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外化命题的批判

2023-06-01李莎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对象性存在物外化

李莎莎

(安徽小岗干部学院,安徽 凤阳 233124)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外化命题批判肇始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提出的“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设定物性”这个命题时,马克思将其视为“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 他认为在该命题中,应该用批判的态度理解“自我意识的外化”与“物性”之间的关系。

从黑格尔这个命题中,马克思认为应该将其理解为“自我意识的外化等于物性”。 马克思说:“因为人等于自我意识,所以人的外化的、对象性的本质即物性等于外化的自我意识,而物性是由这种外化设定的。”[1]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与自我意识等同的”,因而,就是“人等于自我意识”。 “人等于自我意识”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的理论中提取出来的重要论点,成为之后他所做进一步分析的前提。 可以说,正是黑格尔哲学本身蕴含着这样一个命题,才架起了从黑格尔哲学通往唯物史观的桥梁。 实际上,正是因为马克思敏锐地看出并紧紧地抓住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自我意识”其实就是“人”这个精髓,所以他才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是历史领域中的一种批判的方法,应该对其采取批判的态度。 “人等于自我意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等于”表示两边的东西具有等同性,所以是可以互换位置的。 因此,当马克思从黑格尔哲学中提炼出了“人等于自我意识”的时候,事实上,同时也指出了应该如何拯救它的唯一正确途径和方法,即把“等于”两边的名词调换一下位置,将“人等于自我意识”变成“自我意识等于人”,这样就可以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回去。 “人等于自我意识”实质上反映出了黑格尔辩证法是怎样把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弄得头脚倒置的原因。虽然头脚倒置让人难受,但是马克思以其犀利的眼光敏锐地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性问题。从表面上看,黑格尔辩证法讲的是“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这一形式问题或方法论问题,但实际上黑格尔辩证法准确抓住了历史的本质,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有意识的生命自我扬弃的运动过程的、货真价实的唯物主义。 但可惜的是,一个如此货真价实的唯物主义,就也只是因为它把“人”等同于了“自我意识”,即用自我意识替代了人,以这种头和脚的倒置的状态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就让它成为了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自我意识等于人”则指明了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奥妙所在:既然问题出在“头脚倒置”上,那么就应该从被倒置状态中纠正过来。 具体地说,只要把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看成是“人”,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恢复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唯物主义本质的唯一正确途径和方法。 所以,马克思在确定了“自我意识等于人”之后,就进一步具体地展示了自己通过这种途经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设定为物”的命题所持的批判的态度。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人等于自我意识”论断的剖析

首先,在精准抓住了黑格尔“人等于自我意识”论断中隐藏的价值之后,马克思给“物性”这个概念赋予了准确的含义,即物性就是“人的外化的、对象性的本质”。 同时还指出,虽然在黑格尔那里物性只是抽象的人即自我意识的外化,但这并不能抹杀掉在“物性”这个概念中包含着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思想,即物性是由人本身的外化设定的,是人外化的、对象性的本质。 “物性”概念的这个确定含义及其包含在其中的核心思想正是“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的萌芽”[2]。

其次,马克思指出了这个萌芽中所包含的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人作为一种具有外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存在物(即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必然是一个有生命的、具备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这种自然存在物;而作为具有这样一种本质的存在物,他就必然是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即必须依靠作为对象的外界物才能生存的存在物,凌驾于其上的对象世界,始终是他的必然王国。 第二,“成为对象”并不是被作为对象的外界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 某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外界物,它之所以能在无数个与它同样客观存在着的外界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对象”, 是因为它被“设定”为了对象。 马克思举例说:“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3]。所以,“成为对象”这一点只是证明了“设定”这一行动的存在,而不是证明被设定的东西本身作为客观存在物的存在,所以对设定者来说“不是独立、实质的东西”,而只是单纯的、设定者的“创造物”。 而所谓的“设定”,就是设定者用自己所设定的东西把自己的能力(即本质力量)固定下来。虽然在被设定的那“一瞬间”,这些被设定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东西(因为如果它不是一个在设定者之外的“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东西,它就不能被“设定”。 或者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产物”不是“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东西,它就不能证明设定者的“设定”行动),但在被设定的那一瞬间之后,它就成为了设定它的那个对象性存在物即设定者的一部分——既是设定者本身物化了的能力,同时也是设定者本身无机的身体——而不再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东西了。 所以说,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东西这种情况,只能在设定者把自己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产物固定下来的那“一瞬”之间存在。

三、马克思关于“自我意识等于人”的论断

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等于人”的论断作了唯物史观的阐述,他说:“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对象时,这种设定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本质力量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4]换而言之,首先,让“自我意识”回归于它自己的真身——“现实的、有形的、呼吸自然力的人”;其次,再把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外化,看成是肉体的、始终处在自己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的人的本质的外化即对象化。 使用这样的方法,就把黑格尔哲学从头脚倒置的状态中纠正过来了。 当肉体的人在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设定对象时,说明人本身就是被对象所设定的——这些对象是他满足自己需要所必需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自然界(只有吃食物才能维持生命的肉体),这是人的必然王国。 如果这不是他的必然王国,他就不能客观地活动,即他什么都不会去做,因此,他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 虽然人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但是这些被设定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并不能因此而成为主体,它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只是人本身设定活动的“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证明。 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把人理解为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把其本质力量的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即把对象变成自已的无机的身体的活动。 或者说,应该从主观方面来理解这些被人设定的对象,把它们理解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表现,或者说,理解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紧紧抓住了人激情的本体论本质,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赋予了人的类存在物特征”。 人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才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恩格斯说,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同的地方是,“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自然界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经过熟虑的或凭激情行动的”[5]。 人的自然界是这样一种自然界——它是一个有意识的肉体。 这个自然界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界。 “自我意识等于人”并不是用人替代自我意识,而是把人看成是一种具有意识特质的自然界。 所以,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所说的一切,都被归于现实的、有形的、呼吸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已的对象的活动。 建立在这个理论精髓之上的唯物史观的特点,就是把人的自然界的特质,即人的精神本质、人类的意识,看作是人最根本的特质,即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在人类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历史的瞬间,“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6]。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实,看似很简单,很平凡,但是很根本。

马克思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自我评价: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 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也就是说,唯物史观既可以被称之为“彻底的自然主义历史观”,也可以被称之为“彻底的人道主义历史观”。 说它是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因为只有它认识到了因为有意识,所以“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对象性存在物的肉体的人,是人真正的自然界,所以它始终坚持从人的这个真正的自然界出发。 说它是彻底的人道主义,是因为只有它做到了把对象性理解为人的本质,始终承认和尊重人的自然界,把实现人的本性,即个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自己作为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本性——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说它不同于唯心主义,是因为它用“人”替代了“自我意识”。 说它不同于唯物主义(指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是因为它用“人”替代了“工人”和“资本家”。 说它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是因为一方面,它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现实的内容,即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现实、事物和感性,把它们看成是人的活动过程的辩证法,充分地发展了历史能动的方面;另一方面,它同时也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现实的形式,即把肉体的人作为出发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地把它理解为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统一,从而形成了现实的人类概念。 然后,它把二者结合起来,得出了“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的结论,并据此描绘出人能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这样一来,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比如费尔巴哈)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如仅仅作为工人或资本家的人)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如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

事实上,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视为“新唯物主义”,它新就新在成功地把黑格尔哲学唯物主义的上半截,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下半截嫁接在了一起,创造出一个彻头彻尾的新唯物主义。 而在它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顶多是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因为只有从人的自然界出发,即从现实的——肉体的、有意识的、社会的——个人本身出发,才能够看到人能动的生活过程,而历史就是这一过程本身。 没有意识的肉体是动物,动物靠本能而活动。 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创造历史,动物没有历史。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本质,即如果不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人就什么也不会去做,而没有了人能动的行动,也就不会有历史。 所以从本质上说,自然主义等于唯物主义,在人的问题上的自然主义,就是历史领域里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把自己在历史问题上的“自然主义”归结为一句话——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在马克思看来,仅仅有自己的肉体组织即物质本质的人,还不是作为人的人,还是动物,只有同时具有自己的意识即精神本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四、结语

马克思以批判的眼光审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设定物性”命题,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主义,扬弃了唯心主义,将黑格尔原本颠倒的“人等于自我意识”论断重新“摆正”,创造性地重置了“自我意识等于人”的论断,阐明了自然、人、自我意识、物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凸显了唯物史观“人”的主体性、自为性与能动性特征。

猜你喜欢

对象性存在物外化
马克思现实对象性实践观解蔽及其对实践哲学的创新效应
最有思想的句子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
马克思“对象性活动”概念及其存在论境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