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沉浸式生命教育范式构建

2023-05-30高思美

高教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沉浸式生命教育范式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以人为本的生命健康观。新时代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面临新形势,高校生命健康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生存技能薄弱和生命价值迷失等现象仍旧存在,高校生命教育面临新挑战。

关键词:高校;沉浸式;生命教育;范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088-04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mentioned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life and health that "put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the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new era, the life and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a new form, and the work of life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placed in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ak awareness of life, weak survival skills, and loss of life value still exist,and lif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ces new challenges.

Keywords: college; immersion; life education; paradigm;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生命教育是一種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对学生的价值观、生命观会有相对的影响。同时,关于生命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形成较为系统的生命教育,对于健康人格和幸福人生而言,甚至比许多认识客观世界的其他教育更为重要。

一  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之义

2021年9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新时代面临新挑战,遇到新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摆在更加突出核心的位置,不断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此举对加强新时代高校生命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政策层面开始对生命教育有了一定论述,生命教育开始落地生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从思想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生命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更要将生命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及价值观四个维度相结合,加深大学生对生命健康的理论认识,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第一,顶层设计凸显生命教育之重的理念转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这对加强新时代高校生命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历过新冠病毒感染疫情,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大力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等,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供了新方向。2019年至今,全国教育系统针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积累了诸多特色经验,高校急需转化这些经验做法,提升思政教育及生命教育工作的机制路径建设。

第二,高校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目标转向。经历重大公共危机,人们对生命认知、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诠释。施教者更加注重引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的树立,传授健康知识与技能,为实现人人终身健康、建成健康中国奠定基础。此外,施教者也更加注重将生命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相结合,将之融入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医学类院校构建面向人人、人人有责的生命教育立体化体系时,应当积极发挥学校各类医学专业人才,如健康课教师和医护教职员工等全员育人作用。

第三,单一教学模式向多主体混合教育的方式转变。数字化时代的融入,传统大水漫灌、填鸭式生命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过于依赖课堂教学,且教学课程仅仅停留在心理课程内容中。课堂教学内容与新时代青年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鸿沟,教与学“两张皮”,单向输出,课堂效果不明显,以至于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高校日常生命教育工作中,利用时政热点、国家时事及案列研讨等形式开展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没有充分考虑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土著民”的成长特点选择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切身体会到生命至上的现实价值。

二  生命教育范式构建之要

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分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我国针对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实践范式构建未形成体系化的机制,且相关教育课程体系薄弱。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间的融合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教育鸿沟。经历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生命教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部分,以思政教育为依托的生命教育,全方位、多维度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探索生命教育创新策略,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坚持系统思维,增强生命教育教师队伍教学协同性。全过程掌握学生生命教育状态,发挥家校育人合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全方位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坚持精准思维,精准聚焦生命教育难点、堵点,多部门通力协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坚持大数据思维,利用大数据动态更新学生身心检测数据,形成完整有效联动的大数据全闭环健康监测机制,激发学生自我管理、奉献社会和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与历史担当。

生命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思政教育的革新,是当下高等院校贯彻立德树人要求、培养新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反哺生命教育,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就生命教育的内容而言,生命教育通过对生命内涵、本质的解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命现象,深度了解生命机理,体验生命教育经验,引导学生群体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拥抱生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另一方面,从教育目标来看,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这一理念,与思政教育主张的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具有一致性。

生命教育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狭义的生命教育关于生命本身,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自身的关注,也包括对生命能力、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的培养。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身生理和心理问题,学习和生理问题等。高校作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主阵地,这个阶段的思想理念对日后为人处事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高校多发的生命危机事件,大部分起因在于学生自身性格缺陷或者生命观念的不成熟。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思政教育当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自我情绪净化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危急情况时坚定继续生命的信心和毅力。思政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的结合,能有益于促进学生理解生命价值,养成成熟、完整的生命教育思维形式,远离偏激和冲动。

范式是一种具备普遍共识特征的研究框架,新时代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新范式需要更具有精准性和科学性,实现思政教育理论教育的本质作用。新时代生命教育范式构建要遵循以“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精准思维、创新思维、数字思维”五大思维为主线,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自我教育引导能力、提升自我管理监督能力。

三  生命教育范式构建之核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系列重要批示指示,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心理健康教育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增强政治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增强育人担当,紧盯问题导向增强工作紧迫,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构建“三维联动-四场域结合”的生命教育创新路径,有利于新时代生命教育多途径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领略生命真谛、促进人性完善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第一,以“知”促行。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分析生命教育的定义并阐明其主体结构、对生命教育概念的剖析与本体认知,使高校学生对于知识层面的学习超越其记忆与理解层面,并上升至一个“知而用”“知而信”“知而行”的新高度。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而这三种属性对应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及精神生命三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与意识形态。生命教育作为思政教育模块中的核心要点,需要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解决新问题,也需要从传统模式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范式。此外,生命教育也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激发高校学生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还能促使其在自我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以正确的方式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在思政教育中为高校学生阐明生命教育理念,使高校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定义及主体结构形成正确的认知走向。透视人类整个生命的进程,高校生命教育应更专注于生命关怀,在认识生命的本质和健康的意义中奠定唯物主义世界观。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活动,是基于身体机能、心智动能和劳动技能等生命结构之上的创造活动和交往活动,健康的意义在于生命结构的完整和生命活动的实现。把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提升教育者教学吸引力、教学魅力,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内涵,激发学生的共情力、理解力,全方位地体现人的价值观念,也阐述了人本原则的发展观念,对于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以“行”践知。依托“三多”渠道,把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实践中。思政教育理论课堂、生命教育主题课堂和微党课等“多课堂”融通,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要加强源头治理,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知识普及要更加全面到位,科学设置课程、融通各类课堂,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结合“多课堂”的不同课程特点,给高校学生梳理生命教育的主题与主体结构主线,引导高校学生深刻地领悟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提升生命教育的自我认知力。“多课堂”融通式教育不仅能体现传统教学具体生动、蕴含知识的要求,更增加了各种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情境。以兴趣激发、情感提升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知识的同时,激发运用所学实践行动,通过记忆和理解、概括和比较、运用和拓展,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和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形成。

创设“多场景”体验,在校园、社会、家庭和网络等多场景中实现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传统教学思维以课堂教学形式的理论讲授为主,而实践则生于课堂外。随着教学思维及时代形势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也可以存在于多场域之中。例如,进行情境模拟、小组主题活动和基于社会现象的辩论等。把“多场景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和生命教育相结合,将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容整合创新,学生多方面体验“思政+生命”场景,打破时空的限制,以更为方便且真切的途径获得生命教育体验感,提高生命教育的亲和力,调动积极性,更好地实现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促使学生领略生命教育的真谛。在校园场域全方位融入与宣传生命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校园生命文化-思政理念构建的过程中,将生命观教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深入讲解传统哲学文化中关于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充分吸收、借鉴西方国家在生命与思政教育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广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校园生命文化-思政理念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高校学生,增强生命知识储备并正确解读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认知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善待自己与他人生命。“多场景”体验,立体化地引导高校学生在思维上多维考虑,进一步发挥多场景下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促进,在高校学生的思维领域达到多维实践的作用。

以“多媒体”形式,采用网络大场域形成思政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图像化与可视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与塑造需要符合当下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习习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创新生命教育授课形式,构建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生命教育”创意型教育模式是必然趋势。将新媒体融入思政教育、生命教育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模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灵活,更加充满吸引力与创新力,更能促进思政教育与时俱进,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解决学习地点分散、学习内容不系统的弊端,使高校生命教育空间更自由、更广阔,最终形成以高校学生为本,个性化、创新化的引导理念。从“共建、共享、共融”出发,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政、生命教育体系,思政教育及生命教育。不断更新传授者的知识结构,以更开放的姿态与高校学生展开充分交流,在“互联网+”时代下主动适应学生多变的思想需求,拓展生命教育载体。正确认识个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掌握必要的生存能力,感悟生命的基本价值和意义,不断拓宽和提升人生广度与价值,最终实现认识、珍爱和敬畏生命有机统一。在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能够利用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宣传,帮助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学习生命教育知识,形成珍爱生命的强烈意识。例如高等院校可以构建生命教育专题论坛,为学生解答相关疑惑,支持校园消极事件防治工作。另外,高校亦可依托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走进学生日常生活,开展生命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珍爱生命,珍惜人生。

第三,以“意”深知、行。“意”是个体的行为动力、行为倾向和行为意志。在高校学生教育中,通过“意”将其从对生命教育有“自知之明”的理性认知和感性情怀推向“日用不觉”的行为实践中。把“意”建立在知和行的层面和高度上,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分析生命教育的定义、阐明其主题结构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群体对生命健康理念的理解和对生命教育的自我认知,将知与行演变为高校学生的内涵素养和精神境界,并由内到外提升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境界。从辩证唯物主义指引保障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实践,在思政教育中更好地奠定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引导其探索、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享受其精神生活。深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深处,在生命教育中形成正确的认知与内在素养,在精神层面形成对生命的敬仰和珍重,使学生懂得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高校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现代社会大学生生命观与社会主旋律有较大偏颇,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大学生难以对生命教育有全方位完整的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传播途径丰富,网络不良信息泛滥,大学生自我把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较差,极易出现偏激心理而导致一系列悲剧的发生。大学生在“意”的层面形成正确的内涵素养和精神境界,不仅仅对其个人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三维联动-四场域结合”沉浸式生命教育范式构建框架如图1所示。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多次强调要为积极指引、时刻爱护、大力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环境。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6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体现国家意志的政策文件,都强调要“重视生命教育”,并将“珍爱生命”列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1968年,美国教育家唐纳·华特士(Donald Walters)首次公开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概念,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随后,国内教育学家开始对生命教育课程架构的研究,诠释了生命教育的多重内涵、实践意义和开展路径等。构建“三维联动-四场域结合”沉浸式生命教育模式,旨在构建以生命教育为横向主线,通过“社会、高校、家庭、网络”四大纵向场域,创新多端口生命教育活动途径和载体,从而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金莹.论新时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协同模式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140-145.

[2] 闫辉.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与实施范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2):126-129.

[3] 唐彰新.新生物学范式下的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2(8):43-45,91.

[4] 刘大闯.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4):50-52.

[5] 张宗兰.新时代“知情意行”教育拓展与青少年价值观涵养[J].文教资料,2019(10):148-149,161.

[6] 张庆延.生命维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0):29-30.

基金项目: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沉浸式生命教育范式探究”(Y202148019)结题成果;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批辅导员工作室“‘未然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室”阶段性研究成果(无编号)

作者简介:高思美(1990-),女,汉族,浙江衢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沉浸式生命教育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