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2023-05-30王建东邵永新刘玉祥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礼法传承校园文化

王建东 邵永新 刘玉祥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承;礼法;民族传统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体育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竞技、健身、娱乐等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全球化使思想文化的传播跨越了国家的界限,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带来了侵蚀。这种侵蚀可能会悄无声息地覆盖和淹没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体育等一切外化的、象征性的、神圣性的文化符号。而民族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基础之上的,所以“文化自信”指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受众群体。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侧重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应该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元素。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自信重构的基石

1.1 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与自身传承的缺失

文化心理学家约翰·贝利对移民文化的研究中发现四种现象:融合、同化、隔离和边缘化,这四种现象移植到校园体育文化领域就是体育文化的融合、同化、隔离和边缘化。谢里夫和阿希的从众实验表明,当群体中大部分成员发生相同行为时,可能对个体造成压力,迫使其发生从众行为。这种行为为校园体育文化的融合、同化等反应提出了理论依据。西方体育项目的发展本身具有朴实的存在价值,对身体健康的正向影响也不容置疑。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开展的项目中西方体育项目居多,导致在校园体育文化中西方体育文化也占据了主要位置,而传统体育文化由于缺乏项目载体,在学校中的存在感弱化,从而导致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隔离和边缘化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体育文化与传统体育形式的式微和衰败,并不是民族文化自身的问题。除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外,其关键的问题还是自身在发展上失去连续性、出现断层,从而导致作为项目基石与相互衍生的文化体系不完善,因此也就无法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1.2 对传统体育观念认知上的误区

一些观念认为,只有西方体育文化才是逻辑严密、体系完备的文化形式,而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则是偏向感性的、神秘的,具有欺骗性的。实际上,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近现代的体育思想都有严谨的逻辑。尽管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然而这种困境不是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继承和传承出现的断层导致的问题。传承断裂必然会出现空窗期,这也为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带来了便利条件,但这并不能否定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身价值。

另外一些观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心性,体育文化也没有脱离这个范式,所以不符合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但是身体发展与体育运动规律并没有因为传统体育文化的礼法众多而受到阻滞,按照礼仪要求进行训练与体育活动与传统体育被边缘化的现象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根据《周礼》记载,西周已经有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主要学习射箭和驾战车。其中射箭包括五种,分别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每项技术的要求都很高。白矢,要求射出的箭要穿透箭靶,在箭靶的后面要见到箭镞;参连,就是要会发连珠箭;剡注,要求离弦之箭水平飞行;襄尺,则要求射箭的姿势必须正确;井仪,要求四箭连射,射中靶时,箭头分布呈井字形。驾战车也有五种技术,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鸣和鸾,要求车辆起步必须平稳;逐水曲,要求车辆过河或在溪流中行走时既快又稳,不能翻车;过君表,要求在驾车过程中必须避开障碍物,迅速安全通过;舞交衢,要求碰上车辆拥挤时,能够像舞蹈一样,从车流中轻松从容穿过;逐禽左,要求驾车人善于驾车进行围猎,让车辆协助围猎,或者能够阻挡住猎物,给射杀猎物者提供方便。这些训练和技能的发展,没有系统的训练是很难完成的,由此可见,传统体育与传统体育文化并不缺少现代价值,而是需要挖掘整理使其能够适应校园环境,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革新提供思想上的指导和内容上的借鉴。

1.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失序

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后,体育项目种类多,活动频繁,各种赛事活动更是层出不穷。例如,我们学校常见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等,尽管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以及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更多关注了参与者的技术水平高低与身体锻炼的效果,涉及体育文化层面的内容依旧缺失,无法改变个体对于体育文化的认知和感知,也就无法形成德育的路径。因为这些以取胜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无法替代富含德育元素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及项目所承载的传统体育观念和行为模式。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形成进取性的道德形态。有学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主体文化和意识文化。也有学者把校园体育文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无论采用什么标准的类别划分方法,校园体育文化都是思想观念的产物,无法脱离思想观念而独立存在,所以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并不是体育项目、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的数量,而是校园中大众认可的体育理念和思想,是一种德育与智育的手段。而传统体育文化中富有德育元素,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中德育元素的提取與融合,可以使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出自身固有的光辉,进而发展和完善民族特有的项目,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形成体育文化层面的自信。

2 校园体育文化民族化的手段——价值萃取与形式升华

2.1 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学校体育改革相互促进

我国学校体育的文化,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采用了苏联的“劳卫制”和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并取得了应有的成果,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的表征与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身体健康为基本目标的体育文化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学校体育作为承载人类特定文化价值的社会活动,是无法摆脱文化要素独立进行生存与发展的。学校体育的改革是校园体育文化革新的基础,而校园文化的革新与学校体育的改革则是相互促进的。

我国校园文化的发展注重的是整体性价值取向,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對个体在体育运动中心理的变化重视不够,校园体育文化中实用主义凸显,对德育功能的发掘尚存在欠缺,校园体育文化中缺少对品性和心理磨炼的认知和信仰。校园文化的革新不是对原有校园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审视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转化和优化。

2.2 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要“术”“道”并举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运动为载体,并且围绕运动开展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体系,通过一定手段的归纳进而形成的规则与规范,进而通过体育运动改善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

校园体育重在对心理和品性的磨炼,而不是仅仅作为在运动场上进行炫耀技术的手段。单纯以身体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为目的的体育只能起到体育运动自身的显性作用,在体育文化方面显然是单薄的,无法完全实现体育文化的全部功能。我们多数学生并不会成为专业的运动员,但是都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分子,因此,对学生品性的磨炼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人生作为。

校园体育通过对身体机能的训练,将内在意识外化,以“德”为本,以“术”为末,不能本末倒置。唯有如此,才能使体育运动的文化性凸显,从而形成具有真正信仰的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中现有的运动项目都可以用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进行转化,凸显中国元素与特色,中西融合,互为体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从而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中树立以德育为根本目的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

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应该“术”“道”并举,先“道”后“术”,从而凸显校园体育文化的真正价值,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自信。

2.3 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要注重礼仪的显性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中, 礼仪和仪式环节的渗透性是缺失最多的。现代体育运动中的礼法体现了西方文明,比如篮球、足球中的击手之礼。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却在体育上出现了礼仪的缺失,例如,我们的观众在赛事中助威方式的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在学校体育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向老师表达感谢和尊重之意;等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礼仪,烦琐的礼仪是文化渗透形式的重要手段,练习者和参赛者通过不断完成烦琐的礼仪让体育这个行为方式散发出“ 德”的光芒,在把体育运动的竞技性放到了“求道”之后,确立了底线与原则,抑制了不择手段追求胜利的魔咒,使体育充满人性的光辉,从而更加引人入胜。礼从心生,庄严肃穆。礼仪缺失,不能完全归结到个体素质、修养上,必须认识到是受体育文化不完善的影响。因此,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传统体育文化的回归迫在眉睫,也是校园体育发展和体育强国战略深化的应有之义。

3 结语

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礼仪范式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体育与德育衔接的重要桥梁和成效体现,也是体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的一种有效手段。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体育文化自信的策源之地,多年以来校园体育文化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从而造成了民族体育文化的缺失,也使得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后继乏力。因此,采用扬弃的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合并使其回归,对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文化自信的树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作用。

猜你喜欢

礼法传承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礼法之治与泰始律令
礼法文化中的“情实”问题及其巫术渊源
晏子论礼
苏轼的礼法融合及其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