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与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比较研究

2023-06-05严能高金玉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造型文化交流

严能 高金玉

摘  要:本文从分析盐城西汉墓出土的木雕人像和爱琴美术的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异同点入手,大胆推测跨越近两千年余年的两个不同文明体系中艺术产物之间的关系,从造型、文化交流、艺术发展客观规律等方面阐述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对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可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西汉人像木雕;季克拉基斯人像石雕;造型;文化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佛教文化传衍视域下净土往生图式嬗变研究”(19BF095)研究成果之一。

2022年初,盐城市亭湖区五星街道东闸街道的考古发掘工地发现了保存情况良好的西汉早期墓葬群,墓葬规模等级较高,实属罕见。考古学家在其中一座汉代墓葬中的边厢和头厢中发现了陶罐、弩机、弓等上百件器物,还在这座墓葬的M82边厢的一侧发现了数十具或站立、或倒、或平躺姿势的彩绘木俑(如图1)[1]。这些彩俑被概括成高度抽象的几何形体,表面光滑,身体扁平,但仍保留了最具特色的部分,如高挺的鼻梁和环抱的手臂。

汉墓彩绘木俑的外形特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希腊爱琴美术季克拉基斯小型人像。爱琴美术是欧洲从氏族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初期的美术,包括季克拉基斯美术、克里特美术和迈锡尼美术。爱琴海美术在壁画、雕刻、建筑和陶器等方面都有高度成就,风格上主要是写实性与装饰性相结合,造型简练,色彩鲜明。季克拉基斯群岛是希腊文化最早的起源地,约从公元前2600年开始到公元前1100年结束,这一地区的主要美术作品,是一种造型极为简练的大理石雕刻的小型人像(如图2)。本文以两大文明人像雕塑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为主题进行研究。

一、人像雕塑的造型异同点分析

(一)造型相似处

通过直观对比发现,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与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有以下几处造型相似之处。

1.两者皆为双臂交叉直立人体的造型。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被概括成几何形体直立的大理石人像,造型样式具有古埃及美术人像雕塑“古板、僵硬”的特征。季克拉基斯文化处于爱琴海地区,由于沿海的便利条件,古埃及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对季克拉基斯美术有所影响。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同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埃赫那顿肖像》相比,人像动态高度相似,且同为直立正面人像,双臂皆交叉于胸前。同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纳米尔石板》人物相比,虽然前者为圆雕形式,后者为浮雕形式,但是两者在身体结构的艺术概括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深受埃及美术的影响;考虑到地域及交通因素,季克拉基斯文化呈现了埃及直立人像形式艺术的客观发展情况。

盐城西汉墓中的人像木俑,其姿势与已知的秦汉人像雕塑相似,皆为直立人像形象。如陕西西安临潼秦陶塑兵马俑陪葬坑中直立武士形象、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陶塑兵马俑陪葬坑军队直立人像及彩绘陶仪卫俑等。直立人俑用于陪葬符合秦汉时期的丧葬形制。

2.两者皆为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几何形体,造型极为简练。从上至下观察,两者头部皆被概括成上平下圆的形状(相对来说,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头部更圆润一点,推测大理石雕塑在经过千年岁月头部逐渐消磨呈圆形);在卵圆形的头部上皆塑以立体三角形的鼻部,两者仅为大小的区别;两者颈部之下,肩部之上皆概括成为四边形台状;肩部以下至腹部两者皆为长方体形制;四肢及其他部位皆为高度概括的几何形体。总的来看,两者在造型上皆为高度概括的、极为简练的几何形体样式。

3.两者雕塑曲线非常饱满成熟,均饰以几何纹样。忽略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被腐蚀的情况,从雕塑的造型手法来看,两人像雕塑的身体曲线皆饱满成熟,呈现出熟练高超的造型技术。细看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腹部之下阴刻有三角形纹样,用于表现人体结构的特征;盐城西汉人像木俑身体上也或阴刻,或绘以纹饰,用于表现西汉木俑形象的服装特征。

4.细节上看,表面光滑,身体扁平,两臂交叉胸前。两人像雕塑表面皆呈现出光滑的质感,浑然一体,为人像雕塑形象增加了几份整体感;从侧面观察,两者皆为扁平的形象。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受到埃及人像圆雕及浮雕的影响,呈现出扁平状,如《纳米尔石板》的人像浮雕、埃及新王国时期《那菲尔提提王后像》。扁平状的设计也给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增添了整体感的效果,与高度概括的几何形体和谐统一。盐城西汉墓人像木俑同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相似,也是扁平化的设计形式,被概括成几何形体的木俑配合上扁平化的整体形式,使得木俑也呈现出非常“现代”的样式和谐。不同于其他西汉的追求写实的人像雕塑,盐城西汉墓人像木俑“抽象”的人像形式与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极为相似。

(二)造型相异处

1.材质上的差异。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是以大理石为载体进行雕刻的。使用大理石作为雕塑载体的原因有:首先,地处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地区,大理石资源非常丰富;其次,不管是从建筑还是从其它艺术的呈现来看,古希腊前后的艺术载体基本都是以岩石或者大理石为主;最后,当时的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很有可能受到东方埃及美术的影响,埃及美术的载体也大多以岩石为主。所以,爱琴美术的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以大理石為载体符合当时的地方美术风格。

盐城西汉墓出土的人像雕塑是木质的人俑。参考史料发现,汉代的木雕艺术品继承了楚艺术传统,表现题材十分广泛,雕刻技术也有提升。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260余件着衣彩绘木俑、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墓木俑,另外紧靠盐城的江苏连云港台、盱眙东阳、扬州邗江等地均有汉代木俑的发现。总的来看,盐城地区汉墓出土彩绘木俑也是符合西汉美术发展趋势的。

2.面部刻画的差异。细看两文明的雕塑,不难发现,在同样是卵圆形的头部基础上,都刻画着面部最突出的鼻部。不同的是,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鼻子占据整个面部长度的二分之一左右,高高耸起;而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虽同样刻有鼻部,但占整个面部的比例较小,甚至小于正常人面部的鼻子大小。其原因为中西方人面部特征的差异。西方人骨架较大,面部狭长,五官立体感强,特别是欧洲人标志性的大鼻子,在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像中有明显体现;而盐城西汉墓中的彩绘木俑相对来说鼻部较小,符合东方人面部特征。两者的面部刻画都可以看出雕刻者对于人物细节的把控,虽然都是高度简练的造型特征,但是在此处还是可以体现出雕刻者对人物特征写实的追求。

3.躯干衣饰的差异。细看两者,可以发现,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相对于盐城西汉墓彩绘木雕,颈部有明显显露。虽然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没有明显的颈部,但是观察从头部以下形体及纹饰的刻画发现,木俑存在颈部的刻画,即被衣物领部遮住的地方。根据对汉服的常见领型分析,汉服装束的交襟、对襟符合盐城西汉木俑的衣着特征。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颈部的刻画显露出雕刻者对于当时人物细节的高度概括以及对时代特征写实的追求。

盐城西汉墓木俑身体上的纹饰呈现了当时社会的衣物样式,以简练概括的几何纹样表现衣物特征。雕塑者对衣物特征的高度概括呈现出一定的写实追求,对研究西汉衣物特征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季克拉基斯裸体人像雕塑,胸部处理表现明显,在腹部之下阴刻的三角形区域以一根阴刻线条直观简练地表现人物的性别特征;由此可以看出雕塑者对于人体特征的把握以及其精炼的艺术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雕塑家对于写实的理解。

盐城西汉墓木俑以纹饰重点突出衣物的华丽特征,对此,笔者理解为以木俑的华丽衣物突出墓主人的尊贵;后者更多地是对于人体结构的表现,笔者理解为季克拉基斯对于人体的表现同之后的希腊文明对于人体结构的追求相似。

此外,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以裸体的形象出现,以饱满的线条展现人体的结构,整体造型处处体现着爱琴美术以及古希腊美术的高雅与恬静,展现了这一文明对完美人体的追求。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是着装的,将人物从颈部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整体造型相对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而言更为概括简练。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中国封建思想的影响。

其次,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在人体表面采用了雕塑的手法制造体积,以阴刻线条展现人躯体的分界及特征;而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则是采用彩绘的形式在高度概括的木雕几何形体上勾勒线条,赋以色彩,展示衣物的细节特征。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衣物的样式及色彩与西汉的墓室壁画极为相似,衣物使用的黑红色彩在河南洛阳卜千秋墓中的神人形象、河南园梁王墓前室顶部《巨龙升仙图》及广州象山岗南越王墓壁画中的朱墨彩绘流云纹等汉代的墓室壁画中均可见[2]。

4.比例造型的差异。在从整体上看,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更趋于对人体比例造型的写实,而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的人体比例更为夸张。这一点可以从创作目的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创作是在受古埃及“程式”影响向古典时期的过渡阶段,其创作目的是对完美人体的表现与追求;而盐城西汉墓的彩绘木俑是作为陪葬俑放置在墓中的,更多地注重对墓主人身份的凸显。西汉人像雕塑采用这种夸张的人体表现形式在同时期的人像雕塑中并不鲜见,如陕西西安白家口出土的拂袖舞女俑、四川郫县出土的立式说唱陶俑等,皆采用了夸张的人像造型手法来达到超出造型形象的目的。

盐城西汉墓的人像木俑的雕刻者期望其表达意义超出木俑本身的形象表现,使用了类似于“以形写神”的绘画表现技法,通过木俑的造型及其“肃穆”的特征表达对于墓主人尊贵地位的“敬意”;因此,雕塑的重点是为了体现“陪葬”这一创作目的,木俑本身也饱含了雕塑者对于“陪葬”这一目的的主观态度。不同于西汉木俑,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雕刻者想要表现其高超的艺术技法以及对人体结构的掌握;这是从其后的希腊文明推断出的结论。按照此种说法,创作者就仅仅以表现人体结构为创作目的,并没有更多的“内涵”嵌入。

5.面部动态及手部姿势的差异。从图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给人以一种悠闲自在的感受,雕刻者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人像双臂交叉,下巴微微扬起,可以想象到雕刻家眼前这位模特的“不耐烦”。盐城西汉墓的彩绘木俑则给人以静穆的感受,作为陪葬品,它们需要以肃穆的“态度”表示对墓主人的尊重,由此来显示墓主人的地位。双臂交叉作揖的造型以及微微低头的面部展现了对墓主人过世的哀悼与悲伤。

二、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

对盐城汉墓彩绘木俑影响的推测

虽然上文分析了两件雕塑作品的五种差别,但是整体上,两件雕塑作品的相似度远远大于两件作品的差异。从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来看,差异是内容的部分差异,而形式是近乎完全相同的。为此,笔者大胆推测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深受爱琴美术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影响,甚至可以认为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的创作者就是以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形式特点为摹本,又结合时代内容进行了创作。

(一)造型特征方面

首先,从两者的高度概括的面部特征来分析。从已经发现的西汉墓中人像雕塑资料来看,不管是陶俑还是木俑,雕塑还是壁画,还未见过像盐城西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这样面部高度概括的人像类型。如西汉时期陕西咸阳狼家沟出土的彩绘陶投射俑、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西侧的陶塑兵马俑陪葬坑及陕西咸阳张家湾出土的一组彩绘陶裸俑等,都是对人物的具体塑造,面部都有细致的刻畫,并无类似于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的面部特征。

其次,直观对比两时期的人像雕塑,从造型特征来看非常相似。忽略雕塑的材质,仅看面部甚至会误以为是同一组作品。撇开内容不谈,两件作品在形式上高度相似。古今中外模仿前者艺术形式的案例并不鲜见。比如,卡拉瓦乔的作品《玩牌的作弊者》的典型形式被其追随者(卡拉瓦乔派)所模仿并创作了多幅不同内容风格的《作弊者》;又如中国画家对前代画家作品形式的模仿与再创作。虽然两件作品的创作时代相差两千多年,并且所在地区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两件作品形式上高度相似,所以不能因为其地域与时间的差异而不去考虑爱琴美术季克拉基斯人形雕像对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的影响因素。

(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方面

从艺术发展自律性中的纵向关系来看,虽然西汉雕塑保留楚雕塑艺术的部分特征,但是盐城西汉墓与同时期的西汉雕塑、先前的楚雕塑及其后的东汉雕塑相比,没有体现出历史继承性。盐城西汉墓的彩绘木俑完全不符合其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客观规则,既不是对先前楚雕塑的继承,也没有在东汉乃至后期的中国雕塑中呈现出其发展的特征。

既然从艺术发展客观规律中的纵向关系来分析,盐城西汉墓彩绘木雕体现不出其历史继承性,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受到艺术横向关系的影响。所谓艺术的横向关系,即不同民族艺术之间、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与融合。

(三)艺术文化交流

1.空间的广度

艺术的横向关系涉及到世界艺术之间的文化交流。爱琴文明中的季克拉基斯美术在公元前2500年到西汉年间通过文化交流对中国西汉时期的美术产生了影响,所以才会在盐城西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上体现出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形式。

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正式贯通,东西方文明交流逐渐加速。《史记》有载:“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可见东西方商业贸易日趋繁荣[3]。而大秦(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正位于丝绸之路的终点,且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古希腊的贸易频繁,所以爱琴美术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非常有可能已经传至“大秦”的范围。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域外艺术非常有可能包含爱琴美术的季克拉基斯的人像雕塑。相关研究发现,汉代商人与域外文化艺术交流使得域外艺术对两汉时期的绘画、雕刻产生了深远影响。《续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种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提供了“绿色通道”[4],也为盐城西汉墓彩绘木雕借鉴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形式的推测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2.时间的深度

季克拉基斯文明约始源于公元前2600年,结束于公元前1100年,而西汉则始于公元前202年,止于公元8年。两文明相距一两千年时间。季克拉基斯文明的时间远远早于西汉,这也是季克拉基斯雕像影响西汉木俑的基本条件之一。时间的差距也给文明的交流给予了充足的条件。笔者推测出文明交流在时间维度上的可能性:

首先,张骞在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19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远达欧洲地区。此时希腊处于希腊化时期。罗马在这时发展十分迅速,在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之后不久即征服了希腊。从希腊罗马发展的时间线上分析,基于希腊人对艺术的追求,季克拉基斯人像在此时间内极可能在希腊罗马地区流传,由此推断张骞的队伍与大秦的文化交流中涉及到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交流。

其次,撇开汉与希腊罗马文化直接交流的推断,汉与希腊罗马依旧存在间接的文化交流。罗马帝国在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公元前30年)不断向外征服,于帝国时期(公元前27-476年)成为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西汉时期,汉帝国也正处于此阶段,具备两文明交流的时间条件。罗马在不断向外扩张的同时,其文化也在不断地向东方输出。此时古罗马人已經把文化带到了中亚细亚的原野上。这些中亚的游牧民族,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和汉进行了文化交流。在深入的文化交流中,中亚的民族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地向汉输出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其中就极可能包含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

再者,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汉武帝施行开放政策,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同时期也是罗马帝国不断向东方扩张的时期,中亚民族深受其影响。此时的汉帝国占据了中亚的部分民族,这些民族派遣使臣给汉帝国主动送来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使得汉文化被动接收到希腊、罗马文化。此外,西汉时期,汉帝国在同匈奴等西域民族的征战和贸易交流中也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其中包括希腊文化[5]。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在千年的流传中也有出现在此的可能性存在。

由此,笔者关于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影响到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的推论,分别从汉文化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直接交流、以中亚地区为中介的间接交流以及中亚地区主动的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做出可能性猜想。

(四)历史发展的偶然性

艺术的发展应该符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汉代流行的厚葬风气使得汉代的墓葬规则更为严格,所以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完全不同于西汉其他雕塑的全新形式的彩绘人俑是完全没有可能出现的。而“互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6],所以,从汉代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来看,笔者大胆推测,在欧洲流传两千多年的为数不多的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出于某种原因传至盐城西汉墓的建设中,影响到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的形成。所以,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是西汉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结果。

三、结语

本文以盐城西汉墓出土的木雕人像和爱琴美术的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的异同为切入点,大胆推测跨越两千年余年的两个不同文明体系中艺术产物之间的关系,从造型、文化交流、艺术发展客观规律等方面阐述了关于季克拉基斯人像雕塑对于盐城西汉墓彩绘木俑可能产生的影响。后期笔者会继续关注盐城西汉墓的发掘研究工作。

注释:

①采自盐城新闻网“盐城市区两座西汉早期墓葬考古发掘有新发现”一文。

②采自腾讯网“米诺斯与荷马的英雄”一文。

③采自现代快报“从汉到清,盐城一地块发现近300座古墓”一文。

④由笔者绘制。

参考文献:

[1]姜振军.从汉到清,盐城一地块发现近300座古墓[N].现代快报,2022-04-07.

[2]龚晨.汉墓壁画色彩与传统色彩观念关系探讨[J].艺术科技,2015(6):109.

[3]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张弘,范翠红.汉代商人与异域文化艺术的交流[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1.

[5]吴倩.以西汉石雕艺术为例论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J].西部皮革,2019(18):152.

[6]刘新成.互动: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C]//全球史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12.

作者简介:

严能,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史。

高金玉,博士,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美术考古、佛教美术。

猜你喜欢

造型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
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