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学前儿童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2023-06-07余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困境对策

余敏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通过对部分幼儿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存在的多重困境,文中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总结解决学前教育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为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学前儿童教育 困境 对策

坚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继续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新时代接班人,才能支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启蒙阶段,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对培养儿童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接收中华经典文化教育情况调研

(一)调查基本情况

课题组对湖北部分地区幼儿园通过“问卷星”向幼儿园教师发放传统文化教育调查问卷,对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分别进行了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情况调研,对幼儿接受中华经典传统文化教育,调研中了大班、中班、小班幼儿人数共1144人,其中占比分别为29%、34%、37%,分不同年龄阶段了解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情况。

(二)调查数据统计

调查幼儿园都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安排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其中有81%的幼儿对传统艺术如民族乐器、书法等有一定了解;有85%的幼儿能列举2个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有89%的幼儿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及相关电视节目。总之,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有一定了解,并且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愿意学习相关文化知识。被调查的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总体态度是积极正面的,但是所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仅限于阅读、诵读等形式,主动要求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仅占五成,学习内容缺乏趣味性,传统文化教育知识面较窄,仅限于传统的神话传说类文学教育。幼儿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意识都具备了,从德育、美育等方面进行教育,但是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一般以阅读或者诵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较为单一,探索创新性不足,内容多以中华经典文学名篇为主,文化包容性不够,没有全面涉及思想、文字、语言等方面。总之,从两类调查对象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学习取得了一定成效,幼儿对传统文化有了解,但是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强,传统文化融入日常行为还需要培养和引导,幼儿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改进。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

中国一直作为千年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穿越了历史,历经三千余年传承下来,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一种原生的文化,在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仍然辉煌灿烂,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及特殊价值。在千年历史进程中,历朝历代人民不断积累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文化、艺术、思想、技艺等等,形成了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之所在,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柱”[1],对国家的认同来源于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所以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才要從幼儿教育开始,从幼儿教育中融入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厚植民族文化精神之魂,从小培养下一代的民族精神认同感,才能将中华经典文化传承下去,同时在民族化的新进程中,只有继续坚守经典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才能真正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接班人,踏上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奠基工程

学前儿童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也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起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要让幼儿对国家形成自然而然的认同感,对民族精神和文化有融入血脉的归属感。中华传统文化中融合了文化、礼仪、道德等规范的初步训练,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价值和意义,要在符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启蒙教育,为儿童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进行正向引导,从中汲取中国精神力量,培养既具备家国情怀、民族意识,又具备现代人的文明科学理念的中国人。在大量西方的文化涌入中国后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过着圣诞节、感恩节,对本土的端午节、中秋节过得却不甚理解,对先辈的历史文化精神却不够了解,本土化、民族化的文化传承基本原则要坚持,所以在精神培养的奠基期开始幼儿成长中培养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致的习惯、品格和人文素养,以中华经典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对学前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埋下家国情怀的种子,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时代新人。

(三)中华传统文化易于被学前儿童接受

学前儿童所喜爱故事、歌谣、游戏等各种类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而且中华传统文化所表达的精神内核是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情感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在不同阶段具体表现形态会有差异,但传递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始终如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与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相适的故事内容,有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和各种形式,不仅能培养幼儿的思辨能力,还能通过不同个故事内涵培养传统美德,润物细无声,实现人文素养的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通过阅读、游戏等形式让儿童体验式了解传统文化”[2],更易于接受文化的教育,特别是启蒙教育中所运用的大多是与幼儿年龄阶段相近人物故事或事件,可以从中获得感悟,领悟孔融让梨、程门立雪、木兰从军等故事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立体生动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所颂扬的基本伦理道德,从儿童容易理解的传统蒙学范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易于被儿童接收,并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诵读替代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重中之重的是有效的培育,现在普遍存在的误区是以吟诵古诗词代替传统文化的教育。学前儿童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吟诵古诗词能够较快的将幼儿引领进入传统文化氛围,因此老师和家长都热衷于幼儿古诗词吟诵活动,并且认为深入理解不重要,先记住了,以后自然就懂了,或者以后再学习理解更容易一些。其实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误解,诵读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如果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替代,则是得不偿失,也是违背幼儿学习认知规律的,不深入理解的吟诵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也容易被遗忘。现在这种用诵读替代传统文化教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短时见效的速成,是绝不能替代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困于替代性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背后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浅层次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在大多数是简单的翻译一下古诗词,讲讲基本文义,对诗词背后涉及到的礼仪、制度、历史、风俗等知识很少涉及,对诗词的古典美的分析也是浅尝辄止。而究其原因,认为幼儿无法理解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所以趋向于浅层次的了解,等到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要知道,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年龄无关,为学生减负不是做文化的减法,也不是文化教育的的浅表化,更要从学前教育开始让幼儿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各各方面,不能主观为幼儿进行选择性的简化教育,容易让幼儿错过早期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文化普及或者照本宣科,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融合式的教育更有价值,而不是等待相应的时间阶段再进行知识教育,简单化、浅表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容易让幼儿对形成浅表化,难以形成文化精神的预期价值。

(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功利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受到复兴的热潮,一方面却暗藏功利化的危机,很多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没有对经典国学作品深入浅出的解读,幼儿一知半解诵读超过理解能力的国学经典作品,准备日后学习能力提高后反刍,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内容与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应用在学前教育中的较少,以诵读为主,形式单一,有“教育复古化”的倾向,片面强调幼儿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成果,不求甚解,没有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核,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融合是理解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功利化倾向将对幼儿传统文化积累埋下半知半解的隐患。

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对策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各种素养形成的基础阶段,对幼儿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此阶段接受的教育对幼儿未来一生的品格形成有深刻影响,因此,研究学前幼儿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影响深远。

(一)培养具备传统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先行者,“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推进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3]培养一支具备扎实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尤为重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要求设置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提出了幼儿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设置,加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思想,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幼儿教师队伍。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幼儿教师首先必须自己了解熟悉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工作,所以幼儿教师在职前职后都要加强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并将其作为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既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明确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标准,也要进行职前传统文化教学培训,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应用技能。教学活动中,鼓励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特别是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儿童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应用,探索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系统化的幼儿园课程,早期阅读中融入古诗词、神话传说等文学知识,户外活动开展传统民俗体验活动,让幼儿体验传统体育运动如蹴鞠、放纸鸢、踢毽子、抖空竹等项目,课内课外同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幼儿教师要全面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技能,探索总结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培养具有全面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为建设传统文化特色幼儿园打下坚实基础。

(二)形成传统文化家庭教育范式

中国向来重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其自身素質对家庭教育的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4]。自古以来启蒙教育都为家庭所重视,也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感情深厚,并且子女与父母的亲缘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有效更直接,比学校教育效果更明显。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开始培养,教幼儿知书守礼,明确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范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品质起重要影响,父母通过言传身教,行为示范,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比学校教育更有天然优势,融入传统文化的行动示范对幼儿影响更为深远。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知识,父母以传统文化内容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既能教会幼儿日常生活常规礼仪,进行德育培养,又能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传统文化教育加上有效沟通,培养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共同语言,形成传统文化育儿的家庭教育范式,为正式入学做好准备,也为中华文化传承代代相传奠定良好基础。

(三)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幼儿的学习环境对幼儿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创设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的校园环境,是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外部条件。在幼儿园环境创设,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创设,在室内可以通过教室环境创设,布置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饰品,如中国结、书法作品、油纸伞、剪纸、民族乐器等传统特色的摆设,与日常教学内容结合,对各种物品的传统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讲解说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幼儿在教室活动区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不但创设了传统文化环境,进行了环境熏陶,还与课堂教学相互呼应,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课堂氛围;在幼儿园室外,布置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户外展览区或者体验区,可以通过宣传图片如古诗词、国画、古建筑等图片,绘制传统文化墙,搭建小型传统文化模型,举办传统文化展览等多种浸润式宣传教育,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开展幼儿园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直接接触,让幼儿边体验生活,边真真切切感受传统文化传承的瑰宝伸手可及,比如国画绘画、手工剪纸、制作纸鸢、活字印刷术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的理解,逐步成长为中华文化传承人。外部环境打造与内部文化氛围营造相互结合,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幼儿园园区,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更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品格和美德,为中华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埋下光明的种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的源泉,拥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以民族精神浸润儿童,也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埋下未来成长的种子,因此,学前教育更多应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的元素,探索传统文化与教育融合的最优化路径,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传统文化在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民族的未来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马宝娟,梁美琪.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01):104-109.

[2]韩柱.构建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立体课堂[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21(04):95-100.

[3]王永芳,刘尧,向红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融合与实施[J]陕西教育,2021,(1-2):5-7.

[4]王景,李安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家庭教育的路径探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 2020,18(03):24-27.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经典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19G167).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