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钦州跳岭头传承发展研究

2023-05-30劳全有郑国栋

歌海 2023年1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劳全有 郑国栋

[摘 要]钦州民俗“跳岭头”的艺术价值很高,表演形式有多种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音乐元素的出现,冲击着本土民俗文化,钦州民俗“跳岭头”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研究如何提高当地人对于“跳岭头”的传承与发展意识,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研究的经验和参考资料。

[关键词]钦州跳岭头;传承与发展;钦州民俗

“跳岭头”是广西壮族、汉族祭祀文化相互交融演化的社会人文性民间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主要流传在钦州灵山县和钦州浦北县等地的壮族与汉族村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村民为了祈求丰收、欢庆丰产、趋吉避凶而举行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跳岭头(又称岭头节)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到农历十月二十之间举行,为当地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为活动多在村子的岭上举行而得名。届时,各个村子放水捉鱼,各家各户宰鸭摆桌,祭祀祖先和神仙;同时还请“岭头队”(老道头)到村子的岭上进行舞祭活动,老道公戴着面具,分开表演舞蹈和唱歌。表演程序为首先放置祭祀香坛,其次进行做法邀请神仙、收取邪祟的精魄等。歌舞过程一直都敲锣打鼓进行伴奏。钦州跳岭头由原来的宗教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跳岭头由舞蹈和音乐两部分组成,舞师根据舞段的角色穿戴相应的服饰和面具,伴以带有角色个性的程式舞蹈,以打击乐器蜂鼓和铜锣伴奏。跳岭头以村民的信仰为依托,向观众展示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戏剧等文化元素,将节日习俗、信仰习俗、村社习俗、宗教习俗、娱乐习俗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钦州岭头节

(一)岭头节概述

最早记录跳岭头的文献是明嘉靖《钦州志》,“永乐地接广西,语言不通,八月中秋,化名祭报,状扮鬼像于岭头舞蹈,谓之跳岭头”2。每个大的村庄都设有庙,庙有固定的庙址,山区的庙设在近村的矮岭坡上,平原一带的庙设在村庄里面或村庄的旁边,所以叫作“跳庙”。戏称“大排”,即大排酒席之意。钦州灵山县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庙,有些大村有好几个庙,部分村子会有岭头队。跳岭头也称为岭头节,钦州有些地区又称为“吃庙”,是灵山县、浦北县壮汉民族最为重大的节日,民间有“岭头大过年”的俚语,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1。吃岭头在钦州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每到吃岭头的时间段,以家庭为单位举办宴席,而跳岭头是钦州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活动,两者是伴生关系,跳岭头只是岭头节其中的一项活动,跳岭头已经被收录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岭头是一种人们自发祈求十风五雨、五谷丰登、家畜兴旺的祭祀仪式,一般是白昼品美食,夜晚赏祭祀活动。每个地方吃岭头的活动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今天是这个村庄,来日是那个村庄,村庄与村庄之间距离越远,吃岭头的日期就隔得越远。所以说有时候在钦州吃岭头,短时间内赶几场岭头节才能把活动走完。跳岭头的地点一般是选择在村边的山坡上,在跳岭头之前首先要到庙里面去祭拜一下,然后才会开始跳岭头的活动。

每到跳岭头的节日,村庄里的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种点心,叫作糯果,类似于粽子,它是用糯米煮熟后磨成面,包上红豆馅,用柊叶、竹叶、芭蕉叶裹成一双,放在蒸笼上面蒸熟。吃岭头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认不认识、熟不熟悉,只要提一袋礼物进主人家,就能够参加盛会。清道光年间《钦州志》载:“延巫者著花衣裙,戴鬼脸壳击两头鼓,狂欢跳跃于神前,村男妇于坛戏歌,互相唱和,名曰跳岭头,曰不如此不丰稔。”民国三年《灵山县志》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

(二)钦州跳岭头的活动仪式过程

以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的岭头节仪式过程为例。大芦村跳岭头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七,要持续跳两天,从节日的当天中午开始准备服装道具,下午正式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才结束整个流程。

在活动开始前一天,岭头队队长“老道头”会先组织一次集体的学习活动。跳岭头祭祀活动分别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階段是“安坛”“开光”“扯大红”的请神、祭神阶段。“安坛”的意思是跳岭头的场地会分为上坛和下坛,两坛之间的空地就是用来跳岭头的场地,左右两边是观众席。上坛在活动场地的正上方,岭头队成员会在那里摆上一个神坛和一个神位,是用来请神的。“老道头”会在神位上写明这次祭拜的各路神仙(每次请的神都不一样),并在后面挂上祖师爷的画像,在神位前放置香火。下坛是用来镇压邪祟和驱逐妖魔鬼怪的地方。下坛在活动场地的正下方,在上坛对面六十步的位置。下坛放有一条龙船,龙船的头上插有一个龙头拐杖。设完两坛后,岭头队队长“老道头”就带领岭头队队员作法,请求各路神仙降临神坛,保护跳岭头仪式顺利进行。然后再带领一部分岭头队队员到下坛,烧香“收禁”,目的是为了不让四方的妖魔鬼怪来打扰。“扯大红”意为请来“官员”,保护现场。“红”指官袍,两人扮演官员打躬作揖,实际上是对政界卑躬屈膝的嘲讽。

第二阶段是歌舞娱乐的娱神、娱人阶段。主要是用唱歌和跳舞来讲述六个故事,分为《跳三师》《抛云梯》《四帅》《五雷》《中相》《下江》,每一部分均独立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唱歌和跳舞是分开的,舞蹈部分只是跳舞,没有唱词,或者唱歌部分就只是唱词,不掺杂任何舞蹈动作,也有部分片段是舞蹈与唱歌交替进行。

第三阶段是收妖封坛送神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由一个人戴上白色鬼面具扮演赵光明,另一个人戴上黑色鬼面具扮演妖怪,两人皆站立在台上互击作武打状,最后由戴着白色鬼面具的赵光明把妖怪打死,并将妖怪的头(面具)放到下坛的龙船里面,表示本地所有的凶险鬼怪以及妖孽都被收集好并封印在龙船内,等仪式活动结束一周后的黎明,所有下坛参加祭祀表演的祭祀龙船师傅都调转祭祀龙船头,祝以咒火尽而后焚并送往远方,此后他便永远不再作恶。

二、钦州跳岭头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钦州跳岭头的传承现状

笔者在灵山文化馆了解到,钦州灵山跳岭头的岭头队数量比较多,本篇论文以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岭头队为调查对象。采访对象是大芦村岭头队陆二伯(家里排行老二)陆队长,他们村子跳岭头传承方式是以家族传承。陆二伯是在他爷爷的手中接过传承衣钵的,他的爷爷陆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灵山县岭头队最早最活跃的一批人之一,陆燊培养了几十个徒弟,三分之二的人已经出师,可以自立门户。

人员方面。现在大芦村岭头队是陆二伯在组织,据他说,近两年岭头队每年都有几个年轻人加入进来,陆二伯也带了十几个徒弟,每一个新成员都有专职的工作,有敲锣的、打鼓的、唱歌的、跳舞的,每个人的工作都不一样,但必须学会整个活动的流程。老队员带新队员将活动的流程从头开始学,但是真正稳定地在村子里面跳岭头的新人少之又少,大多是学会了就出去工作,到节日的前几天再回来温习,只有那些真正加入岭头队的成员才需要一直跟着岭头队进行表演。

表演服装方面,分为表演服装和表演面具。灵山县大芦村跳岭头的表演服装和面具一直存放在陆二伯的家里面,保留的服装比较完整,没有更换,一直在使用。跳岭头表演面具制作的方法繁杂,用的材料特殊,制作一个面具就需要1000元,岭头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定制一套完整的表演面具。

(二)钦州跳岭头的发展现状

2020年之前,灵山县大芦村岭头队每年都会有十几场演出,主要范围也是在灵山县境内,平均一场演出收入2500元,每次演出人数都保持在三四十人。但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这两年只进行两场演出,都是在本村过节的时候表演。从灵山文化馆调查得知,文化馆每年年初都会在灵山文化广场组织一场民俗艺术表演活动,但是这几年都没有开展这项活动。人们对于每年都会表演的节目已经习以为常,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观看,现在的观众已经从各年龄段缩小到儿童和老人。老人是因为怀旧,儿童是因为好奇,观看的人数已经大不如前。

三、钦州跳岭头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年轻一代对于跳岭头的认识出现偏差

年轻一代对钦州民俗跳岭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这是造成民俗传承出现困境的原因之一。青年人更热衷于新鲜的事物,比如现在流行的电玩、嘻哈类音乐、竞技类游戏等,觉得民间民俗艺术无趣。老一辈的传承人在思想上勇于也乐于将民间民俗表演艺术传承下去,也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尽一份力,保护和发展好跳岭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为年龄的原因而力不从心。

(二)民俗普及度有待提高

跳岭头仅仅是在每年农历的八月份到十月份才会有大量的表演,其余的时间想要了解这项民俗活动,还要去到民俗传承基地调查和研究,到那里还不一定有表演可以观看。从跳岭头的推广现状来看,虽然在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扶持下,跳岭头传承人积极投身于跳岭头的推广与普及工作,但是老一辈的传承人年龄较大,加上有些民俗表演艺人身体不适,年轻一辈为了自己和家里的生存需求以及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还存在不足等原因,导致跳岭头的普及工作流于表面,人们只是知道有这个表演,但是不了解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四、钦州跳岭头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我们理应关注的是钦州跳岭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众多的音乐文化的冲击下发展起来,如何更好地传承跳岭头民俗文化,让跳岭头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文化创新。钦州跳岭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艺术表现价值以及人文价值。钦州跳岭头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去做更多的努力。为了钦州跳岭头这一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起来,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普及度

要对钦州跳岭头进行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推广以及普及的工作。先从基础做起,可以开设幼儿民俗兴趣班,从孩童开始普及,还要进一步延伸到校园、社区、政府单位。利用新媒体进行报道,报道的方向可以分为舞蹈和唱歌(声乐)两个专场,开设公众号为受众讲解活动过程以及开放网络聊天室让感兴趣的观众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每一年自治区和市级政府都会给跳岭头指定传承人一些补贴,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政府还可以加大力度规范和完善對于钦州跳岭头的宣传,做好跳岭头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跳岭头是钦州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笔文化财富,在促进社会生产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大宣传,积极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跳岭头这一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发展钦州跳岭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以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播。

(三)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是传承与发展好钦州跳岭头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属于重中之重。钦州跳岭头的传承人主体老龄化严重,如果没有后续青壮年骨干的接力,就会面临传承人断层的情况,不利于跳岭头的传承与发展。应在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基础上,对跳岭头老年传承人进行保护,建立和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政府应该对传承基地提供一些政策扶助,在购买、制作戏服方面给予他们相应的经济资助。积极引导青年一代,增强青年一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组织老艺人与年轻一代艺人进行交流,以便提高年轻一代艺人的自身技艺和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要鼓励和支持艺人到附近的社区、学校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社区文化更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培养优秀的传承人,让钦州跳岭头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结语

跳岭头是广西民俗文化宝贵的财富之一,它反映了钦州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也是钦州人民希望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表达。跳岭头的艺术价值很高,它的表演形式有多种特点,历史悠久,有重大的传承意义。本文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当地人对于跳岭头的传承与发展意识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跳岭头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现状及问题,提出个人见解,以期抛砖引玉,为跳岭头的传承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劳全有,北部湾大学毕业生;通讯作者郑国栋,北部湾大学副教授。

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国家级民俗钦州‘跳岭头的文化价值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0KY10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1张秋萍:《桂南“跳岭头”源流初探》,《广西地方志》2009年第3期。

2胡媛:《跳岭头与吃岭头:社会变迁中的民俗演绎》,《钦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试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河南大调曲子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