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禹是一条虫”说起

2023-05-30黄镇华

文史杂志 2023年2期

黄镇华

摘 要:顾颉刚曾言:“大禹是一条虫”。其实,这是顾氏遵循古已有之的一条命名原则,就是人们对在社会生活中有过一定影响的人物,往往根据其业绩或行事特点予以概括,以一种寄寓着鲜明褒贬色彩的称号来呼之。对禹如是,而对尧、舜亦如是。

关键词:行事特点;称谓;人文现象

大禹治水的业绩,传颂千古;大禹的贤君形象,光耀千古。清末民初,考据学大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其《古史辨》中首次提出一个惊世骇俗之论:“大禹是一条虫。”这一下引起轩然大波,反对的人指责他“企图推翻夏禹千百年来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认为他“否认了大禹的真实存在”,是“民族虚无主义”。其实,这个问题也好理解。先看一个有关治水的远古神话:传说远古有条勇敢的蛇,它打死了危害人类的“鲲”这种大鱼,保住了堤防。人们为了对它表示谢意,盖了龙神祠来祭祀它。现今还留在各处的龙神庙,据说都是从这个时代流传下来的。试想,大禹是治水英雄,当时人们很容易把他和这条治水神蛇联想到一起,于是把这条神蛇(小篆“禹”字)作为他的尊号,来直接指称他,就顺理成章了。《说文》讲“禹”是虫,象形——什么形?明显的蛇形呀!在这里,“禹”(治水神蛇)已成为人们对这位治水英雄的惯常称谓,一直沿用下来,而他的真名(当时应是有的)已然被“禹”替代了。这里牵涉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对在社会生活中有过一定影响的人物,往往根据他的业绩或行事特点等,概括为某种寄寓有鲜明褒贬色彩的称号,这一称号遂成为人们对他的惯常称谓。如,从前有个地主,刻薄贪婪而又凶残,人们称他“周剥皮”;有位何姓县长,经常穿着草鞋下乡体察民情,人们便叫他“何草鞋”。这种人文现象源远流长,延续至今。

前面说了“禹”,我们不妨再看“尧”与“舜”。先说“尧”。其小篆作,繁体字作堯,从“垚”(垒起的土堆)在“兀”(高而平)上,合起来解作“高而平的山地”。此解正符合传说中尧的一个突出业绩:曾率领民众徙居山坡地而避免了那些年危害甚烈的洪水之患。可想而知,当先民们齐聚在高而平的山坡地上,望着汹涌奔腾而又只在脚下的无边洪水时,感念的目光一齐投向自己的首领,带着庆幸的狂喜,对着他欢呼:“高山坡!”“高山坡!”于是,“高山坡”(尧)就成了这位首领的惯常称谓而一直沿用下来了。再说“舜”。小篆作(隶后作“舜”),本义为一种草名。《说文》讲,不同地域对它有不同称谓。关键是它的突出特点为“蔓地连华”,即枝蔓遍地伸展而花朵连着花朵成片。字形中的像叶蔓花连之形(连着的花朵变成了连片的火苗,有杜诗“山青花欲燃”的意境),下边的(两只脚)更突出渲染了这种草像长了两只脚到处跑一样的蔓延之势。此解又正符合“舜”这位首领为政最突出的特点。传说舜经常不辞劳苦,巡视四方,最后是病死于南巡途中。舜的足迹正象这种草一样不停地伸展到遥远的地方。这种草名便自然地被人们用来直称这位勤苦为政的首领了。明乎这一人文现象,我们再往前看远古一些先民首领的名号,便可望文生训并一目了然了。如:“有巢氏”(他率领先民“構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他率领先民“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轩辕氏”(即“黄帝”,他率领先民“造舟车”等);其他如“庖牺氏”让我们想见当时原始畜牧业之兴旺,“神农氏”“后稷”让我们想见当时原始农业之发达。

这样来看,顾颉刚言“大禹是一条虫”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