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土修复区紫穗槐灌丛土壤修复效果及腐殖质特征

2023-05-30董佳林贺建虎朱洪涛

防护林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紫穗槐理化性质腐殖质

董佳林 贺建虎 朱洪涛

摘要為探究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在黑土修复区的生态效益及灌丛内、外土壤腐殖质(Humicsubstance,HS)特征,对宾县典型黑土修复区种植1年、5年、7年、10年、16年的紫穗槐灌丛内、外土壤与自然恢复模式(CK)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及腐殖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种植第16年时土壤三相比R值为25.16,显著优于自然恢复区的28.28,种植区灌丛内土壤整体优于灌丛外土壤。与自然恢复模式相比pH从8.00降低至6.27,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SOC)从20.84g.kg-1增加至62.60g.kg-1,腐殖酸碳(totalsoilhumicacidcarbon,HAcC)从5.36g.kg-1增加至23.54g.kg-1,腐殖质总碳(Humicsubstancecarbon,HSC)从9.96g.kg-1增加至36.36g.@kg-1,灌丛内、外土壤差异显著,富集率为41.61%、55.56%和55.52%;该地区胡敏素碳(Humincarbon,Hu-C)占土壤腐殖质总碳的主要部分,灌丛内种植7年(Y7)及以上土壤胡敏酸碳含量、灌丛内种植5年(Y5)及以下富里酸碳(Fulvicacidcarbon,FA-C)含量次之,灌丛外土壤除种植16年(Y16)外,富里酸碳含量均低于灌丛内含量;该地区5种种植年龄的有机碳、腐殖酸碳、腐殖质总碳与胡敏酸碳、土壤毛管孔隙度(SCP)、总孔隙度(STP)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碳与pH、土壤容重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研究证明,在黑土修复区的恢复中,可以通过适当施有机肥及向土壤中增添沙子等增加孔隙度的方式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形成,以改善土壤结构与肥力。

关键词紫穗槐;黑土恢复;理化性质;腐殖质

中图分类号:S793.2;S714.7文献标识码:A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3.02.001

SoilRemediationEffectandHumusCharacteristicsofAmorphafruticosaBushinBlackSoilRemediationArea

DongJialin,HeJianhu,ZhuHongtao

(SchoolofForestry,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AbstractInordertoexploretheecologicalbenefitsofAmorphafruticosaintheblacksoilrestorationarea,the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andhumuscharacteristicsofthesoilinsideandoutsidetheAmorphafruticosabushplantedfor1,5,7,10and16yearsinthetypicalblacksoilrestorationareaofBinxiancountyandthesoilunderthenaturalrestorationmodewereanalyzed,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oil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wasdiscussed.Theresultsshowedthatinthe16thyearofplanting,thesoilthree-phaseratioRvaluewas25.16,which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28.28inthenaturalrestorationarea.Thesoilintheshrubintheplantingareawasbetterthanthatoutsidetheshrub.Comparedwiththenaturalrestorationmode,thepHdecreasedfrom8.00to6.27,theorganiccarbonincreasedfrom20.84g.kg-1to62.60g.kg-1,thehumicacidcarbonincreasedfrom5.36g.kg-1to23.54g.kg-1,andthetotalhumuscarbonincreasedfrom9.96g.kg-1to36.36g.kg-1.Thedifferencebetweenthesoilinsideandoutsidethebushwassignificant,andthenutrientenrichmentrateswere41.61%,55.56%and55.52%.Humincarbonaccountedforthemainpartoftotalsoilhumuscarboninthisarea.Humicacidcarboncontentofsoilcultivatedforsevenyearsandaboveintheshrubtookthesecondplace,fulvicacidcarboncontentofsoilcultivatedforsevenyearsandbelowintheshrubwassubsequenttotheformer,andfulvicacidcarboncontentofsoiloutsidetheshrubwaslessthanthatintheshrubexceptwhichwascultivatedforsixteenyears.Organiccarbon,humicacidcarbon,totalhumuscarbonandhumicacidcarbon,soilcapillaryporosityandtotalporosityofthefiveplantingagesinthisareaweresignificantlypositivelycorrelated(P<0.05),whileorganiccarbonwasnegativelycorrelatedwithpHandsoilbulkdensity(P<0.05).Theresearchprovesthatintherestorationofblacksoilrestorationarea,theformationofsoilhumuscanbeaffectedbyapplyingorganicfertilizerandaddingsandtothesoiltoincreaseporosity,inordertoimprovethesoilstructureandfertility.

KeywordsAmorphafruticosa;blacksoilremediation;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humus

土壤腐殖质作为有机质的主体占土壤有机质总质量的50%~75%,是土壤肥沃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其含有多种疏水基、亲水基和游离基官能团,所以具有很强的胶体性质和化学活性,使其构建良好的土壤结构、帮助土壤提高供肥、保肥能力,在增强土壤对环境突变和污染的缓冲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3]。

黑土区土地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殖质,理化性质良好,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一种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4,5]。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利用方式和对黑土区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使黑土土质疏松,抵抗侵蚀的能力减弱[6],导致东北黑土地区土壤逐渐被侵蚀,大片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国黑土区土壤侵蚀面积高达21.60万km2,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分别为13.82万和7.78万km2[7]。土壤长期被侵蚀导致了我国黑土区的黑土厚度年均下降0.3~2mm[8]。典型黑土区部分土壤侵蚀比较严重的县市,20多年来土壤有机质、腐殖质含量以每年1.35%的速度下降[9]。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的含量下降,致使黑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使土体易板结,吸水透气能力减弱,供肥能力大大降低[10]。

近年来,运用植物长期保护和修复受侵蚀土壤成为最为有效且可持续的方法之一。在修复土壤的植物选择上就变得尤为重要。根据调查,与固氮菌共生产生固氮根瘤菌的植物对受侵蚀土壤的修复比非固氮植物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固氮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通过调落物、废弃物和根系分泌物向土壤中输送的碳较多导致固氮植物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11]。根据研究表明,使用固氮植物修复的地区表层土有机质含量比非固氮植物修复区高40%~50%[12]。因此,在土壤修复中常常利用固氮植物改良土壤[13]。

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為豆科落叶灌木,是一种多年生优良绿肥,具有优秀的抗风、抗旱、耐瘠、耐涝、耐寒等能力[14-16],植株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长,萌蘖性强,根系广,侧根多,根系易与固氮菌形成根瘤,改土作用强,还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因此是改善土壤侵蚀、恢复土壤肥力的首选树种。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城西4.5km处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地理坐标为45°45′36″N,127°25′48″E,总面积50.48hm2,地处黑龙江省典型的中部丘陵漫岗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季节性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4.4℃,降水量570mm,无霜期146d。土壤类型以黑土为主。植被类型主要为落叶阔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和草本。

主要乔木种有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青杨(Populuscathayana)、旱柳(Salixmatsudana)等,主要灌木种有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茶条槭(Acerginnala)、紫丁香(Syringaoblata)等。

1.2样地设置与土样采集

2021年10月1日,在宾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选取坡度平缓、地形地貌相似,邻近分布,环境因子基本一致,立地条件基本相同,抚育、施肥等管理措施相同,长势良好且无病虫害的紫穗槐修复区内5个种植年份(Y1、Y5、Y7、Y10、Y16)的紫穗槐灌丛内、外的土壤和自然恢复模式下的土壤(CK)为研究对象,每种株龄设置5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10m×10m)。

在每块不同株龄的标准地内随机选取3株中等大小紫穗槐样株进行土样采集,在距灌丛中心10~30cm处取0~20cm表层土壤为灌丛内土壤,灌丛范围以外取0~20cm表层土壤为灌丛外土壤,将每块标准地采集的相同株龄的灌丛内、外表层土壤分别混合取样,且用环刀取原状土供测土壤物理性质。

1.3样品处理与测定

采集的土样带回实验室平铺在干净纸上,把土块压碎,挑出石块、根系等杂物之后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将风干后的土壤碾碎,过60目筛(0.25mm孔径),剩余土壤根据试验需要过100目筛(0.149mm),分别装入密封袋中保存。环刀采集的原状土则直接用来进行土壤各项物理性质的测量。

容重、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含水率采用恒温箱烘干法测定,pH使用电位法(土水比1∶2.5)测定。土壤有机碳、腐殖质总碳采用K2Cr2O7-H2SO4消化法测定。腐殖酸总碳、胡敏酸碳用0.1mol.L-1Na4P2O7和0.1mol.L-1NaOH浸提剂提取后水浴蒸干,使用K2Cr2O7-H2SO4消化法测定。

1.4数据处理及分析

富集率(enrichmentratio,ER)表示土壤对养分的富集程度。

ER=灌丛内养分含量-灌丛外养分含量灌丛外养分含量×100%

土壤三相比,其公式为:

R=|0.4×(X-50)2+(Y-25)2+0.6×(Z-25)2|

X=100×(1-土壤孔隙度)

Y=100×土壤含水率

Z=100×(土壤孔隙度-土壤含水率)

式中,R为所测土壤样品三相比与适宜状态下土壤三相比在空间距离上的差值;X为所测土壤样品固相的数值;Y为所测土壤样品液相的数值;Z为所测土壤样品气相的数值;0.4为土壤固相数据所占有的权重;0.6为土壤气相数据所占有的权重。R值越小,土壤结构越接近理想状态[17]。

使用Excel2010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处理,使用Origin2018软件和R语言绘图,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灌丛内、外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不同种植年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不同,由图1可知,在种植1年的灌丛内、外土壤容重发生略微改变,与自然恢复模式(CK)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种植5、7、10、16年时土壤容重有明显改善(P<0.05),灌丛内土壤容重CK>Y1>Y7>Y10>Y5>Y16,灌丛外土壤容重Y1>CK>Y7>Y10>Y16>Y5。除Y1外的其他年份灌丛内土壤容重均小于灌丛外土壤,且有明显差异(P<0.05)。

表1为不同种植年份土壤持水量和土壤三相比R值,由表1可知,Y10灌丛外土壤自然含水量最高(22.65%),Y7灌丛内土壤自然含水量最低(18.53%),各年灌丛内、外之间土壤含水量均有明显差异(P<0.05),Y10灌丛内与灌丛外相差最大(3.42%)。而毛管、田间、饱和3种持水能力除Y1的灌丛外土壤与自然恢复模式(CK)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均随修复年份增加呈显著性增强(P<0.05)。

其中毛管持水量灌丛内土壤中Y16最大(50.17%)、灌丛外土壤中Y10最大(36.12%),与自然恢复模式(CK)相比分别提升22.69%、8.64%。Y16灌丛内、外田间持水量最大(37.92%、28.42%),与自然恢复模式(CK)相比提升15.10%、5.63%。饱和持水量灌丛内Y16最高(53.84%)、灌丛外Y10最高(39.94%),与自然恢复模式(CK)相比分别提升25.22%、11.32%。各年土壤的3种持水能力灌丛内、外之间差异明显(P<0.05),均表现为灌丛内>灌丛外。

土壤三相比R值可以反映土壤结构状态,从表1中可知灌丛内土壤R值从CK(28.28)降低至Y16(25.16),灌丛外土壤R值降低至Y7(26.49),均与CK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持水能力及R值看,種植紫穗槐对土壤结构具有改善效果,种植年份越长改善越明显。

土壤孔隙度同样也是反映土壤结构紧实度,是衡量土壤结构的重要指标。由图2可以看出,种植紫穗槐的不同年份对土壤总孔隙度有不同程度改善,灌丛内土壤孔隙度>灌丛外土壤孔隙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年份未见明显相关趋势,而毛管孔隙度与年份呈现出现明显正相关系,灌丛内Y16土壤毛管孔隙度最大(47.69%),Y16>Y7>Y5>Y10>Y1>CK,灌丛外Y10土壤最大(42.70%),Y10>Y16>Y7>Y5>Y1>CK,灌丛内与灌丛外土壤仅部分年份出现明显差异(P<0.05)。

2.2灌丛内、外土壤化学性质与养分变化

各年份之间的灌丛内、外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各年份灌丛内土壤pH均低于灌丛外土壤,其中Y5的灌丛内与灌丛外土壤差异最大,相差0.95,灌丛内土壤pH与自然恢复模式(CK)相比最低降至6.27,CK>Y1>Y5>Y7>Y16>Y10,灌丛外土壤pH与自然恢复模式(CK)相比最低降至6.75,CK>Y5>Y1>Y16>Y10>Y7。

各年份的灌丛内、外有机碳(SOC)、腐殖酸碳(HAcC)、腐殖质总碳(HSC)含量均表现为与年份呈正相关性,灌丛内土壤显著大于灌丛外土壤(P<0.05),灌丛内土壤有机碳(SOC)、腐殖酸碳(HAcC)、腐殖质总碳(HSC)含量最大值为62.60、23.54和36.36g.kg-1,灌丛外土壤最大值为43.6、15.7和25.31g.kg-1,两位置均与CK3种碳含量20.84、5.36和9.96g.kg-1相比有显著性提高(P<0.05),有机碳(SOC)、腐殖酸碳(HAcC)、腐殖质总碳(HSC)的富集程度在5种年份中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富集程度分别为Y7(55.56)、Y10(75.73)、Y7(55.52),有机碳富集程度:Y7>Y10>Y16>Y5>Y1,腐殖酸碳富集程度:Y10>Y5>Y7>Y16>Y1,腐殖质碳富集程度:Y7>Y10>Y16>Y5>Y1。

2.3灌丛内、外土壤腐殖质组成

该地区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及其结构特征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位置相同,腐殖质含量的顺序为Y16>Y10>Y7>Y5>Y1>CK;5个年份均表现出灌丛内土壤腐殖质含量显著高于灌丛外土壤腐殖质含量(P<0.05),说明该区域紫穗槐种植时间长短决定了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多少,且对灌丛内土壤的影响高于灌丛外土壤。

土壤胡敏酸碳(HA-C)含量为13.25~1.90g.kg-1,位置相同的土壤HA-C含量顺序为Y16>Y10>Y7>Y5>Y1,且灌丛内土壤HA-C均显著高于灌丛外土壤(P<0.05),与CK相比,仅Y1灌丛外土壤HA-C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富里酸碳(FA-C)含量为10.29~3.39g.kg-1,土壤FA-C含量表现为灌丛内土壤Y16>Y10>Y7≈Y5>Y1,灌丛外土壤Y16>Y10>Y7>Y5>Y1,Y1灌丛内与灌丛外土壤FA-C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均与CK相比没有明显提升(P>0.05)。

土壤胡敏素(HM-C)含量为12.82~4.36g.kg-1,灌丛内土壤HM-C含量呈现与时间正相关系,灌丛外土壤HM-C含量与时间没有明显相关趋势。

灌丛内土壤(HA-C)/(FA-C)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Y7及以上年份均大于1,灌丛外土壤中只有Y16(HA-C)/(FA-C)值大于1,除Y1灌丛外土壤,两位置(HA-C)/(FA-C)值均比自然恢复模式(HA-C)/(FA-C)值高且差异显著(P<0.05)。

2.4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影响因素

该地区土壤理化性质与腐殖质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如图5所示。腐殖酸总碳(HAcC)、腐殖物质总碳(HSC)、胡敏酸碳(HAC)、有机碳(SOC)、土壤毛管孔隙度(SCP)、总孔隙度(STP)两两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r=0.57~0.84),与土壤容重(SBD)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r=-0.63~-0.75),pH与土壤毛管孔隙度(SCP)、总孔隙度(STP)、有机碳(SOC)、胡敏酸碳(HAC)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r=-0.55~-0.75),与土壤容重(SBD)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富里酸(FAC)则与腐殖酸总碳(HAcC)、胡敏酸(HAC)、腐殖物质总碳(HSC)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r=0.61~0.86),与孔隙度、pH等理化性质相关性不显著(P>0.05)。

SCP为土壤毛管孔隙度、STP为总孔隙度、SBD为土壤容重、pH为土壤酸碱度、SOC为有机碳、HAcC土壤腐殖酸总碳、HAC为土壤胡敏酸碳、FAC为土壤富里酸碳、HMC为土壤胡敏素碳、HSC为土壤腐殖质总碳

3讨论

3.1种植年份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前人研究证明,在土壤恢复区种植植物可以明显改变土壤的结构特征及土壤性质,且不同的植物由于其生物特征不同,对土壤的影响也不同[18]。本研究把5个种植年龄的紫穗槐灌丛内、外土壤与自然恢复模式(CK)下的土壤对比发现,使用紫穗槐作为黑土恢复区修复树种对土壤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种植16年的紫穗槐根系发达,分布广,地上凋落物多,土壤容重明显比种植年份短的土壤小,且显著低于自然恢复区,土壤毛管孔隙度表现为种植16年灌丛内、外均明显高于未种植区。这与陈建宇[19]对林下植被与土壤容重关系的研究中发现植物的生长可以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尤其是对表层土壤作用明显一致。

土壤持水能力主要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容重、有机质、生物量、枯落物、腐殖质层等的影响[20],本试验对比不同种植年份的3种土壤持水能力,发现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饱和持水量3种土壤持水能力除种植第1年的灌丛外土壤与自然恢复区相比略微改变外,其余均与自然恢复区存在明显差异,5种生长年份之中种植16年与种植10年时持水能力达到最高,这是因为紫穗槐萌蘖性强,根系广,侧根多,生长快,导致土壤结构疏松,另外,植物枯落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也非常显著[21],植物枯落物覆盖在土壤表面,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表土壤抵抗雨水滴溅和风蚀,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持水能力[22]。

3.2土壤pH、有机碳和腐殖质碳的变化

在土壤的化学性质研究中普遍认为,土壤pH的变化是由于根系呼吸作用释放CO2形成H2CO3及在离子的主动吸收和根细胞分泌质子与有机酸所致[23]。本研究发现种植紫穗槐后土壤pH下降,且灌丛内土壤的pH相比灌丛外有较大差异,随着种植年份增加,pH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的有机碳、腐殖碳含量呈现出与pH变化趋势相反的现象,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制约土壤性质,同时还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24],腐殖质则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一种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二者的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试验中种植区与自然恢复区对比有机碳、腐殖酸碳、腐殖质碳含量有明显增加,种植16年后3种碳含量提升2倍以上,且灌丛内土壤均显著高于灌丛外,平均富集率为41.61%、57.25%、43.43%。因为自然恢复区常年为稀疏杂草覆盖,水土流失严重,矿化、硝化、反硝化作用及氨挥发等生物化学过程加快,有机质腐殖化过程缓慢,腐殖质难以大量累积[25],这种显著的富集效应也说明根系的生长、死亡和地上部分的落叶枯枝是土壤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26]。在与土壤其他性质的相关系数热力图中发现,土壤pH与孔隙度、有机碳含量等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也说明根系的死亡和地上部分的落叶枯枝改善了土壤的有机环境和微生物活性,对pH降低起到了很大作用。

3.3土壤腐殖质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在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是土壤腐殖质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及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腐殖质类型及性质,研究普遍认为,胡敏酸占土壤腐殖质总碳比例越高,腐殖酸品质越好,土壤质量就越好[27,28]。本试验中自然恢复的对照组土壤胡敏酸占土壤腐殖质总碳比仅为19.54%,远低于刘育红等[29]认为在不同草甸植被下胡敏酸占土壤腐殖质总碳的47.99%~56.98%和杨继松等[30]发现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泥炭层土壤胡敏酸占土壤腐殖质总碳比例高于35%。在经过16年紫穗槐植物修复,灌丛内部土壤胡敏酸含量占土壤腐殖质总碳比例达到36.44%,并影响了灌丛周边土壤,使灌丛外土壤胡敏酸含量达到34%。

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植物的枯落物等输入土壤先形成芳构化、缩合程度较高及分子量较大的胡敏酸,然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裂成结构相对简单、分子量较小的富里酸,因此,(HA-C)/(FA-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腐殖质稳定性,值越大,腐殖质聚合程度越高,稳定性越好,肥力越高[31]。种植紫穗槐5年以上的灌丛内土壤(HA-C)/(FA-C)值均大于1,最大值为1.33,自然恢复区土壤(HA-C)/(FA-C)值仅在0.41左右,Y16以下灌丛外土壤的(HA-C)/(FA-C)值均小于1,灌丛外土壤(HA-C)/(FA-C)值与年份呈正相关系的趋势,在第16年时灌丛外土壤(HA-C)/(FA-C)值接近灌丛内土壤,可能是灌丛外土壤枯落物量少,腐殖质形成的胡敏酸相对较少,多集中于富里酸合成阶段[31],导致土壤(HA-C)/(FA-C)值小,随着灌丛内的部分枯落物因外力遷移至灌丛外区域,使得灌丛外枯落物增多,(HA-C)/(FA-C)值逐渐增加。

从相关系数热力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土壤腐殖质碳、腐殖酸碳的显著原因是有机质碳、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容重,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胡敏酸碳三者呈现显著负相关,土壤孔隙度与三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可以使土壤有机碳、土壤腐殖质碳、土壤胡敏酸碳显著增加,进而使土壤稳定性增加,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土壤pH与有机碳和胡敏酸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土壤pH呈碱性时,有利于SOC矿质化,不利于SOC腐质化形成分子量较大的胡敏酸,进而导致其土壤肥力下降[32]。

4结论

种植紫穗槐1年时的灌丛外土壤各项指标与未种植区相比变化不明显或无变化,种植紫穗槐1年以上灌丛内、外土壤的各项指标中除了土壤容重与土壤pH小于未修复区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大于未种植修复区,灌丛内与灌丛外土壤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灌丛内土壤优于灌丛外,均明显好于未种植区,说明种植紫穗槐在土壤结构优化和有机物质含量增加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改良效果,不仅对种植区域有明显的改良作用,而且这种改良效果可以影响周边的土壤,使其呈现了次于灌丛内土壤的优化,在受侵蚀的黑土区恢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XuY,WangK,ZhouQ,etal.Effectsofhumusonthemobilityofarsenicintailingsoilandthethiol-modificationofhumus[J].Chemosphere,2020,259:127403

[2]周红,何欢,肖蒙,等.云南省森林土壤腐殖质组分特征及影响因素[J].土壤学报,2021,58(4):1008-1017

[3]卫芯宇,杨玉莲,吴福忠,等.冻融环境下亚高山森林凋落叶添加对土壤腐殖质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7):2257-2266

[4]王文娟,张树文,方海燕.东北典型黑土区坡沟侵蚀耦合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2):2113-2122

[5]沈波,范建荣,潘庆宾,等.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项目概况[J].中国水土保持,2003(11):11-12

[6]张晨琛.黑龙江宾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7]水利部.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20)[R].北京:2021

[8]YueYu,KeliZhang,LiangLiu,etal.Estimatinglong-termerosionandsedimentationrateonfarmlandusingmagneticsusceptibilityinnortheastChina[J].Soil&TillageResearch,2019,187:41-49

[9]张少良,张兴义,刘晓冰,等.典型黑土侵蚀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功效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3):11-15

[10]姜芸,王军,张莉.东北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形态及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20,36(7):157-165

[11]HoogmoedM,CunninghamSC,BakerP,etal.N-fixingtreesinrestorationplantings:Effectsonnitrogensupplyandsoilmicrobialcommunities[J].SoilBiology&Biochemistry,2014,77:203-212

[12]WangFaming,LiZhian,XiaHanping,Effectsofnitrogen-fixingandnon-nitrogen-fixingtreespeciesonsoilpropertiesandnitrogentransformationduringforestrestorationinsouthernChina[J].SoilScience&PlantNutrition,2010,56:2,297-306

[13]SprentJI,ParsonsR.Nitrogenfixationinlegumeandnon-legumetrees[J].FieldCropsResearch,

2000,65:183-196

[14]赵军,赵和平,张志峰.优良饲料树种——紫穗槐[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1(8):32

[15]段然.紫穗槐育苗技术分析[J].新农业,2021(9):20

[16]王文兵.紫穗槐育苗及造林技术[J].乡村科技,2020,11(35):77-78

[17]于淑婷,赵亚丽,王育红,等.轮耕模式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农田土壤改良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150-2165

[18]胡婵娟,郭雷.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9):1640-1646

[19]陈建宇.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关系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0,27(4):56-60

[20]周择福,李昌哲.北京九龙山不同植被土壤水分特征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4,7(1):48-53

[21]黎基松.王耀辉.森林生态知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22]杨吉华,张永涛,孙明高,等.石灰岩丘陵土壤旱作保水技术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3):62-66

[23]戴开结,沈有信,周文君,等.云南松根际pH与不同磷水平下云南松幼苗根际pH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2):2490-2494

[24]杨惠敏,王冬梅.草-环境系统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1,20(2):244-252

[25]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6):1516-1524

[26]张学利,杨树军.章古台固沙林主要树种根际土壤性质研究[J].中国沙漠,2004(1):72-76.

[27]盛炜彤,杨承栋,范少辉.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性质变化[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4):377-385

[28]ANDERSONDW,PAULEA.Organo-mineralcomplexesandtheirstudybyradiocarbondating[J].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Journal,1984,48(2):298-301

[29]刘育红,裴海昆.高寒草甸植被土壤腐殖质组成及性质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4,35(5):563-567

[30]杨继松,于君宝,刘景双,等.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J].土壤通报,2006,37(5):865-869

[31]杨满元,杨宁.紫色土丘陵坡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腐殖物质特征比较[J].草地学报,2021,29(10):2303-2308.

[32]魏孝荣,邵明安,高建伦.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J].环境科学,2008,29(10):2879-2884

收稿日期:2022-11-1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研发项目(2021YFD1500705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572020DR02)

作者簡介:董佳林(1996-),男,黑龙江黑河人,在读硕士,现从事森林植物资源研究.

猜你喜欢

紫穗槐理化性质腐殖质
落叶
螯合剂-紫穗槐联合修复尾矿土壤的重金属迁移特征分析*
不同来源堆肥腐殖质还原菌异化铁还原能力评估与调控
腐殖质组学研究进展
菠萝皮渣果胶的提取及理化性质
木屑菇渣复配基质理化性状分析及其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生物炭的制备与表征比较研究
紫穗槐的营养特性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优良树种紫穗槐的利用研究
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沙棘林土壤腐殖质组成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