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藏汉文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3-05-30张晓宇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期

【摘 要】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是图书馆的使命与责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藏有丰富珍贵古籍的文献收藏机构和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馆藏汉文古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古籍保护的软硬件条件比较有限,导致馆藏汉文古籍缺乏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措施,这些珍贵古籍亟需加强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汉文古籍;古籍保护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一、加强古籍保护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第一次由国家主导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重大工程。2017年,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同年,文化部印发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方面的首个五年规划。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國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促进古籍事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

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古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站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也必将促进新时代古籍工作取得更大发展。珍贵古籍是中华历史文明的精神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古籍,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馆藏汉文古籍概况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古籍文献收藏机构,肩负着古籍保护事业的光荣使命与责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于1986年,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构建了以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性、学术性文献为主,以蒙古学文献为特色的藏书体系。现有各类馆藏文献26万余册,汉文古籍、蒙古文古籍占据馆藏文献总量的1/4左右。馆藏汉文古籍约3000余部5万余册,其中,约有古籍善本1千册,明清版本比例较大,还有部分民国版本,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收藏保存。这些汉文古籍与蒙古学有关的著作所占比重很大,如民国写本《蒙古考察报告》,为海内外孤本,非常珍贵。另外,收藏了一批明嘉靖以及嘉靖以前刊刻的古籍,品种之多,书品之佳,在内蒙古首屈一指。

自2007年文化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首要任务是开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并启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工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开始逐步对馆藏汉文古籍进行整理清点,邀请古籍专家指导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并对古籍藏品版本进行鉴别定级,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前,已有七部明刻本汉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古籍版本十分珍贵,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

三、馆藏汉文古籍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古籍保存环境现状

古籍是经历长久传承的纸质文献,对于保存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古籍保存环境是否达标直接影响着古籍保存的质量和状况。在提出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改善古籍保存环境就作为项目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开始起草制定。在2006年制定的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WH/T 24-2006)基础上,后于2013年修改升级为国家标准《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 30227-2013),这项标准主要指导古籍书库的建设和古籍保存环境的建立,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有一个独立的面积约100平米的汉文古籍书库。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好古籍,降低保存环境对古籍的损害程度,对照国家两个标准的建设要求和图书馆建筑的实际情况,汉文古籍书库经过2015年重新改造,封闭了大部分窗户,采用了密集式书柜,安装了防紫外线窗帘和灯管,配备了挂式空调、柜式空调、加湿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监控报警系统,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总的来说,书库尚未达到恒温恒湿的标准,与两个标准对古籍书库的保存环境要求还是有较大差距。

(二)古籍保存与利用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经费、人员投入不足,许多珍贵汉文古籍年久风化腐蚀,破损严重,对于古籍的整理、研究等工作进展缓慢,更难以实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目标,多种因素影响着古籍的保存与利用。

1.保存现状

现存的古籍大多数都以纸张为载体,而纸张的特性是经历长久保存,受到大气环境、水火、虫霉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酸化、老化等各种损毁现象。以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书库环境差、保护水平低是造成古籍损毁的重要原因。比如,函套作为保护古籍的“外衣”,是最直接保护古籍的装置。然而,原有的函套经过长期的环境影响,本身也变得越来越脆弱,需要更换,但由于经费短缺,一直没有制作新的专门的函套来保护古籍,使古籍更多地暴露在存放环境中,造成不可弥补的损毁。近年来,虽然保存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古籍本体的损毁难以修复,部分古籍纸张出现粘连、霉变等情况,保护现状仍然堪忧。

2.利用现状

图书馆对于古籍的开发利用普遍持有“重藏轻用”的态度,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保证古籍的安全是大多数古籍收藏单位提出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为了让这些珍贵古籍切实有效的利用起来,抽调馆内部分工作人员着手开展汉文古籍的整理工作。2016至2017年间,对近万册馆藏汉文古籍完成了清点和书目数据录入。然而,由于人员调整加之工作任务重等原因,此项工作没能继续开展下去。另一方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缺乏古籍保护专业人才,这在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导致很多工作就难以开展和推进。因此,为了尽可能保护古籍本体安全,只好让古籍“沉睡”在书库,而且也无法提供汉文古籍读者线上查阅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籍文献价值的挖掘、研究与利用。

四、馆藏汉文古籍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古籍保护的定义为“为使古籍免遭自然和人为的损毁,延长古籍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尽可能保持其原来形态的技术和措施。”作为藏有丰富珍贵古籍的专业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措施。对此,加强汉文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是亟需提上日程的重要任务。

(一)整理完成汉文古籍普查信息

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做到对每部古籍进行相关信息的登记,就能够摸清古籍家底,建立起古籍总台账。十多年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曾邀请内蒙古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前来指导开展了汉文古籍的普查工作。当时,由于经费、人员等条件所限,对馆藏汉文古籍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后形成了简单的登记目录,之后,这项工作就搁置下来了,没有继续对普查后的古籍进行数据录入和深入整理。进入“十四五”时期,促进古籍普查成果全面揭示是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契机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应该在上一次普查摸底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普查登记要求,整理出汉文古籍的完整信息,并逐步建立馆藏汉文古籍目录数据库,为下一步开展的全国汇编《中华古籍总目》古籍分省卷编纂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二)完善馆藏古籍保护的规章制度

目前,对于加强古籍保护单位管理、建立古籍标准化体系、促进古籍保护工作科學化规范化等多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古籍文献收藏机构来说,建立完善的古籍保护制度是开展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制度保障。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制定了《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古籍特藏库管理制度》,关于古籍保护工作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按照国家古籍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古籍保护工作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图书馆应该从馆藏汉文古籍的藏量和珍贵程度出发,从古籍的保存、管理、资金使用等多方面考虑,建立多项规章制度作为日常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制度依据。首先,应该重新修订、完善《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古籍特藏库管理制度》;其次,应该建立专门的馆藏汉文古籍管理制度、分级保护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实行汉文古籍“专人专管”,强化古籍管理的责任制和古籍的安全保护能力。

(三)持续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起初开展的古籍数字化主要是对古籍文献进行影音再造和影像保存,以影像光盘或缩微胶片的形式保存下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古籍数字化工作不断完善,开始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用电子设备对纸本古籍进行扫描,将古籍上的内容转录到计算机中,并生成相应的数字文档,进一步提升了古籍数字化的效率和准确率。

多年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计划逐步实现汉文古籍数字化却一直推进缓慢,目前只完成了近万册汉文古籍书目数据录入工作。对此,要在完成馆藏汉文古籍普查的基础上,制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汉文古籍数字化工作方案,在图书馆缺乏经费、人员与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申请古籍数字化工作专项经费,并采用外包的方式,集中时间和专业人员来完成古籍书目数据录入和数字化扫描工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开展汉文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将汉文古籍文献资源转化成数字资源,建立起馆藏汉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平台,同时也满足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对古籍资源的需求,从而达到长期有效保护古籍和提高古籍资源利用率,这是推进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最有效的形式和古籍最大价值的实现。

(四)馆研融合推进古籍开发利用

古籍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挖掘、整理、利用古籍,馆藏古籍文献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史料宝库。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作为社会科学院的文献信息机构,主要职责是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因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一个优势资源在于可以依托研究所的科研能力,注重与研究所科研人员的项目合作,比如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等,开展对馆藏古籍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加强对这些珍贵古籍进行诠释和解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融合科研、服务科研,并且能够充分挖掘古籍的史料价值与研究价值,推进古籍的开发利用。这也是新时代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发展趋势。

(五)培养古籍保护专业人才

古籍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需要培养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对古籍专业人才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是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缺乏古籍保护专业人才仍是最大的短板,这也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此问题,如何从体制机制上为古籍保护工作建立起可持续的人才队伍是值得思考的。一是大力引进古籍保护专业人才,让更多优秀年轻人才投身于古籍保护利用事业。二是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分类分层培训,重点需要选拔培养古籍整理与修复专业人才,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各省古籍保护中心等举办的古籍普查培训班、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工作培训班等,造就一批古籍保护人才和骨干力量。三是完善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从考核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能够真正吸引这些专业人才留下来坐“冷板凳”,将从事古籍保护工作作为工作或研究的“动力”。

五、结语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古籍保护工作方针,切实担负着妥善保存、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古籍的责任。几十年来,在几代图书馆人的努力下,不断改善古籍保护条件,提升古籍保护水平,确保珍贵古籍实体安全。2020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将按照《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方向,着力依托社会科学院的科研能力优势,继续做好馆藏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切实发挥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彬斌.切实承担起妥善保存、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中华古籍的责任[N].新华书目报,2020—7—20.

[2]饶权.以评促改,不断加强对古籍资源的保护、研究、利用[N].新华书目报,2020—11—20.

[3]李巍,等.基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古籍传承性保护利用[J].图书馆,2021(10).

[4]何远景.内蒙古自治区线装古籍联合目录(全三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5]孟晓红,周崇润.古籍保存环境两个相关标准的说明[J].图书馆界,2016(4).

[6]刘家真.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7]王玉红.中华古籍保护与传承[J].甘肃科技,2019(6).

[8]吴玉灵.馆藏古籍数字化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2(2).

[9]李彦伟,黄晨,等.馆研融合让图书馆古籍文献为学术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古籍特色和整理利用[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1(1).

作者简介:张晓宇(198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文献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