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战略需求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崛起之路

2023-06-01张小敏李易珊

长治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西部学科发展

张小敏,李易珊

(1.山西大学 研究生院,山西 太原030000;2.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030000)

在我国经济从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革新日益成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主创新的动力还存在诸多不足。高校是我国创新系统的主要创新主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实现高校教育振兴与产业革新的双向互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 年)》提出,要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适应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指导原则。《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要支持西部各大学开展“双一流”建设,重点加强与西部地区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学科建设。当前,实现中西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更好地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与现实取向的重要途径。

一、依托区域资源禀赋,优化学科专业建设

中西部高校所处的“特殊”地域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著名教育家约翰·布鲁贝克(John S.Brubacher)提出: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结与协调是高等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扶持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与地区产业发展相契合的高校,让地区的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西部高校要想打造出自身的特色,就必须构建契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及专业体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中西部地区丰富的人文环境资源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领着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优化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后,中西部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科及专业上进行相应的调整,逐步建立起更适合地区以及国家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相关数据,从2006 到2020 年,Z14 高校中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比例从42.8%上升到100%。截至2020 年9 月,Z14 高校中位列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多达43 个。[2]“十三五”时期,西部高校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增加1 万多个本科专业布点,增加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业科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这些专业都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以及民生工作中最需要的专业。

具体而言,山西大学瞄准科技创新和国家、区域战略需求,以物理学、哲学学科牵头,打造对接服务山西光电信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学科群,2022 年物理学、哲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近年来,学校主动进行学位点动态调整,推动学科专业优化整合,撤销了17 个博士硕士学位点,调整增列3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面向学术前沿和经济社会主战场,新增言语交际学、应用催化、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云岗学等8 个交叉学科方向和目录外二级学科,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特色和服务支撑能力。为适应时代、产业和区域重大需求,学校立足优势学科专业,与省内重点领域行业企业共建未来技术学院(量子科技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大地环境学院)、特色行业学院(文博考古学院)、高水平创新创业学院(山西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

“十三五”期间,石河子大学以一流学科为龙头、部省合建学科群为重点,通过调存量、提增量、优质量,现有的一级学科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和发展。在专业建设方面,明确优先新增兵团发展和新型工业化所急需的理工类专业、新兴交叉专业,规划设计了一批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专业。近年来获批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波斯语、网络空间安全等9 个本科专业。学校还与科研院所联合创办了“生物科学”菁英班,按照自治区、兵团需求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要班,系列举措为学科专业区域化、特色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青海大学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设置学科专业保持与国家和青海省重点推进的三江源生态保护、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等相关的特色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密切联系,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海南大学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全面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凝练出“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四大办学特色,重点建设热带农业、文化旅游和南海海洋资源利用三个优势特色学科群,支撑、引领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其中作物学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为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各高校加大对专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力度。广西大学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和学校未来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学校开设了12 个跨学科“创培班”。内蒙古大学50个本科专业停止招生,新建9个学科,其中包括环境生态工程、大气科学、考古学等等,这9 个专业都与自治区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且都是具有学科交叉性、融合性的本科专业。南昌大学在原有的129 个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专业调整至96 个,增加金融数学、人工智能和智能医学工程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建设都是根据国家需要来进行的,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工业创新、产业革新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我国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寻求内生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与力量来源。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各大院校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以地区发展需要为导向,不断进行学科和专业的优化和整合,建立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和优势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二、面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性的高度,提出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发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扶持下,中西部地区以产业革新为基础的自生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中西部高校能够借助“优势特色产业”来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同时还能够与当地的主要产业相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创新引智基地建设,以提高其科技创新水平,为产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要素,从而促进研究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相互促进。

中西部高校依托优势学科搭建系列科研平台,提供多层次的社会科研服务。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文化遗产丰厚,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誉。为适应文物大省旅游产业迅猛发展需要,山西大学与省文旅厅、文物局、文旅集团、吕梁市等单位签订文旅产业开发合作战略协议,打造服务山西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立足科研、产业、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驱动模式。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物理学,瞄准量子光学、冷原子物理和量子器件等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注重自主创新,新建“先进纳米结构加工与多场耦合表征”和“量子精密测量”两个大型科研平台,并积极推进利用废旧矿井建造基于量子光源的引力波探测大型地基观测装置。学校深化产教融合,联合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资源共建地方立法研究咨询基地、杏花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等体现地方特色的科研平台和创新智库。

青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是全国清洁能源高地,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一直受制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问题的困扰,为解决这一难题,青海大学依托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整合其他高校和地方高科技企业优势资源,先后建立了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能源分室,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基地,新能源系统高端装备与智慧运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疆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但能源产业的深度开发利用遇到系列难题。新疆大学以产业需求为目标导向,联合多方制定“煤油共炼”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方案,专门开展煤油共炼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广。该设施的成功建设,将成为国际领先的大型煤炭利用模拟与示范研究设施。同时联合对口合作高校共建“西北边疆治理文献与研究中心”,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新疆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学校还根据自治区重大战略和主导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3 个学科群,分别对接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信息产业和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发展。

一流的创新离不开一流的科研平台支撑。海南大学以服务国家南海战略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建设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积极筹建热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利用地处三峡库区的地理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学科,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当地渔业、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宁夏大学以“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主的学科群对接自治区能源化工与新材料产业。在宁东基地组建了新型煤化工与新材料成果产业化中试平台,面向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建设了3 个研发中心。“1+3”的学科群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小试、中试到工业化示范的技术创新研发全链条大型系列设施。

以学促产,因产彰学。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高校一直存在着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完善、原始创新与整合创新动力不足、集成攻关能力不足等问题。党的十八大后,在实施地区产业发展和振兴过程中,我国高校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产业振兴战略,来实现其功能定位的转变。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充分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为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创新动力。

三、聚焦战略发展难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是高校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要立足于社会与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国中西部高校应围绕国家及地区的重大战略需要,集中力量打造具有自己的优势、特色的专业学科群,并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聚力重大科研问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为区域优势和特色行业提供服务的效果逐步凸显,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显著提高。

山西大学物理学科以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为牵引,从原理创新、技术突破出发,完成了系列成果应用转化。在高质量全固态单频激光器、激光显示、量子保密通讯、量子光源、激光在线检测以及光学信息采集等方面攻克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成为国内重要的激光技术及量子技术研究基地。基于这些技术研制的全固态单频连续波绿光激光器、全固态单频连续波红外激光器、宽调谐全固态单频连续波钛宝石激光器等实现了关键器件国产化,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ITO 靶材是电子信息工业领域的关键材料之一,我国每年的消耗量超过1000 吨,而高端产品全部依赖进口,从供应量到价格,处处受人掣肘,这与我国铟资源大国地位和快速发展的平板显示产业现状极不相称。围绕ITO 靶材制备,郑州大学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展开科研攻关,突破性解决了高性能ITO 靶材制备全流程工序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整体工艺技术自主创新。在该项技术支持下,河南建成了完善的ITO 靶材研发平台和生产线,生产的靶材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世界最大面板企业京东方的高世代TFT 线,完全替代进口。在经济效益方面,迫使日本产品价格降幅75%以上,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的同时,间接效益年销售额达47.4 亿元人民币。

广西地处亚热带,光温水充足,是甘蔗优势产区和我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蔗糖产业不仅是广西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而且关乎国家食糖安全。传统蔗糖种植产量不高,急需通过品种改良、改进种植方式提高产量。广西大学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团队,急产业之所急,开展甘蔗育种和种植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了被称为“中国甘蔗一号病害”的高抗黑穗病,培育的中蔗1 号、中蔗6 号和中蔗9 号等品种亩产均超过1 万公斤。该项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后,将有效提升蔗糖产业效益,保障我国的食糖安全。

海南大学充分利用南海海域的深度优势,系统开展深水网箱养殖理论及应用研究,在传统深水网箱养殖基础上,推动深远海超大型智能渔场建设,使养殖水深由15 米延伸至50 米以上。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海南各地深水网箱养殖,并支撑海南临高后水湾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该项技术还辐射到广东、广西等地,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的发展。

中西部高等教育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石河子大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先支持面向南疆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农产品高效储藏与深加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内蒙古大学在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草原家畜种质资源创新与繁育等领域取得一批成果,产生了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云南大学生态学学科群,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态安全、高原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部高校聚焦我国及区域发展迫切需要,对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比如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财政上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强,在政策上的支持在不断增强,形成区域发展与高等教育同频共振与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全局,同时关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西部高校作为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性、内生性力量,肩负着为中西部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重任。党中央近年来为中西部高校开展一系列的建设工程,并强调要充分调动中西部高校的内在动力与发展活力,促进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与国家经济发展、地区发展与开放格局相符的教育体系。通过十多年的潜心耕耘,我国中西部高校立足于国家与地区的重大战略需要,在我国的高校发展模式下,探索出了一条差异化、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西部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可谓成效卓著。我们坚信,新时期推进中西部高校振兴的顺利开展,必将推动我国中西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猜你喜欢

中西部学科发展
【学科新书导览】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超学科”来啦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