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阆中“2022中国文学与巴文化研讨会”综述

2023-05-30蒲林德

文史杂志 2023年2期

摘 要:阆中举行的“2022中国文学与巴文化研讨会”就中国文学与巴文化的起源、发展关系及其影响力展开了充分深入的讨论,推拥出一批最新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起源问题;板楯蛮;巴文化,新课题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进一步推动巴文化的保护传承、有效利用和创新发展,2022年11月18日,由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共阆中市委宣传部指导,四川省阆中历史文化研究会、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阆中市文联主办的“2022中国文学与巴文化研讨会”在阆中市举行。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有:四川省文产(交流)中心项目部主任、四川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魏超,阆中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范昶,成都大学文学院教授邓经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剑华,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审李殿元,原成都市文管办主任缪永舒,三星堆博物馆原副馆长陈修元,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朱华,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方,四川省阆中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蒲林德和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治平,研究员李家驹、侯开良及阆中市级相关单位和机构负责人等近三十人。

研讨会正式举行前,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阆中古城最新城市宣传片。

研讨会由四川省阆中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蒲林德主持,阆中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范昶代表市委、政府做了讲话。四川省文产(交流)中心项目部主任、四川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魏超代表指导单位做了讲话。

随后的研讨环节,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审李殿元主持。专家学者们就中国文学与巴文化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

邓经武《中国文学中的巴文化》认为:中国文化是各地域文化逐渐汇聚融结的,巴文化在这个进程的各阶段都有着重要贡献,这既体现于各类典籍记载,也见之于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呈现于各种文学体裁。巴文化所涵蕴和哺育的巴地土著与外来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构成中国文学某些阶段标志性成就。在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程中,由巴文化涵蕴和哺育的文学,曾经是某些时代的标志性文化现象。最为突出的首先是,巴文化解答了中国文论界长期困扰的“中国文艺起源”问题。

李家驹在题为《阆中巴渝舞、八仙鼓源流考述》發言中对巴渝舞、八仙鼓的起源进行了详细考证。他认为,两千多年前名扬华夏的“巴渝舞”,是古代阆中地区的先民(当时谓賨人,又谓板楯蛮),在其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中,在其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斗争实践中,所继承创造并发扬光大的一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英勇无畏、气势磅礴的独具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在生产生活中,它是阆中先民用以自娱的欢乐歌舞,在抗击强敌时,它又是阆中先民用以克敌制胜的战斗歌舞。阆中的“八仙鼓”,应当是“巴渝舞”的一种演化与传承。虽然专家学者并未言及,阆中的旧地方志亦未载及,然而阆中“八仙鼓”那种独具魅力、独具神韵、独具气势的“鸣鼓”特色,却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地告知人们: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巴渝舞”!这就是“巴渝舞”之“巴渝鼓”也!

黄剑华就《廪君与板楯蛮》一题指出:巴国的历史上有廪君与板楯蛮的传说故事,史籍对此有颇为生动的记载。关于廪君崛起,以及板楯蛮天性劲勇、能歌善舞,都是绝好的文学创作题材。要弘扬巴蜀文化,不仅要加强学术研究,也要特别重视文学创作的传播作用。弘扬巴蜀文化,需要深入的学术研究,也需要文学创作。选择廪君与板楯蛮这方面的重大题材进行文学创作,需要由衷的虔诚与尊重,不能戏说与胡说,决不能糟蹋了重大题材。优秀的文学作品将为巴蜀文化增光添彩。

屈小强《巴渝竹枝词:从俗文艺走向雅文艺》一文认为:竹枝词本是巴歌,是巴渝地区作为一般贫苦百姓倾诉愤懑,发泄不满,进行抗议的一种表达形式,所以从唐宋一直唱到明清直迄近代;而且其气势表现、情感流露及艺术魅力同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相比,也堪称独一无二。竹枝词经历了两个从俗文艺到雅文艺的革命性转变:一是在汉晋之际走进宫廷;二是于有唐一代走向文人笔端。而后一次革命的最先发动者并非通常所说的刘禹锡,而是流寓三峡的杜甫。

李殿元在题为《论古代典籍对“巴文化”的记载》的发言中认为:巴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在许多古代典籍中,对“巴”和“巴文化”都有明确的记载。最古老的典籍《山海经》就记载了巴人的起源。《尚书》《诗经》《左传》《战国策》等典籍都载有“巴文化”。汉代,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丰富的文化积累成为取之不竭的知识与智慧宝库,其中就包括“巴文化”。两汉之后,中华文化继续发展,典籍甚多,载有“巴文化”的文献也非常多;但是,无论哪本典籍,就记载“巴文化”的情况而言,都比不上《华阳国志》的更全面、更详细。

陈修元以《试论杨慎的巴文化情结》为题发言说:明代杨慎出生显贵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前途可期;惜命运多舛,遭流放滇南三十年。杨慎在巴文化地区的人生羇旅,使之对巴文化有了更多的接触、认识和理解,成为他学识丰富和思想文化深厚的一大来源。通过对杨慎诗词的巴文化梳理,可看出强劲的巴文化对杨慎生命的介入,巴文化已深深融进杨慎的命运,进入血液。正是深厚的巴文化情结和巴蜀融合的人文精神,使杨慎能扛住命运的击打,终成一代文化鸿儒。

蒲林德题作《王昭君故事对巴文化的体现》的发言指出:王昭君是历史人物,更是文学人物,围绕她的故事有历史依据,更有文学加工。王昭君是巴人后裔,所以在她的故事中尤以拒绝向画师行贿、主动要求出塞和亲、嫁于呼韩邪父子这三件事,凸显了巴文化的气质与品性,体现了巴文化“忠勇信义,浪漫包容,认同华夏,崇尚统一”的精神。千百年来,词客、骚人为抒发个人“愤懑”而借昭君故事“舞文弄墨”,写下了大量诗篇,其中能够真正认识王昭君其事之精神价值的并不多。

此外,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员侯开良就《巴渝阆中天地人和的“文”与“文学”》题目做了发言;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治平就重视把蜀道申遗作为文化研究的抓手做了发言;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方就《张飞形象演化中的巴文化元素》进行了论述。原成都市文管办主任缪永舒介绍了阆中现存的“国保”“省保”级文物,提出要重视在文化遗存中挖掘、研究巴文化。

在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巴文化穿越千年传承至今,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巴国最后的国都,阆中要主动作为,挖掘研究好巴文化,做好文旅融合,助力阆中社会经济发展,使巴文化在当代闪耀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巴文化研究中,要不断运用新思想、新方法,从新的视野和角度不断提出新课题,为巴文化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充分发掘和发挥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

本次研讨会涌现出一批最新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引领了巴文化研究的新方向。这将有利于拓展巴文化研究的广度、深度,对推动阆中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作者:四川省阆中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