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2023-05-30胡思雨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少数民族思政

【摘 要】少数民大族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高校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促进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关键。地方红色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核与独特的地域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他们将其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相融合,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本文以淮海战役精神为例,探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意义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淮海战役精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响应国家号召,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内地高校纷纷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招生范围,一大批少数民族大学生走进了内地高校的校园,他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青年代表,他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与职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边疆地区的繁荣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的大局,因此新时代高校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坚定理想信念,帮助其成长成才,努力成为国家与民族地区建设的骨干人才,将成为当下和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地方红色文化是一种以革命传统与精神为核心,并承载着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形态。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其成为了一种兼具地方性、传承性的文化资源,具有极强的鲜活性与感染力。用好地方红色文化,不仅有利于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扬的“交汇点”,而且也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接地气”。

一、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分析

(一)强烈的民族情感

民族意识,主要体现为其成员对本民族文化、利益以及其成员间存在一种天然的认同和感情[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单一,受外来文化干扰较少,而受本民族文化影响较为深刻,因而在其思想与行为中流露出了对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少数民族学生不愿与其他民族学生交往、坚持差异化的民族风俗习惯、本民族学生自成封闭式的小群体、融入集体的意识较弱、以及高校民族学生群体事件易發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对班级、学校以及国家的认同,也限制了其对时事政治的眼界与见识,因此其政治意识也较为薄弱。

(二)思想观念难以适应时代新变

随着改革开放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酝酿或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化与转型,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家乡走入内地,他们感受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着装审美的不同风格等,这种难以适从,也导致他们出现了过于依赖民族照顾政策、纪律观念淡薄以及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

(三)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以及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民族地区成绩较为优秀的青年人才,进入大学之后也学习刻苦、努力上进,但由于语言识读困难,生活不适、交往障碍、学习基础差距等原因,他们与内地生源仍存在基础素质的差距。作为民族地区的优秀学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严重受挫,理想信念发生了根本动摇,甚至想逃避现实,最终荒废了学业。

二、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意蕴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启示

1949年在徐淮大地上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战,史称淮海战役,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它的胜利塑造了一座彪炳史册的历史丰碑,是留给徐淮大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意蕴

1.爱国爱党,信念坚定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那时的中国军民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爱国主义的思想和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深入人心中,这也激发了解放军战士与广大群众敢于决战、无往不胜的战斗精神,最终成为了取得战役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发展的今天,加强爱国主义与坚定信念跟党走的教育宣传都至关重要。

2.大局意识,团结协作

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在方圆约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展开的,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共60余万人迎战约80万人的国民党军,最终历时66天而获胜利。纵观这场空前的大会战,正是参战解放军各部拥有高度的大局意识与团结协作的精神,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今天的少数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特别突出这种团结协作、万众一心的精神内核,以引导其树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正确价值观。

3.为了人民,忠于人民

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约有534万群众奋勇支前,平均一名战士身后就有九名百姓保驾护航。淮海战役是为人民而进行的战役,也是依靠人民而进行的战役,更是人民赢得战役。新时代我们学习淮海战役精神,就是要坚定一切为了人民、坚定忠于人民的思想,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把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扛在肩上,用最实在的发展成果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淮海战役精神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1.有助于引导树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并非一帆风顺,但却始终步履坚定,这与我们民族精神内核中的爱国主义是分不开的。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于中西部民族地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相较与内地学生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程度相对薄弱,所以在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长抓不懈地坚定实施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拉近各民族间的距离,构筑和谐共荣的民族关系,加强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融入感,而且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树立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的归属感。

2.有助于着力培养一切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今天我們学习与传承淮海战役精神,就是要坚定树立为了人民、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地与人民共享胜利果实的时代精神。少数民族大学生未来将成为建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重要力量,只有他们心怀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群众,才能全面推进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应下大力气推进思政育人体系改革,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一切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社会的优良品格,这不仅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道德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推进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缩小中西部发展差距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助于塑造奋发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淮海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是60万解放军战士与534万民众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奋发进取而创造的结果,老一辈的他们是共和国的创业者,而今天的大学生亦是新时代中国的创业者,立足当今时代,研究与发扬淮海战役精神,就是要传承老一辈革命者在困境中不惧挑战、奋发进取、艰苦斗争、敢于胜利的创业精神,这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讲十分必要。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整体文化基础薄弱、沟通交流能力欠缺、应对时代新变与实际困难的能力不足,极易出现逃避现实、放纵享乐等情况,成为高校日常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因此,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重塑造其奋发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锻造坚韧勇为的品格特性,使其敢于直面现实的困难与差距,积极转变思维,努力适应时代新变,开拓进取,为最终实现其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坚持以淮海战役精神的指导,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系统化与整体化的理念,系统安排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就业教育以及实践实训等各个环节的合理运行,加强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研究以及与其他教育内容、其他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并力推协同创新发展。此外,要坚持人本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做好教育内容的话语表达系统的转换工作,努力寻找与其习惯风俗、观念价值、话语系统以及文化水平相融合、相适应的契合点,以积极创新和调整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话语体系,在做好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其对学校、专业、班集体认同的教育,以铸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根基,以增强其成长成才,学习进步的内在动力。此外,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我们要注重在帮助中教育、在陪伴中教育、在服务中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思想教育,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澄清困惑中,不断坚定他们的信仰,提振他们的信心。

(二)挖掘淮海战役精神的思想内核,全面融入“主渠道”与“第二课堂成绩单”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因此在设计、创新高校思政课程时,要突出科学性、实用性以及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等要求,将淮海战役精神的时代价值融入思政课程以及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体系之中,可以通过举办校园主题讲座、专题展演等形式将淮海战役史实及近代中国军民奋勇抗争的精神融入其中,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座谈会、形势政策辅导等活动,教授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国内外发展形势,学习与接受党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建立正确的阶级立场与政治态度,并吸引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此外,还可以依托青马工程,组织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训,通过红色实地走访、看望老红军老战士等活动,开展沉浸式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责任当担、遵纪守法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传扬淮海战役精神的时代价值,搭建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拒绝“网路”就等于拒绝了出路,必定要被时代所淘汰。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以及认知水平等差异,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内容呈现方面的优势,通过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淮海战役的历史史实、价值启示以及涌现出的英雄事迹等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制作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又喜闻乐见,且贴近其日常生活的教育内容。

总之,地方红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任务与课题。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其核心就是在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五个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基础上,努力提炼红色文化中的教育元素与时代价值,从而以生动、鲜活的形式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价值观,激励其在为国家安全稳定与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斌.微环境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8(6).

[2]张口天.微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项目编号:2021SJB0497)和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CKT—C—202107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思雨(1991—),男,江苏徐州人,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少数民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少数民族舞》等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