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思政教育机遇与挑战

2023-05-30黄莹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政教育大学生

黄莹

摘  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相互融合,对于当代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从而获得新时期处于文化自信状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途径。借助思政教育创新手段,强化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同时强化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文化自信等,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质量并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054-04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要求各大高校积极重视文化自信,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入贯彻文化自信理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心等具有鲜明作用。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实施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文化自信为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进行剖析,从而根据其中的条件积极创建更好的思政教育路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面临的机遇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具有巩固作用

基于现代高校中的思政教育情况进行研究发现,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始终难以提升,究其根源,主要是众多思政教师难以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众多问题。更多的时候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使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发挥其教学意义,逐渐形成形式化的教学状态,丧失了教育主体地位。而通过文化自信视角,能够基于时代发展精神将其中所隐含的规律与文化特质等向学生深层剖析,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育需求。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作为学生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养分,为高校当前的思政教育课程提供教育巩固作用[1]。

将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向授课内容进行转化,借助思政教师对于文化的理解,全面阐述传统文化背后的发源与典故,从而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创新发展路径。这样的文化自信教育,不仅能够巩固思政教育主体地位,还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辅助作用。

(二)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充足资源养分

我国悠久的历史底蕴为现代社会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财产,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文明。而中华民族宝贵文化资源同样为现代文化自信的研究提供了众多可供研读的基础内容。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产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是我国前进发展的力量。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中华文化随着岁月长河不断沉淀积累,在众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优秀的中华文化在通过思政教育课程向当代大学生进行传递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渲染作用,促使大学生群体能够形成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文化内容,诸如孟母三遷、伯牙绝弦等历史典故,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并扩充文化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文化自信视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对于大学生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互交织的过程中能够保障思政教育水平全面提升[2]。

(三)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站在文化自信角度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最为显著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与自豪感。处于现代社会环境中,尽管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西方文化优越论存在。处于国际贸易环境中,社会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大学生群体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部分大学生认为出国留学才能够提升自我,形成了所谓的“优越感”。种种现象表明我国当前在发展中,忽略了年轻群体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地树立。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而这样的问题,通过建立文化自信能够妥善解决。

通过中国数千年来发展所积累的历史文化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现代文化中的众多卓越成就体现,对大学生形成鲜明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思政教育课程中,结合我国“福建舰”,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深刻展现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崛起,彰显我国强盛国力,不忘历史、铭记耻辱。大学生在感受我国历代人才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断奋斗的故事中,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通过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互影响,促使学生在我国的文化进程中充分获取其中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形成深刻的文化认知。感受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远含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崇洋媚外的现象,有效提升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较为传统落后

对于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对现代教育成果的观察,发现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陈旧落后问题。教师仍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难以跟随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进行创新。高校不够重视思政教育,教师仅仅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大致地向学生传递,而无法深入理解每个不同的历史典故背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可应用到的文化自信资源相对较少。

高校未重视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未及时更新教材,导致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等与现代社会脱节,因此很难鼓励学生根据这种文化内容建立良好的自信和自豪感。仅仅通过理论知识讲述难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高校无法为学生构建起基于真实状态下的实践教育课程。学生即使能够理解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众多理论知识,也难以在生活中贯彻落实,仍旧停留在形式化的教学范畴中。因此,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的思政教育传统落后的问题是最为关键的挑战[3]。

(二)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天平倾斜

站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开展思政教育,最为关键的就是保障二者之间能够始终处于平衡发展状态,避免二者之间的教育天平失衡倾斜,才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与效果。但是根据实际而言,这往往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把握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平衡,成为一大难题。由于缺乏借鉴经验,只能够依靠思政教师自身不断摸索探究,才能够形成一定的认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提出基于文化自信角度的思政教育后,不乏在思政教育课程中将重心放在传统文化的现象,忽视了结合思政教育的方式,思政教育课程变成了历史教育课程。

学生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中难以汲取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思政要点内容,在生活中的实践不如人意。如若在思政课堂中对于文化自信内容的传输过少,重点仍旧是放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上,则难以带领学生畅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相对较少。缺失文化底蕴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认知。在众多高校实施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思政教育课程中时,往往难以促使二者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效果,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天平失衡,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三)大学生自身思政基础薄弱

基础相对薄弱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明显的特征。这是由于大学生本身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以及生长环境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受经济水平以及教学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参差不齐,这样的思政教育基础导致高校在实施文化自信视角下的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结合实际而言,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更加自由散漫,难以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约束[4]。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往往会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包括电脑、网络、游戏等众多内容均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一定的冲击。

处于现代社会的多元环境中,通过发达的网络环境所接受的文化更加复杂多样,很难建立起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自信。大学生本身的思想政治觉悟相对较差,教师难以用创新的教育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是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中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创新思政教育手段提升学生认知

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全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促使高校能够重视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坚守教育主阵地,发挥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要求全体思政教师能够形成高度社会认知,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以广阔的知识面吸引学生。思政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学科教育素养,对教学思维进行转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制定完善的、适应学生需求的思政教学计划。以学生的兴趣为指引,在课堂中构建起更加丰富的教学活动。思政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紧跟时事,为学生提供关于我国创新发展的文化表现以及这样的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思政道理等,促使大学生能够与社会紧密衔接,更好地体会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知识。

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发达的网络,在班级中展开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匿名形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或是在校园网中设置有奖答题,通过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了解等,从而掌握学生文化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在思政教学课堂中根据这些内容开展教学。例如近年来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对外来产物感兴趣,对我国的众多文化产物等却无法提起兴趣。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部分大学生对国外的众多文化素材等较为热衷,包括古埃及文明、亚马孙流域起源等,并认为中国发源时间相对较晚。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据这样的话题展开,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文明历史起源。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间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大汶口文化,对应最早时期的古埃及前王朝时期,随后中国进入龙山文明阶段,逐渐发展到夏朝,均对应古埃及的文明发源。

同等时期中,大汶口文化遗留的历史产物颇为丰富,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红陶作为陶器,是我国历史中最早的陶器制品,大汶口时代中更是形成了基于彩陶以及朱绘陶的陶器种类,彰显着我国新石器時代人类的智慧。通过这样的文化发展,不难发现我国的历史相较于西方国家更加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华文明是我国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来源。借助这样的知识内容,以思政教育为基础,促使学生对我国的文明历史发展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观念、正确传播传统文化,促使大学生都能够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形成坚定的文化认同,在今后的发展中始终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引以为傲。

(二)推动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融合平衡

文化自信视角下实施高效率思政教育工作,要求促进二者之间相互融合发展[5]。我国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思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应用资源,而在思政教育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效利用,要求首先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层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例如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关于民族政策的内容时,可以将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发展等相互结合,从而补充思政教育内容。

文化自信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对我国文化树立高度的自信心,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广泛应用文化知识及文化成果。处于新时代的环境中,每一行业发展中均含有鲜明的文化自信精神,例如航天事业的发展,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自信。“玉兔号”“嫦娥号”以及“天宫一号”等,均是我国传统文化符号。

在教育过程中为了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星空投影的方式,通过在教室的墙体上投放“玉兔号”以及“嫦娥号”在月球上的运行画面,使大学生与我国的航天发展近距离接触。或是组织大学生到航天展览馆中亲身体验航天发展的显著成就,并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关于天宫、玉兔等的神话故事,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基于日常活动强化大学生基础思政素质

在高校思想政治与文化自信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多种不同的手段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尽可能选择现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的方式,以创新角度构建历史文化传播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文化渲染作用。

例如在班级中举办基于思政教育内容的辩论会,可以为学生提供古装服饰,组织学生扮演“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通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历史典故鼓励大学生以历史视角看待辩论话题。将这样的课堂画面拍摄制作成小视频在网络中推广宣传,通过丰富多样的传统与现代交互交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树立起良好的文化自信。通过辩证角度看待事物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并在众多故事中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政治思维高度。

四、结语

基于文化自信角度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最为关键的就是保障二者之间能够形成紧密交融的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并注重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正确的文化认知,才能够促使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素养等不断提高。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高度具有强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婧.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09):38-40.

[2] 郑曼.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措施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3):134-136.

[3] 徐力冲. 信息化视角下思政教育助推大学生文化自信探究——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J]. 中国科技论文,2021,16(12):1385.

[4] 张莹.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及挑战[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3):39-40.

[5] 张文台.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探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7):186-187.

(荐稿人:尹寿芳,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政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