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路径

2023-06-04王瑶

物流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王瑶

摘 要:文章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应该以“岗课赛证”模式作为专职教师的主要培训手段,力图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时效化。高职院校应以实现“产教融合”“岗课衔接”为根本目的,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当下,贴合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岗课赛证;产教融合;教师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512.1;G715.1文献标志码: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04.048

Abstract: Taking the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of Tianjin College of Commerce as an example, it is concluded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post course competition certificate”mode as the main training means for full-time teachers, and try to mak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more diverse and time-effici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im at achieving“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and“post and class connection”, meet the post need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Key words: post class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eacher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0    引    言

在當今时代,全球经济已经通过高速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体化的互通趋势,我国物流业也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物流专业的人才在物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通过高校教育为行业输送物流人才成为最主要方式。因此,考虑到兼顾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及适配性的需求,提升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能力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间进行更高效的配合。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也直接决定物流行业发展的走向[1]。为了促进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就要保证拥有一批能够完全展现高职教育本质特色的教师队伍。他们既要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一般性教育,同时又必须紧随时代步伐,了解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并掌握丰富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高职教师发展,成为判断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1    国内物流业发展趋势

1.1    数字化趋向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为整个数字行业、商务产业及其服务带来了大量价值及相关增值,从根源上颠覆原先各个传统领域的商业模式,同时电商的发展也带动了物流业的蓬勃发展[2]。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等都相继开设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课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规模也出现了大幅度扩张。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集物流学、经济学、计算机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新兴学科。数字化趋势首先体现在通过互联网迅速打破了时间约束,又打破了空间约束,让企业与个人的经济交流可以在最小的时空跨度上完成,使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数字化趋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传统经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以及生态恶化等危害,进而实现数字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专业化趋向

国家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等应根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效实施产教融合,针对物流行业对综合运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物流企业的岗位调研及大数据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能力需求,进而培养综合物流运营人才,助推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我国物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应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1.3    规模化、集团化趋向

发达国家对物流企业尤其重视,特别注重通过对企业间项目合作、人员沟通、园区兼并、整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力图让物流企业成为大规模的跨国物流企业。我国应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建设规模化、集团化的物流企业。这样的物流企业可以保证资金雄厚且稳定,可以保持利用最先进的设备进行生产、运输,同时聘用最顶尖的物流人才,利用当下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增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2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物流业快速发展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相应地也给我国物流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任何领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赖以立足的基础便是人才,人才短缺注定会使企业难以做大、做强。而相关职业学校正是企业最需要的专业人才形成的基地。增强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精心教育和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上,这样才可以确保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学校向企业输出大批物流管理人才,是带动物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一环。

2.1    教师问题

针对教育部深化对于高职教育改革的意见,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企业需要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以学生就业作为根本目标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但是大学的专业教师人才培养规划却始终缺乏对市场的研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物流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的前提下,高校必须保证要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真正了解市场的实际需要,以便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但是,如今,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相距甚远的问题始终存在。最核心的原因便是我国物流专业整体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大多数高职院校极度缺乏优质的物流教师。研究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组成基本有如下两种。

首先是由学校安排将其他专业的教师与物流专业教师进行转换。一般教师虽然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经验、快速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但他们对于物流企业运作不够了解以及缺乏对最新设备和技术的使用经验,这将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3]。

其次是一些物流企业的人才向教育行业进行转移。这类教师虽然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与架构的理解十分有限。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施展,只能在学校安排的实践课程中才能发挥自己的实践才能。

因此,以上两种教师的情况都无法满足引导学生走进企业这一根本愿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定影响着教育质量。这样的师资队伍很难从根源上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

2.2    课程问题

2.2.1    课程结构亟需调整

课程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片面;二是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例如,虽然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全面涵盖了现代物流活动,但由于物流业近些年发展迅猛,很少有物流专业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相关创新和创业技能。同时课程的侧重点也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物流工作需要实干,而轻视了相关理论学习和深度思考。为了直观判断物流课程是否健全,本文对近三年现代物流管理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70名学生提出“课程是否符合实际市场需求?”的问题,回收有效问卷共62份。其中,70%以上学生认为学校所开设的物流专业课程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对职业发展所需的课程认识较为模糊,只有10多名学生表示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学校开设的课程完全吻合。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大部分高校在物流专业课程和市场实际需求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缺少职业规划让他们对课程的接受更缓慢、更有难度。

2.2.2    无法跟进时代的教学方法

当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依然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对知识体系进行架构式讲解,沉闷、枯燥的课堂无法调动起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即使有的课程放在实训室等区域,但教学方法并没有从根源上改变,依旧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个好的课堂必须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4]。教师没有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没有实现双向配合的有效沟通,最终的教学效果一定不好。

2.2.3    教学方向受限

物流业作为当今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高校应随着其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不断调整教学计划。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非常典型的文工融合专业,其人才培养方向应该是典型的跨学科、跨专业、重实践。因此职业院校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必须坚持新文科的理念原则,不应该过分依赖老旧的课本内容甚至是已经被淘汰的专业知识进行日常教学。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如果无法保证实时、高度地关注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也就无法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2.2.4    培训活动和实训活动重复单一

高职教师进行培训活动和实训活动主要使用实训室,场景设置无趣、乏味,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很多学校甚至没有物流器材的实训操作课程。例如,每年天津市都会举办天津市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其中智慧物流作业方案设计与实施(高职组)赛项是物流专业含金量最高的比赛,50%的比赛都需要进行实操演练方能得分。大部分职业院校除了有计算机的普通实训室之外,没有任何模拟比赛的条件,因此无法获得高分,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与企业相关工作接轨的预期教育任务。有的职业学校即使拥有较为先进的培训设备,但是因为没有企业实景,无法让学生有职业代入感,也就无法充分实现培训设备的真正价值。最理想的情况是,学校的资源库会依靠企业的不断投入和支持,扩张实操规模,利用当前最现代化的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完成高效的教育过程。但实际上,大部分愿意跟学校合作的物流公司实力不足、规模不大,无法依靠自身的硬实力指导职业院校建立成熟的相关培训机制。“三通一达”、顺丰等规模企业与学校在管理方式上存在本質差别,也无法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分享给相关学校。

3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师改革

既然无法单独通过企业或者高校培养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那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就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坚持的新道路。教师无疑是产教融合的发起者、协调者、管控者。高职教师是否具备适应产教融合的工作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通过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该更有侧重地投入一定资源,对学校中具有基本教学能力的物流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得学校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使得相关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师资能力增强,从而促进物流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1    产教融合的基本方式

“岗课赛证”综合模式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抓手,还是有效提高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教师的日常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价值在于:它是紧密贴合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是高职教育变革的理论支撑。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是:推进高职教师教学思路的改革与创新,高职教师需要将“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全要素进行融合,利用综合能力对接实际任务,以此不断验证高职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对教学资源进行转化与创新,督促高校教师时刻学习并提高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以便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3.2    “岗课赛证”的具体实践方案

基于当前形势,“岗课赛证”方案不仅是有效推进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模式,还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手段。它可以帮助教师对接不断升级的物流业核心技能的需求,在课程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最新的技能竞赛标准、职业水平标准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以便培养出更出色的物流人才。因此,面对重点培养物流人才的需求时,高职院校要加速推进完善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出综合实力更出色的教师队伍[5]。“岗课赛证”把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作为根本要求,让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四个模块进行有机整合,以此提升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岗课赛证”的实际方案主要从以下6个维度(4+2)来具体实施。

以岗定标:根据物流专业对应的相关企业岗位的重要任务和核心工作能力,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力图将行业内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要求融入日常教学课程之中,从而将课堂教学与岗位要求紧密连接;以岗定标还可以确立从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需求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培养人才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

以教适岗: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知识融入度,要时刻保证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内容有效对接;高校教师还要打破校内单一的课堂情境模式,利用跨界理论和物流行业的系统思维整合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适度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最终综合提升相关课程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

以赛入教:高校参照物流企业针对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和技能竞赛标准改编成相应的培训科目,最终通过竞赛方式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以此促使竞赛项目和教学进行有效转化。依托竞赛的引领性和时效性,将竞赛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按照真实情境再现,在各级竞赛项目中、对职业需要拥有的能力进行演练和模拟中,提升教师提高技能学习的热情度和教学岗位的匹配度。

以证测学:从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角度,基于校企合作中体现的不同特征进行具体规划以确定培训课程的层级和证书类型,培训必须以课堂上出现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操课程为基础,结合物流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使用,满足不同教师对完成课堂目标的需求。最终以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生自主选择的“X证书”作为学校与企业共通的考核标准,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衡量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以证测学方式拓展教师在物流企业中的发展空间,最终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学升教: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特点,制定相关教师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以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为最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指派更专业的教师团队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考察和督导,以创新该教师与职业岗位实际任务对接的教学方法,以企业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虚拟实操教学等方式,打通教师的日常教学情境与企业岗位职业情境之间的次元壁,提升教学有效度。

以教定岗:通过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经验积累,结合企业的内部特点,高校和企业应以“内外结合”的螺旋式上升方式,借用理论知识找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物流企业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利用创新教学后得出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反作用于在企业日常实际岗位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高校采取的相关物流专业教育措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跟进当前不断更新的物流时代需求,并通过创新性教学创造出更多物流企業的岗位需求,通过相关教学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以针对性地解决物流企业随时出现的高精尖难题。

4    结    语

高校和企业将基础的课堂创新性融合,树立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将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高职院校要始终贯彻校企紧密融合的教学理念,以便更好地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节能[6]。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二元互补式模式”,指导专职教师具有对接企业生产的实操能力;通过“岗课赛证”的实际方案,校企双方共建“4+2”培训平台,以此培养专业教师对于校企需求的适应性。高职院校应保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引入课堂知识和企业发展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标准、新技术,在各类课堂上设计出对接岗位的项目化课程,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推进校企间利益共同体的建设,改革固有的理论+实践的分段式课程思路,将课本知识与岗位实践融合,将知识带出校园、带进企业。高校教师应以“校企双导师”为自我要求,依托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学做一体、学思结合,不断反馈和提升日常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慧娟,郭建军.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2):136-139.

[2] 吕秋慧,葛永明.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化高职新商科专业群“专创融合”的路径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1(7):28-32.

[3] 翟春霞.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17):96-97.

[4] 邓颖.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4):        11-13+16.

[5] 徐源,赵丽娜.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价值逻辑与提升路径——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视角[J].职教论坛,2022,38(10):        72-81.

[6] 黄晶.武汉地区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问题和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42-46.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