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育评价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

2023-05-30卓倪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常赛教会身体素质

【摘要】本文阐述“教会、勤练、常赛”模式下的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分析实验新标准后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2个月的实验后,实验组的身体形态指标、机能指标、素质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较大提高,新标准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合作精神、坚强意志,从而增强体质。

【关键词】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 “教会、勤练、常赛”评价 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124-04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仍然使用原来的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已很难适应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学校也无法通过这种评价来促进教学改革,无法有效阻止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评价方式是造成学生体质下滑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和日常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次数较少,学生身体素质、身体运动能力和协作能力较低,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欠缺,等等;很多学生上了十几年体育课后却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这种迹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多年来形成的体育结果评价是否有问题。其实,2020年6月教育部已经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的要求,但是有些学校仍然没有完全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体育课程评价更多的应该通过建立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的考查机制来进行评价。研究小组基于此,根据“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主线,提出体育课程应该以“过程引领、五评融合、习惯培养、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即“以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为重点,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平台为评价手段,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评价相互融合贯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践。

一、“教会、勤练、常赛”模式下的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体系

(一)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研究小组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模式,制订第一课堂“教会”评价标准、第一课堂“勤练”评价标准、第二课堂“勤练”评价标准、第二课堂“常赛”评价标准,完善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如下:

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100%)=体育课专项技能考核标准(40%)+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20%)+文化体育类社团人员档案库(10%)+体适能App跑步系统达标(20%)+参与校内外体育竞赛人员档案库(10%)

(二)第一课堂“教会”评价标准

根据《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大纲(2年制)》制定运动专项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一是建立学校体育“1+3”二阶段课程模式+职业性体能素质训练方法,二是制订运动专项技能考核标准。根据综合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学生专业需要的职业性体能素质要求,制定专项技能考核标准,每学期评定一次,标准如下:

专项技能考核标准(40%)=各运动项目的技术评定(30%)+职业性体能素质评定(10%)

(三)第一课堂“勤练”评价标准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仪器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建立第一课堂“勤练”评价标准。训练监测中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仪器对全校18 000多名学生进行体能监测,监测内容包括BMI指数、柔韧性、上肢力量、腰腹力量、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有氧代谢能力等8方面的体能素质。然后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分析学生的体能动态数据分布情况,向教师反馈学生在这8项数据监测中存在的不足,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指标数作为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具体的标准如下:

第一课堂“勤练”评价标准(20%,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BMI指数+柔韧性+上肢力量+腰腹力量+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有氧代谢能力

(四)第二课堂“勤练”评价标准

1.参加体育社团及其活动情况。学校建立校园学生文化体育类社团阵地,吸纳有不同兴趣的学生参加不同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第二课堂,并列为第二课堂“勤练”评价标准之一。学校根据社团档案库数据,以个人加入体育类社团的个数及参加体育社团次数为评价要素。全校现有文化体育类社团23个,是全校47个社团中最多的一种,经统计,2022年度加入社团的在册学生人数为8 439人,加入文化体育类社团的人数占比最高。具体的标准如下:

第二课堂“勤练”评价标准Ⅰ(10%)=体育类社团+学生参加社团活动10次

2.参加阳光体育的运动频次。学校引進阳光体育锻炼信息系统(App)对学生运动的频次进行统计,将有效运动频次作为考核其当学期体育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之一,形成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参加课外阳光体育运动跑的频数至少达20次有效次数,并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原则上每周至少完成2次,每天最多取1次有效跑步记录成绩。跑步速度在3—9 min/km范围内的为有效运动,否则视为无效。一个学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跑有效次数低于20次者,该学期的此项体育课成绩为0分。其中,申请体育免修的学生可不参加课外阳光跑。具体标准如下:

第二课堂“勤练”评价标准Ⅱ(20%)=课外阳光体育锻炼系统(App)+学生跑步打卡20次有效锻炼次数

(五)第二课堂“常赛”评价标准

学校推动多种形式体育获奖成果的认定工作,将体育获奖成果转换为“常赛”评价分数,并将学生参加校内阳光体育活动与参加校外市厅级以上体育竞赛情况列入档案库,激励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体育竞赛。第二课堂“常赛”评价标准是根据学生参加校内阳光体育活动竞赛、校外市厅级以上体育竞赛情况制订的综合指标制定。校内阳光体育活动竞赛是指学校每年组织的各项阳光体育活动,如羽毛球赛、7人制足球赛、气排球赛、网球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校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这些活动能够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会合作、沟通,培养拼搏的体育精神。校外市厅级以上体育竞赛是指南宁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组织举办的全市性体育竞赛、自治区级行业学(协)会组织举办的全区性体育竞赛、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各类体育竞赛、国务院各部委二级机构、国家级行业学(协)会组织举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具体标准如下:

第二课堂“常赛”评价标准(10 %)=参加校内外体育竞赛+竞赛活动2次

二、实践应用结果调查分析

新标准从2021级开始实施,经过一年的实验干预后(2022年1—12月),研究小组为了检验标准的应用情况,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小组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和2021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1 200名(男生652名、女生548名)的秋季体质监测成绩平均分无显著差异(P>0.05)的学生为样本数据,其中,以采用传统体育课程评价模式的2020级学生600人为对照组,以实施新时代体育课程标准评价模式的2021级学生600人为实验组,实验已排除了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测试的学生。

研究小组统计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身体形态、耐力等体质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实验干预后,实验组体质指标数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为实验后不及格率降低,合格率和良好率明显提高,其中,良好率和优秀率分别提高了1.27%和0.3%,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原因是实施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后,学校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纳入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中,从而引起学生重视,并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为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参与体育第二课堂的现状及动机,研究小组设计了“第二课堂体育锻炼及活动开展调查问卷”,并向学生发放问卷6 500份,其中2020级(对照组)3 250份,回收3 158份,回收率97.1%;2021级(实验组)3 250份,回收3 116份,回收率95.8%。研究小组运用“问卷星”网上匿名填写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学生参加第二课堂体育社团活动情况、参加由官方主办的校内外体育竞赛情况、每周参加体育课外锻炼的次数等三个内容(如图2—4所示)。由此可见,实验组学生下肢耐力素质和爆发力等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发展柔韧性和上肢腰腹力量相关的素质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引进手机App跑步软件后,将它与体育考评相融合,激励学生多运动。这项干预手段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由此可见,学生经常进行长距离跑对提高下肢耐力素质和爆发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图2可以看到,学校实施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体系的实验干预后,2021级(实验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体育社团组织的人数比例同2020级(对照组)的相比提高了5%。其主要原因是建立了“第二课堂的体育社团组织”人员档案库后,引起更多学生重视并参加体育社团及其活动。

从图3可看出,实施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后,2021级(实验组)学生参加官方主办的校内外体育竞赛的人数比例同2020级(对照组)的相比提高了12%。其主要原因是建立并完善第二课堂“常赛”评价标准。学校推动多种形式体育获奖成果的认定工作,建立人员档案库,并纳入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中,引起更多学生重视并参与。

从图4可以看到,实施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后,2021级(实验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课外锻炼3次以上的人数比例同2020级(对照组)的相比提高了11%,每周2次的人数比例同2020级的相比提高了6%,每周1次的人数比例同2020级的相比提高了6%;基本不锻炼的人数比例同2020级的相比降低了23%。其主要原因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仪器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指标,引进阳光体育锻炼信息系统(App)对学生运动的频次进行统计,并将有效运动频次作为考核学生当学期体育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作为体育过程性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建立第二课堂“勤练”评价标准。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和举措倒逼学生走出教室和宿舍,走进运动场,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后的体育锻炼中。

三、小结

研究小组对传统的学生个人综合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对体育的重视不够。传统的学生个人综合评价模式如下:

学生个人综评总分=(德育综合×20%)+(智育综合×50%)+(体育综合×10%)+(技能综合×20%)

体育所占的比值仅为10%,体育较低的分值不利于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较难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小组跟学校学生工作处沟通协商,并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后,按照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要求,修订体育综合的分值比例,从10%增加到20%,智育综合由50%降低到40%,建立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标准。新的学生个人综合评价模式如下:

学生个人综评总分=(德育综合×20%)+(智育综合×40%)+(体艺综合×20%)+(技能综合×20%)

学校增加体育的分值比例,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研究小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新时代体育课程评价,即以“过程引领、五评融合、习惯培养、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定位,将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更有利于改善学生身体形态指标、机能指标、素质指标,促进学生课后锻炼,并使其参加锻炼的频率、时间、态度有较大的改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数也增长。学校实施新评价标准后,促使更多的學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锤炼了坚强意志、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范笑晨.高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8).

[2]向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技教育,2021(3).

[3]姜君.辽宁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电大理工,2021(2).

[4]王志军.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1).

[5]郑春.基于行业特色的高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1(9).

[6]姜君.辽宁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电大理工,2021,(12).

[7]李莉.探究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异化和规划.当代体育科技,2021(6).

[8]张海靖.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

注:本文系2017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项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施‘1+3模式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A028)、2022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项目“新时代教育评价背景下高职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GXGZJG2022B043)、2022年校级课题“基于‘体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与实践”(2021YKYS0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卓倪(1981— ),广西柳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常赛教会身体素质
构建“教会、勤练、常赛”的立体化学校体育新样态实践研究
基于“常赛”视角的冬季健康体育课程实施策略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初恋教会我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