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证据

2023-05-30常玉巧李西周青云白仙富冉华罗伟东

地震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德钦中甸探槽

常玉巧 李西 周青云 白仙富 冉华 罗伟东

摘要:在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基础上,沿德钦—中甸断裂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断错地貌无人机测绘等工作,并在断裂北西段德钦县北的贡卡湖附近线性断层槽谷内开挖了一个大型探槽,探槽剖面揭露出多条断裂信息。结合多个14C样品年代学分析发现,断裂明确错断了全新世地层,且揭露出一次明确地震事件E1:(1 140±30)—(1 010±30)a BP,一次可能事件E2:(570±30)—(410±30)a BP。结果表明: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全新世以来有过活动,水平方向以右旋走滑为主,垂向上具有倾滑分量,总体表现为正走滑特征。

关键词:德钦—中甸断裂;贡卡湖探槽;地震事件;全新世活动;滇藏铁路

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23)02-0261-10

doi:10.20015/j.cnki.ISSN1000-0666.2023.0023

0 引言

德钦—中甸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组成断裂之一,对高原物质的南东向挤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张涛,2020;常祖峰等,2014;吴富峣等,2019a;张家声等,2003;Zhong,Ding,1996;陈文寄等,1992)。该断裂北端与金沙江断裂和澜沧江断裂汇合,向南延伸与中甸—大具断裂相连。根据断裂的几何结构及活动性差异,可大致分为北西、中、南东3段,即德钦—奔子栏段、奔子栏—尼西段和尼西—中甸段(吴富峣等,2019b)。新建滇藏高速铁路初步设计路线经过德钦—中甸断裂,因此铁路地质选线及其沿线附近人口稠密地区的大地震危险性评价等所涉及的德钦—中甸断裂活动性研究迫在眉睫。了解该断裂的活动性质及活动时代等不仅可以为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对断裂沿线重大工程建设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价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德钦—中甸断裂发育于高山峡谷地带,沿途或植被茂密,或深沟峡谷,外加人为改造,导致断裂沿线第四系相对不发育,给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前人对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活动时代开展过系列研究,如常祖峰等(2014)在奔子栏附近的通对水及中甸盆地东南缘等地、杨彬和姚文文(2018)在尼西盆地和奔子栏金沙江阶地、李光涛等(2019)在南东段中甸—大具断裂的马家村—大具及大具—大东分别找到了德钦—中甸断裂全新世活动的地质证据。程理等(2020)在大具发现了中甸—大具断裂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然而,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德钦—奔子栏段,全新世是否有过活动,迄今未见相关报道。鉴于此,本文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識别,结合野外断层剖面和断错地貌调查与研究,在德钦县城西北约3 km的贡卡湖槽谷内开挖了一个大型探槽,进行了古地震研究及样品14C年代学分析。

1 地震构造背景

德钦—中甸断裂位于滇西北地区,与中甸—大具断裂一起构成了德钦—中甸—大具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缘的一条重要边界走滑断裂(常祖峰等,2014;张家声等,2003)。该断裂起于德钦热水塘附近,而后由北西向南东经由德钦、奔子栏、尼西、中甸等地至小中甸附近,走向310°~330°,长度超过100 km(常祖峰等,2014;吴富峣等,2019a;杨彬,姚文文,2018)(图1),是全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带(常祖峰等,2014;王宇玺,宫悦,2021;程理等,2020;王明明等,2017;王佳龙等,2018;李光涛等,2019;陈君贤等,2021)。从几何形态的宏观平面展布上来看,在遥感影像上,德钦—中甸断裂线性特征显著。该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明显,沿线发育断层槽谷、冲沟位错和线性山脊等断错地貌(常祖峰等,2014;吴富峣等,2019b),对第四纪盆地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沿线发育奔子栏、尼西、中甸等串珠状第四纪盆地(常祖峰,2015)。北西段沿线多为基岩山区,第四系分布稀少;中段和南段沿线盆地边缘出露第四系(杨彬,姚文文,2018)。

德钦—中甸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滑动速率尚存在较大争议。Armijo等(1989)给出的右旋滑动速率约为4~6 mm/a;沈军等(2003)认为是(5±1)mm/a;基于GPS观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德钦—中甸断裂不同段落的滑动速率差异显著,中甸以北约为(0.4±1.0)mm/a,中甸以南约为(1.5±0.9)mm/a(程佳,2008)。常祖峰等(2014)依据阶地形成年龄和位错量估算得到中甸—大具断裂分支断裂全新世以来的水平右旋滑动速率为1.7~2.0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6~0.7 mm/a。

德钦—中甸断裂发生过1961年中甸5.0级、6.0级地震,1966年中甸5.2级地震,1993年中甸5.8级地震以及2013年奔子栏5.9级地震(图2),表明第四纪以来该断裂地震活动性较强,具备孕育强震的能力。该断裂上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中段和南东段,最近一次中强地震是2013年8月31日奔子栏5.9级地震。其北西段并无中强地震历史记录。然而,德钦附近2008年发生过一次3.0级地震,2019年9月1日又发生3.1级地震(图2)。

2 研究方法

德钦—中甸断裂沿线发育了冲沟(水系)位错等断错地貌。本文基于Google Earth影像等对断裂迹线及断错地貌进行初步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野外地质地貌实地调查,选择典型断错地貌如水系位错等开展无人机航拍等详细解译工作,从而确定断裂的几何结构、空间展布及位错地貌分布特征。在断层迹线清楚的段落,选择典型断错地貌如断塞塘、线性断层槽谷等第四纪地层发育地段,结合断层剖面揭示的断层位置布设探槽。探槽开挖后,对探槽壁进行人工清理至平整后,进行网格分割,再使用数码相机对探槽壁进行连续的正射拍照,保证60%~80%的重叠率,最后使用PhotoScan软件对照片进行自动拼接,从而获得探槽剖面全貌正射照片,用于古地震事件解译。

古地震事件解译的标志主要有:地层的垂向错开、断层向上的逐渐尖灭、地层厚度变化、裂缝充填、角度不整合、砂土液化、崩积楔、褶皱等(刘静等,2021;Klinger et al,2015;Fumal et al,2002;Sieh,1978)。走滑断层古地震事件识别的主要标志有断层切盖关系:断错地层被更新地层覆盖;平行断裂的张裂:如垂直于断裂开挖的探槽剖面上的竖向裂缝;漏斗状充填楔:如崩积楔等构造楔;地层变形不协调:不同地层单元沿断层面位移量的突然增加或降低或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等(冉勇康等,2012)。古地震事件的年代主要依据错断地层的沉积年龄及断层上覆未被错断地层的沉积年龄限定(胡宗凯等,2020)。古地震事件的限定方法,目前最有效的是14C测年(刘静等,2021)。根据探槽剖面解译的结果,尽量在被错断地层顶部及其上覆未被错断地层底部采集14C样品。本研究采集到的样品均为木炭屑,邮寄至美国BETA实验室进行测试,获得AMS-14C年龄测试结果。

3 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最新活动证据

3.1 活动地貌与断层剖面

在遥感影像上,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断层迹线清晰,断层槽谷的位置及延伸方向与断裂基本一致(图3a)。德钦县城北西侧山间发育显著的线性断层槽谷、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及水系右旋位错等断错地貌(图3b、c)。断层陡坎呈崖状沿断裂线性延伸,水系右旋位错量百余米(图3b、c),位错量最大的部位达到125 m。

实地考察中,贡卡湖北西侧近垂直于线性槽谷的公路边(28°30′34.6″N,98°54′31.6″E)可见断层剖面,断层发育于灰黑色片岩内(图4a、c、d)。剖面上断层呈带状出露,断层带宽度约3.5 m,带内岩石呈碎裂状,靠近围岩处见岩石被研磨成断层泥沿断层面分布,局部见石英细小脉体贯入(图4c、d)。断层面近直立,砾石沿断层面定向分布,两侧层状片岩近水平产出。剖面顶部覆盖20~50 cm厚的黄色土壤层,其上为灌木丛(图4a),较难识别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了明确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的地震活动性,在该剖面南东侧槽谷内开挖了一个大型探槽,探槽位于贡卡湖北西侧约200 m处(图4a、b)。

沿线性槽谷往北西,至扎姑曲与诺衣曲交汇地带,槽谷地貌逐渐尖灭,但影像上,沿德钦—中甸断裂走向线性特征隐约可见,并延伸至曲龙贡乡八立加村附近。在八立加村南侧,阿东河河岸的洪积扇上见断层剖面,剖面位于(28°33′21.6″N,98°51′19.0″E)处(图2、图5a、c、d),剖面上见断层带状发育,断层带宽约0.8 m,断层近于直立出露于洪积扇前缘中部,帶内砾石沿断面强烈定向,呈灰白色,与两侧深色围岩颜色截然不同(图5e~f)。剖面北东侧阿东河发生右旋位错,位错量约85 m(图5a、b)。

3.2 贡卡湖探槽

在贡卡湖北西侧线性槽谷内开挖的探槽位于(28°30′33.1″N,98°54′32.0″E)处(图3c、图4)。探槽走向245°,长约22 m,深约3 m(图4、图6)。在探槽揭示地层中采集并测试了7个14C样品,测试结果见表1。

3.2.1 地层单元

根据探槽揭露的地层物质成分及变形特征,共识别出16个地层单元(图6a、b)。各地层单元岩性特征如下:①巨砾石层。砾石为主,含细砂、黏土。个别砾石粒度可达50 cm,棱角状。砾石成分主要为灰黑色片岩。未揭露到该层底部界线,厚度不明。②砂质黏土层。该层主体为砂质黏土层,内夹有一层较薄的粉砂层。该层厚度约为5~8 cm,整体呈淡黄色。③砂砾层。该层砂质含量较为丰富,砾石呈碎屑状、薄片状,千枚岩碎屑为主。次磨圆,砾石粒度多为2~5 cm。④砂质黏土层。淡黄色,该层上部粉砂为主,含少量黏土,下部黏土为主,含少量粉砂质。该层厚度变化较大,2~30 cm不等。NE侧较薄,约为2~3 cm;SW侧厚度可达30 cm。加厚的地方地层界线呈不规则状,挠曲明显。⑤~⑦砂砾层夹黏土层。层④之上1.3~1.5 m的位置,整体为砂砾层,层内断续出现淡黄色黏土条带,局部黏土条带挠曲明显,疑似变形拉断形成不连续的条带。因此将其划为层⑥。其上下层分别划为层⑤和层⑦,这两层成分相似,主体均为砂砾层,砾石次磨圆,毫米级至厘米级均有。层内夹若干细薄层黏土,黏土局部挠曲或折断。层⑦上部采集的样品AMS-14C测年结果为(1 780±30)a BP。⑧淡黄色粉砂质黏土层。该层厚约18 cm,仅出现于探槽的中间部位,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接触界限呈锅底状,锅底部位挠曲折断。该层含少量碳,但碳颗粒细小。⑨灰褐色有机土层。该层与层⑧呈整合接触关系,接触界限亦呈锅底状。中间厚约5~6 cm,两侧逐渐变薄至尖灭。该层含碳丰富,颗粒粗大。该层中部采集的样品AMS-14C测年结果为(1 140±30)a BP。⑩淡黄色粉砂质黏土层。该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比层⑧和层⑨大,中间厚约40 cm,两侧逐渐变薄,仅2~5 cm。黏土含量较粉砂多。该层上部采集的样品AMS-14C测年结果为(1 010±30)a BP。B11灰褐色-黑色粉砂质黏土或亚黏土层。该层中部采集的样品AMS-14C测年结果为(940±30)a BP。B12淡黄色粉砂质黏土层。厚度约为3~4 cm,含少许花岗岩砾石,砾石直径约1~5 cm,棱角状。B13黑褐色碳质层。颜色较深,几乎为碳质,碳颗粒黝黑粗大,该层厚度约3~4 cm。B14淡黄色黏土质粉砂层。该层较厚,约25~30 cm。在该层顶部所采集的样品AMS-14C测年结果为(570±30)a BP。B15砾石层。灰色,无磨圆,砾石大小不均,粒度不一,个别砾石约5~8 cm。该层下部采集的样品AMS-14C测年结果为(410±30)a BP。B16表土层。耕作土,厚约15 cm,表面由青色草皮覆盖。

3.2.2 地震事件

贡卡湖探槽SE壁揭露出5条断层:F1、F2、F3、F4和F5,这些断层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正向滑动特征(图6b~d)。F1倾向SW,层⑦内部分砾石的定向和层⑥及下伏地层的不连续共同指示F1断错了层①至层⑦。F2断错了层①~⑨,被层⑩覆盖;断层主体倾向NE,顶部出现反向小分支(图6b、c)。剖面上,断层F1、F2垂向上具有正向滑动分量,层①~⑨被断层错断,上盘地层相对下降,剖面上呈负花状构造特征;断层两侧薄层黏土层普遍发生挠曲变形,靠近断层带,层④、⑥和⑧被断层错动拉断,断层F1和F2之间的断层带内物质混杂,呈楔形产出。F3发育于层B15之下的地层中,该断层断面不是很清晰,但层⑤⑦⑧⑨中均有砾石定向指示断层,黏土层层②被错断,层B15的变形与下伏地层不协调指示F3可能延伸至层B14中。断层F2和F3之间亦存在一个楔形混杂带,层①~⑧物质卷入带内,采集的样品AMS-14C测年结果为(2 180±30)a BP。F4发育于层①~⑦中,上部层⑦中砾石沿断面定向排列,断层面两侧砾石排列方向明显不同(图6e),下部黏土层层④和层⑥沿断面发生显著挠曲变形,断层切割处层④和层⑥变形强烈、层⑥拉断,层④内发育竖向裂缝。F5断错了层①~B14,被层B15覆盖,断层陡立,走向NW。砾石定向排列成平直断面(图6e)。层⑥、⑦和层B13被F5错断,层位发生明显错动,层④发育竖向裂缝。

根据探槽剖面上地层变形及不连续、构造楔、裂缝以及断层与地层的切盖关系等特征,至少能识别出1次明确的地震事件E1(图6b、c):事件E1发生在层⑨沉积之后,层⑩沉积之前。判断依据:第一,F1和F2之间存在一个宽约30~80 cm的混杂带,层⑨及下伏地层均卷入了混杂带,带内既有黏土团块,也有砂质、砾石等成分。混杂带北东侧被层B14压盖,为F1活动的结果,可能是事件E1造成的(图6b左侧“E1?”);南西侧呈楔形与层⑩接触,为F2活动时形成的构造楔,是事件E1造成的。事件E1表现为:F2断错了层⑨及其下伏地层,层⑩覆盖其上。第二,层⑦、⑧和⑨变形程度相似,而层⑩明显有沉积加厚,其中,层⑧强烈变形且被拉断,断开处层⑧与层⑨之间形成了一个混杂构造楔。第三,剖面南西端F4断错层⑦及其下伏地层(此处缺层⑧~B11),导致层⑦中砾石沿断面定向排列,层④和层⑥挠曲变形,层⑥被拉断,层④内发育竖向裂缝,可能也是事件E1活动的结果(图6b右侧“E1?”)。由此推测,事件E1可能是F1、F2和F4共同活动的结果。层⑨中部采集的14C样品测年结果为(1 140±30)a BP,层⑩上部采集的14C样品测年结果为(1 010±30)a BP。根据测年结果,事件E1发生的年代限定在(1 140±30)a BP—(1 010±30)a BP。

我们推测层B14和层B15之间可能还存在事件E2(图6),判断依据是:首先,F3断错层B14及其下伏地层,层B15覆盖其上并有明显沉积加厚;其次,层⑩~B14具有同期变形特征,其变形量远小于事件E1错断的层⑨及其下伏地层;最后,F5在其放大图6e中可以清楚看到断面,断错层B14及其下伏地层,且层B15与其下伏地层之间变形不协调:层B14、⑥、⑤及④等黏土(或含黏土)层沿断层面发生明显挠曲、减薄或拉断等变形特征,而层B15不存在变形现象。由此,我们认为可能还存在事件E2。层B15下部采集的14C样品测年结果为(410±30)a BP,层B14顶部采集的14C样品测年结果为(570±30)。根据测年结果,事件E2发生的年代限定为(570±30)a BP—(410±30)a BP。

4 讨论

关于德钦—中甸断裂的活动性质,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吴富峣等(2019b)认为以奔子栏为界,南东段具有正倾滑分量,北西段具有逆倾滑分量。瓦卡镇至推改村沿线近地表均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性质,即奔子栏以南具逆冲分量(王明明等,2017)。德钦—中甸断裂新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兼正断(常祖峰等,2014;杨捷等,2015;杨彬,姚文文,2018)。2013年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重定位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揭示奔子栏附近断裂正断为主,走滑不明显(吴微微等,2015)。在德钦附近开挖的探槽剖面揭示,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的全新世活动具有正倾滑分量。另外,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大理中心给出的2019年德钦附近发生的3.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也显示为正倾滑特征(图2)。由此可见,德钦—中甸断裂的内部结构及其活动特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段落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沿德钦—中甸断裂开展的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古地震及年代学分析,表明该断裂全新世活动。探槽剖面不仅揭露了德钦—中甸断裂断错全新世地层的证据,还揭露至少1次地震事件:事件E1发生在(1 140±30)—(1 010±30)a BP,事件E2可能发生在(570±30)—(410±30)a BP。历史记载中,未找到与这2次事件对应的历史地震事件,但不排除漏记的可能。因此,难以判定2次地震事件的强度及复发间隔,但根据李西等(2018)研究,能够产生地表破裂的地震震级不小于6.5级。

德钦—中甸断裂在(22.7±4.8)ka以来在奔子栏以北共发生了2次断错地表的强震事件,由此估算强震平均復发周期为(11.35±2.4)ka(吴富峣等,2019b)。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带马家村—大具段记录了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年代分别为:4 910—45 a BP、7 000 a BP左右和32.93—19.96 ka BP,其南东段强震复发间隔至少大于1 000 a(程理等,2020)。探槽剖面揭示,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1 140±30)—(1 010±30)a BP发育1次明确的地震事件E1,(570±30)—(410±30)a BP可能还发生了事件E2。可见,德钦—中甸断裂(1 140±30)a以来至少发生了1次强震事件。奔子栏镇东竹林寺往北至德钦县城一带地震离逝时间长,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吴富峣等,2019b)。但本文研究表明,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活动造地貌发育,全新世有过强震活动,最新一次事件至少发生在(1 140±30)a BP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0年9月1日9时4分在云南迪庆州德钦县(28.51°N,98.88°E)发生3.1级地震,该地震震中位置位于贡卡湖北西侧线性槽谷附近,距本研究开挖的探槽不到2 km。此次小震的发生是否为该区地震活动增强的预示,还需进一步研究。

李光涛等(2019)和程理等(2019)相继报道大具一带发现了一条NW向延伸、右旋走滑为主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李光涛等(2019)认为该地表破裂不排除为1996年丽江7.0级地震或1966年中甸6.4级地震造成的可能。程理等(2019)认为该地表破裂对应的地震事件可能不是1996年丽江7.0级地震,而是另一个独立的地震事件,可能发生在距今1 000 a前,震级至少为7.0级左右,其发震断裂可能为中甸—大具断裂,该断裂隶属于德钦—中甸—大具断裂。本文探槽剖面也揭示了1次明确的地震事件,与李光涛等(2019)和程理等(2019)报道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年龄相似,但是否有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可以看出,区域上德钦—中甸—大具断裂各段均孕育过强震,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但各段活动性略有差异,北西分支德钦—中甸断裂强震复发周期似乎比南东段要短得多。尤其是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假如事件E2真的存在,其发生年代与事件E1的间隔仅约500余年,且其离逝时间与强震间隔也已接近。据此推断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滇藏铁路的德钦段在空间展布上与德钦—中甸断裂几乎平行,且距离很近,断裂未来地震活动必然会对滇藏铁路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因此,在滇藏铁路未来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规范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并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及铁路地震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德钦—中甸断裂进行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及地质地貌调查,结合断层地貌分析,在德钦县北侧山间,贡卡湖北西侧线性槽谷内开挖探槽,并进行精细的探槽剖面解译、古地震研究及地层年代学分析,初步取得以下研究结果:

(1)遥感影像解译及地质地貌调查结果发现,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发育线性槽谷地貌,水系位错等断错地貌、这些断错地貌显示,断裂呈右旋走滑特征;沿线断层剖面显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明显;

(2)德钦县附近贡卡湖探槽剖面揭示,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断错了全新世地层,且垂向上具有正倾滑分量;

(3)贡卡湖探槽剖面揭示了至少1次地震事件,该事件发生在(1 140±30)—(1 010±30)a BP;可能还存在另外一次地震事件,该事件可能发生在(570±30)—(410±30)a BP。这表明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全新世有过强震活动。

参考文献:

常祖峰,张艳凤,李鉴林,等.2014.德钦—中甸—大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与地貌表现[J].地震研究,37(1):46-52.

常祖峰.2015.2013年云南奔子栏M5.9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J].地震地质,37(1):192-207.

陈君贤,韩竹军,程捷.2021.小江断裂带南段新寨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J].华南地震,41(3):82-91.

陈文寄,Harrison T M,Loverra O M.1992.哀牢山—红河剪切带的热年代学研究[J].地震地质,14(2):122-128.

程佳.2008.川西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大地测量观测研究[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程理,李光涛,吴昊,等.2020.云南中甸—大具断裂马家村—大具段古地震初步研究[J].中国地震,36(2):211-220.

程理,苏刚,李光涛,等.2019.云南中甸—大具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J].震灾防御技术,14(4):797-809.

胡宗凯,杨晓平,杨海波,等.2020.北天山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的古地震事件[J].地震地质,42(4):773-790.

李光涛,苏刚,程理,等.2019.中甸—大具断裂南东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J].地震地质,41(3):545-560.

李西,徐锡伟,张建国,等.2018.鲁甸MS6.5地震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特征、相关古地震的发现和年代测定[J].地学前缘,25(1):1-13.

刘静,袁兆德,徐岳仁,等.2021.古地震学:活动断裂强震复发规律的研究[J].地學前缘,28(2):211-231.

冉勇康,王虎,李彦宝,等.2012.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1):走滑断裂的探槽地点、布设与事件识别标志[J].地震地质,34(2):197-210.

沈军,汪一鹏,任金卫,等.2003.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右旋剪切运动[J].新疆地质,21(1):120-125.

王佳龙,谢富仁,杨斌,等.2018.云南大具断裂北段最新活动研究[J].内陆地震,32(4):309-318.

王明明,刘韶,史丙新,等.2017.2013年香格里拉—得荣MS5.9级地震震中区地质地貌调查[J].华南地震,37(1):80-88.

王宇玺,宫悦.2021.木里地区地震震源参数特征研究[J].华南地震,41(4):85-90.

吴富峣,蒋良文,张广泽,等.2019a.德钦—中甸断裂奔子栏段精定位及铁路构造工程效应[J].高速铁路技术,10(3):41-45.

吴富峣,蒋良文,张广泽,等.2019b.青藏高原东南缘德钦—中甸断裂中北段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评估[J].地质学报,93(10):2656-2665.

吴微微,龙锋,杨建思,等.2015.2013年川滇交界香格里拉—得荣震群序列的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J].地球物理学报,58(5):1584-1596.

徐锡伟,韩竹军,杨晓平,等.2016.中国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M].北京:地震出版社.

杨彬,姚文文.2018.德钦—中甸断裂几何特征和断错地貌特征分析[J].智能城市,4(24):47-48.

杨捷,曾佐勋,李茂华,等.2015.2013年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四川得荣交界5.9级地震灾害及发震构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40(10):1701-1709.

张家声,李燕,韩竹均.2003.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J].地学前缘,10(S1):168-175.

张涛.2020.青藏高原南部及其东南缘弧形构造带地应力场特征研究[D].武汉:长江科学院.

张永双,胡道功,吴中海,等.2009.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M].北京:地质出版社.

Armijo R,Tapponnier P,Han T.1989.Late Cenozoic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ing in southern Tibet[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3(94):2787-2838.

Fumal T E,Weldon R J,Biasi G P,et al.2002.Evidence for large earthquakes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 at the Wrightwood,California,Paleoseismic site:AD 500 to present[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92(7):2726-2760.

Klinger Y,Le M,Al-Qaryouti M.2015.5000 yr of paleoseismicity along the southern Dead Sea fault[J].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2(1):313-327.

Sieh K E.1978.Prehistoric large earthquakes produced by slip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 at Pallett Creek,California[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83(B8):3907-3939.

Zhong D L,Ding L.1996.Rising process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 and its mechanism[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39(4):369-379.

The Holocene Activity Evidence of Paleo-earthquakes in theNorthwestern Segment of the Deqin-Zhongdian Fault

CHANG Yuqiao1,LI Xi2,ZHOU Qingyun1,BAI Xianfu1,RAN Hua1,LUO Weidong1

(1.Yunnan Earthquake Agency,Kunming 650224,Yunnan,China)

(2.School of Earth Science,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and a detailed field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survey,we excavate a trench in the linear fault trough beside the Gongka Lake to reveal the direct evidence of the Holocene activity and paleo-earthquake.The trench,which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fault trace,obviously manifests positive dip-slip faults and shows that the Deqin-Zhongdian Fault has dislocated the Holocene stratum.Through paleoseism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ult and stratigraphic ages,cracks and colluvial,and the age of sedimentation determined by means of AMS-14C dating,two palaeo-seismic events are identified.They are respectively between(1 140±30)-( 1 010±30)a BP and(570±30)-(410±30)a BP.The segment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Deqin-Zhongdian Fault was an active fault in Holocene and was characterized as positive dip-slip.

Keywords:the Deqin-Zhongdian Fault;the Gongka Lake trench;paleo-earthquake;Holocene activity;the Yunnan-Tibet Railway Project

收稿日期:2022-03-19.

基金項目:云南省地震局科技专项(2019ZX03);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SSOP202101).

第一作者简介:常玉巧(1988-),工程师,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古地震及构造地貌研究.

E-mail:349797655@qq.com.

通讯作者简介:李 西(1975-),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活动构造、古地震、GIS应用及开发、震害预测和评估等研究.E-mail:179298308@qq.com.

常玉巧,李西,周青云,等.2023.德钦—中甸断裂北西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证据[J].地震研究,46(2):261-270,doi:10.20015/j.cnki.ISSN1000-0666.2023.0023.

猜你喜欢

德钦中甸探槽
德钦藏族初诊断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及糖化血红蛋白影响因素
德钦中学学生绘画作品选
“中甸之争”: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原因探析
中甸牦牛养殖技术要点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甸牦牛消化道寄生虫初步调查及防制
浅谈德钦奔子栏“喇丝”的礼仪美
渭河断裂咸阳段活动性研究*
槽探素描图AutoCAD数字化成图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中晚更新世之交的史前地震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