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提升探析

2023-05-30张丽美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摘 要: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新时代教师应坚定政治信仰,厚植文化自信,增强国际视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科学建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基础知识培训,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从而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两张皮”“孤岛化”问题,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

课程思政;教学意识;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2-0058-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2.007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学科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同年,曹文泽发表《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2],标志着“课程思政”正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201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同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兴国必先强师”,其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突出师德,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4]。同年,教育部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定:“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5]在该文件的推动下,全国高校逐步开始课程思政建设,打破了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两张皮”的状况。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作出指示,要求从整体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6]2020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7]。

一、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8]高校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非思政类课程的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并不冲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课程思政教育被排在了首位,所有课程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各学科课程都要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具有互补性,正如林贤明所言,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同时又相对独立,分别承担课程的不同功能和属性”,“学科知识承担传授知识的目标并体现课程的自然属性,而思政元素承担课程的情感育人目标,体现课程的社会属性”[9]。但学科课程不是思政课程,思政元素不能喧宾夺主,它附着于学科知识,隐性发挥政治导向和价值引导教育功能。

邱伟光认为,课程思政指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转化为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方法[10];赵继伟认为,课程思政是依托专业课、通识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11];董友军认为,课程思政是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理念[12];林平珠认为,课程思政是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达到价值引领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13]。学者们在界定课程思政的内涵时,基本认同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理念。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内容,强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界定了课程思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7]。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指非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价值标杆和精神旗帜,立足于时代发展需要,融入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立德树人。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

帕琴·马克尔认为,高校就是制度与文化层面相对独立的“绝缘”场所,课堂遵循着自己的探究与行为准则……大学教育不仅在为未来真实世界中发生的行为做准备,而且其本身也是具有伦理和政治意义的世俗活动形式[14]210。英国著名学者弗雷德·诺恩·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培育学生的文化修养[15]。可见,教育本身就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观导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1年修订版)》,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義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要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6]。作为教育的组织者,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职业和法律赋予的责任,但非思政类教师是否都有这个意识?根据“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研究”课题组2021年9月对贵州省四所省属高校非思政类教师开展的网络问卷调查(以下简称“本次调查”)来看,参与调查的80名教师中,83.75%的教师有课程思政意识,3.75%的教师没有,12.50%的教师不太确定。这说明部分非思政类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一)坚定政治信仰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意识是国家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学生正确政治意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种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7]当今时代网络媒介使跨国、跨区域的文化交往前所未有地频繁,在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 文化中的政治边界越来越弱,容易使思想处于成长期的学生被误导,导致其政治意识紊乱。教师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养成正确的政治意识。

(二)厚植文化自信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正确的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增强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在多元地理环境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人类文明,诸如四大发明、圆周率、地动仪、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皆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本次调查发现,3.80%的教师认为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不重要,说明部分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作为培养者,教师首先要对民族文化保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碰撞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构建具有民族特性的学术价值观、艺术审美观,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三)增强国际视野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被迫卷入国际秩序,到主动融入世界秩序,逐步崛起并参与国际秩序构建的发展史。这段历史让中国人认清了一个事实: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能脱离国际秩序独自发展,未来由具有国际思维的人书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做到“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17]。本次调查发现,所有参与调查的教师都认为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非常重要,但其中有86.41%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应该由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承担。

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一)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教育是多方主体共同推进的过程。毕凌霄认为,凡是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教学管理者、教师都是教育的主体[18]。张轶辉等认为,课程思政具有教育主体多方协同性,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教学集成,形成协同合力的过程,需要组织和制度的协同共建[19]。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在探索构建中,需要教育管理部门搭建平台,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第一,完善教学制度。课题组开展调查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已颁布4个月,便在问卷中专门设计问题了解教师对该文件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有53.75%的教师明确表示单位组织学习了该文件,33.75%的教师不确定是否组织学习,12.50%的教师认为单位没有组织学习。可见,学校有必要加强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相关文件的力度,把中央及上级管理部门有关课程思政的建设精神传达到位,让教師清楚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地方教育部门应以国家文件为准绳,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订详细明确的课程思政教育制度,督促高校提出具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科研、考核方案,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制度保障,杜绝课程思政建设“上热、中温、下凉”的可能,坚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决心,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第二,开展教学设计。本次调查中,有75.00%的教师认为教研室应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但有22.50%的教师课程方案或课件里没有思政教学内容,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教案、课件设置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教研室作为一线教学共同体,最了解学科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需求,也是最能调动教师积极主动性的基层单位。因而,教研室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行任务,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比如开展集体备课、课件制作、教学展示、教学研讨会等,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第三,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高校施教的对象是价值观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他们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可能会抵触或质疑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相异的理念,如果这些理念在他们眼中过于“熟悉”“教条”“老套”,抵触情绪更甚。所以,定期组织多学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研究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学元素,揉合学科特色内容与思政元素,既能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又能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二)完善基础知识培训

鲁斯·格兰特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博雅教育”[14]295,我国称之为思政教育,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这是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需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75.00%的教师有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的愿望。

第一,思政教育培训。调查中,有33.73%的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就是政治意识教育。这表明教师对思政教育概念了解有失偏颇。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政治意识培养,还包含对当代社会制度、国家政策、政治理论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肩负着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价值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对非思政类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培训,让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

第二,历史通识培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历史视野“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17] 。

历史记载了民族的发展历程,是各民族劳动的结晶,只有学习历史,才能明白民族、国家的由来,才能认清民族、国家现在走的道路和将来要走的道路。历史是民族的共同记忆,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从民族的兴衰荣辱中主动承担民族发展的使命,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教师只有掌握深厚的历史知识,才能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才能深切体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程,认识到当下中国富饶广阔的疆域、多元璀璨的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真正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含义,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做到心中有国家,心中有民族,将民族使命感、国家责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做到“铸魂育人”,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20]。

第三,文化通识培训。文化是塑造民族性格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决定着人的“三观”形成。学习文化就是对某种文化的价值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已有的民族文化会有疑惑、好奇、尊敬、崇拜,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促使个性与超越自我的东西不停地发生碰撞、融合,最终形成带有明显民族特征的价值观体系,这就是对这一文化的价值认同。这种认同会给个人生命增添难以估计的力量,汇聚成流,成为哺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营养液,成为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纽带,是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极具辨识度的人类文明,具有开放、宽容、平等的特点,熔铸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激励着中华民族迎难而上,进行改革开放,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任务,迈入“强起来”的发展阶段。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理当成为高校形塑学生价值认同的教学内容。

如今,信息网络的发展促使文化交往交流日益频繁,人们普遍认同文化多元共存的发展样态。文化的多元共存意味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如何应对价值观的多元化?如劳伦斯·布卢斯所说的那样,“寻找方法是多元文化主义成为共同价值观的来源而非威胁”[14]146。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不断吸收、整合各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形成生生不息、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这是现代中华民族崛起的文化思想基础,理应成为现代化接班人价值认同的养分。育人者先育己,教师若要在学生的价值认同路上起到导航作用,首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三)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鲁斯·格兰特说:“从17岁到22岁这段期间,学生会经历显著的成长与发展。学生所面临的一项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强化认同。”[14]296在信息时代,网络对该年龄段学生的强化认同影响力更大。比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许多重要的网络平台都设置了疫情栏目,报道或转载防疫抗疫事例,传播医学界人士救死扶伤、不畏死亡、尊重生命的优秀品格。一时间,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成为“热搜人物”,成为青少年争相模仿的“偶像”,由此,2020年高考大量优秀学子报考医学院。又如,我国向世界公开抗疫防疫经验,向其他国家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援,传播了人类命运与共的思想,彰显了大国风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增强了党和国家的凝聚力。

但网络对学生的强化认同不一定都是正面的。因此,应鼓励教师利用網络平台辅助教学,如在QQ群、微信群、朋友圈、学科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上,转载正能量的文章、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著、社评等,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时事的真实看法,也能引导学生提高正确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切合新时代国际国内局势的思政教育新理念,正逐步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践行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培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两张皮”“孤岛化”问题,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 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报.2016-12-26(8).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1-19)[2021-03-29].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21-03-29].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5]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6)[2021-03-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9)[2021-03-29].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7]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1-03-2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8]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1-03-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18/zt1818_bd/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9]林贤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1(7):193-196.

[10]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1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12]董友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12):17-21.

[13]林平珠.融“课程思政”理念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设计,2021(27):4-7.

[14]伊丽莎白·基斯,J.彼得·尤本.反思当代大学的德育使命[M].孙纪瑶,段妍,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1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坪,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21-04-29)[2021-10-2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107/t20210730_547843.html.

[1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1-10-2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43368.

[18]毕凌霄.论教学三主体双客体系统及其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8):106-109.

[19]张轶辉,詹秋文,郑玉莲,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9):144-147.

[20]好老师什么样?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EB/OL].(2020-09-09)[2021-03-29].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909/c164113-31854731.html.

The Analysis of Enhancing Teacher'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Curricul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ANG Limei1,2

(1.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2.Research Cent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

Teachers are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y need to stick to political creed, cultivat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enhance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the awareness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Some measures are necessary for promoting the teaching of curricul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enhanc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for the basic subject knowledge, and utilizing network skill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capability. Thus, the problems of "fragmentation","two skins" and "isolated island" that has been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many years, will be solved,  and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by all,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and in all aspects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curricul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sciousness; teaching ability

(責任编辑:郭 芸 梁昱坤)

收稿日期:     2022-08-29

基金项目:

2020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研究”(2020SZK009);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课题“民族共同体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研究”(2020MYJD006)。

作者简介:

张丽美,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