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汉语中的虚词“子”

2023-05-30胡丽莉

今古文创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杂剧助词实词

胡丽莉

【摘要】 在近代汉语中,“子”可以当虚词讲。作为副词时,“子”可以表示限制,相当于“只”,也可以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则”“虽然”。作为助词时,“子”可以表示时态、动态,相当于“着”“了”,也可以表示语气。虚词“子”作为一个方言口语词,其生命是比较短暂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关键词】近代汉语;虚词;子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0-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43

“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充当实词或者词缀。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子1”有13个义项,有“种子”“幼小的”“卵”“派生的”等意义。“子2”表示封建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3”表示地支的第一位。“子”作为词缀可充当名词后缀,加在名词性词素后,如“盆子”“毯子”,也可加在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素后,如“胖子”“掸子”。此外,“子”还可以充当某些量词后缀,如“一下子”。但在近代汉语时期,人们发现“子”除了作为实词和词缀,还可以作为虚词使用,这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用法,本文旨在探析、归纳“子”的虚词用法,分析虚词“子”的由来,以及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消失的原因。

一、“子”的虚词用法

(一)副词“子”

1.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1)脚踏着跳板,手执定竹竿,不住地把船攀。兀良。我子见沙鸥惊起芦花岸,忒楞楞飛过蓼花滩。可便似禹门浪急桃花泛。①

(2)一日家口□店提到千万言,片时间作念够三十遍。子被你闪杀我也,张孝友。我子道能够见孩儿面。②

(3)我子见一来一去,不当不睹。③

(4)交端坐都堂,辅佐吾皇,判断朝纲,整治家邦,我子怕差错阴阳,激恼穹苍,天降灾殃,六月飞霜,旱杀了农桑,水渰了田庄,四境饥荒,万姓逃亡。④

(5)我为甚倦做官?我为何不爱钱?子图久后清名显。⑤

(6)孩儿,我年纪老,子是两脚疼痛。⑥

(7)托赖上天眷佑,子要陛下,知文武重公侯。⑦

(8)将衫儿半壁亲捎带,你子道马行街里公婆每老迈。这消息莫交你爷知,子你娘行吩咐的明白。⑧

这些例句里的“子”通“只”,可译为“仅仅”“不过”,表示限制。(元)佚名《庞涓夜走马陵道》:“我饮过这香喷喷三盏儿安魂酒,则被你闪杀我也”!上述例(2)的“子被你闪杀我也”和这里的“则被你闪杀我也”异文互通,说明“子”可以等同于“则”。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一释“子”条:“子,与则同,犹只也”。以上例句中的“子”等同于“只”,用作副词,修饰动词,如“子见”“子道”“子怕”“子图”“子是”“子要”。

2.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则”“虽然”

(1)世事皆浊,子我这美玉谁雕琢?⑨

(2)你道我白身无靠何时了?可不说青霄有路终须到!子我这男儿未济妇人嫌,真乃是龙归浅水蟆?笑。⑩

(3)有子有牢房地匣,有子有栏军夹画,有子有铁里榆枷:更年没罪人戴他、犯他。?

(4)老子老,又不干咱年纪。?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一释“子”条:“子,与则同,犹即也,虽也”。这些例句里的“子”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那么”“虽然”,一般置于句首。

(二)助词“子”

1.表示时态、动态,相当于“着”“了”

(1)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我做子个画儿里的爱宠。?

(2)看小年纪后生弗识羞,那了走过子我里门前咦转头。?

(3)你便拔出子拳头只说打,我便手指子吴山骂洞庭。?

(4)姐看子郎君针搠子手,郎看子娇娘船也横。?

(5)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做子缯竿多少斑。?

(6)弗见子情人心里酸,用心模拟一般般,闭子眼睛望空亲个嘴,接连叫句俏心肝。?

通过例(1)两个分句的对文,可以发现“子”等同于“了”,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一“只”条释:“只,语助辞,犹着也”。“子”与“只”同,辗转递训,“子”可作为语助辞,表动作的持续,相当于“着”。上述例句中的“子”都跟在动词后,作为助词使用。“做子”“走过子”“拔出子”“搠子”“见子”中的“子”表完成,相当于“了”。“指子”“看子”“闭子”“捏牢子”中的“子”表持续,相当于“着”。

2.表示语气

(1)好苦恼子也!?

(2)黑洞洞怕人子。?

(3)琪官道:“小个辰光无拨仔爷娘,故末真真是苦恼子!” ?

(4)我个物事,幸亏我捏牢子,替无□看好来浪,一径到故歇,勿曾骗得去。?

(5)市学里先生弗拣学生子,那了小娘倒要拣客人。?

(6)金珠有些子,做盘缠,返西川。若要平分,把一半与,望周全!?

此外,“子”还可以放在句末,表示语气。例(1)、例(3)和例(5)表示感叹语气,例(1)和例(3)表达强烈的烦闷情绪,例(5)表达强烈的不满情绪。例(2)、例(4)和例(6)表示陈述语气,陈述黑乎乎使人害怕、捏牢东西,没教人骗去和还有些金珠的事实。

(三)“子么(末)”

(1)(云)写呵,子七个字:追荐亡灵张孝友。(等长老做意) (正末云)怕你写不得,将来我自写。(等长老悲了) (正末云)不写呵,你哭子末??

(2)投至积得家缘成,咱又无孩儿,不散呵,要子末??

(3)(做背著云)我待与这厮些钱物,婆婆决是不与。我别有个主意,目下且不与。(做怒科云)嗏!刘大,你来这里子末?去!这钱没与你。?

(4)相国夫人且坐,但放心,何湏怕怯子么??

在近代汉语中,“子”除了副词和助词的用法,还经常与“么”或“末”连用,相当于“怎么”“做什么”,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例(1)译作“你怎么哭了”,例(2)译作“不散(家财),要(家财)做什么”,例(3)译作“你来这里做什么”,例(4)译作“何须害怕、担心什么”。

二、虚词“子”的来源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发现“子”在近代汉语时期确实有虚词的用法。那么虚词“子”是如何产生的,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究。有些虚词产生得很早,是和大批实词同时产生的,如甲骨文中就有“又”“则”“于”等词。有些虚词产生较晚,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如“益”(本字“溢”)最初是动词,表示“涨”,后来虚化为副词,表示“更加”。还有一部分虚词是由虚词进一步虚化而来的,比如语气词虚化为连词。“子”的本义是“婴儿”,是一个实词,后引申为“孩子”“儿子”“女儿”“男子”“先生”等意义。王力先生认为新义的产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滋生,第二是寄生。所谓滋生,就是由原来的意义生出一种相近的意义。所谓寄生,却不是由原来的意义生出来的,只是毫不相干的一种意义,偶尔寄托在某一个字的形体上。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在金之前几乎未发现“子”当虚词讲的用例,虚词“子”广泛应用始于金元时期。实词“子”到虚词“子”,似乎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词虚化为虚词一般都会有一个中间过渡状态,或者说半实半虚的状态。人们也并未发现虚词“子”与实词“子”之间的意义联系。因此,虚词“子”不可能是由实词“子”虚化而来的。虚词“子”应当是寄生在实词“子”之上,形成的词的兼类现象。虚词“子”应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个新词。

新词一般有四个来源:用既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创造、由短语简缩而成、来源于外语词汇、来源于方言土语。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虚词“子”一般出现在戏剧、民歌等口语性较强的作品中。在这些作品中,虚词“子”又一般出现在人物的对话或者唱词中。在其他的用书面语写作的作品中,几乎未见虚词“子”。此外,并不是口语性较强的作品中都有虚词“子”。虚词“子”大量出现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山歌》中,《海上花列传》中也偶见用例。《元刊杂剧三十种》代表了当时的北系官话,或者说代表了元代的北京话。《山歌》则代表了明代的吴语,《海上花列传》则代表了清代的吴语。这说明虚词“子”很可能来自当时的某些地方的方言。虚词“子”的这些用法在今天的方言中也有遗留,比如今天的南京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如《汉语方言大词典》(472页):“想子说,不要抢子说。”/“我正在这块找子呐!”

三、虛词“子”在现代汉语中消失的原因

口语词进入书面文学语言大都有一个过程。汪维辉认为汉语常用词在历史上的新旧更替,就是方言词跟方言词或方言词跟通用语之间此消彼长的结果。

词汇是一个不断更新的体系,新词不断产生,旧词不断消亡是语言发展的规律。新词的产生和消亡是语言自身调节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作为金元时期的新词语,虚词“子”的生命是比较短暂的,在现代汉语中,“子”的虚词用法已经消失殆尽。究其原因,是因为近代汉语时期的虚词“子”仅存在于口语性比较强的部分方言作品中,并没有进入通用语,使用范围十分狭窄。同时,其他的词也可以表示这些意义。比如“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我做子个画儿里的爱宠”就证明了当时“了”和“子”都可以作为助词,可以相互替换。并且“了”作为助词,在唐代已经开始广泛地运用,其使用范围更广,使用频率更高。“子”的虚词用法并不唯一,“只”“虽”“着”“了”和其他语气词都可以替换虚词“子”。虚词“子”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仅在部分口语性较强的作品中出现。张永言认为任何一个词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言语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别的有关的词彼此联系着的;语言的词汇不是词的偶然堆积,而是构成一定的体系;每当一个新词或者新义加入语言的词汇体系,它就要和词汇里已有的相关的词或词义相互影响,从而导致词义的变化。每一个词语生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其竞争实力,虚词“子”在这样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所以最终方言词“子”并没有替换掉通用语中的“了”“虽”“只”等词,“了”“虽”“只”等词继续留存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子”则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

四、小结

在近代汉语时期,“子”有副词和助词两种用法。作为副词时,“子”不仅可以表示限制关系,相当于“只”,也可以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则”“虽然”。作为助词时,“子”不仅可以表示时态、动态,相当于“着”“了”,也可以表示感叹、陈述等语气。虚词“子”并非由实词“子”虚化而来的,而是来源于当时某些地方的方言,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个新词。作为一个方言口语词,由于使用范围狭窄,虚词“子”并没有替换掉通用语中的其他词,最终在现代汉语中消失。

注释:

①(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元刊杂剧三十种》,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②(元)张国宾:《相国寺公孙汗衫记》,《元刊杂剧三十种》,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③(元)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元刊杂剧三十种》,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④⑤⑥⑦(元)杨梓:《承明殿霍光鬼谏》,《元刊杂剧三十种》,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⑧(元) 张国宾:《相国寺公孙汗衫记》,《元刊杂剧三十种》,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⑨⑩(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元刊杂剧三十种》,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金)董解元:《董解元西厢记》,明嘉靖刻本卷八,第118页。

?(元)杨梓:《敬德不伏老》。

?(元)王实甫:《西厢记》。

?(明)冯梦龙:《山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明)冯梦龙:《山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明)冯梦龙:《山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明)冯梦龙:《山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明)冯梦龙:《山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元)佚名:《风雨像生货郎旦》,民国七年景刊明博古堂元曲选本,第16页。

?(明)沈自征:《霸亭秋》,盛明杂剧本(崇祯刻),第5页。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五十二回。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四十九回。

?(明)冯梦龙:《山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元)无名氏:《张协状元》,《全元南戏》。

?(元)张国宾:《相国寺公孙汗衫记》,《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80页。

??(元)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元刊杂剧三十种》,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金)董解元:《董解元西廂記》,明嘉靖刻本卷二,第39页。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高文达主编.近代汉语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5]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0]吴延枚.近代汉语中的“在”[J].语文研究,1994,(02):56-59.

[11]吴延枚,马强.近代汉语中的语助词“家”[J].古汉语研究,1997,(03):43-44.

[12]曲丽玮.《元刊杂剧三十种》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9,(05):189-191.

猜你喜欢

杂剧助词实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文言实词50例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文言实词推断法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日韩汉语学习者助词“的”泛用偏误分析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