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空间攻防对抗军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3-05-30卢哲俊张新禹刘振杨威刘永祥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2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卢哲俊 张新禹 刘振 杨威 刘永祥

[摘 要] 空间攻防对抗是当前的主要军事对抗领域之一。针对当前军校研究生培养无法有效适应智能空间攻防需求的这一问题,分析了空间攻防对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问题,摸索了一套面向空间攻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已开展的工作,给出了人才培养方法实施的研究与实践结果,紧紧围绕未来空间攻防对抗使命任务,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为培养智能空间攻防对抗人才提供支撑。

[关键词] 智能空间攻防;新型军事人才;研究生培养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面向空天攻防智能信息处理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研究”(2020JGYB007);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空间攻防信息处理与目标识别研究”(61921001)

[作者简介] 卢哲俊(1989—),男,湖南安化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雷达信号处理与信息融合研究;张新禹(1990—),男,湖南长沙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雷达认知对抗研究;刘 振(1983—),男,江苏泰兴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雷达目标识别与对抗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2-0161-06 [收稿日期] 2022-03-30

引言

空间攻防对抗是当前军事战争中的主要对抗领域之一,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形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空间攻防对抗领域中的新型作战手段、作战方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等技术紧密结合,给传统的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空间攻防高层次人才需求主要面向研究生,体现了研究生教育主动对标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领域,切实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提供高端人才支撑[1]。军校研究生是我军的高层次人才主力军,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高科技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2]。军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3]。为军服务、为军培养人才是军队院校的核心使命和任务[4],然而,当前军队高层次人才培养无法有效适应智能空天攻防需求,因此,对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直以来,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挖掘在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学科优势,已经围绕空间攻防这一方向开展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空间攻防对抗领域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空间攻防信息处理与目标识别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空间攻防信息处理创新团队”。汇聚了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以及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大批杰出人才。群体立足前沿,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解决空间攻防领域中的目标检测、捕获、跟踪、成像、识别等科学与工程问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我国空间攻防系统研制和重大试验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目前,国内只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系统培养空间攻防相关专业的人才,军队院校中只有国防科技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空军预警学院等承担了主要的培养任务。

空间攻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无法满足国家空间攻防战略的快速推进,限制了空间攻防相关领域的科技含量、应用创新和产业扩大,对空间攻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迫切要求:一是实现强军目标。空间攻防对抗是未来主要的军事对抗领域,是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关键。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空间攻防对抗专业人才队伍。二是迎接时代挑战。未来的空间攻防对抗正逐步朝着智能化、无人化方向不断发展,传统的相关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在最新的技术方向上着墨较少,难以适应新时代战争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三是践行学校使命。习近平主席训词是学校改革发展的航向,是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目标,要根据训词要求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构建面向部队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当前的军事人才培养无法有效适应智能空间攻防需求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空间攻防对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问题,探索并实践了空间攻防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法,为培养打赢智能空间攻防战争所需人才提供基础支撑。

一、空间攻防对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特点与问题

(一)空间攻防对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特点

空间攻防对抗体系一般由空间态势感知系统、空间攻击系统和空间防御系统三部分构成,主要的对抗内容包括监视预警、跟踪预测、成像识别、指挥控制、辅助支援、精导反击。装备包括地基、空基、天基及其他专用小平台系统中的雷达和光学等装备,以及与装备相关的检测、捕获、跟踪、成像、识别等科学理论与技术(见图1)。不断研发新型空间装备,不断取得科学突破,不断完善空间军事理论,才能形成完善成熟的空间攻防对抗体系。

随着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攻防对抗呈现日益激烈的趋势,国家和军队对空间攻防领域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空间攻防学科是综合性、系统性、实战性很强的多学科群,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空间攻防对抗领域中的新型作战装备、作战手段、作战方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等技术紧密结合,给传统的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难以适应当前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2)传统的人才培养路径难以适应未来空间攻防的需求;(3)缺乏为空间攻防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体系。空间攻防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多源信息融合处理等未来空间系统发展的热点技术,与当前众多前沿科学技术联系紧密。因此,空间攻防领域所需的高素質新型军事人才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宽广的科学视野、突出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工程应用能力,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围绕空间攻防人才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空间攻防工科专业体系改革过程中,要进行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及组织方式的改革与完善,紧紧围绕打赢未来空间攻防对抗的使命任务,我们根据军队学员的多样化培养需求,纵向分为不同层次,横向按应用领域,打造新型培养模式,以系统能力、复杂工程能力、实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种核心能力为导向,优化重构具有全新内涵的课程体系,并建设相应的MOOC。为主动适应国家在空间攻防新兴战略领域的发展需求,我们在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智能空间态势感知、对抗条件下的空间目标识别等方面构建了军事特色鲜明的,集基础、应用、前沿于一体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军事特色,科学设置必修与选修课,不同课程横向联系密切,多门课程共同支撑一套空间攻防专业系统。空间攻防课程内容更新快,涉及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学科知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新原理、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不断涌现,需要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三)实战与任职岗位需求为牵引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依据“强军新工科”建设理念,结合空间攻防人才培养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的核心聚焦于实践和能力,形成“问题—模型—方法—实践”的闭环专业教学方式,一体化培养学员的作战保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将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开创一条战技一体、理训并重的实践教学路径。空间攻防专业课程内容面向实战,与岗位任职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教学方向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军事教育为军服务、为战服务的思想。第一,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紧跟学科前沿,依托科研资源,从单一的课堂、书本学习,到深入科研项目体会学习,解决课程设计选题、内容落后等问题;第二,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武器装备相结合,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当前空间攻防武器装备的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第三,实施装备演示验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并加入实操环节,对知识点有更加形象的具体认识;第四,坚持以实战与岗位需求为牵引,采用军事案例分析与调研的教学模式等。

(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与前沿探索并举的科研方向

研究生的课题选择和科研方向对研究生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是实现科研与教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8]。此前,研究生选题偏好选择最新热点,忽略对目前空间攻防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学术成果无法积淀形成体系化的成果,无法解决核心关键技术问题,难以应用于实际装备系统。结合重点基础研究及装备发展预先研究等项目,以“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实践提升研究生的能力素质,既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又要进行学术前沿探索,使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与空间攻防需求不再脱节。在科研项目中,大胆启用优秀研究生,鼓励其深入参与并担任重要任务,从项目研究与工程实践中锻炼自己,迅速成为相关领域的合格人才甚至拔尖人才。我们开展了面向全体学员的启航赛、体验赛、空天杯等学科竞赛活动,为学员接触科研和投入科研提供了许多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员积极参加教育部主办的挑战杯、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为学员搭建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五)能力素质与岗位无缝对接的实习机制构建

在研究生学员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之后,通过实习机制参与未来岗位相对应的工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经验、巩固知识,在执行各项任务中得到全面锻炼。目前,我们已经在研究生的第二学年中安排为期三个月的部队岗位实习。空间攻防装备研发升级人才,需要具备工程研制能力;空间攻防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及态势感知人才,需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空间攻防指挥和管理人才既要熟悉相关装备,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实施等综合能力。实习任务安排要与部队需求相结合,从部队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我们调研了国内空间攻防领域的相关部队和单位,明确了部队对相关专业人才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的要求,立足空间攻防对抗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并着眼学员的未来发展,确立能力和素质要求,建立能力素质与实战岗位无缝对接的实习培养机制。另外,通过产教合作方式,整合校内外实践平台资源,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岗位实习和工程实践机会。我们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第三十八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第607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等单位开展长期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与科研实践和岗位锻炼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些单位都是空间攻防领域总体单位,是了解和接触该领域最新研发应用情况的直接途径。通过校产联合构建学习实践与科研平台,开创人才培养新路径,间接引导非军籍研究生学员就业等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紧跟军事智能前沿技术的核心教材编写

编写课程教材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以空间攻防能力为目标形成特色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相适应。根据空间攻防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途径,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授课教员和思维活跃的年轻教员,共同探索针对空间攻防的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的核心教材体系,编写相关核心课程的教材和讲义,实现对核心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材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证科学性,教材要以天空攻防学科专业理论为主,内容准确,层次分明,條理清晰,文字精练,将知识图谱模块化;二是讲究系统性,系统地呈现空间攻防知识结构框架(见图1),与空间攻防人才培养的应用目标相一致;三是突出前沿性,随着新原理、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出现不断更新,紧跟军事智能前沿科学技术,突出关键技术难点与热点问题,同时紧跟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动态,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四是充实信息化资源,编写可移动学习的形象化、动态化的“云教材”,建设相应的MOOC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资源等。

(七)锻造独具特色、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团队

为贴合空间攻防发展契机和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还需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团队,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学校也需要给予政策扶持,在相关领域加大研究生指标、科研经费、实验场地等资源的倾斜力度。目前,我们已经在空间攻防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团队,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的主力军与国家队,在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教师团队的锻造要将提升科研攻关能力与教学水平相结合,用科研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科技难题攻关能力和军事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一支能力结构、学科结构、经历结构布局独到的教师队伍。

結语

本文紧紧围绕未来空间攻防对抗的使命任务,将作战保障能力培养与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以科研项目任务引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高端人才培养支撑国家关键军事领域科研攻关,为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宗凯,姬红兵,田聪.需求导向培养高层次人才: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大学与学科,2021,2(1):5-12.

[2]肖光宗,汪之国,谭中奇,等.新形势下军队院校研究生光电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223-225.

[3]黎湘,付强,刘永祥.“顶天+立地”: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9-40.

[4]郑俊杰.综合大学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作用发挥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1):4-7.

[5]姚志强,盛孟刚,陈洋卓,等.面向国家战略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北斗导航国家战略为例[J].大学教育,2021(6):163-165.

[6]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7]刘双科,叶益聪,李宇杰,等.强军新工科视域下的军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试验评估技术-风洞)”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44(1):114-120.

[8]楼生强,唐小妹,李峥嵘,等.基于北斗实践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1):51-54+109.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ilitary Talents in Intelligent Space Countermeasure

LU Zhe-jun, ZHANG Xin-yu, LIU Zhen, YANG Wei, LIU Yong-xiang

(School of Electronic Scienc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3, China)

Abstract: Space countermeasure is one of the main confrontation areas in current military wars.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current military academy postgraduate training can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needs of intelligent space countermeasure operations, in this articl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training in space countermeasure are analyzed, and a set of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s for space countermeasure is explored. Combined with the work that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are given. All the efforts closely focus on the mission of winning future space countermeasure operation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s high-quality new military personnel training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needed to win future wars.

Key words: Intelligent Space Countermeasure; new military talents; postgraduate training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