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伟大还是苏东坡伟大?

2023-05-30孙绍振

台港文学选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苏东坡李白

孙绍振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只有一个人能和李杜有得一比,那就是苏东坡,他真是伟大,甚至比李杜更伟大,可就是没人讲他伟大。今天我要来发一点狂论,用苏东坡的话来说,那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在山东密州当行政长官,那时他才四十岁。按今天的标准来说,应该是青年,居然敢称老夫。这也许是宋朝的风气,年纪稍大一点,称老就容易受人尊重。欧阳修才四十岁左右,就自称醉翁。当然,那时人的寿命比较短,据学者研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秦汉时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朝平均寿命才30岁,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也才是39.2岁。平均寿命这么低,有一种说法,原因是儿童死亡率高。如果不计儿童死亡率,则宋时平均年龄达五十多岁。

苏东坡四十岁和号称万岁爷的平均的年龄差不多,那当然是可以自称老夫的,我今年拥有苏东坡两倍以上的年龄。更有资格倚老卖老,聊发双料的少年狂。

苏东坡的才情,他的豪迈,他的潇洒,他的浪漫,可与李白相比,但是他有超越李白的强项,那就是学问。李白有天才,苏东坡也有天才,但是李白没有学问,苏东坡有。苏东坡做的那些策论如论先秦六国之败、诸葛亮为政之失等雄文,皆是俯视千载,驱遣经史,笔阵横扫,情思奔泻,针砭时弊,规制国运,富铁肩道义之雄风,有倒流三峡之词采。这是李杜望尘莫及的。他在流放的时候研究《论语》,有《论语说》五卷。《论语》是语录、对话,苏东坡在逻辑上把它系统化了。按余秋雨的研究,说是到了朱熹那个时代,《论语》才系统化了的,苏东坡早过朱熹差不多一百年,他还研究《易经》,著有《易传》九卷。易经那多难懂啊,简直是天书,李白肯定没有耐心做这样的学问。

最关键的是,苏东坡还是个政治家,大政治家,李白、杜甫连小政治家都不是。虽然杜甫诚心诚意想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他的政治理想,叫“致君尧舜上”。如果得到重用,能使皇帝超越尧舜的水平,“再使风俗淳”,使得黎民百姓道德、精神境界高度纯净。杜甫不能成为政治家,有一个原因,他不会考试!考了两次都失败了!他自己公开说过“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壮游》)。和他差不多同时的,贾至、李颀、李华等都考上了。考不成就不考了。三十九岁还献了《三大礼赋》歌颂皇帝圣明,唐明皇让他试了一下文章,给了他一个小官:京兆府兵曹参军。《新唐书·职官志》说“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九品,是个芝麻小官。安史之乱,皇帝逃到甘肃灵武,他追过去尽忠,连一个非常小的官,都不会做,还不识时务。他的朋友书呆子房琯打了败仗,杜甫傻乎乎去辩护,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李白一直没有参加科举有一种可能是,他不是官宦出身,也不是农民出身,而是商人后代,工商杂类,无与仕伍,没有资格参加科举。他就不走这条高考的独木桥,干脆写诗营造名声,再通过某种门路,直接让皇帝赏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才气太大,不拘一格,考试的种种规格他受不了。

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成为政治家,后来还那么有名,亏得科举这道门槛。历代科举,录取率是很低的,难度是很大的,孟郊考了多次,穷到把家具都卖了(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弄到五十多岁,才考中进士,才写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苏东坡一考就中,才二十一岁,而且是兄弟两个一起考中。当时的考试程序相当复杂,先是从四川家乡跑到开封府考一场,及格了,还不算数。第二年正月,礼部复试,又及格了,还不算。最后由皇帝殿试,从二十一岁考到二十二岁,和他十九岁的弟弟同时进士及第,这事当时传为美谈的。

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他素质又好,应试也行。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要老是埋怨高考太刁难。

我年轻的时候素质大概也不错(同学笑),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很会应试,我本来对数理化有点兴趣,特别是化学,情有独钟,元素周期表,看几次,就背上了。那时我心中的偶像是门捷列夫。莎士比亚说,人这个名字听起来多么骄傲。我觉得应该改成门捷列夫这个名字听起来多么骄傲。我立志当个门捷列夫式的化学家。但是,我更喜欢文学,高中二年级就在上海青年报上发表诗歌和散文。挺得意的,班上哥们儿崇拜我的不少,有一度我的外号叫作“高尔基”。当时我们原来备考文理不分,我偏文科,我是共青团员,多多少少上点心,考试往往就有灵感,常常混到挺好的分数,好像到了奥林匹克赛场上,能够超常发挥。有个女同学说我是“考试机器”,看见我眼睛都有点发亮,挺漂亮的,可惜当时,我没有感觉,因为我是团员,原来叫作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那年改成共产主义青年团,我都宣过誓,要为共产主义实现而奋斗。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就想着个人幸福,太可耻了。(学生鼓掌,大笑)等到上了大学想起那美丽形象,可是为时已晚。人家写给我的信上说,你太骄傲了。我实在是太冤枉了,那時,还有一个原因,突然出了一套《东坡乐府》,线装的,没有注解,但是,我一看就着迷了,还找字典查不认识的字,把课外时间都全部奉献,数学作业两个月不交(同学大笑),那个女同学的发亮的眼光,当然不如苏东坡笔下的“冰肌玉骨”(同学大笑,鼓掌)。回想五十年代真是比较自由,老师也不管,期中考试数学57分。妈妈也不闻不问,老师很疼我,宽容得很,把我叫到讲台前,就说了一句,“你怎么搞的?”(上海话:侬哪能啦?)行了,我心里有数了(阿拉晓得哉!),怎么办?我把《东坡乐府》放一放,努力两三个礼拜,好,下一次考试,89分,好了,够了!没有必要考太多分!分数又不能吃!(同学大笑,鼓掌)太多了,还妨碍我看苏东坡,浪费生命。因为没有把生命浪费在考试上,高考填写志愿,我不知道当化学家还是文学家好,犹豫不决,后来老师说,你肯定要考北大中文系。那时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托苏东坡在天之灵,一不小心,考取了北大(同学大笑,热烈鼓掌)。这当然是好事,可是对于中国大陆的化学,损失就太大了,弄到现在还没有人得诺贝尔化学奖(同学大笑),都怪那让我考北大的老师(热烈鼓掌),他已经过世了,所以他的名字,我就不说了(同学笑)。

当然,还是佩服苏轼兄弟的,当然也佩服我自己,在应试和素质统一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是遥遥相对,息息相通(同学大笑)。

李白和杜甫在应试这一点上,就不行了,都没有文凭,不如苏东坡,不如诸位,甚至不如我(学生大笑,鼓掌)。李白和我都是把生命奉献给诗,这一点是相同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他老有一种大政治家的幻觉,说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把全部智慧和能耐发挥出来,可以当宰相。我就没有这种雄心大志,我在中学里,最大的官,就是小班学习委员(同学大笑),连当学生会主席的野心都没有。当然,我不如李白有心机。他通过某种后门,据说玉真公主,还有他的道士朋友吴筠进入最高权力中心,受到了皇帝的欣赏,可以发挥他的“智能”了吧?可是呢,他对官场明规则、潜规则一窍不通,极端的自由散漫。当时杜甫就写他:“李白斗酒诗百篇”,这显然夸张,至今李白留下来的诗大约是九百多篇,如果按杜甫的说法,就是李白喝了九大杯酒的结果。但是,詩是想象的,是有权夸张的。但是杜甫又是很现实的,接着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你要当宰相,皇帝请你去议事,你说不行,你要睡大觉,我是酒界的仙人,这怎么成?当然,后世有人同情他,说他得罪了权贵,小说家演绎,什么高力士脱靴啦,杨贵妃捧砚啦,不太可靠。事实上,李白是有点俗气的,现在《唐诗三百首》中还有他吹捧杨贵妃的诗《清平乐》三首。说她是生活在王母娘娘群玉山头,美丽得如瑶台月下仙子(若非群玉山头见,定向瑶台月下逢)。还有什么“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这显然牵涉到性事,将之诗化,是不是很肉麻?何况那时杨贵妃民愤很大,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唐明皇出逃,半路上,兵谏,不把杨玉环杀了,就不干了。歌颂她,应该是李白的最大败笔,人生最大的污点。就艺术水准而言,所用语言,大抵也是套话,陈词滥调,二流半水平。但是,《唐诗三百首》的编者,那个蘅塘退士,居然把它当作杰作选进去了。他在艺术鉴赏上,说得好听一点,是看走眼了,不好听,用《红楼梦》的话语就是糊涂油蒙了心!最糟糕的是,这个蘅塘退士叫孙洙,这是非常遗憾的,他居然也姓孙(同学大笑)。

后来,唐明皇觉得李白根本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就很客气地“赐金放还”,送了点钱让他走路。他就索性游山玩水,求仙问道,“五岳求仙不辞远”(《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可实际上是不甘寂寞的。等到安史之乱发生,新接位的皇帝肃宗李亨,让他的兄弟永王李璘,在东南这一带巩固后方。这位李璘呢,可能有点雄心,也许是野心,就扩大地盘,招兵买马,无非是大展宏图吧。抓枪杆子不够,还要抓一下笔杆子,扩大社会心理认同感。正好李白就在附近(庐山),把他请去了,其实当他花瓶,清客。李白却兴奋起来,就歌颂李璘,《永王东巡歌》一写就是十一首。幻想就更膨胀了,说是“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你是要用我,我是谢安呐,随便下下棋谈谈天,苻坚的大军就望风披靡啦。李白本来想象是政治家,现在又变成军事家了。这样吹吹就算了,但是,他实在是头脑发热,连话语都犯了原则上的错误:“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称永王为王,可以,但是称他为“君”,这个问题就比较粗。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永王成了君,把北方的真命天子往哪儿放?连起码的政治常识都没有,还想吃政治饭!北方皇帝的老哥,本来就担心老弟在南方这块富饶而未经战乱的土地上坐大,功高震主,尾大不掉,就找了一个借口,派一个大将去把他消灭。派的谁呢?也是个著名的诗人——高适。这个人诗写得不如李白,打仗可比李白强多了。三下五除二,永王璘逃到岭南死于非命。李白就当了俘虏。这下可惨啦。下了江西浔阳监狱,罪名属于谋反的性质,要杀头的。幸亏当时掌握军权的宋若思欣赏他,保他,优待他。但是,死罪可恕,活罪难饶,就判了个流放夜郎。为什么是夜郎?不是有个谚语夜郎自大吗?典出《史记·西南夷列传》,唐代在文人中应该是常识性的。你不是会吹吗?那就到那个最会吹的地方去PK吧。李白这时不仅是政治上犯罪,而且道德上破产,在士大夫中绝对孤立,杜甫在怀念他的诗里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整个中国除了杜甫,没有一个人同情他。

流放是个什么罪名?隋唐时期,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流放仅次于死刑。虽然不像“笞”“杖”那样要打烂屁股,但是,要被押解到边远地方去劳改。流放的远近,按照罪行的轻重划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分为三千里、两千五百里和两千里三等。到达流放地后还要自己种一年田。除非得到皇帝的赦免,终身不得返乡。妻妾必须要跟随。李白流放时,有没有小老婆?似乎是没有。不过他结过几次婚,现任太太没有随行。李白有写给她的诗说“南来不见豫章书”(《南流夜郎寄内》),说明太太还留在南昌。有一种可能,战乱时期,纲纪废弛,又是著名大诗人,官方睁一眼,闭一眼了。

伟大诗人,本来心雄万夫,当不成大军事家、政治家,求仙学道,弄个长生不老也不错啊,可是到头来,落得个劳改犯的下场。我才疏学浅,没有研究过唐朝的流放犯的具体待遇,是不是像《水浒》中的林冲、宋江那样脸上刺字?那种制度还没有形成。至于夜郎,现在学者有争议,按司马迁说,则是在云南,学者也有说是贵州遵义附近:桐梓,还有说湖南西部。反正是两三千里之外啊。李白后来夸张地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么远的地方,可不是旅游,骑马、乘车是不可能的,官路驿道还好,可是有些地方是没有官路的,免不了翻山越岭,也有些连脚都难走的路。当然,有时,也走水路,从江西逆长江而上,李白《上三峡》中有云:“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李白得意时写到生命苦短,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的,这次长江航行就不但没有了奔流到海的气势,相反有一种度日如年的哀痛:“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伍子胥出逃楚国,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那是传说,李白这下子,可真正体会到了三夜就白头的煎熬。这样痛彻骨髓的绝望感失去了李白一贯的浪漫。想想看,他已经五十八岁了,身份是个老囚徒,律令规定是要戴上某种刑具的,是不是像京戏里那样戴上枷锁?不过京戏里的枷锁是道具,也许是泡沫塑料的,很轻的,囚犯的枷锁可能是有相当分量的。是不是要像林冲那样受到解差的虐待,无从查考了,但是沿途的餐饮住宿都要自己支付。没有银子,官家垫付,到了流放地官家分发农具、种子、牛羊等等,一年后偿还,还要给国家缴纳税赋!

我们的浪漫诗人,当年贺之章在长安一见他就说他是天上谪仙人,这是天上下凡的,他自己也常常在诗里面飘飘欲仙,连皇帝的召见都要搭架子,居然弄到戴着刑具徒步千里的程度,可真是海船翻到阴沟里了。“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流放犯的苦日子几乎是没有尽头的。就在他叹息收不到太太的家书的时候,那是乾元二年二月,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第四年,《唐大诏令集》卷八四《以春令减降囚徒欶》载:“其天下见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全免。”李白大运亨通,流放犯全部赦免。但是,这时交通不便,赦书还没有到达,老人家,还要徒步走几百里的冤枉路。皇帝为什么大赦呢?关中大旱。李亨可能觉得老天对我有意见了,做事情太过分了。这就是李白后来在诗中所说的“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經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天才诗人李白的命运戏剧性太强了。真是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一会儿被命运宠爱,一会儿又被命运惩罚,噩运坏到极点突然好运从天而降。李白逆来顺受,连苦笑都没有学会,就时来运转了。真心的大笑本来是不用学的,但是,他毕竟老了,不会像当年得到皇帝诏命的时候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但是,写了《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政治上、道德上的压力一下子解除了,政策落实了,恢复了自由身。同样是舟行,完全没有了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的悲苦。那两岸的猿声,本来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时,却不但一点悲凉之感都没有,相反把李白陶醉得忘记了千里之遥,崇山之险,归心似箭的躯体,变成了轻舟飞越万山。这首诗被后世的诗评家认为可以列入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到湖南岳阳楼的时候,又写了“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连劳改犯的心灵伤痕一点也没有留下,一下子又飘飘欲仙了。我也说不清,他是太孩子气了,太可爱了,还是太健忘,太可恨了,用福州话说,就是太没心没肺了。虽然如此,由于流放路上的折磨,元气大丧,剩下的寿命不过两三年了。

从气质上看,他就不是政治家的料,可是苏东坡是政治家。

苏东坡有过政治实践,一度掌握过中央和地方的相当权力,对国家有担当,有政治主张,大义凛然。作为一个正直的政治家,他的人格是很光彩的,坚持自己的观念,不顾安危。王安石变法,当然是对的,但是搞得太猛,吏治太腐败,好事变成了坏事。比如说有一种叫“方田均税法”,土地多交的税少,土地少的反而多了。王安石提出,重新丈量一下。田多多交,田少少交。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丈量的人收了贿赂,地主的田变少了,农民的田变多了,农民就非常恼火。好多人咒骂王安石,在家里点了香诅咒,但愿他早死。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就变成了反对派。虽然他和王安石互相欣赏,但是互相争辩,毫不容情。对于变法,他曾经多次上书批评皇帝,小而至于宫中节日购灯与民争利,皇帝听从了,大而至于变法,作《上神宗皇帝书》不过瘾,又来个《再上皇帝书》,其中有这样的语言:

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

这样的行文,虽然是在尽争谏之责,但是,意气用事,情绪化也跃然纸上。厉行变法的神宗居然没有龙颜大怒,实在是够宽容,但是,内心的不快也是可以想象的。

有一次苏东坡主持科举,有一个我们福建的邵武的考生阿谀变法,吕惠卿(王安石的手下,一个品质恶劣的小人)把他弄成第一名,苏东坡坚决反对,殿试最后皇帝拍板。苏东坡认为这是原则问题,评价准则应该批评时政,这个考生阿谀逢迎,将败坏科场风气。皇帝定了,无法改变。他没有像杜甫那样,去歌颂皇帝写什么《三大礼赋》,而是写一篇同题而唱反调的文章《拟进士对御试策》,抨击时政,把当时的表现轰轰烈烈变法比喻为“乘轻车,驭骏马,冒险夜行,而仆夫又从后鞭之”。这等于说皇帝推行新政无异于盲人瞎马。

作为考官,居然这样放肆,个性太张扬了,太任性了,也许还太天真了。

《宋史·苏轼传》后“论曰”有这样的总结:

“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而《旧唐书》李白、杜甫的传记,只是诗人而已,后面就没有任何这样的赞语。

苏东坡这样得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个别的,但是,确系中华文化精神的精华所在。在皇帝专制绝对化的传统下,这样犯颜直谏,不但要冒着政治前途,而且是生命的危险。但是,就是在君权天授的体制下,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孕育出成仁取义的豪杰,前赴后继,不亚于西方的布鲁诺,在罗马鲜花广场,反抗地心说,在火刑中献身的精神。

当然反对派中也有正派人,如王安石不理解他的思想,阻挠他的任命,但是,对他的人格学问还是很尊重的。而且他有政绩,在杭州留下了苏堤。杭州本来近海,水很咸,居民很少,唐朝官员,包括白居易治理了一番,留下了白堤,到了宋朝水利失修“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水很少,等待潮水来才行舟,又留下了淤泥,三年就要清理一次。老百姓挺苦恼的。苏东坡把它治理了一下,留下了苏堤,这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他在徐州为官,抢救水灾,亲临第一线,置安危于不顾,受到朝廷的表扬。

皇帝虽然开明,欣赏他,可他老是触犯龙颜,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皇帝容忍度降低了。这一切,都为他后来遭到流放,聚结着危机。加上有小人从中捣鬼,抓住了他写的一些诗说是他毁谤圣上,皇帝顶不住,就治他的罪了,流放了,和李白差不多了。但是,他的政绩显赫,遭难时,许多老百姓为他焚香祈祷,他的人格魅力强大,被冤时,朋友冒着风险上书解救,遭到惩罚,司马光和黄庭坚等还被罚了二十斤铜。

除此以外,苏轼超过李白、杜甫,他还是一个散文家。他的散文可分为两类,一是,思想性很深邃的策论和史论,二是艺术性的散文。他在中国散文史上是有地位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当年进京殿试,副试官是梅尧臣,一看苏轼文章就激赏不已,呈主考官欧阳修,更是觉得既有儒家风范,又个性锋芒,语意敦厚、朴实,颇有古文大家气度。宋仁宗看了他的文章,曾经对皇后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欧阳修后来看了他的书信,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让出一头地也。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可喜可喜!”

你们都读过《记承天寺夜游》,才一百个字不到,就写出竹柏之影如藻荇,乃月色积水空明之效果,而欣赏竹柏之影,又是心灵闲适的效果,全篇都是散文句,好像随意得很,却成为经典。不像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那样用了那么多的骈句,摆足了做文章的架势。苏轼的《石钟山记》不像李白仅仅是游山玩水而已,而且是上升到智性,批评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连郦道元都没有逃过他的批评。

他还是一个散文理论家,他的理论千年以后还很经典,写散文要怎么样才好?“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他又是大书法家,我特地跑到赤壁去看了他手书的《赤壁怀古》,还在前面自拍,意在把那百分之一秒的微笑,刻在时间的唇上。很可惜由于技术不行,没拍好,打开给你们开开眼界。我不懂书法,也不知道那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我这个人是真的。嘿嘿(同学大笑)。

他还是个画家,大画家,画竹是很有名的。特别善于墨竹。画家文与可,在京都是他的同事兼朋友。大画家米芾在他流放时专门来访问他。更可贵的是,他还是绘画理论家。他还发展出一种画论,反对形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总结了中国文人写意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他还提出诗画合一的理论,本来画是画,诗是诗,是吧?但是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这是说,诗与画的好处在皆长于视觉意象。他更杰出的贡献在于把诗写到画里去。西方的油画家,一般不是诗人,绝对不会把诗写到画里去的,但是,中国大概从魏晋以来,就有诗书画合一的传统。因为西方写字用鹅毛,画画用刷子,鹅毛根本蘸不动油漆。中国人画画,写字,写诗都用软软的毛笔,蘸的都是墨水,自然而然,渐渐就把字写到画里去了,这种题款,在唐以前是没有的,有时,只是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不起眼的地方,叫作藏款。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苏轼、文与可、米芾开始在画上展示书法,或诗或文,后来就把画里表达不尽的意味用诗写到画上去。清人方薰《山静居画论》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到了石涛,扬州八怪,几乎每画必题,造成中国诗书画统一的奇观。应该说,他和大画家米芾是开风气之先,不仅把书法写到画里去,更大胆地把诗歌与书法融化到画里去。本来诗是画的附属品,到了苏东坡手里,居然诗比画还精彩。他的题画诗相当多,有位陈才智,把苏轼的题画诗汇编成一本。

最著名的是题在他的朋友惠崇和尚《春江晓景》上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如今惠崇的画已经为时间淘汰了,他的题画诗却千年不朽,其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脍炙人口,成了哲理性的格言。

他敢于把诗写到画里去,可能与他还是一个书法家有关系。

他的诗画合一论是很有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没有中国文化底蕴是看不懂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华盛顿参观美术馆的中国馆,有好多中国画,一个中国教授带着儿子去看画,那个孩子已经美国化了,就说:“怎么搞的,画里面怎么有好多字写进去了?”父亲就讲:“这是诗啊。”“这不是把画给破坏了吗?”爸爸就讲了半天,孩子还是莫名其妙。我就插了一句,这不是“破坏”,而是中国人跨文体的独创。宗白华先生有过评价,在画幅上题诗、写字,藉书法以点醒画中的诗意。中国诗书画统一,举世无双。发展到郑板桥画竹,用草书的笔法画竹竿,隶书的笔法写竹叶。有时,诗句占据了画面很大空间,不但不破坏画境,相反提高了诗书画三种艺术合一的意境。在西洋画上不管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题上诗句,肯定不伦不类,破坏幻境。

他还是一个哲学家,他研究过佛学,研究过道家,把儒家的入世思想,道家的顺道无为,佛家的出世思想融为一体。所以从文化素质来讲,他是中国文化更全面的代表。

说了这么多,差一点忘记了,苏东坡他还是个美食家。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有贡献,他推广的东坡肉,至今还是一道名菜(学生哄堂大笑)。这一点李白不可望其项背。李白只会夸耀他饮食有多豪华:“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这没有什么,无非就是钱多。明显有诗的夸张,还是从曹植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中套来的。苏东坡流放到海南岛蛮荒之地随遇而安,享受特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个美食家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两点。第一,诸位,请设想一下,一斤荔枝大约是五十颗吧,三百颗,是多少?六斤。你们能吃得下吗?福建莆田是产荔枝的,那里的人吃荔枝超过半斤,就要流鼻血的。苏东坡写自己贪吃的一句诗,增加了荔枝的文化含量。不过可惜的是,现在产荔枝的地方,不拿它当文化,而是拿它当广告。最明显的是,把他和杨贵妃弄到一起,用杜牧的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提高商品价值。不知别人怎么样,反正我的感觉是,斯文扫地。这个暂且不去管它。第二,我好奇的是,他一个流放的官员,又是花甲之年,如何每天从树上采下这么多荔枝?他的办法真叫人佩服。他让猴子上树去摘,猴子贪吃,慌慌张张,荔枝就掉到地上,成就了苏东坡的口福。

他实在是太有才了,文化成就太全面了。宋朝近三百年的诗史中,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散文与一代文宗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书法,是“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其书用墨丰腴,轻重错落,大小悬殊,天真妩媚。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本朝善书者当推(苏)为第一。”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我是不太相信的。但是,苏东坡喝醉了稍稍醒来就索取文房四宝,写他的“醉书”。我曾经跑到赤壁去,看那石头上他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面就有他自述是醉书。这个书法大师,真是太浪漫了,和陶渊明喝醉了以后,随便写下诗句,等到酒醒了,再编辑一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文化到了宋朝,经两三千年的积累,达到高度兴盛。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诸位,我引用这位大师的话,是要提醒大家,宋朝虽然武功不强,不如唐朝,但是文化综合水准上却超越了唐朝。和苏东坡同时,文化天宇上可谓星汉灿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梅尧臣、李公麟、米芾、文与可、黄庭坚、秦少游,还有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每一个都发出不朽的光华,在繁星争辉的天空,苏东坡这颗星是特别夺目的,他的文化成就,是全方位的,他的光华是赤红黄绿青蓝紫,是彩虹式的。

但是,诸位请注意,每逢我说但是的时候,往往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我独特的见解,我的老年狂,往往就在但是之后,而不是在但是之前。

但是,回到但是上,光有这些,他还很难称得上伟大,他最了不起的是把这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诗情画意、人格精神、道佛儒的哲学修养,还有他的天才,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凝聚在他的词里面。如果没有在词的艺术上的贡献,苏东坡就不是苏东坡了!正是在词里,凝聚了他伟大的气节、人格的精华,他的艺术天才中国文化全面结晶,让一千多年后我们享受到和他零距离的精彩。

但是,我又要但是了(同学笑)。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写词的,现存的史料证明,他是在当了杭州通判以后,才开始填词的。但是,请允许我再但是一回(同学笑),他开始的词写得不太出色。光凭这个时期的词,他还只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词人,但是(同学笑),我还要但是,还不能成为伟大词人,他要成为伟大词人,光靠他自己天生的才气不行,光靠他自己用功还不行,但是,我不说但是了,说而且行不行?(同学笑)还要一个条件,那就让他遭遇一回大难,让他面临死亡的威胁,把他折磨个半死,让他从一个有作为的清官,一个旷世才子,像李白一样被流放,没有房子住,甚至饿肚子,自己走后门,开一块地,东坡,来耕种。所以也就有了苏东坡这个平民化的名字。本来苏轼的“轼”是一辆车厢上面用来扶手的横木。车子上有车厢是很贵族的,甚至是君王才有的。“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是凭轼致敬的意思。他的志向是辅佐帝王。而东坡则成为地地道道的农夫。只有经历了这样大起大落的折磨,他的全部天才,才能从逞才使气的放浪形骸中解放出来,在艺术上,在思想上得到辉煌的升华。

这是苏东坡的不幸,可是,这样回避一下但是(同学笑),却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严峻的苦難造成了最灿烂的辉煌,也许这是历史的规律吗?不一定的,李白遭难以后所写的作品并不比遭难以前好。而苏轼是在灾难中,以宏大的气度把词的视野解放了,把它带到时代的江河,生命的原野,以一股气贯长虹的浩然之气,横扫了词坛,他为词坛开疆拓土,他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就这样,日后被奉为一代豪放词宗,成为这个领域里的无冕之王。他不会打仗,宋代会打仗的文士不多,但是,居然有一个“气吞万里如虎”的将军成为他的追随者,那就是辛弃疾。中国词坛上,苏辛珠联璧合,艺术上的成就堪与李杜争光。

如果没有词,没有跟词相结合的赋,哪怕他是一个政治家,也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在中国历史上,这样大义凛然、不要命的,舍生取义的政治家、通晓儒家道家佛家哲学的学者多了去了。他的绘画、书法在中国美术史上,算不上第一流的。正是他把词带到中国文化史的昆仑之峰,正是由于在昆仑之峰,他的散文、书法、绘画、他的文论、他的哲学,甚至于他的人格,才变得更重要,闪现出伟大的、夺目的虹彩。

但是,这是最后一个但是(同学笑),要真正理解他的伟大贡献,我们必须先要看一看在他的豪放之风席卷词坛之前,词的艺术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苏东坡的伟大。

要对中国诗歌史作出历史贡献难度是太大了。艺术的积累不是以年月日计的,天才的产生,是概率,不是平均数的,是带着偶然性的,因而是以世纪计的。从沈约搞平平仄仄,四个世纪以后,近体诗才出现李杜。要在词这个领域里积累起与唐诗并驾齐驱的成就,产生堪与李杜比美的伟大词人,甚至超越李杜的天才,历史不能不耐心等待。事实是,历史等待了两百年,只等来了一个李煜,也算是天才罢,但是只是小令,还没有长调,其艺术成就比李杜还差不止一个档次。历史还要等待两百年,加起来四个世纪,苏东坡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的万丈光焰可以争辉的时代开始了,与李杜可以相得益彰的巨星出现了。这颗巨星出现在人类文学史的天宇上,特别炫人眼目,因为这时欧洲的天空还处在中世纪的黑暗之中。欧洲人还要等两个世纪,文艺复兴的启明星才出现在地中海的一个半岛上。

苏东坡的辉煌说来话长,请允许我卖一下关子,下一次讲吧。请你们稍稍耐心等待。不过不需要待四个世纪,也不需要两个世纪,只要等二十四小时,我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地出现在这个讲坛上。

(同学热烈鼓掌,欢呼)

(2017年4月27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

据蒋烨林记录整理)

猜你喜欢

苏东坡李白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苏东坡·定风波》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