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社区建设中时间银行的重塑与样态创新
——基于杭州府苑社区的探索

2023-06-01王新云沈建良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邻里志愿居民

王 雁,王新云,沈建良

(浙江省团校,浙江 杭州 310012)

一、未来社区:浙江城市更新的新模式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单元,是直面群众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拥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要场域。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社区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在学界的运用中,内涵和外延被学人不断丰富和拓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追求诗意的栖居方式以及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模式,同时也从未间断对创新社区建设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的探索。在此背景下,社区的形式日益多样化,社区概念的厚度大大提升。

2018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念,启动未来社区建设,原创性地提出了“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九大场景”的“139”顶层设计架构,通过整合提升、拆除重建、拆改结合、规划新建、全域创建等多种方式,探索新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全力打造以多功能、复合型、亲民化为主要特征的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现代化生活的美好家园[1]。2023年2月,浙江省政府发布在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重要一环,到2035年浙江省要基本实现未来社区全域覆盖。

作为时间概念的“未来”与作为空间概念的“社区”相融合,给人们带来了关于社区未来美好图景的勾勒与想象。未来社区建设是城市不断迭代发展、有机更新的一部分,也是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板块内容。它主要包括老旧小区的改造更新、新社区的规划建设等一系列行动[2]。以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未来社区建设通过社区整体空间布局的优化再造、各类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邻里关系的和谐共处,在合理的制度框架、新发展理念下,结合数字化平台的技术,实现对社区居民普遍需求的及时响应和精准对接,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以迭代更新的“未来”标准指引社区发展,重塑城市品质新面貌,重构城市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浙江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份建设的重要举措[3]。

目前,未来社区的建设已进入机制化的运作状态,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专班化方式将建设工作向乡镇、街道基层延伸。自2019年3月开展试点项目建设以来,已实现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全部覆盖,截至目前已开展了四批共计281个社区试点和创建项目。2021年12月,杭州市西湖区府苑社区(以下简称府苑社区)成功入选第四批未来社区创建项目。辖区内拥有西溪湿地国家公园,绿化率达到40%以上,生态环境优越,配套的公共文化资源丰富。自开展未来社区创建工作试点以来,府苑社区倡导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载体,邻里场景为切入点,围绕“原生态+数字化”,在数字化“底座”基础上架设时间银行、友邻有伴等智能场景,推动“睦邻、惠邻、友邻”的邻里温情回归社区。

二、时间银行:助力未来社区发展的新样态

时间银行是二十世纪后期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Edgar Cahn)提出的,指“用自己的劳务或知识,为他人提供解答或帮助,来换取自己需要的服务,形成一种非经济交换方式的交易”,旨在解决当时经济衰退、高失业率带来的人力资源闲置问题,使人力资源通过时间的对等交换而得到合理利用[4]。用1小时对他人的服务换取1小时被他人服务,时间银行被广泛应用于志愿服务领域,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一种互助互惠行为[5]。志愿者将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需要他人提供帮助时,可以从中支取。此时,时间被视作一种在“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中的虚拟货币,实现现时服务与未来被服务的“等价”互换。相互间的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提供照护、相互支持、社区服务、兴趣活动等。不论服务类型、付出方式以及内含的技能,只要志愿者付出1小时服务,就可以兑换1小时的“被服务”[6]。在确保志愿者自身服务性收益的同时,时间银行对于融合社区关系、拉近邻里距离、传播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

近年来,这种服务互助模式被上海、南京、广州、重庆、成都等地的城市社区广泛引入,以服务老年人为主要趋势,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为我国养老制度增添了新的模式,并已被纳入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之中。府苑社区在未来社区的建设中嵌入时间银行理念,以“时间互易、服务互置、数字互动”的运作方式,立足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价值基础,将其塑造成“数字邻里”场景中的一种服务机制。该机制通过理念与关系的重塑、服务与场景的创新、数智与效能的提升等新样态,突破时间银行的适用范围和使用人群,面向社区全员打造全面全新全景式的服务场景。

(一)理念与关系的重塑

在学术界,关于“社区”的讨论最早可溯源至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将其阐述为一种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性基础上的、紧密而排他的社会联结方式,强调互助和人情味。也就是说,社区不仅是一种居住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私密居住的场所,而且可以促成居民之间形成彼此支持的人际关系网络,让不同年龄、身份的群体都在社区既定空间中找到特有的归属感,因而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而这恰恰是“小区”和“社区”的区别。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有在与其他个体的关系中,个体才能成为完整的自我”[7]。这正是社区存在的社会意义。我们既有对个体自由的绝对需要,又有对社会关系的绝对需要。只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叠加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社会联结方式被不断重塑,社区基本形态也在快速更迭。但是,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人际间的互动交往,邻里和谐、友爱、守望相助的需求,永远是人的基本社会需求。

在未来社区的顶层设计中,邻里场景成为九大场景之首。在此情境中,府苑社区将人本化作为第一位的价值坐标,打破了时间银行在国内以“养老+志愿服务”为主的普遍做法,倡导社区居民的无差别参与。运用的理念是认为每个人都是社区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同时也可以是受助对象,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你需要我”的过程,还是“我们需要彼此”的过程。具体做法是,“以家庭‘户’为单位,形成积分‘共享池’,让存进时间银行的积分能够‘流转’,比如为家人兑换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小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居民之间互惠共享志愿服务价值,居民关系和服务流程得到重塑。时间银行还可以在社区中推动居民志愿服务成为在合理制度框架下的刚性连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邻里帮扶等各类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改善居民交往关系。时间银行有利于居民睦邻意识的形成、信任关系的增进,以及和谐关系下社会资本的优化,在社区内形成志愿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内循环”,营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温馨美好氛围,促进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落实美好生活理念的一种微观实践。

(二)服务与场景的创新

场景化营造是未来社区的趋势导向。它强调立足社区实际,帮助居民在社区治理和社区营造中形成主人翁意识,实现发挥居民主观能动性的目标。此外,还通过不同场景模式的构建深入贴近社区居民生活,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这一过程,也是对社区文化、价值观、现代生活方式的形塑,同时,也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理念,即社区是服务的主体,社区应该尽可能地服务更多的群体,而不是只听见一种声音、满足一种需求。

府苑社区居民人数较多,常住人口超5000人,有58幢居民楼,住户1812户,社区内居民职业身份多元,老中青年龄层分布较为平均;邻近杭州西湖等旅游景区,社区公共设施完善,配套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因此,社区软环境的提升,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的升级,美好生活家园的共建成为建设的重点。作为嵌置在社区邻里场景中的重要模块,府苑社区打造的时间银行,成为集邻里、服务和治理功能于一体的重要载体。

依托府苑数字生活社区平台的数字“底座”,社区架设时间银行场景模块,原创性地设计开发了“接送帮”上下学爱心接送、“托管帮”孩童看护、“辅导帮”功课辅导、“快递帮”顺路代取快递、“陪护帮”老人陪伴、“宠爱帮”短期照料爱宠六大主要应用场景。同时,根据个人兴趣专长,居民可以自主申报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丰富了社区内志愿服务的供给形式。社区居民只需将自己的困难、所需的帮助发布在平台上,其他居民看到后,即可根据自身情况接单服务。时间银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各项便民服务,通过建构社区志愿服务的在场性,不断完善服务场景,使得服务内容扩展到整个社区,并借助大数据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供需对接、供需匹配的效率。同时,它将百姓生活中比较集中的甚至是痛点的服务需求,如接送服务、托管服务、陪护服务、宠爱服务等纳入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范畴,不同的服务可以相互兑换,实现多种项目的互通互认。上述过程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中小学生的加入,可以有效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有效激发了社区中不同年龄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缓解了当前社区志愿服务老龄化问题,扩大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从而有利于熟人社区的构建,推动旧时“睦邻、惠邻、友邻”的邻里温情回归社区。

(三)数智与效能的提升

开放共享的数智化平台是时间银行发展的基础,在时间银行流程优化、科学管理、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讲,时间银行只有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架构,才能使时间作为结算的介质实现精准储蓄、支取、兑换、流转,并以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和运营,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圈。

在数字化改革的推动下,府苑社区依托区块链技术,将社区智能化平台与“志愿汇”数字平台融合打通,设置时间银行府苑专区,构建以志愿者情况、志愿服务组织情况、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志愿服务积分等为核心内容的指标体系,开发了发布定位、响应情况、大数据呈现等管理模块,通过各项服务数据的实时统计与数据驾驶舱的可视化分析及时了解服务状态,为社区治理提供重要数据。志愿者不必重复安装应用软件,两大门户的数据可相互嵌套、同步共享。同时,府苑社区创新“时间储蓄”模式,重塑志愿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让邻里志愿服务场景可量化、可存储、可兑换,将当前参与的志愿服务通过“时间银行”账户进行存储,方便未来需要时支取“被服务时间”。社区建立起家庭积分模式,一人服务,即可在家庭成员未来所需时进行兑换,或交互为“志愿汇”益币,以“服务+实物”的方式,实现服务时间在不同区域、平台上通存通兑,既可享受服务兑换,也可以享受社区其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别服务。府苑社区吸纳了周边的商户、爱心企业加入积分储备体系,对居民进行折扣优惠、实物兑换等方面的小激励,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礼遇。在此基础上,社区开设小区志愿服务排行榜,调动邻里居民的积极性,全面激发邻里互助内在活力,实现服务需求全覆盖、服务人群全覆盖、服务响应零延迟。此外,社区全面升级志愿服务信息安全等级,不断规范志愿服务新数据采集、录入、维护等信息化操作,设立数据安全屏障,通过身份核实、服务推送、活动提醒、服务时的影像留存等举措,加强数据安全的“防火墙”建设。

三、实践价值与启示

“时间互易、服务互置、数字互动”,是府苑社区在探索时间银行中的基本特征。通过理念的重塑、服务的创新和数智的提升,府苑社区提供了在未来社区建设中让居民感受美好生活向往地的邻里建设基本范本。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进程中,如何将时间银行提档升级,助力未来社区建设,充分展示共同富裕示范区基本单元风貌,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时间银行的实践价值

府苑社区时间银行的价值核心是互助共享,为未来社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标准化时间银行基本模板。

第一,突破了仅限于居家养老领域志愿服务性质的原有时间银行模式。服务内容从单纯提供低成本的养老服务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服务,提升到提供社区全生活链的服务;参与的主体范围也逐步扩大,形成社区全体居民人人可参与的氛围。同时,吸纳社区周边的爱心商家参与共建共享公益积分的社区商家联盟。第二,确立了标准化服务流程。府苑社区时间银行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迭代升级社区数字化平台,有效打通社区服务脉络,与居民的服务需求快速对接、快速响应,形成一套逐渐趋于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相对科学合理的时间积分体系,提升了服务管理的效能。第三,优化了时间币兑换机制。在“志愿时”普遍兑换的基础上,叠加了邻里互助“服务时”以及多种服务样态的“公益时”,拓展了时间币的认定范围,同时打通了时间币积分和获取服务、兑换商品的各类线上线下渠道,实现对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的有效激励。

(二)时间银行的实践启示

与其他时间银行一样,府苑社区时间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政策支持、数字技术、服务质量、资金保障等不足的困境,使得时间银行的运营仅限于社区、街道范畴,影响力不足,推广复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如何优化升级当前时间银行运营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时间银行模式,需在以下几方面优化提升。

一是要明确时间银行在未来社区建设中的定位。时间银行是打造未来社区邻里内核的主要渠道,需将其从目前的互助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提升为邻里互助共享管理系统,满足居民对“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生活的向往。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组织和居民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的工作格局,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不同主体的参与路径和主要职能责任。同时,要与未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物业等参与主体相协同,合力激发社区活力,提升服务效能;要加强时间银行建设的系统性,以社区服务需求全覆盖、服务人群全覆盖、服务响应零延迟的全生活链互助服务为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

二是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兜底政策体系。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进行引导,以形成制度保障,推动时间银行走出政府引导下简单公益试点的格局,将其纳入社会建设目标体系中,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角度进行顶层设计,打通各地时间银行的地域和规则壁垒,通过数据、资源和服务的共享,实现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要在政府行政和立法层面给予时间银行法定地位和明确的权利;进一步明确政府的主导责任,建立职能部门牵头领导的工作机制,给予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统一时间银行数字化管理平台,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和服务相容等目标,实现数据积累、运用跨区域发展;进一步制定时间银行运行的标准化流程和体系,细化“通存通兑”等的实施细则,以政府信用背书,保障时间银行的规范运行;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资源,设立时间银行专项基金,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时间银行的有效运行[8]。

三是要健全时间币积分兑换机制。时间币易存易取易兑换是时间银行发展的根本,但现实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时间币总量不够、时间币兑换标准不清晰以及时间币流通相对封闭等问题,这直接影响时间银行的有序运行。在建设思路上,可参考商业银行的建设逻辑,创新服务积分内容力求多样化,扩充时间币的可存总量。积极挖掘未来社区邻里互助的活动项目、特色项目、专长项目,以及红色党建项目,以项目提升活动水平和质量。在原有志愿服务积分的基础上,按照专业技能、累计服务时长、荣誉贡献等增加积分的权重,将各类志愿服务积分分层分类科学设定、科学管理,增加时间币的基础总量,扩大时间银行“积分池”。尽管时间币在志愿服务中的应用是对居民参与公益服务、邻里互助行为的一种量化激励而非等价回报,但仍然要以追求公平公正为原则制定兑换标准,制定服务分类标准、服务指导“价格”细则,保障以时间币作为度量方式的积分兑换机制在一定媒介下使用的通行性和衔接性,并确保时间币使用的公平性。并建立时间币畅通机制,以时间币的形式,将互惠互助服务纳入未来社区公共服务中,克服无偿或低偿服务存在的倦怠问题;将时间银行的数据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与省公共服务数据平台相关联,增强时间币使用的权威性;扩大时间币的使用范围,建立普遍性的“通存通兑”机制,发挥时间币的乘数作用,实现时间币在更大范围和地区的应用;加强对时间币的风险管理和运行使用的严肃性、规范性,稳定时间币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运作的能力[9]。

四是要构建数智化时间银行体系。聚焦满足居民的高频需求、解决居民在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依托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打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数据信息壁垒,融合线上线下的社会服务,全方位链接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应用,搭建未来社区数智化时间银行体系。在畅通数字赋能邻里渠道的同时,构建热心暖心的邻里互助机制,通过邻里互助服务,实现居民自主参与社区治理。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保障制度,特别是对居民个人隐私的保护、个人重要信息的保护,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与个人信用挂钩,健全平台监管功能,筑牢互助服务的安全屏障。

猜你喜欢

邻里志愿居民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我志愿……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