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名家的六个读书法

2023-05-30

新传奇 2023年17期
关键词:顾炎武文学家行万里路

今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我们都知道读书好,要好读书、读好书,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有很多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读书的,并从中借鉴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顾炎武:万里行路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一直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方法。在《亭林先生轶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顾炎武出门时,常常需要一只骡子、两匹马,带着一车的书上路,每路过一个地方,都要停下来和当地人聊聊天,考察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果和自己所知道的不一样,他就会写书详细考证,直到没有疑问为止。读完书,把书里的内容和实际情况相对照,得到的信息更完整,才不会把书读死。我们不仅要读纸上的有字书,还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读书是智慧,行路是阅历。读了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把生活的阅历变成你生存的智慧。

郑板桥:求精求当 读书,除了读以外,更要会选书,要读适合自己的书。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认为读书要“求精求当”。“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老话说贪多嚼不烂,读书也是如此,贵在精不在多。书的种类多种多样,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是精品书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员,能经得住时间考验,不被世人淘汰,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好书。读书只求多,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读完才有收获。

另外,读精品书,也要读适合自己的书。所谓适合自己,就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去选书。你觉得自己不太会聊天,就多看看人际交往的书;你想读书消遣,就读一些美文故事;你想研究学问,就选择更专业一点的书籍。总之,根据自身需求去选自己看得懂的书。看完后,可以把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输入有输出,知识理解得更深,生活也因读书变得更好。

欧阳修:计字日诵 读书,不仅要读,对于书中的精华还可以背诵熟记。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提出“计字日诵”的读书方法。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自己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蘇轼:八面受敌 徜徉在书籍的海洋,弱水三千,你取哪一瓢饮?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读书讲究“八面受敌”。这里的“八面”是指书中各个方面内容,形象地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把好书比作知识的海洋,内容十分丰富。每读一本好书,每次可只带一个目标去读,需要读好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韩愈:提要钩玄 读书要能领会书中传达的重点内容。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读记事一类的著作,一定要提纲挈领,抓住要点;读立论一类著作,一定要寻求奥妙,抓住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不同类型的书时,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到书中的重点,真正把书读懂。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会用正确的方法存精华、去糟粕。读明白书,不做糊涂的书呆子。

朱熹:读书三到 读书之前,要端正读书态度。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里,最重要的就是心到。读书时,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不专注,随随便便地读书,什么内容也记不住,这就属于“假读书”。读书之前,一定要先摒弃杂念,收收心思,端正读书态度,我们不仅仅是用眼看书,更要用心看。这种读之于心,入之于眼,诵之于口,传之于耳,全身心投入式的读书,一定让你读书更高效。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你读过的书,都变成了你骨子里的修养气质,甚至改变了你的精神面貌。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读好书,悟人生。

猜你喜欢

顾炎武文学家行万里路
顾炎武谢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阅读是行万里路的明灯
顾炎武“拜师”
全家过年抢红包
“行万里路”的意义
古代邢地文学家述略——邢襄文学论之二
不为五斗米折腰
挽衣留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