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书典籍翻译质量评估研究

2023-05-30顾祎雯

今古文创 2023年18期
关键词:尚书

【摘要】中国典籍浩如烟海,典籍翻译是对外推介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发现《尚书·酒诰》理雅各译本中共存在12处偏离,但综合翻译质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司氏模式在史书典籍翻译质量评估实践中具有一定可行性,但仍有优化空间:对于以短句、省略句见长的古汉语文本来说,实施步骤较为烦琐,且评估范围仅局限于文本。因此本文建议,该模式可针对不同文本的语言特征,适当简化程序,并统筹译内与译外因素,以提升其客观及全面性。

【关键词】《尚书·酒诰》;理雅各;史书典籍翻译;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8-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34

一、引言

中国典籍中以《尚书》最为历史悠久,《酒诰》出自《尚书·周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禁酒令,体现了饮酒对于中国古代道德、政治和法制思想的种种影响。在《尚书》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汉学家理雅各的英译本被西方世界奉为圭臬。随着翻译批评学研究的发展,翻译质量评估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因而有必要对已出版的中国典籍译本重新进行翻译质量评估,针对此类特色译本优化评估模式。

二、司显柱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和模式建构的理论观点和认识逐步深化完善,成果斐然。德国翻译学家朱莉安·豪斯(1977:63-65)创造性地构建了第一个具有完整理论和实证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但该模式在运行时仍缺乏一定的实操性。(司显柱,2005)司显柱教授(2007)对豪斯模式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在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探索和建构了一种基于语篇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为多种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司氏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共分为五个步骤:发现与描写、梳理与价值判断、修正、设定权重及译本质量整体评估。(司显柱,2007:191-192)

三、《尚书·酒诰》翻译质量评估

(一)原文语域分析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1978:42)将语域定义为语言变体可以按照使用的情况划分为三种语言情境,即语场、语旨、语式。

1.语场

语场指语言使用时所要表达的内容,即言语活动的主题。

《尚书》中的“诰”属于告人的带有约束意味的谈话,其目的是对不利于治国安民的行为进行限制。(朱岩,2008)《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辞,其主题为周公规劝和提醒康叔及时改变殷人嗜酒如命之恶俗,促成卫国及周王天下社会安定。

2. 语旨

语旨是关于交际行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作者的时代、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关系以及社会态度等。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时期,周公担任摄政王,封其弟康叔为卫君,令其前往属地管理商朝遗民。殷商旧时,周公唯恐殷商酗酒之风盛行,特命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令。因而《酒诰》属于君民之間的劝诫诰训,其情其言充满了周以小邦胜强殷的忧患意识,体现了周公对于禁酒的审慎态度,反映了周公革故鼎新的政治魄力,以及怀柔殷遗、尊重民俗的治理智慧。

3. 语式

语式是关于语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即语言媒介(口语、书面语)和参与程度(独白、对话)等。

《尚书》共有“典谟”“训诰”以及“誓命”六种体例,其中诰体的文体功能要求说话人用明白晓畅的口语表达所述之意。(朱岩,2008)其内容主要为君主对程敏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文中西周方言、语气词如“惟”“其”等,第一、二人称代词如“我”“予”“尔”等使用频率较多,其语言具备叙事和口语特点。又因《酒诰》是史官记录周公之诰词所作,经后人编撰润色,使其又呈现出书面语言的部分特点。(钱宗武,2017:324)

(二)译文偏离分析

通过自下而上小句功能情景分析,发现译文共有10处发生了概念意义的偏离,如:

1. 概念意义

(1)原文:

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

译文:

When Heaven was sending down its favoring decree,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eminence of)our people,(spirits)were used only at the great sacrifices.

分析:

“肇”在古文中为多义词:一,据《说文》记载,“肇,始开也”,通肁,指创建;二,据《尔雅·释言》记载,“肇,敏也”,意指劝勉。联系上下文,“上天降下福命”应是为了“劝勉我们臣民,只在大祭时才可以饮酒”,因此“肇”取劝勉之意较为合适。这里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改为“to exhort our people”。

(2)原文:

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

译文:

When Heaven was sending down its terrors, and our people are thereby greatly disorganized and lose their virtue, this may be traced invariably to their indulgence in spirits.

分析:

① 此处“威”指“威罚”,即“威慑与惩罚”。“天降威”意为“上天降下威罚”,而译文中的“terror”并无此意,只能说是上天降下的威罚,令民众感到恐惧。这里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改为“deterrence and punishment”。② 虽然“用”在古文中有“因此”之意,但联系下文可知,臣民叛乱失德皆为酗酒所致,所以上天才会降下威罚。如将“用”译为“thereby”,则因果关系颠倒。故而,此处“用”,通“庸”,指平常,更为合理。这里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改为“...which may be traced invariably to their indulgence in spirits.”

(3)原文:

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

译文:

...if you can employ your limbs, largely cultivating your millets...

分析:

据《国语·晋语》郭逵注解,“纯,专也”,意指专一,专心。译文中的“largely”未能准确体现出“专于耕种”之意。这里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修正为“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your millets”。

(4)原文:

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

译文:

When your parents are happy, you may set forth your spirits clear and strong, and use them.

分析:

《蔡傳》:“洗以致其洁,腆以致其厚也。” 洗腆,意为置办洁治丰盛的酒食。由下文“尔乃饮食醉饱”可知,这里的洗腆并不是只准备酒,还有食物。而译文中只提及“spirit”,并不符合酒食之意。这里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修正为“spirits clear and strong, food clean and abundant”。

(5)原文:

罔敢湎于酒。

译文:

(...)all eschewed indulgence in spirits.

分析:

联系上文,从成汤至帝乙时代,各地诸侯与朝内臣僚恪尽职守,没有谁胆敢沉湎于饮酒。但是译文仅处理为“避免沉溺于酒”,并没有体现出诸侯百官对于酗酒的畏惧之情。这里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修正为“(..)all dared not to indulge in spirits”。

(6)原文:

越尹人袛辟。

译文:

...and helping the directors of affairs reverently to attend to his service.

分析:

据《说文》记载,“辟,法也”,此句意为“帮助百官重视法令”。译文中的“his service”过于宽泛。这里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修正为“laws and decrees”。

(7)原文:

予惟曰:“……矧太史友、内史友、越献臣百宗工,矧惟尔事,服休,服采……”

译文:

I say to you...and still more your friends, the great Recorder and the Recorder of the Interior, and all your worthy ministers, the heads of great House; and still more those whom you serve, with whom you calmly discuss matters, and who carry out your measures.

分析:

联系上下文,此处为周公劝诫康叔谓当以殷商丧亡为鉴,禁止各级各类官吏无事聚众饮酒。①太史与内史皆为史官,此处“友”应指职官名,王官之近臣,而非“朋友”之意。这里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修正为“and still more your officers”。 ② “矧惟尔事”中,“尔”指“你(康叔)的”“事”应指下文中的“服休”“服采”两种官职,而译文中处理为“still more those whom you serve”,则主宾关系颠倒。这里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修正为“still more those whom serve you”。

(8)原文:

惟我一人弗恤弗蠲。

译文:

then I, the One man, will show them no pity.

分析:

据《尔雅·释诂》记载,“恤,忧也”,此处意指怜惜。而“蠲”,通捐,指免除。联系上文,对于屡教不改的殷民,周公表示不会怜惜并赦免他们。显然,此处“恤”与“蠲”意义并不相同,而译文将两者合译为“will show them no pity”似乎不妥。此处属于概念意义偏离,建议修正为“will not take pity and remit punishment on them”。

2. 人际意义

通过自下而上小句功能情景分析,发现译文共有2处发生了人际意义的偏离,如:

(1)原文:

王曰:“封,勿辩乃司民缅于酒。”

译文:

The king says,“O Feng! If you do not rightly manage the officers, the people will continue lost in drunkenness.”

分析:

“勿辩乃司民缅于酒”意为“勿使汝之治民之官沉湎于酒”,其句式为祈使句,但是译文将其处理为条件从句,意译为“如果你不能正确地管理臣下,那么民众就会继续沉溺于酒中”,未能体现出周公的劝诫语气,属于人际意义偏离,建议修正为“Do not let your officers indulge in spirits.”。

(2)原文:

王曰:“封,予不惟若兹多诰。”

译文:

The king says,“O Feng, I make you this long announcement, not (for the pleasure of doing so).”

分析:

原文中并没有出现语气词,而译文根据语境添加了语气词“O”,但并没有对整个语篇造成负面影响,反而更加体现出口语化的特点,因此这里属于人际意义正偏离。

(三)总体评价

据统计,本文基于司氏模式,对《尚书·酒诰》原文及理氏译本进行分析发现,理氏译本中共有12处偏离,修正后发现其中一處为正偏离。根据原文语域分析,《尚书·酒诰》属于教化社会不良风气的人际意义主导型语篇,较之概念意义偏离,其人际意义偏离对于译文语篇整体的影响更为突出,权重占比更高。理氏译本中仅有一处人际意义偏离,概念意义上的偏离也在允许范围内,综合上述分析,理氏译本总体翻译水平较高。

四、结语

本文基于该模式对史书典籍《尚书·酒诰》英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虽然司氏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针对特殊文本的实际操作性较低,对于语言古奥迂涩,短句、省略句较多的先秦典籍来说,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及物性分析步骤极为烦琐,实施较为困难。其次,仅局限于文本批评,从而忽略了译者的主观性因素。因此,本文建议,该模式可针对不同语篇类型文本的特征,适当简化其评估步骤,综合译内(原文理解度、译文忠实度)及译外(译者行为合理度)等因素,设定一种译评尺度或参数标准,对译文进行有效分级,为价值判断提供依据,为防止评估结果以偏概全,从而提升翻译质量评估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Edward Amold,1978:42.

[2]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Tu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77:63-65.

[3]大中华文库:尚书(汉英对照)[M].理雅各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238-248.

[4]钱宗武.尚书解读[M].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 2017:234.

[5]司显柱.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外语教学,2005,(03):79-84.

[6]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1-192.

[7]朱岩.《尚书》文体研究[D].扬州大学,2008.

作者简介:

顾祎雯,女,江苏南通人,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尚书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尚书·无逸》政教思想的实践与运用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尚书·顾命》“越玉五重陈宝”新解
自大的马谡
民主
尚书·禹贡
“铁嘴尚书”的口疾
孟子《尚书》学研究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