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互联网需要“数据原生”基础设施

2023-06-05田溯宁

财经 2023年10期
关键词:通信协议运营商基础设施

田溯宁

图/视觉中国

2014年1月,我与丁健在《财经》杂志发表了《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一文,如今近十年过去,产业互联网虽然有所发展,但不及预期,我一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

互联网开始于网络技术上的一个通信协议TCP/IP,简称为IP网络协议。这个通信协议把个人终端连接起来,建立邮件、网站、搜索、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等多种应用。经过十多年技术衍化,移动通讯核心网也逐渐IP化,加上智能终端出现,开始了消费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社会与个人生活被互联网深刻改变,电信运营商网络IP化、移动化与智能终端是消费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那么产业互联网是否需要它的基础设施,现在的5G网络可否担负起这个责任?

和前面几代通信网络不同,5G网络有着宏大的设计,以万物互联为最终目标。如今5G标准协议还在不断完善推出,5G网络建设全球仍在不断增长。但今天人们普遍的认知是,5G还未找到像支付、电商等“杀手级”应用。

我曾认为5G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但鉴于目前挑战,可能需要换一个视角。如果5G核心是“专网”,每一个应用场景都应有一个为它而建的“专有网络”,这个网络是“数据生产网络”,是产业/场景“数据专网”,5G提供标准接口。恐怕只有这样,产业级“杀手”应用才有可能诞生。

这段时间由于ChatGPT的出现,我们意识到世界可能进入到一个“蒸汽机发明”的现象级创新时代,而这个时代的主要生产资料为“数据、算力与算法”。未来各行各业将逐步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产业互联网就是企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做到这一点,产业互联网需要一个为它而生而建设的“数据原生”网络。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网络连接人与网站,它生产数据维度、深度有限,数据是各种应用的“伴生品”,而产业互联网需要的是为各个产业所需的“感知网络”,即感知各个产业生产过程所产生“观测型”数据的新型网络基础。

这个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是需要异构的,由行业属性的(如带宽、时延、安全等)数据原生网络,来记录产业生产过程“全息”数据,在这个数据集基础上,建立产业大模型,训练出产业智能,建立起这个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产业互联网时代才能到来。

所谓“数据原生”基础设施,指的是连接设备与物的感知网络,对大规模原生数据的生产、传输、处理、安全与算力一体化的系统。在这个基础上,产业/企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这些“原生”数据进行标注,训练出适合自身的产业/企业级的大模型,这样的基础设施是为产业的数据而生,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目前的5G网络设计拥有庞大的技术栈,适用于移动高带宽(eMBB)、海量机器通信(eMTC),以及支持车联网等应用的低时延(URLLC)的三种主要应用场景。

但是,现在它的设计思路有两大挑战:一是关注连接而非“感知”,感知网络是连接各种传感器,使这张网络如同人类的神经系统一样观察,感知环境与物的变化与状态,逐渐全息记录下来客观世界网络;二是5G网络把传输与计算和安全分隔。新的网络应该是传输、计算、安全一体化的“算、网、安”系统。

但是改变正在发生。今年3月,我在巴展(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看到,全球的运营商包括中國移动等都提出了算力网络,西班牙电信提出“地球计算”(Earth Computation)方向。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开始从提供连接到提供算力。

这次巴展还有另一个趋势,主流运营商们倡导开放的无线接入网(O-RAN)及5G专网(P5G)。几乎所有相关厂商,都提出此技术路线和产品,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日本厂家NTT Docomo和Fujitsu,展出系统O-RAN和V-RAN产品线。开放网络的产业链,从芯片(Intel、Qualcomm)到基站,系统/管理软件的(BSS/OSS)已基本形成。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云网的结合深度超出我的意料。巴展上,三大全球公有云厂商(AWS、Azure、Google Cloud)展出电信产品、服务及应用案例,主流云厂商在加速渗透开放网络。国际运营商也开始把自己部分核心网(5GC)及接入网、网管(OSS)、运营管理(BSS)放到公有云上。

这让我产生了另外一个设想:开放网络,可否如同开放的计算能力一样,20年前计算体系开放催生出无数的创新与创业。如果我们把网络能力、通信协议如同linux系统一样开放出来,像一家公司提出“网络即代码”(Network as code),或者叫可编程的网络,或可催生出通信行业的创新、创业生态与“杀手级”的应用。

基于开放5G网络的“数据原生”基础设施未来潜力值得期待。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在今年的巴展上提出组建Open Gateway联盟的倡议,已经有包括中国移动等全球21家运营商参加。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开始,这个联盟的设想是全球运营商联合起来把自己网络能力(如位置、状态、认证)开放出来以标准接口(API)提供给各种应用。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不仅会改变今天运营商管道化命运,也是将来Web3的网络基础。

(本文作者为亚信联合创始人,曾先后担任亚信集团首席执行官、网通集团上市公司副董事长兼CEO、宽带资本董事长;编辑:谢丽容)

猜你喜欢

通信协议运营商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于Z-Stack通信协议栈的红外地温采集电路设计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基于DMX512通信协议的多路转发器设计与研究
基于NS-3的PLC多频通信协议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