一方向。

(教师示范并用“bong”模唱乐曲旋律,配以律动表现。)

学生再听完整的《春之声圆舞曲》,边听边用律动演绎整首乐曲,清晰地感知出乐曲ABA的曲式结构。

结语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音乐是有生命力的,生命力在于生命体的无穷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生命发展,在实践体验中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并深化其生命感悟,促进其获得更深、更高层次的认识,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何伟.育人视角下中学音乐课堂的“三基点”:以音乐鉴赏《黄河颂》为例[J].中国音乐教育,2021(6):21-25.

周德藩.走近陶行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情感体验生命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